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王姓

 胜利在望2014 2013-11-16

漳州王姓-2

(2008-07-13 14:07:28)

   漳州王姓的支系和传衍

             (《漳州姓氏》王姓部分节选)

    上苑支系

    王姓入漳大部分是延政的后裔,延政被迁往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封给太师之衔,听他自便回福建。延政以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延政生六子:继成、继昌、继元、继重、继晋。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今龙文区步文镇),十七代孙王宣正于明永乐年间随母迁南靖靖城珩坑开基,成为始祖(即珩坑王氏派系);继成后裔有的分迁漳浦,形成珩山王姓支系。

   龙文区湘桥上苑(坂上)王姓派下十一世王东湖的裔孙王惠才,于明万历间(1573~1620)从文甲文桥迁居万松关下洲里社(今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开基;王铣(号坦庵,王胜之孙)于明中叶由漳州乌衣巷迁漳南邹塘(今属龙海市九湖镇)社开基;上苑王氏裔孙王赞明于清代从上苑迁颜厝前社开基;王汉文由上苑(世系、时间不详)徙居塔尾(今属九湖镇小梅溪村)社开基。又有一支开龙文区西边社、六石社、山头顶社衍居。另有一支迁芝山镇上坂(上苑)村,迁入年代未详。

   王宣正为珩山王氏始祖。生五子:长宣庄、次钦直、三神康世居珩坑,四昭定迁居南靖雁塔上厝;五敬璋幼时即随母居山城山边,为山边王氏开基祖。昭定与妣刘氏生三子:长子居雁塔上厝,次子迁居山城翠眉,后裔分衍于翠眉(翠微)、军营、三卞城仔内、南坑金竹、梅林镤山、船场龙水及广东等地。三子迁居龙山东爱大田,另有后裔分迁四川省等地。在南靖县珩坑王姓派系大体可归纳成:雁塔支系、山边支系、靖城东乾、枫林、观音山、后街支系。后街王招郎于清初迁徙龙海新塘上园开基。

    雁塔王姓支系;昭定乃宣正的四子,为雁塔王姓的开基祖,于明代在雁塔上厝定居,其后裔:昭是的次子迁山城翠眉上车及龙山东爱大田;昭定的四孙天生又迁居山城三卞城仔内及分居四川。(俗称四房四)。天生生四子,长及四居三卞,为大厝房和楼房,次迁粤东开居,三善笃迁南坑金竹开居。善笃之子维岳于1369年迁居梅林朴山及船场龙水。维岳的后裔又分居永定中心洋,其孙及曾孙镇惠、万昌于1636——1734年分别迁居梅林科岭下斜、上科岭及漈头大垅口。另一后裔水陈于1965年从金竹迁居山城中山街。

   山边支系:敬章乃宣正的后裔,为山城山边的开基祖,于明代在山边王厝开居。其后裔伯用分迁丰田五川过沟,伯用后裔王经又分居过林,王张于1438年分居保林洲仔头。另有裔孙李忠迁居五川过田及丰田凤安天鉴。还有裔孙大田分迁山城东田。

    靖城支系;昭定的裔孙大江于1958年迁居靖城大房东乾,诗国于1694年迁居田边枫林,另有后裔迁居阡桥观音山及后街。后街王姓裔孙友亮又分迁和溪迎新、迎富,其个别后裔于1958年迁居和溪林坂洋坑及丰田东方含口寨。

    龙海宫边支系:闽王始祖王审知三十二世裔孙王长史,于明代经南靖而肇基宫边(世系不详,今属角美镇石厝村),繁衍下店、田厝、城仔地、宅仔楼、宁江楼社(今属角美镇石厝村),分衍长泰县石明社,清康熙间(1683年)下店王姓子弟多人随施琅渡海统一台湾,而居台繁衍,台湾王氏裔孙曾回下店寻根谒祖。

    明代中期一支由南靖县迁来漳浦县城西街万年春巷,以培植一株“万年春”花树而得地名万年春,称“顶王”,建祖祠“燕翼堂”于城隍庙后。另一支明代从南靖靖城后街迁漳浦县城东门外,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春泽中式进士,官至山东参政,其后裔今已无考。

    青阳派系

据漳州“青阳衍派”族谱记载(青阳俗称青洋,今属隆教乡径内村),青阳王姓始祖出自河南固始县,在隋末唐初,聚族南移谋生,初入漳州海澄,继移浮宫际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后到太武山青阳聚族开发,至今已有1300多年,比陈政入闽开漳还早近百年,故称“开闽第一王”。繁衍青阳六社(近千人),分衍龙海卓崎、南靖省山、考后黄岭、高港,海澄下田(又名玉田)。漳浦前亭田中央,(但据青阳派裔,台湾宜兰王安阳教授考证,其祖先应为继成的长子,)

