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导游的80年代

  2013-11-16

祝善忠曾做过5年的导游,这是他旅游生涯的开始,也是他旅游事业的坚实基础。

那是中国旅游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他以导游的身份,陪同外国游客一道游历中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了中国旅游如何从百废待兴中艰难起步,快速转向日新月异。

“导眼”看世界,风景大不同!外国游客为什么会喜欢“广—桂—京—西—沪”这条“黄金游线”?那个时代的导游,如何在外国游客的百般刁难中应对自如,维护国家尊严?服务设施严重滞后,饭店极其紧缺,导游该如何进行危机公关,践行“服务至上”的理念?你可曾相信,外国游客由于居无定所,在涉外饭店的大厅或走廊

打地铺过夜的情景?

你可曾体验,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只为投宿一夜的旅行?

一位导游的80年代,是中国旅游的80年代。

中国旅游第一条“黄金游线”

祝善忠:从1978年年底到1984年,这段时间我在国旅总社当过5年的导游。主要是接待海外的游客,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到过许多外国游客向往的地方,当时国人还没有旅游这个概念,老百姓想去的地方也去不了,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我是借导游职业之便,走遍了全国很多主要景区。

贾云峰:所以我说您是最了解中国旅游营销的,因为从导游开始,您就是在直面市场。这段经历对您以后的事业是非常关键的,您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客源地、不同层次的人需要怎样的产品,需要了解中国的哪些方面,想到中国的什么地方去。

祝善忠:现在来看,那段导游经历也为我后来做旅游营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贾云峰:我看您的个人经历非常有意思,从一开始学外语,学成之后又到

北影当过翻译,我觉得这个和我们非常吻合,既有文艺情怀,又有传媒经验,

这非常有意思。那么您是怎样从电影转到旅游的?

祝善忠:我当时读的是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大学毕业之后被分到文

化部,在文化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又被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厂是文

化部的一个单位,在那里我工作了两三年。

贾云峰:我是上戏毕业的,读的是戏剧文学,我们的经历有些相似,都是

从电影开始最后转到旅游。我好奇的是,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您在北影厂

主要做什么工作呢?

祝善忠:当时的工作主要是翻译第一手资料。比如当时进口的电影摄像

机、电影录音机等的操作手册,都是英语的,不知道怎么操作,所以要翻译一

些技术性的资料;也会把一些引进的影片对白,翻译成中文。

贾云峰:如果当时您选择留在北影,或许中国就多了一个导演,少了一个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那么离开北影厂到了国旅以后干吗呢,就是陪老外?

祝善忠:到了国旅以后每天都是陪客人,一年200多天都在接旅游团,大多数都是外国游客。当时最好的旅游线路是“广—桂—京—西—沪”,这个线路到现在仍然很受外国游客喜欢,有的旅行社在海外促销时还主推这条线。后来才有了“丝绸之路”、“长江三峡”。

贾云峰:那当年为什么要推这样一条黄金旅游线?

祝善忠:因为这五个城市有不同的特点。北京是首都,外国人到了中国都要到首都看看。故宫、长城等,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其实在任何国家,首都都占有绝对优势。我们也一样,到一个国家去旅游,如果不到那个国家的首都去,感觉就像没去过。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必须到广

州,那时候虽然北京、上海都有国际航班,但是航班非常少。

贾云峰:那为什么非要到广州,别的港口城市,当时不都逐渐开放了吗?

祝善忠:因为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大多数外国游客主要是通过香港进来。香港是世界级港口城市,各国的航空公司都把客人送到香港。然后从香港坐火车到广州,那时候火车速度很慢,不像今天这样发达。

桂林山水风光是独一无二的,说实话我到过很多国家,没看到这种风光。上海是大都市,感觉是有西方味道的中国大都市,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是比较高的。西安是古都,汉唐盛世的时候就举世闻名,尤其是兵马俑的出土,又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很强的吸引力。

贾云峰:也就是说,这五个城市各有特点,代表了中国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产品的一种重要组合,既看现代又看历史,既有自然又有民风,这一条线游下来能看到中国最优质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风俗人情等,基本能看个大致的中国。

祝善忠:特别是上海还带有西方色彩,所以,外国人来中国,一般就选这条线。

贾云峰:这条线是我们旅行社设计的,还是市场自然形成的?

