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鉴定不万能 明清家具真假认真辨

 国内穷游攻略 2013-11-16

编者按:对于明清家具的鉴定,很多专业人士都选用“包浆法”,然而马未都先生曾说,明清家具鉴定没有万能的方法,所谓的古法“包浆法”也是一样。

古法鉴定古典家具不是万能的

严格地说,“包浆”一词未见辞书。有人写成“宝浆”,还有人写“保浆”。无论何种写法,这个术语大概出自北京木匠之口。从已经谢世的北京鲁班家具馆的老师傅们称“宝浆”来看,可理解为“闪着宝石一样的光泽”。“包浆”也可以从字面上牵强地理解为“包裹着一层浆水”。旧时,讲究的人家洗完衣服,都要将衣服浆一遍,以保持其挺括。南方人不说“包浆”,而是对应地说“皮壳”。皮壳的叫法害了北方人。北方人从字面上以为“皮壳”应该是一层很厚的物质,因为“壳”的本义就是如此。可南方人对“壳”的认识,并没有北方人那么强烈。

无论“包浆”,还是“皮壳”,眼下几乎成了商家及收藏家的口头语。无论是否真懂,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谈“包浆”、谈“皮壳”,似乎古家具的收藏秘籍就在于此。其实,用文字来表达包浆(皮壳),应解释为长期使用的古家具良材,由于长时间置放在空气中,其表面形成了一层带有角质特征的氧化层。由此可见包浆与污垢无关。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人都把污垢当作了包浆,家具买回家后舍不得清洗上面的污垢。许多新藏家,看着那些肮脏的宝贝家具,心里总不舒服,可又不敢清洗,生怕洗新了。对此,马未都先生郑重指出: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一件真正的古董家具,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新。如果一洗就新了,那一定是件赝品。过去,一件古家具弄到手,藏家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洗干净。熬上一盆火碱,褪去污垢,然后修复上蜡,重新保养一遍。可现在的情形是,人们不敢动手清洗旧家具,任凭它在家里满面污垢。

在此,我们建议每个藏家如果有机会的话,都能去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馆看一看那里摆放着的中国古典家具,你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干干净净的,在那里向观众诉说着中国古人高雅文明的生活。而在全世界各大拍卖行创下天价的中国古典家具,也无一例外都是一尘不染的。我们自己身在中国古家具的故乡,却把包浆即古家具身上的污垢这样一个谬误以讹传讹,这无疑给了作伪者以极大的机会。

眼下所有的作伪者似乎都掌握了藏家这一心理,在家具所谓的“包浆”上特下功夫。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包浆,正是他们以假乱真、欲盖弥彰的手段。近几年,无论在南北两地,作伪高手都有很多办法用包浆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其仿真程度即使高手中的高手,也需时日观察方能得出正确判断。反而是干净的古家具对于高手来说,十分容易判断,有修有配,一目了然。大行家都愿意辨识干净家具,过程简单而结论准确,原因就在于此。

辨识古典家具包浆真伪的能力,需要一段时间来磨练。观察时,有几点要注意:(1)观察木材纹理,色泽是否自然。木材若有修配,在纹理及色泽上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差异。另外,修配及作伪时,往往都要染色,所以应观察家具色泽是否是浸染所致。(2)注意家具表面的风化程度。家具使用条件不同,其风化程度也会不同。即使同一件家具,靠墙面和正面,上面和下面都会存在风化程度差异。要观察这个差异是否自然,如发现有人为痕迹就要小心。因为木材的风化是长期使用的结果,非人力所能改变。(3)注意接缝、拐角等连接处。许多作伪家具多搁几天,这些地方就会出现收缩,露出新茬,从而令作伪者防不胜防。这一方法在北方地区尤为灵验家纺

鉴别古典明清家具,不能一味信任古法,这是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经济损失,辨认时一定要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