    明洪武四年(1371年)青阳裔孙王风岐入赘卓崎陈家,衍传卓崎城仔内、太原圩、港头行、山过社,分衍浮宫山头王,播迁新加坡(今有3000多人)、泰国、马来亚和台湾、香港。

    田中央支系 漳浦前亭田中央村王姓始祖弥寿,于明洪武年间自青洋社入赘田中央村何千户家为婿。生大有、大元二子。大有生添养、添德二子,传裔田中央。大元生添泗,迁居湖西后溪,后裔分衍于赤土乡姑婆云(即下云),转传赤土乡前坂村岭脚社、新社。今下云淹没在石墓水库中。

田中央分衍前亭上王及田仔、楼仔王姓,、桥仔头村上王社、田仔社、楼仔社。佛昙大坑寮下, 清咸丰四年一支播迁入台,定居于宜兰。1933年又有一支从寮下迁佛昙园东。

    溪美支系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于南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后移居北坊溪美社(又名溪尾社,今属海澄镇屿上村),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社,二世王议,字均礼,徙居漳浦横口,十四世王永成迁居厦门港。

    际隆支系

    王审知十四世王际隆,先居福州南台,次居晋江乌乳巷尾厝仓头(一作:乌衣巷),生四子:长王右(佑)泰、次王右丰、三王右承、四王右辅,分居白礁、杏林、横口。

王右泰,次子王右丰,于元中叶徙居同安县积善里二十都白礁社(今属龙海市角美镇),为白礁开基祖(另一说,右泰、仕宋,官至兵部郎中,值鼎革而殉难,右丰偕嫂侄卜居白礁),分衍同安马巷。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白礁王姓子弟300多人参加忠贞军,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屯军于台,繁衍生息,人丁众多。

    王际隆三子王右丞(一作佑承),卜居同安杏林銮美社,为銮美社王姓开基祖。传子四:长子有天、三子有人居銮美(后尾)社,分衍银尾社、林前社、山前社、陈宅西山下、后铺坪社和南安水头蓬莱社;二子有地分徙海沧东孚埭头社;四子有和奉母徙居深沃村(今属龙海市港尾镇),分支广东梅花甲子镇、台湾、香港和新、马、菲律宾、缅甸。

    衡山支系(亦称横口、园口,现康庄行政村)王氏始祖主要是宋朝翰林学士(?)王振祥之子王元吉,初衍族于十五都(土镇),有前王、后王、王厝三村名,雅称前衡、后衡、衡厝。一世祖元吉卒葬赤湖南峰落脉转南第二峰“一品山”,祖妣周氏葬在前雄龙身本山。王姓在王(雄)厝、前王(雄)、后王(雄)曾衍成大族,建有祖祠。王姓自清初沿海“迁界”后式微,尚有少量居住守祖,有一部分则可能移居竹屿盐场的雄厝村。后雄成为谢姓聚居地,前雄主要为陈、谢二姓所居。王元吉传至第三世王德麟(号余),生惠应(饬斋公、称谟房)、惠添(原轩公称良房),惠和(顺斋公、称肃房”)三子,开基横山(雅称衡山)之口横口社,为横口始祖。

    但除此之外,衡山(横口)王姓还有二个来源: 一是宋末王际隆四子王右辅,自同安卜居漳浦横口;二是据海澄溪尾王姓古谱记载:溪尾王姓二世王议,字均礼,于宋末元初徙居漳浦横口,至今每年横口仍有一部分王姓到溪尾祭祖。形成多支王姓共居于横口。但目前衡山主要认同惠应、惠和、惠添兄弟一支及王右辅一支。

    明嘉靖间,王右辅后裔朴庵之七子,除第六子留居衡山守祖,余六子迁居浙江瑞安,其中四子钦旗,五子天富,七子钦宇公,并二房侄文缙,文丰、文达、文阙、文夔、文泰诸公奉始祖妣柯氏共迁至瑞安四十七都塔石坳口,长子洋、三子质厚则居马屿涂。现王右辅后裔已分衍于瑞安县马屿、涂三甲、浦口,苏山,马屿街、下林、陶山,以乃腾奥、东山头、塔石、坳口,塘奥、石龙、公洋,远自平邑、北港,南塘岭,象园,黄駡以及金乡,河家,埭江,南管店,浦门,乐清,玉环等地。

    第六房虽留居衡山,但在当地找不到后裔,有人认为可能就现漳浦县城的上王一带。

    横口王姓始祖惠应、惠添、惠和三兄弟所传后裔分称谟房、良房、肃房。形成了下城门、下埕、石路园、后山头、砖仔埕、上埕、布政学、后壁沟厝、鸡柳仔脚、沉厝、西瓜地、松柏脚、大潭边、潭边、潭头社、溪头社、虎尾寨、下宏庙边、南门、上江、大宗边、大井、下学、樟王公庙边、红行顶、清尹、潭仔尾、下江、大厝内、二宗埔、田中央、沉坑、横口社、上帝爷庙、涂围厝、新村、店街、泰楼、楼前园、楼内、大学、任茂头、大庙边、人坂等四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和社角。

