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风萧瑟,乡愁骤起

 荷塘月色的收藏 2013-11-14
   近来总是波澜不惊面无表情,无悲亦不喜。平淡和宁静笼罩着周遭,心平气和的安逸着它的静谧,以平淡抵砺着那份浓浓的相思,游戏于个人世界自乐,倒也相安无事。日暮西山,于街角处随便刨两口食,填充那碌碌饥肠使之盈满而后自痹,安慰那汶汶皮囊使之满足而后自安。晚饭毕则三餐亡,则皮囊困怠矣,则一日亡逝矣。还好尚能拾掇点时间留给大脑,游手翻翻书,好闲胡乱猜想一番,权当是慰藉精神,为其提供养分吧。旦复旦兮,无它,无过于此,今夜亦犹然也。闲翻着书,开放着音乐,自然之曲韵律水银泻地般洋洋洒洒宣泄而下,故作镇静,营造着一种静谧怡然的气氛。然执书者似有翻阅光明经之意,心不在焉,与这气氛格格不入,白白枉费一煞情景也。
  弃书而出,抬头始发现一盘圆月高挂东天,原来不知不觉中又是月圆,不知道这已是本年度第多少次月圆之夜。城市的夜空并没有乡间那样幽暗的深邃,看上去依稀泛着惨淡的白光,一点都不利索爽朗,脏兮兮的惹人讨厌。这样的背景,鲜有星光闪烁便不足为奇,皓洁的月光慵懒的拂弄着依然车水马龙喧嚣的城市,皓月未有众星拱之,亦显得孤独寂寥,仿佛也在自得其乐吧。秋已深,萧瑟秋风骤起,凉意习习,伴个短袖虽能站立但终究瑟瑟而栗,经不住晚风扰拂。也有健硕行人伴着短袖悠闲的踱着八字,尽兴享受着春城深秋的晚风。忽然有感而想到此时的故乡,即便再健壮如牛者也绝无耐力悠闲于北方深秋的夜风里,地域差异之甚,由此可略见一斑。这样圆月映掩下的故乡会是怎么样呢?此刻深秋的北方怕早已是寒风炼人骨,萧条荒凉一片。可能夜空会幽然深邃,繁星点点,鲜有人在这样的夜晚外出“享受”,万家灯火围炉喧闹家人济济享受着天伦之乐吧。那一抹黄土地呢,这个时辰应当早已驶入休养生息冬眠的轨道了吧:
  那一抹黄土地
  孩子在泥土里洗澡
  爸爸在泥土里流汗
  爷爷在泥土里葬埋
  那一抹黄土地
  养育了祖孙三代
  还将养育下一代
  ……
  冬儿里的黄土地银装素裹
  那是上天的恩赐
  奖励它一年的辛劳
  棉被下的它静静沉睡
  为了来年的累累硕果
  此时的她静谧安详
  ……
  当春风拂面冰雪消融
  小草儿吐出嫩芽
  小鸟喳喳机器隆隆
  播下了一颗颗希望
  为秋的收获整装待发
  此时的她生动活泼
  ……
  当骄阳似火
  儿女们挥汗如雨
  小心呵护着那一个个希望
  一阵阵风儿吹过
  黄土地里麦浪翻滚
  此时的她满眼碧绿
  ……
  当秋高气爽
  一个个希望实现
  金黄的麦穗
  不堪硕果之重的枝头
  儿女们忙碌着喜笑颜开
  此时的她欢歌笑语
  …………
  忽而寒风凛冽飞雪飘零
  黄土地又披上了银装
  继续履行着它的使命
  然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
  周而复始
  那又是一个个希望的开始
  …………
  那一抹黄土地
  憨厚朴实永不急功近利
  并蕴含无劳无获的真理
  而我也是它的产物
  已被深深打上了它的烙印
  学习它履行自己的使命
  ……
  那一抹黄土地
  总叫人踏实
  ……
  夜渐深,凉意愈发强烈。伴着晚风仿佛俨然又一次侧身于那一片黄土地,感受她的气息,聆听她的教诲。几何时也,与那片土地渐行渐远,仿佛多年未曾再亲自打理梳扮她。
  回忆恍如开流堤坝,一经开闸便横流四野不能停止,压得人喘息难当。独在异乡,仿佛有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时间和空间遗弃。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这样写道“任何一个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模糊,具体如河湾,小树,苍苔,但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转化为回乡的行动,当真正回乡又总是失望,一似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意境顿觉消弭尔。他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也很快出走,走出却又没完没了的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家乡置在何处。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置身于异乡的体验中,成了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余先生继续说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来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模糊,终究被同化。然并非如此,异己的一切会从侧面,反面诱发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山水更会使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故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乡愁,结果一生都在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他还说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飘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穿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我想,余先生这段精辟的见地已淋漓尽致的诠释了人之常情乡愁的缘故,深感同身受之。
  乡愁是远行者对家的诠释,为人生常态,为旅行体验,或许只有在这样的乡愁思绪下多愁善感者内心才能得以给养,然后有所提炼升华,不知此解妥否。圆月依旧皓皓乎挂于天际,乡愁依旧浓浓乎萦绕耳畔。然月为何物,何至于望月感怀?
  月本寰宇众天体中之渺渺者,为地球之天然卫星,假太阳之光而照亮黑夜中之大地。其光芒皎洁而不耀眼,其形态阴晴圆缺时时有之,此事物之固然也,本无合情于中。然其皎洁、阴晴圆缺之特质恰与人间众情颇为相似,故成为人们寓情于景,借物言志的对象,被历代文人骚客所书写,故今有大量流传千古的名句佳词为人们广为传颂。三国有曹孟德短歌行之“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此表达其求贤若渴之热切心情;唐有张九龄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此抒发对情人的思念,又有李白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此表达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其中奇葩者当属北宋苏轼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之佳句、意境及感情如水银泻地般流淌,此中有真意,妙不可言。以“月有阴晴圆缺”,烘托“人有悲欢离合”,告于世人事有必至,物有固然,此自然之道。进而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豪情壮志。故异乡之人,不必有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慨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为家,何憾之有哉。
  ……
  夜已很深,晚风愈加猛烈,寒意愈浓,短袖怎奈子夜寒,打个寒颤瑟瑟而归。推门而入,依然一个人的孤寂,音乐依然雄浑有力的播放着,似乎本就在映衬着这份孤寂。时针滴答已然指在了子时,新的一天在这样皓洁的月光伴随下开始。彼时晚秋夜风瑟瑟吹皱一丝乡愁,此时晚风愈烈,然遭此排解,愁绪已然吹散,化作丝缕晚风飘去,飘向那怡然小镇,飘向那远方故乡,飘向那曾驻足弥留的角落,飘向那些我深深关切的人们,道一声:“爱你们,好好照顾自己,夜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