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之阳 东海之光

 胜利在望2014 2013-11-15


龙山之阳 东海之光           

龙山中学在1940.1941   
     叶左能

      一、 
从辛亥革命到土地革命 

龙山,又名金龙山,位于陆丰县城的东海镇东端,螺河之旁。山不甚高,风景独美,其状如伏地巨龙,翘首眺望南海。

清朝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陆丰当局在龙山山麓建一校舍,命名“龙山书院”是全县唯一给秀才进修和培养童生的地方。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办新学。1906年,龙山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实行新学制,4年毕业。次年,附设初中程度的简易师范一个班。那时,全国反对清朝统治,提倡共和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潮逐渐兴起。龙山学生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简师班和高少班毕业的学生,有不少到惠州、广州等地升学,有些人就在外地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尚在校读书的学生,也不甘现状,积极宣传革命,并与学校专制统治作坚决斗争。

    时任学校教员的曾桐,在辛亥革命后写了一本小册子《陆丰响应武汉革命记》,对龙山学生的活动有这样的记述:“适革命前一年夏,龙山学生黄跃龙、欧阳衡,吹萧于龙山之隈,为校长陈月樵记过。中秋复开茶会,演说革命,听者如鲫,事为校长陈月樵察悉,禀县开除。黄等不服,同时醉慕革命,与彼同情者过半数,借不上课以为抵抗,且退而寄宿于黄姓忠贞祠。曾国琮壮诸生之志趣、怜其遇之艰险,出为调人,向县令请准开复上课,事遂寝。黄等遂由是而为同盟会之小将矣。相与介绍各生加盟,遍出联络。及罗起元为校长时,而高等小学校,遂俨然为官僚派一敌国矣。”
   
1911年(即辛亥年),同盟会领导了著名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这时,龙山毕业后在广州读书加入了同盟会的学生,接受了任务,纷纷回到陆丰,与本县同盟会组织联络一起,成立起义指挥机关。农历9月20日,同盟会举义于大安,驱逐了当地官员,同一天,大队民军进攻碣石城。清政府碣石镇守投降,民军“整队入城,尤以龙山高等小学学生数十人为前队,街坊一路燃炮欢迎,随入三府署为司令部,而碣石遂完全光复矣。”
   
随后,陆丰知县投降,陆丰便全县光复。这是龙山建校后首次写下的光辉篇章。1912年,高小改为3年制。1914年,在旧圩清代衙门旧址,增设一间高等小学,龙山的高等小学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1919年,北京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陆丰第一、第二两个高等小学师生,于同年秋初集会龙山,一致通过响应,随后学生整队上街游行演说,揭露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号召民众起来抗争,抵制仇货,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并组织学生检查队,上街检查日货。此事在当年12月19日广州《大同日报》有如下记载:“陆丰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学生,发起组织陆丰学生联合会,联队巡行,分队演讲,对于各种救国举动,甚为热心。

    昨且传息有潮商庄和祥运车(日)糖数百元,德泰运载火柴10余箱希图漏入,卒为学生查获,随即将该物当众焚毁,以寒奸商之胆。”可见陆丰龙山高等小学继响应辛亥革命之后,又一次在陆丰的政治生活中,涌起了爱国的激浪。
   
1922年,彭湃在海丰揭开了中国现代史上农民运动的序幕。次年4月彭湃到陆丰发动农运,龙山高等小学教师郑重积极参与,并当选为陆丰县总农会副会长。郑重为龙山师生树了榜样,不少学生参加了农运。
   
1924年秋,陆丰县立中学在龙山开办,附设高等小学。 

1925年,国共合作领导的革命军东征,推翻了军阀陈炯明在东江的统治。4月,中共海陆丰特支成立。10月,特支扩大为海陆丰地委。党在加强工农运动的同时,非常重视占领教育阵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同年建立陆丰共青团特支。1926年春在龙山中学建立了团小组。学校还建立了新学生社,并由龙山中学发起,建立了陆丰县学生联合会。学生的政治热情普遍提高,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在支援海港大罢工期间,龙山学生成立一个白话剧团,中共海陆丰地委宣传部长、陆丰教育局长李谷珍亲任编导。剧团曾到陆丰东南地区及海城、汕尾演出,剧目有《何其苦》、《气死洪兆粼》、《吴佩孚被困鸡公山》、《弃妇》等。当时,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分子亦很重视抢占学校,争夺学生。1926年5月,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头目何应钦派遣他的干将杨学龄,窜到龙山中学演讲,立即遭到进步学生的驳斥,海陆丰地委机关报《陆安日报》也作了揭发,

杨学龄只得灰溜溜地跑回汕头。孙文主义学会只在龙山发展右派师生10余人,学联会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共青团手里。但右派教师吴今等仍企图兴风作浪,于是海陆丰地委宣传部长李谷珍决定由龙山学生发起择师运动,卒把右派教师赶跑。21927年2月,海陆丰地委决定调中共党员、原任海丰县教育局长林铁史到陆丰任龙山中学校长。国民党右派与我党争夺龙山的第一回合,我党取得全胜。这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学校逼于形势停办,龙山中学的进步学生参加了海陆丰三次起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英勇斗争。原先第一高等小学及龙山中学学生有不少成为革命骨干,先后为革命献出生命。如原“一高”学生领袖,曾任陆丰县委书记的张威,牺牲前就是在龙山凉亭挥毫写下壮烈的遗书。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他,将此亭改名“张威亭”。

龙山,地灵人杰,自中国现代史开篇,它就是时代的弄潮儿。

 
 
二、党又回到龙山                
  三、办“抗大”式的学校                             
  四、推进陆丰抗日救亡运动                           
  五、坚持统一战线    
 
六、精心培育党的力量
 
 七、向新的阵地转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