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先做父母

 freebsd-sean 2013-11-15

先做父母,再做朋友

 

尊重孩子,可不是说凡事都要和孩子细细商量。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限制,是权力,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一种责任。

所以,新时代的二十四孝妈妈们,如果你总是舍不得管教身边那个调皮的熊孩子,不妨换个思路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朋友”,那他岂不成了一个没爹、没妈、没人管的小可怜?

茉茉宫

美琳最近很犯愁——刚刚为了宝贝儿子的大好前途,狠心买下一所学区房,可临近搬家,小伙子却天天晚上抹眼泪:他舍不得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坚决不想换幼儿园。

“妈妈,妈妈,我们现在的房子多好啊!我不想搬家,我们不要搬家好不好~~~”惦记着儿子嘴里喃喃的小委屈,美琳几经纠结后决定各让一步:搬家,但是不换幼儿园。于是乎,每天7点懒洋洋起床的大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转而变成了六点钟闹钟一响,她就得咬牙切齿地把自己和孩子从床上揪起来,然后在果酱般拥挤的交通高峰中,一步一挪地开车奔向孩子心中“最好”的幼儿园。

我受不了了!换园!

两个月之后,至少,在幼儿园这件事情上,美琳不想再做什么通情达理的“好朋友式”老妈了。

 

谁在握着家庭的方向盘?

做孩子的好朋友,是一件听起来特别美好的事情。

但是,它只是“听起来”美好而已。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只做孩子的好朋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总舵手和护航 人,肩头上还担负着对孩子的保护、抚育、教养、指导等等重大的责任。当我们的宝贝追着气球冲到车流汹涌的马路边,父母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在第一时间把他狠 狠按住——哪怕有些时候,我们脸上的表情是简单,甚至粗暴的。

最近这些年,各种类似“做好朋友”的教育口号,受到很多家长的赞同和追捧。相信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我们这一代家长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那个“委屈的小孩”的渴望——

当我们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可以温柔一些、和蔼一些,可以常常蹲下来,微笑着,听听我们的心里话,就像朋友一样。于是转眼二三 十年过去,很多当年“渴望未满”的小孩子长大之后,都争抢着竭尽所能地“做孩子的好朋友”。晚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甚至像“要不要搬家”这样的大问 题,都恨不得和孩子好好“商量”一下。

遗憾的是,这样的父母很可能忽视了另外一个大问题——生活中很多决定的后果,都是小朋友们稚嫩的肩膀背负不起的。实际上,很多时候,限制即保护。过度“尊 重”孩子的意见,结果会在父母的心中,积累起大量对孩子“还不是为了你”式的愤怒。就好像最终崩溃于每天奔波于接送孩子的美琳,也许忘记了当初恰恰是她自 己,在本来就是孩子不能预计后果的事情上,把父母的权威随意放弃。

 

逐渐放手的智慧

一个孩子可以承担的自由,是要与他自我负责的能力相匹配的;而我们这些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去做孩子的“好朋友”,也是要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的。试想,当我们的宝贝还在襁褓之中闭着眼睛吸手指,我们都是十分“专断”地为他决定用什么牌子的尿片,什么厂家的奶瓶;等他上了幼儿园,我们允许(很多 时候还鼓励)孩子去选择今天穿蓝色还是紫色,但是绝不会答应他在三九天里穿短袖。简单地说:做父母,需要我们拥有一种逐渐放手的智慧。这道理不难理解,只 是现实中常常会被我们忘记。

 

出生------1

    在这个阶段,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保护者、照顾者、保姆,甚至奴仆和玩具。你要尽可能地及时回应孩子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在他饿的时候给他喂奶,在他困 的时候哄她睡觉,在他需要拥抱的时候把他紧紧抱在怀中。还有特别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注意确保孩子所在的环境是绝对、绝对安全:没有尖锐的物品,没有可 能被打翻的开水杯,没有可能被误食的小药片,如此等等。

在这一时期,父母作为孩子“朋友”,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分享孩子的情绪状态,就像我们对待生活中的朋友一样——当他对你微笑的时候对着他微笑,当他苦恼的时候也跟着皱眉头(当然同时手上还要做该做的事情,比如冲调牛奶和给他换衣服)。

 

1岁------3

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开阔,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父母在“保护者”这个身份上需要做的事情,除了确保环境中没有危险因素以外,还常常以“限制”的方式,去规范孩子远离危险。比如不许操作电器,不许接近火源,不吃捡地上东西吃,等等。

注意,不要期待这么大的孩子,会充分理解你天天唠叨的那些禁令。更多的时候,你要用行动的方式去表达。比如,你不需要大声对孩子呵责“到家之后要先洗手”,而是每次从外边回家,进门就直接领着他去水池边洗手,洗干净之后再亲亲他的小手说:“好了,我们可以吃东西了。”

在这一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朋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陪孩子玩耍,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你要经常蹲下身来,试着从和孩子同样高度的地方,和他一起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3岁-----6

在这个阶段,父母一般都会变得“可恶”起来——你除了要继续承担“保护者”这一角色以外,还要开始坚定地承担起“规则制定者”和“奖惩者”这两个很不可爱 的角色,还要在许多生活技能上作孩子的“培训师”和“监督员”,还有些时候我们要像个“带路人”一样,带领他们去领略更大、更丰富的大千世界……总之,我 们开始在孩子的世界中引入“规则”的概念,让孩子去逐渐适应未来的人际交往,并储备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让你的要求表达得清晰且具体,并且一定要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笼统地说“你要乖乖的”是没用的,也很少有孩子能够弄明白“收拾房 间”是什么意思。你得温柔地告诉他“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玩具抽屉里”。另外,不要企图用那些你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来吓唬孩子。作为惩罚,“如果你不把玩过的积 木收到抽屉里,我就把它锁在车的后备箱里,你保证一周都看不到它了”,要比“我会把你的玩具都扔了”有效得多。

在这一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朋友”,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我们与孩子一同进行的游戏中,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对话者、商讨者和共同行动者。

 

小学以后

    实际上,我们真正合适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等到中学,你就准备好被他“抛弃”吧!我们已经过时了)。已经一只脚迈出家门的孩子,需要我们 更多采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倾听、陪伴和见证成长。在很多他的个人世界里,我们的意见开始逐渐变得只能是一种“意见”,而不再是命令或者要求。最简单的,你 无法“要求”孩子对你无所不说。

本文见《女友.亲子》,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