祝善忠:这条线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而是外国旅行商和我们共同开发的。老外通过自己的考察和体验,选择哪些城市的哪些产品能够满足游客了解中国的心理期许,也就是符合他们的市场,然后他们就确定一条线路。我们自己组合产品往外推有些难度,这就像是我给您烧了几个菜,未必都是您想吃的;反过来,您自己来点菜,我按您的要求烧菜,这样会更适合您的胃口。

贾云峰:那怎样才能接触到这些外国游客呢?用市场调研获取他们的心理需求?

祝善忠:刚开始主要是通过跟外国旅行商接洽,当时我们无法获取第一手的游客需求信息,而外国旅行商了解他们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将一些优质的旅游产品推荐给外国旅行商。像“广—桂—京—西—沪”这样的线路就是,我们极力想推,因为这几个地方的接待条件基础较好。这样就把这条线拿出来跟外国旅行商探讨,一拍即合,老外觉得这个产品组合确实是他们需要的,所以卖得也比较好。

那个时代如何做导游

贾云峰:您记得第一次带团的经历和感受吗?当时还年轻,每天跟那么多的老外接触,一定会有独特的体验。我觉得这也是您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您步入了旅游这个行业。可以说没有这次转折,或许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这次对谈。

祝善忠:第一个团是一个比我早半年工作的同事帮我带,当时没经验嘛,我只是当助手,我们两个一起带。那是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团。那也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去广州接团,特别激动,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个机型是“伊尔-62”。

贾云峰:苏联的那个?

祝善忠:对,就是苏联的那个飞机,非常大,非常漂亮,现在没有了,当年被称为“空中美男”。我总是觉得那个飞机造型比现在的飞机还好看,虽然它现在已经过时了。坐飞机到了广州,住的是东方宾馆。从学校出来之后,我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所以走进东方宾馆的时候,感觉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给我很强烈的身心冲击,直到今天,它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流的。我不知您有没有住过那个宾馆。

贾云峰:没有,我住过白天鹅。

祝善忠:它比白天鹅的位置还好,在市中心,就在广交会会场的对面。当时真是开了眼界。我说的这种感觉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现在的小年轻,甚至三五岁的小孩,都能进住五星级饭店,见怪不怪,都无所谓了。可是在那个年代,像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这样的涉外宾馆,一般人进不去,外国人才能进,如果穿着不整洁,服务人员就有可能把你拦下来。

贾云峰:当时老外是从香港过来,您到广州接待他们,然后带着他们到全国旅游?

祝善忠:对,我们那时候是“全陪”,什么都得管。国旅在各地都有分社,总社发一个接团通知,各地就得安排好地陪和旅游车,以及游览的景点线路、食宿等,然后,我们全陪一路行程全天候陪同旅游团。那时候对导游的要求也比较严。另外,对接待的旅行团的情况必须有详细的了解。

贾云峰: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怎么了解这些老外的情况?

祝善忠:有名单。这起到好几个作用,一是明确服务对象,二是了解服务对象。那时候,我们跟一些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协会,属于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一般这样的团比较多。比如我接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团就是澳中友好协会组织的团。当时我负责接待的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澳中友好协会负责的团,还有一种是“农民团”。

贾云峰:老外还有“农民团”?

祝善忠:对,农民团,Farmers。他们所说的农民,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民。那些“农民团”都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场主。我一开始接过几个团,都是这样的。所以,带团到了各地之后,要跟当地的领导或地陪介绍这个团的基本情况、个别特殊旅客的背景和表现等。

贾云峰:您接待的这些团出现过什么问题吗?比如说服务上,与老外的文化冲突?

祝善忠:有。有些游客对中国非常友好,也有少数人敌视中国。

贾云峰:敌视?那他来干吗啊?

