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苏州从来不缺乏展示千年人文的博物馆。从昆曲博物馆到民俗博物馆,吴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这里找到记录和影子,但如果直接走进百年前的喜堂或膳房,真实地行个礼或做个点心呢?又如果这样真实的场景出现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呢? 就有这样一位退休阿姨,在这条著名的老街巷里,靠自己的力量打造出了一个体验式的姑苏“民俗园”。 平江路小巷,藏着一个小小“民俗园” 这个小小景点地处平江路南段的联萼坊,只要踏进几步,就能看到一根旗杆,旗帜上写着“姑苏联萼坊人家”。 一条短短的绿色竹廊,两边若干个小厅堂,就是姑苏联萼坊人家的全部,不张扬,很有生活氛围,果然是地道的姑苏人家。 然而走进才发现,这小小的人家五脏俱全,红色的喜堂里,老苏州的婚庆氛围扑面而来,墙上一张“百年和合”图,拜天地的垫子上放着寓意“传宗接代”的棕袋,四周装新娘嫁妆用的箱子和果盘,甚至古人订婚用的“求”、“允”黄铜牌以及旧时办酒席的“账本”一应俱全。身处这样的喜堂,难怪会有年轻新人“蠢蠢欲动”,想要将西式婚礼改成中式。曾经有一对从河北来的情侣,到平江路游玩,偶尔进入这里,对喜堂赞不绝口,甚至回家后还打电话给主人钱杏珍询问办传统婚礼的细节。 而在隔壁织房里,摆着一台古董缂丝机,颇有岁月的味道。面对这台缂丝机,你非但可以拍照,可以触摸,甚至可以坐下来学习缂丝。只要客人有这个意愿,钱杏珍会请专业织工来进行教学。 学民俗,是钱杏珍有意设计的一大特色。内容除了手工,还有苏式点心。其实,姑苏联萼坊人家有着十分立体的计划:“看——看看平江路;听——听听老故事;做——做做小点心;学——学学手工艺;吃——吃吃苏式饭;唱——唱唱戏与曲”。 租房子,请艺人,姑苏阿姨有个传承梦想 作为一名退休的本地阿姨,年近七旬的钱杏珍为什么要打造这么一个姑苏人家呢?她说,自己有一个倡导智慧老人,传承姑苏文化的梦想。“现在社会讲养老敬老,但是一味地单方面照看老人,并不一定能够让他们快乐。”钱杏珍说,“我就想到让智慧老人能够发挥他们的热情,继续奉献社会。”而身处平江路的她,面对如今还保留着的原汁原味的姑苏人家生活,也觉得有义务根据现代需求,将这种人文文化传承下去。 但对于一位退休老人来说,最终建成这样一个民间景点也实属不易。联萼坊人家这8间房,之前都租给外来打工者,她等了大半年,才将它们一间间租下,并且和老板花了十万多,将它们统一装饰。至于堂内的棕袋、“求”、“允”黄铜牌牌和喜酒“账本”,也都是她自己几十年来收藏的真古董。 但好在钱杏珍也有着一定的优势。身为苏州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原苏州戏曲博物馆副馆长,她熟识着一批传统手工艺人和老戏曲人。通过她,可以让这些智慧老人们继续发挥作用,并且将苏州传统文化结合旅游传承下去。 家常融入旅游,期待姑苏人家的大未来 从春节正式开放以来,小小的姑苏联萼坊人家得到了街道、学校和许多组织的欢迎和支持,也发挥了不小的寓教于乐的作用。传统节日里,社区老人们在这里举办活动,喝喝茶,聊聊天。暑假里,这里还会组织夏令营,给孩子们的夏天增添点传统文化色彩。今年,来自周边小学的20多名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孩子就在这里参加一场手工艺夏令营。孩子们在微风习习的竹廊下学习剪纸、面塑、线编,在老艺人手把手的教学下,自己用粽叶编成蚂蚱、蜻蜓等小动物,别提有多开心了。 当然,钱杏珍最终还是希望姑苏联萼坊人家能够与一步之遥的平江路上热火朝天的旅游业结合起来。为此,她策划了一个“品味老苏州的生活之旅”,上午在老苏州的陪同下,闲步或坐船看看平江路的小桥小巷,在这个过程听听老苏州讲述平江路上的老故事;中午回到姑苏联萼坊人家,客人可以跟着老苏州一起制作并品尝苏州小点心,如馄饨、汤团、米粽等;下午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边品茶,边和民间工艺老艺人学习线编、刺绣、缂丝等工艺;晚上吃过苏式晚饭后,欣赏昆曲、评弹或古琴,甚至可以学唱。在这里,接待的时间和内容可以灵活处理,按照客人的要求来进行安排。不久的将来,平江路上的智慧老人们会凭借姑苏联萼坊人家这个平台,为旅游业与文化的传承增添别样的色彩。钱杏珍的梦想也会得到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