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1月13日

 老庄. 2013-11-13

  • 1990年11月13日

    万维网出现


  • 1990年,万维网出现。




  • 1989年11月13日

    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落成

    1989年,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欧洲“莱泼”正负电子对撞机Large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LEP)落成。“莱泼”正负电子对撞机座落在法国和瑞士边界汝拉山下的一条地下隧道里。隧道深50至150米、直径3.8米、周长 2.7万米。






  • 1984年11月13日

    日本首次通过卫星传送报刊版面


  • 1984年,日本首次通过卫星传送报刊版面,这也是世界首创,为新闻发布迎来了卫星时代。




  • 1922年11月13日

    爱因斯坦在上海

    尽管世上有很多人难以真正读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03.14-1955.04.18)的相对论,但这不妨碍人们对他的爱戴。

    1921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北大演讲,专门提到了相对论,在新闻界的推波助澜下,中国掀起了相对论热潮。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赴日本讲学的爱因斯 坦途经上海,乘日本“北野丸”号驶抵上海江山码头。爱因斯坦夫妇受到中国学术界、新闻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当天中午,东道主在上海的“一品香”饭馆设宴招待 爱因斯坦夫妇。下午,观赏了昆剧;游览了城隍庙(豫园)和上海市景。据当时报道称,当爱因斯坦在南京路被人认出的时候,青年学生高呼着“爱因斯坦!爱因斯 坦!”把他高高抬起,大家都想触摸他的身体,爱因斯坦在人们心目中是科学的化身。当晚,著名画家王震设家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作陪的有上海大学校长于右 任,《大公报》经理曾谷冰以及张季鸾、张君劢教授等人。次日凌晨,爱因斯坦离沪,前往日本讲学。

    爱因斯坦的短暂到访,对中国学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对爱因斯坦来说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他抵达上海的当天上午,他从瑞典驻上海领事那里接到一份电报,宣告:瑞典科学院已经决定授予他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这是爱因斯坦上海之行对中国青年的期望与激励。





  • 1893年11月13日

    美国生物化学家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出生


  •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1893.11.13-1986.10.23)出生,美国生物化学家,获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851年11月13日

    英国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

    1851年11月13日,英国在英吉利海峡,从英国到法国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获得成功。此前英国铺设过一次海底电缆,但由于没有铠装保护,第二天就损坏了。

    此 后,各国相继铺设了短距离海缆。1865年,英国铺设横渡大西洋的长距离海缆,第二年全线开通。这些早期的海缆只有一根导线,用马来胶做绝缘体,经海水构 成回路,只能传送低速电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话机、增音机的发展,使长途海底电缆输送电话变得经济可行。由于研制成功在3660米水下能连续有效工作 20年而无须管理的电子增音机,促使在1956年建成了第一条从苏格兰到加拿大纽芬兰之间横越大西洋的海缆。这个系统包括36条电话电路。接着美国华盛顿 州的安吉利斯港和阿拉斯加州科奇坎之间,以及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海缆系统也投入使用。



  • 在我国,早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就从海参崴经日本长崎到上海铺设了一条电报电缆。1976年10月,中国和日本在上海与熊本县之间建成一条海底同轴电缆,全长875.2千米,可开通480条电话电路。现在海缆与卫星通信是同时支撑起全球洲际通讯的主要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