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文明礼仪”》之五

 p196 2013-11-13

《浅谈“文明礼仪”》之五

(2012-05-11 00:08:11)

《浅谈“文明礼仪”》之五

陈 永 霄

 

表情——诚恳尊重

一是与人交谈时,神情应专注,态度应诚恳亲切。如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答非所问,就很失礼。这里有两个故事。妻子生病了,要让丈夫陪她去看大夫,说:“我今天要去看大夫,你陪我去吧?”丈夫心不在焉,反问道:“他还好吧?”妻子气极,扲起包包,门“砰”的一声,自己去了。一向心不在焉的教授病了,不得不住进医院。大夫来到他的病房门口时,护士说:“教授,大夫来了。”可怜的教授哼了哼说道:“告诉他我现在不能见他,我病得太厉害了。”护士大声说:“是大夫来了”,教授才恍然大悟,连声说“快,快,痛死我了!

二是表示祝贺时,表情应热情,如果仅是嘴巴动听,表情冷冰冰,就会被认为是敷衍,甚至讽刺。小张、小李在公司是哥们,小李因工作业绩好,被提拔为部门主管,小张不服,但也不能不去祝贺。小张到小李家,小李很高兴出门迎接,热情与小张握手,但小张表情冷漠,口称祝贺,心存鄙夷,伸手握手,不用力、不恍动,象一条死鱼,并很快将手抽回。小李心想,既然不高兴,何必惺惺作态。寒喧两句,即抽身接待别的客人去了。

三是对方说话时,应认真听,并经常有一些交流的体态语,如点头等,这样可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去打断对方的话语。交谈的双方在对方谈话的时候均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话,如果必须插话,则应该等对方谈话间歇的时候再插入,而且要表示歉意对不起,我想插一句。很多人常常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顾不上细听别人的话,这不仅不礼貌,也是错误的。认真地听别人的谈话,可以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增进相互理解,丰富自己的头脑,实在是受益良多。有人感叹道,一个好的听者,便如同撒哈拉沙漠中的清泉一样稀有珍贵!美国著名记者艾萨克·马科森大概是世界上采访过著名人物最多的人。他说,许多人没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是由于他们不善于注意听对方讲话。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你去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同样也应该注意尊重对方,而尊重对方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要随便地打断对方的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感受或是感知与对方分享,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话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浅谈鈥溛拿骼褚氢潯分

眼神——传递信息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正所谓眼里有神,心里有人。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据统计:人的87%的信息来源于眼睛。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西汉时,北方匈奴大单于伊稚斜派使者来汉宫,要求见皇帝。汉武帝刘彻狩猎在外,太皇太后命其回宫。刘彻与韩嫣换服装,命韩嫣假扮皇帝,自己扮为武士,按刀站在一侧会见匈奴使者。匈奴使者在朝上提出无理要求,武士打扮,目光如炬的汉武帝示意韩嫣同意,满足匈奴要求。王恢为使者送行,问使者对皇帝印象。匈奴使者说,那个按刀站立,双目如炬的武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浅谈鈥溛拿骼褚氢潯分

 

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接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有的人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当然,也有因为忙不看你,这也不符合礼仪规范的。我有一次到某一窗口办事,服务态度不错,你好请输入密码谢谢!等一整套服务很熟练,很准确,就是从头到尾不看你一眼,始终不看眼前我这个大活人!而我也没机会看清他的脸孔,真正看清的只是她头发里有三根白发。当然也不能老盯着对方。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

 

《浅谈鈥溛拿骼褚氢潯分

称呼——反映教养

礼者敬人也,礼多人不怪。而交际是从称呼开始的。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反映着人的教养,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亲缘性称呼。按辈份身份称呼,如爸爸、妈妈、三叔、二伯、大哥、大姐、姑妈、姨妈、舅舅、表哥、表姐等,这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候常用,显得亲切温馨。

职场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称呼,如李市长孙院长 林教授郑老师陈经理李博士王医生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

