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生活】走进江南水乡的小巷

 *晚 秋* 2013-11-15
  一直喜欢江南水乡的小巷,尤其是喜欢背一个小包,撑一把纸雨伞,在下着霏霏细雨的时候,独自走在被雨浸润的石板路上,随小巷檐口泻出的细流滴落在伞上,然后耳听从檐口滑落的雨滴的歌唱声,还听它们有节奏的跳跃声,眼前的雨就会像帘幕似的飞飞扬扬,那种深远而悠长的江南水乡小巷的美丽,会随着脚步轻轻地滑进眼帘,感知小巷的含蓄与悠扬,直面她的古朴、典雅与沧桑。
  水乡的小巷就是江南古镇的一面镜子,它狭长、深邃,在四季的细雨下迷雾蒙蒙,扬动着它的纤细的魅力。沐浴在朦胧的雨丝中,如有一种深藏着缠绵,并且富有一种柔柔的带来情感的感觉。小巷在流淌不息的脚步声中,伸延着、横斜着、纵随转角又纵深开来。江南水乡的小巷被众多诗人与画家誉为深沉的、幽静的和有韵味的小巷。小巷的青砖和墨色的瓦携带着薄雾轻烟。在翘起的檐角和移动的白墙间隙,会呈现出曾经的水上旧址的码头,石阶、石梯伸展了无限的古的空间,乌蓬船荡漾在水面,系着青花头巾的船娘的笑声在水波上空回荡传开。大红的灯笼挂在雨巷两边的窗口,还有神秘的吊脚楼上,透射的光似在染红迷蒙的雨丝。携手知音,在湿漉漉的伞下静听古镇小楼飘下的乐曲,又会多了一份夸张的浪漫,灯笼下仰起的脸也许会被染上古典的色彩而被自然迷醉。
  走进古镇,在雨巷中就会觉得一切都是清洗过的一样,心中的烦恼会被洗净,就会抛弃凡间的世俗,从古巷中走出心理的阴影,心胸就会豁然开朗起来。在古镇的长廊下穿行,又会看到各种小吃和民俗风情的演绎和幽雅,还有本地土特产的诱惑,从中体味淳朴的民风和古镇灿烂的文化,就会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走在江南的水乡小巷,阳光透过的小屋会在古筝的弹唱下旋唱悠悠的古韵,触景生情,幽幽的会使人想起一首诗。曾读过“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这首曾经被誉为撰写江南小巷的一份永恒的经典,总是会不自觉地唱响昔日爱情的悲欢离合。想到《雨巷》,走在小巷,犹如走进了诗人当年的生活。抚摸着小巷那些千百年来保存的斑驳的木门、雕花的木窗,还有石井和古木,似乎一切都是捉摸了历史的沉淀。曾经走过江南的周庄、同里、西塘、朱家角、枫泾等许多江南的古镇小巷,曾经书写和摄下江南水乡的小巷,在品味诗化的人生中慢慢悟出戴望舒这一首《雨巷》中的诗韵。《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而赢得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赞赏,从此就有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三月的江南,依旧有雨。走进水乡的小巷,环水顺着流淌的小河走着。就会出现像周庄一样具有典型明清建筑特征的民居傍水筑屋,错落有致的酒家和茶楼依河成巷。构成了“人家尽枕河的水城景色”。小巷两岸店铺高挂的一串串大红灯笼映红了街面。看船上清纯的水乡阿婆和妹子一边划船,一边轻声吟唱着优美动听的江南小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周庄,古朴浑厚的明清建筑构成的水乡小巷两边比比皆是,它是江南水乡的缩影。不仅有建于明代的“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还有规模恢宏的七进五门楼,荟萃了江南民居之最的沈厅,以及西晋文学家张翰“莼鲈思归”的南湖园。走累了,走进小巷周庄的女孩都会走进的三毛茶楼,找一个楼上靠窗临河的位置叫上一壶暖暖地阿婆茶,四碟茶点:洋姜、腌菜、红枣、五香豆。茶是香甜的碧螺春的茶,茶点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清茶、小食开始体味三毛当年的心情。薄雾逐渐散开,周庄也将迎来热闹的一天。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挥毫泼墨:“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有雨的江南,有数不尽的古色古乡的小巷,那些悠长,寂静,一样的白墙灰瓦,一样的小河绕墙。江南有无数这样的小巷。只要走在江南的小巷,听细雨敲打着路面的滴嗒声音,看雨丝在小巷与民宅间交织出的朦胧,你无法不描成一幅画,你无法不吟一首《雨巷》的诗。天晴时,小巷中透过的阳光在缓缓地移动,似流金撒在了斑驳的木窗和墙壁上,让人慨叹“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江南水乡,就是众多古镇不断变幻的风情画。
  站在小巷尽头远眺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纸墨画;近看廊棚苍老,小巷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造型古朴的廊棚与小巷对望,连为一体绵延不断,催人发思古之悠情。古色古香的江南古居民宅,小河弯弯,小船儿悠悠,俨然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情调。
  啊,江南水乡的小巷,自有一种清灵脱俗的逸致和风韵。置一壶酒,摆两盘菜,与好友共叙,举杯祝福,听小巷婉转悠扬的歌声,看商店门口迎风飘逸的古旗帜,又会如此耀眼出小巷悠远的历史,宛若又有了一份古风韵醉在了心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