祝善忠:这不能说是找碴,他们就是想来,可是他对我们国家不了解。就像现在很多美国人想去朝鲜,但是不一定都是对朝鲜友好的人。道理都一样,各种心态的人都有吧。而且当时我们的接待条件跟不上,在整个接待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

贾云峰:有没有很难解决的问题?

祝善忠:那太多了,几乎每天都有。首先我们基础太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样我们从心理上就强势不起来。当时想的就是好好服务客人,毕竟这是个树立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形象的行当,不能在外国客人面前丢脸。所以,就得跑前跑后,有求必应,用自己的热情去弥补一些服务上的不足。比如,住房不够。改革开放初期,北京没多少客房,当时有七八家涉外的接待酒店,但是远远不够,床位太少。

贾云峰:这些酒店都是国营的,那时候有私营的宾馆吗?

祝善忠:有招待所,但是服务条件更差,不像现在被褥一天一换,没有卫生间,没有空调。厕所也是公共厕所,一层楼一个,味儿特大,苍蝇乱飞,蚊虫叮咬。当时情况就这样,谈不上服务意识,有事经常找不到服务员。

贾云峰:就算是这样,有个住处就很不错了。

祝善忠:那就算万幸了。旅游旺季时,我们最头痛的就是把客人接来了,还不知道去哪里住?客房远远不够。客人从机场一出来,就连人带行李拉着,先去逛景点,因为没地方去呀,只能这么受罪。然后,逛一天等着前一批客人把房子退掉了,才安排新客人入住。这样特别辛苦,客人更辛苦,从飞机上下来也不能换衣服、洗漱一下,直接被带到景点去了,还得逛一天。

贾云峰:那老外意见大了。

祝善忠:没办法,就这条件,我们尽力做到最好,他们有意见也没办法,有些人也理解,也知道我们的努力。那时候当导游,给自己的团找到能住的地方,就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就能放松一些。没地方住,你不能让那些人真风餐露宿啊。还有一种方法,把游客拉到很远的地方去住。比如,在北京接到客人,如果没有房子,就拉到天津去,住一晚,然后第二天拉到北京来,逛故宫、长城等景点。

贾云峰:我在写《我脚下的皇城》这本书的时候,了解了一下北京饭店的历史。这个北京饭店历史比较久,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原来在东交民巷,还不是中国人开的,是法国人开的,大概在1900年,开始是一家小酒馆,后来搬到现在的地方,慢慢成了酒店。新中国成立后扩建过几次,尼克松访华就住在北京饭店,当时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但是在当时北京饭店一般不会对普通游客开放。

祝善忠:当时就这样。住房不够,交通也不行,没有那么多专用客车,一部分是公共汽车,团多的时候,就提前征用公共汽车。我记得有一次带团,车门震荡,从景德镇一路到南昌。一开车,一颠,门就开了,风就冷飕飕地吹进来。我就用一条长板凳拦着这个门,这样门才不会开。到了南昌,胳膊和腿都麻了。

最最困难的就是飞机不够,运输量不够。当年常常调动空军的飞机运送外国游客,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客人来了之后,原来是计划坐飞机的,因为买不到票,改成火车。那时候的火车,不像今天的火车那么舒适,那慢的程度让人受不了,脏的程度外国人没见过。

贾云峰:这也是一种体验嘛,就像现在,很多人反而喜欢这样的旅行体验。

祝善忠: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那是被迫接受,本来不是你想要的,但你必须得接受,而且那个时间太长,一般人受不了。现在的这种旅行体验是什么呢?是你主动想要的,因此,艰难、辛苦,甚至受罪的体验,反而成了一种乐趣。

贾云峰:他们在国外组团的时候,协议上没有写是坐飞机还是火车?到了国内临时改,心理上肯定有落差和失望。

祝善忠:合同上一定是写上的,可是没办法,没有航班就得改,不改就只能在一个地方滞留。无法满足来之前的约定或者心理预期,肯定不开心,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谁遇到这种事都一样。全陪在这个时候就要起到协调的作用,安抚好这个团,获得他们的理解。

每一位导游都是“文化使者”

贾云峰:您觉得当时和老外交往应该注意些什么?怎么能够取得多数人对你的支持?