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单字名的另当别论。如赵江、李华),叫人陈永强、李文俊等,显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缀,如老刘,小林;在姓后加,如王公刘老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对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称其名(如:永强),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

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在机关称同志(欧美、港台例外,有同性恋之嫌。到香港旅游的游客,看到“同志”酒吧与影院,千万别进去,否则有身份之嫌),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小姐(闽东人则喜欢称小妹,因为小姐色情坐台妓女之嫌)、已婚女性称女士;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大叔大娘大哥大姐阿姨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称呼应注意三要素:关系、场合、动听。人际关系随着场合变更而有所不同,称呼也要相应改变。如朋友之间平时都直呼其名,在单位,就得喊张局长、赵科长。称呼要让对方感到动听,觉得受到重视尊重,一般以就高不就低为好。如问路,觉的对方年龄与自己差不多,应就高不就低,叫大哥大姐。但也有例外,如在学校,对辈份高而年纪小的同学如果称其叔叔叔公反而令人尴尬,这就应按同学关系直呼其名为宜。

寒暄——真诚有礼

寒暄是会面时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曲与铺垫。常见的寒喧方式有:

问候式。如您好早上好新年好之类的常见礼貌语;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您最近忙吗,身体好吗之类的关切问候语。问候语有地域性,如蒙古人问候语:牲口好么?,你不能认为是在骂你,他有如四川人问候语庄稼好么?中原人收成好么?广东人生意好么?一个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北京人与闽东人典型关切问候语:吃了吗?这是吃不饱年代的产物,无可厚非。但在厕所千万别问候吃了吗?。在厕所,一些礼仪应省去。如:握手敬礼之类。部队明文规定,在厕所不得敬礼,有的学校也有类似的规定。北京人与闽东人吃了吗?您好的意思,决没有没吃,我请你吃一顿的意思。但在外国人的面前千万别说吃了吗?有一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在老外面前问吃了吗?他们异口同声说:设吃!结果中方总经理请了一餐。

 

《浅谈鈥溛拿骼褚氢潯分

触景生情式。如晚上好!这时散步挺好的今天天气真好,出游真不错这里风景很好啊,在这里逛公园挺不错的早晨好,上班去啊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

赞美式。如多年不见,您风采依然多年不见,您一点也不见老小丽,你这个发型可真漂亮之类的语言对方听了肯定高兴。

敬慕型。如久仰大名拜读过您的大作等等。

寒暄语或客套话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却是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尴尬、缩短人际距离、向对方表达交往诚意的必不可少的礼貌,具有简洁、尊重、友好的特征。

敬语——体现涵养

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内涵,体现在语言上就要常用敬语、雅语,如:先生小朋友小孩老人家老头等。虽然称呼的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在

 

《浅谈鈥溛拿骼褚氢潯分
 

南昌蓝天碧水公交站一对帅哥靓女问路:“喂,老头!去下罗应该怎么走?”那老头回答:“坐88路,到终点站下车就到了。”刚好88路车到站,帅哥拉靓女一头钻进88路车,到终点站--南昌长途汽车站(南站)下车,一问,才知道下罗在北边,在蓝天碧水公交站应该坐223路到下罗站下车才对。由于问路不礼貌,被老头南辕北辙指到了南边。气的帅哥直咬牙,狠狠地说:“让我再遇见那老头,我一定痛匾他!”

 

    温馨提示
    ●说话讲艺术,说你“变胖了”、“变瘦了”,不如说你“丰满了”、“苗条了”;说“她有身孕了”,不如说“她有喜了”;说“李老先生在吗?”不如说“李老先生在家吗?”因为老人非常忌讳“不在”二字。当然,不排除老人之间的对话。老人们常常触景生情,特别关心同一人群某某人“在与不在”的话题。如:“老王不在了,老张又坏了,我也差不多,老伴也快了!”之类。
    ●昵称和小名只能在家庭、亲族、密友圈内使用,不宜在公共场合、职场使用。
    ●“喂”、“哎”、“老头”之类称呼,在夫妻之间可能带有昵称、戏谑意味,但在社交场合则是粗俗的称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