祝善忠:我觉得是服务至上,要有这个意识,导游本来就是给人家提供服务的,职业使命,无可厚非。要感动他们,用行动感动他们,当时也年轻,那个时候到中国来旅游的多数是年纪大的外国人。

贾云峰:上了年纪的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有一些了解,有向往,年轻的外国人那个时候可能对中国还没什么概念。所以,面对这些年老的老外,就得把他们当长辈。

祝善忠:对,当长辈。但这个“当长辈”并不是说我们一定就要低三下四,那样也不行。

贾云峰:那样有损我们的尊严。导游这个职业其实很不简单,导游也是一张名片,导游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有损尊严的事情不能做,尤其是像你们这样接待外国团的。

祝善忠:首先要摆正姿态,那时候年轻气盛,有爱国意识和热情,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我是中国的导游。怎么样摆正姿态呢?热情,但要做到不卑不亢,要把握住一个度。从年龄上来说,人家比我们大,老头老太太,你年轻人就得把他们当长辈看;从身份上来说,人家是客人,我们是主人,我们就得对客人客客气气的;从关系上来说,人家是游客,是消费者,花钱来中国,就是要看看这个国家,享受这个国家的服务,你就得尽最大的可能为人家提供服务。路不好走,给他们扛行李,除了为整个团队服务,还要为个人提供服务。人都是一样的,一看就知道这个小年轻不错,这个导游挺好。

贾云峰:其实游客背井离乡,人地生疏,都挺不容易。包括我们现在去国外旅游,也生怕出现意外,举目无亲,也都渴求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年我自驾车穿越世界的时候,遇到一件事情。我们在加拿大的荒郊野外拍摄,有一晚疲惫地往旅馆赶,半路上被抢劫了,是当地的一帮小混混。当时精神真的崩溃了,什么都没有了,护照、钱包、身份证、拍摄器材,都被抢了,真是欲哭无泪!

忆往昔峥嵘岁月

祝善忠:那个时候就特别想身边有一个本地的熟人。

贾云峰:特别想找个熟人或朋友。当时我们冷静下来,先是去当地的警察局报警,然后借用警察局的电话,跟熟人联系,后来朋友托朋友,再朋友找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朋友的朋友,来警察局看我们,给我们做担保,安排住处。他对本地比较熟悉,大致知道是哪些人抢了我们的东西。加上当地警察的努力,第二天就找到了那些人,然后拿来了我们被抢的东西。那个时候钱都无所谓了,我们走了那么远拍摄的那些东西,才是我们最为重要、最为着急的。这样东西拿回来了,我们才舒了一口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些人,他们成为我们终生的朋友。比如那个前来帮助我们的人,后来就成为我的朋友,离开加拿大我们还去了好几个国家,都是通过他来联络的。到现在不管是他来中国,还是我去加拿大,我们一定会相互拜访。

所以,我觉得,您当导游那些年,一定也认识了不少海外的朋友。

祝善忠:做任何事情,其实都要投入情感,有些人认为,工作就是工作,就是完成任务,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任何工作,都要投入情感,只有投入情感,才能真正把这个事情做好。

贾云峰:完成和做好,是两码事儿,完成容易,做好不容易。

祝善忠:但是你做好,肯定会有成就感,也一定会带来很多工作之余的收获。我接待过的外国团,他们回去之后,经常给我写信。有时拿到信,我会想半天,这是谁啊,当时团太多,人也太多了。第一封信可能有些感谢信的意思,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之间的交往。所以,给他服务好,他回去以后一定会记得你,经常会给你写信来,逢年过节发一封贺卡,虽然已经不记得他是谁了,但是至少知道是哪个国家来的。所以情感服务,热情服务,真诚服务,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导游首先要具备的意识和态度。

贾云峰:过去讲“外事无小事”。可是到现在很多地方的招待所,我也会看到墙上的标语是“接待无小事”。其实说到底还是服务至上,这到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尤其是当下在我们构建服务型社会的过程中,这个意识依然是首要意识。

那么,除了服务意识之外,服务技巧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了意识、观念层面,技术层面也是必须具备的,否则您意识到要如何服好务,念叨着要服好务,但是没那个能力和技巧,意识再强也是白搭。

祝善忠: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就是技巧问题。当导游确实也要有技巧,不能一味地蛮干。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外国人也会瞧不起你。这里面有些东西很微妙,就看你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你解决问题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贾云峰:有没有具体的某个故事,比如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咱们把它给摆平了。我觉得实际上这种概念,它也是旅游营销的概念,也就是危机营销。其实每个国家的导游,都是这个国家的一扇窗口,或者说一张营销名片。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您是怎么协调的,有什么办法呢?

祝善忠:首先要表示歉意,态度要诚恳。要把情况说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欲盖弥彰,也就是你越想掩饰,越想推脱,他们越感到恼火。你得让他感觉到你确实努力了,一开始就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给他们说由于某种原因,本来预订的房间现在住不上,然后表示歉意,最后说你的解决方法,表示出你已经努力为他们找最好的解决途径了。这也是个技巧,慢慢地让他们感觉到你还在努力,还在争取,一步步来。

贾云峰:那万一有些人不认同您的解决方案,人家就要协议上预订的,有些人就是这样刁难您。

祝善忠:如果你提供的解决途径没有得到客人认可,你一定要态度诚恳地说抱歉,一定要让他感到你是真抱歉,而不是嘴上说说。中国目前就是这个条件,我们之前许诺的没有达到,我们可以给他补偿一点钱。比如,这个酒店是50美元的,他现在住的是30美元的,可以在经济上给他一些补偿。还有一个补偿方法,就是加餐,或者提供免费的餐饮,明天给大家加一顿烤鸭,吃一个风味餐,那时候叫“风味餐”。这样伺候不就好了嘛,用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补偿。

贾云峰:当年我们的餐饮怎样,他们喜欢吃吗?

祝善忠:饮食方面还是不错的。有专门针对老外的“定点餐厅”。所谓“定点餐厅”,就是卫生条件好一点,接待条件好一些。那时候我们导游到哪里吃饭,都要交粮票,每天交一斤粮票一块钱。

贾云峰:我看现在导游和老外在吃饭的时候基本是分开的,当时你们是跟他们一起吃,还是也分开各吃各的?

祝善忠:我们那时是一起吃,得教他们吃,很多中国菜他们不知道怎么吃。每道菜上来,我们必须报上菜名,很多菜名很难翻译。但是他们要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菜。

贾云峰:报菜名,说吃法,这应该是服务员做的事。

祝善忠:那时的服务员一般都不懂外语,不像现在的服务员多少能说点外语,一般的对话能够应对。那时候要个啤酒,服务员都听不懂。所以导游要和外国游客一起吃饭。事实上导游比服务员还忙,服务员把菜端上来,往桌上一搁就走了,因为语言不通,很多服务员对外国游客心生恐惧。彼此说话听不懂,这个很尴尬。所以导游就不仅仅是导游了,还是服务员。这样的话,你这顿饭是吃不好的。

贾云峰:当时导游也应该有一套服务标准吧?比如一些基本的服务礼仪、技巧,以及遇到突发问题怎么解决的标准。

祝善忠:有服务标准,有很多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是面对具体的问题,还是看一个人的临时反应能力。您刚才提了一个说法,我觉得非常好,就是导游是一张营销名片。比如现在做营销,不是简单做营销,导游要服务好了,引起二次营销,或者三次营销,这张名片是可以反复使用,产生营销效果的。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您同意不?

贾云峰:我同意,导游在旅游行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

祝善忠:不然光是说得天花乱坠,说中国多好多好,来了一看,不是那么回事。他回去就会告诉别人,你下次不要去这个国家了,说得好,实际上不咋的,还被宰了。如果你接待好,给游客的印象好了,国家的客源就丰富了。这不仅是我们接待人员的事,而且是整个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的事。

贾云峰:这也就是“全过程营销”,其他的宣传都是虚的,老外到中国,第一个接触的人就是导游,导游是真实可见的,你这个导游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和能力,直接显示了你这个国家的真实水平。另外,导游是最容易影响口碑营销的一个因素。有个研究表明,一个人会把美好的体验和经历,告诉身边至少6个人;而一个人会把不好的体验,告诉与他有关系的20个人以上。所以,差的影响,远比好的影响传播得快,而且广。像现在也存在的导游宰客、导游殴打游客、导游与商家联合起来欺骗游客的事情,对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这个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祝善忠:因为我觉得,这个链条上的每个人,首先都在做营销,也就是说都要具备营销的意识,也就是说要“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宣传部门、营销部门的事情,营销属于全产业。那么,就导游来讲,你给游客的印象好,游客会记你一辈子。比如说,我后来当了部门经理以后,到国外去考察,知道我去了,那些我接待过的老外,开车行几十公里,到酒店去看我。

贾云峰:导游也相当于一个“文化的使者”。

祝善忠:可以这么说。导游往往是游客到达目的地后第一个接触的人,给游客的印象也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我们有时看到一些关于导游的负面消息,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不都是导游的问题。我认为,多数导游还是很好的。当然,我们的导游还需要提升个人修养,相关部门也要关心导游,解决好导游的薪酬问题。

贾云峰:导游问题,是不是主要还是薪资问题?比如说,你不给业务提成,导游只能靠回扣来牟取利益。而且,旅行社这种超薄利营销,谁能管住啊。

祝善忠:给您说说当年我们的情况。当时我们在旅行社都有固定工资,小费不能收,你给我是侮辱我呢!当年就是那种心态。

贾云峰:现在有些是主动索要,强硬勒索。

祝善忠:我们那时没有这种情况,给都不要,真不要。我们受的教育是根深蒂固的,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不要。

贾云峰:我想这里面还有几个意思,一个是给小费是老外的习惯,尤其是西方国家,受绅士文化的影响,一般接受服务,都会给小费;另一个呢,希望导游在以后的那些天,多给他们些照顾。

祝善忠:习惯也不行,习惯是你们的习惯,不是我们的习惯,就是坚决不收。碰到给小费的游客,一是谢谢他,二是得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不收小费的,因为服务是我的工作,我的职业。所以,当时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是不收小费的。

贾云峰:其实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祝善忠:其实他们是真心实意的。不收小费呢,他们也有法子回馈你,你不是不收钱吗,那好,送你一本书啊,送你一支笔啊。这后来就有了。

贾云峰:当时有没有规定导游不能收受游客的小费啊,馈赠什么的?

祝善忠:有明确规定,不可以收钱。但是游客出于感谢,赠送一些礼品。一些小东西,可以收。书和笔,拿回来,放在单位。有人专门登记,送了什么书,送了什么笔。书,外国小说啊,大家借着轮流看;笔,大家用掉。基本都是这样,你拿回来也都归公,大家一起用。

贾云峰:也没人要求你非要这样做。

祝善忠:这主要是个人自觉自律的问题。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过程。所以,千万不能用当年的眼光来说今天的导游。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任何问题和现象,我们都要把它放在时代背景下来看待。

贾云峰:他们压力也大。

祝善忠:也不容易,要解决好他们的薪酬待遇。

精选关键词

关键词1:“黄金游线”

由广州、上海、北京、西安、桂林五座城市组成的一条旅游线路,是经先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旅行商踩点、遴选后,形成的一条最受欢迎的旅游线路,也是时至今日,在入境游市场仍旧魅力不减的旅游线路。

五座城市各有特点,分布在中国不同的核心区域,都具有世界级的优质旅游产品。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入境游的门户城市;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是过去的皇城,今日的首都,不到北京等于没到过中国;西安是文化古都,3000年中国看西安;桂林山水甲天下,自然风光世界一流。

它们代表了中国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产品的一种完美组

合,既看现代又看历史,既品文化又看风光,一条线下来,山水风光、历史文

化、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基本能看个大致的中国。

关键词2:“涉外饭店”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是所有的饭店都可以接待外国游客。

为了统一管理外宾,树立中国的美好形象,全国主要城市设有为数不多的饭店,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称为“涉外饭店”。与“涉外饭店”同步出现的还有“定点餐厅”,入境外宾被安排在这样的饭店和餐厅住宿、就餐。这些饭店和餐厅,具有当时来说最优秀的服务设施。

1978年,北京只有7家“涉外饭店”,床位共约2000张。全国只有137家可

以接待外宾的“涉外饭店”。随着入境游客的剧增,“涉外饭店”和“定点餐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游

客的食宿需求,曾出现动用军用飞机送游客异地投宿的情况。即便如此,订不到房间的入境游客,在各个“涉外饭店”大厅、走廊设临

时床铺,甚至有打地铺的情形存在。

关键词3:“服务至上”

旅游即服务,接待是头等大事。中国旅游从最初的“外事接待”功能开

始,就提出了至今仍在各个政府机构的招待所经常看到的一条服务理念——

“接待无小事”。

接待真无小事,细微之处关乎国体、形象和尊严。但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中国的服务产业严重滞后,服务设施近乎缺

失,无法满足海外游客的心理期许,食、住、行、游、购、娱都极为不便,“服务至上”的承诺难以兑现,从事中国旅游行业的人员,唯有以自己的热情、勤快和任劳任怨,来为游客尽可能地提供最好的服务。

因此,在当时,“服务至上”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中国旅游人的微笑、热忱所营造出的一份温暖。

关键词4:“文化使者”

如果旅游是“和平使者”,那么导游就是“文化使者”。与游客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是导游,尤其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国游客的全陪导游,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和宣传窗口。

导游的内在文化修养、外在形象言谈和性格魅力,都在一举一动中向游客传递着这个国家的相关信息,是国家尊严的维护者,也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外国游客对于中国人的记忆,往往是从他们接触的第一位中国导游开始。是敌是友,是爱是恨,全在于导游如何导,如何让游客更畅快地游。

关键词5:“全员营销”

既然导游可以成为营销窗口,那么,每个旅游从业者,都是中国旅游的代言人和营销员,都应具备随时随地营销中国旅游的意识、技巧和行为,这是“全员营销”。

在“全员营销”或者“全程营销”理念下,品牌营销不仅是宣传部门或者营销部门的事,而是将营销工作常态化、日常化、随性化。

没错,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只要你置身某个行业,你就是这个行业的营销载体,你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你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着所在行业的信息。

在日益便捷化、普及化的信息技术时代,“全员营销”成为可能,你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分享你身边的事儿”,或许,此刻你的手指,正在做这件事儿。

精彩语丝

祝善忠:

1.坐飞机到了广州,住的是东方宾馆。那可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1 我们基础太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样我们从心理上怎么说呢,就是强势不起来。当时想的就是好好服务客人,毕竟这是个树立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形象的行当,不能在外国客人面前丢脸啊。

2 我是中国的导游。怎么样摆正姿态呢?热情,但要做到不卑不亢,要把握住一个度。从年龄上来说,人家比我们大,老头老太太,你年轻人就得把他们当长辈看;从身份上来说,人家是客人,我们是主人,我们就得对客人客客气气的;从关系上来说,人家是游客,是消费者,花钱来中国,就是要看看这个国家,享受这个国家的服务,你就得尽最大的可能为人家提供服务。

3 做任何事情,其实都要投入情感。有些人认为,工作就是工作,就是完成任务,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任何工作,都要投入情感,只有投入情感,才能真把这个事情做好。

4 情感服务,热情服务,真诚服务,我觉得,这个是作为一个导游首先要具备的意识。

贾云峰:

1.导游这个职务其实很不简单,导游也是一张名片,导游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完成和做好,是两码事儿;完成容易,做好不容易。

      每个国家的导游,都是这个国家的一扇窗口,或者说一张营销名片。

2 老外到中国,第一个接触的人是导游,导游是真实可见的,你这个导游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和能力,直接显示了你这个国家的真实水平。另外,导游是最容易影响口碑营销的一个因素。

3 一个人会把美好的体验和经历,告诉身边至少6个人;而一个人会把不好的体验,告诉与他有关系的20个人以上。所以,差的影响,远比好的影响传播得快,而且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