    惠应派下称谟房,祖祠位于横口城内,称“燕翼堂”,大门口有一只石狮,故称石狮仔祖,其子孙一部分守祖,迁横口附近的春建村新庙自然社、县城上王万年春,旧镇镇的秦溪、郭厝、营脚、玉厝、黄厝、东厝大白石社,盘陀镇的官陂、雀埔、坛尾、水港、牛上埔(无象埔)、恒安寨(观音寨)、草厝、仓里、和尚垅(榕树垅)、楼仔脚、过垅,和美村的过溪、五里牌、崎陀圩中,上洞村的后埔,赤岭乡的山坪、彭林,六鳌镇的上大沃、下大沃、下寮,石榴镇的长兴湖陂村(湖坡),赤湖前湖的霄厝、后湖的湖尾。龙海市东泗乡的下溪坂港口、漳州市区等地。

    惠添派下称良房,在横口城内有二座宗祠,第二座宗祠为惠添四世王纯正建,称“世祀堂”,子孙部分守居横口,大部分分衍于附近的省炉、南山兜、西边,春建的大厝后、西边、壁行、溪南,溪坂的山边、西北,赤湖镇的后蔡、赤岭山平村的旧厝王村、后厝王村,绥安镇内的下王“植槐堂”等。元代至正年间又分衍南靖金山镇的水美(永丰里水美)。其后裔分别在邻近的新内、大山、河乾、东盘、金山祠堂边等28社。

    惠和的肃房祖祠称“肃里堂”,惠和开基绥安镇桥内村的旗石粪箕村、再分衍赤土乡溪东村的苔溪岭(移民至前坂新苗村),散居于赤土的乌兜、下宫、下坂、西洋、井上村,六鳌镇龙美的前湖村,此外,大量移居于广东海陆丰及台湾等地。

    秦溪支系 明永乐年间横口谟房第四世祖王志荣开基于旧镇秦溪,分衍秦溪、郭厝、玉厝3个行政村的5个自然村。而在此之前,三槐王氏有一支脉,已于宋末播居秦溪, 并为秦溪(前溪)王氏肇居之祖。所以,漳浦秦溪王氏有“三槐”派和“衡山”派合居一地。明代早中期,秦溪王氏的后裔,又有部分展播于鹰山(纷安镇英山行政村),形成4个自然村。

明代中晚期横口一支于传衍于县城王厝内,称“下王”,祖祠“植槐堂”在县巷仔。

    竹塔支系 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横口王谟后裔有一支徙居于漳浦县新安里凤塔社(今云霄县东厦镇竹塔村)定居,是为云霄竹塔王氏开基祖,其宗祠名“永锡堂”。竹塔王氏3个房系。现留居该村的族众多数属二、三两房后裔,有400余户,共2084人。此支系的竹塔王氏长房族人有较多外迁者,如清道光八年长房孙有携带本支先世神牌,及奉迎“马爷公”(即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主要部将马仁)神像,徙居台湾。此外又有长房族裔迁广东、台湾或东南亚者;至1948年,还有竹塔王氏第十八世王春来,迁往台湾基隆市定居。竹塔王氏清初也有一部分迁到云霄县城,主要定居于北门。

    莆中支系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年),谟房派下一支从漳浦县鹰山(又名英山)迁居平和县霞河堡(今云霄县下河村),传三世,再于清乾隆间举族迁入火田莆中村。莆中氏有4个房系,其中的3个房系后来分衍为本村族裔,以及迁入云霄城大园、西河、南门兜(塘坪)几处;另一个房系则远徙广东省海丰、陆丰。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4年)从莆中村王氏迁云陵镇大园村,现聚居于大园社区、北门社区、西河街、旧南门兜(塘坪村一带)等,约300余人。莆中村王氏也有入赘于西林村者。,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秦溪王氏派一支迁到云霄陈岱镇前江村,(雅名“秦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支由前江村王姓第二世(闽漳三槐王氏第十八世)支族人传入双岭村开基,现最晚辈为闽漳三槐王姓第二十四世。

    横口王氏明代有一部分分衍于海澄山后草尾社、玉枕驿里、十六石社,榜山柯坑社;清代分衍(惠应)东泗巷口社(惠应),程溪东婆楼社(惠添)、内云溪边社等。清代有一支迁乡城区芝山镇甘棠村的山尾村。

    石坛支系 元末明初又有王涛,名之华,从漳浦官浔镇横口田中央村开基东山县石坛村定居,成为石坛王氏一世祖,至今传二十六世。石坛村王氏祖祠“三槐堂”,以“琅琊”为郡望标帜,尊闽王王审知为始祖。形成石坛、埔上、圩仔三个自然村。(东山石埔王氏一说源由漳浦前亭田中央村,但此田中央王氏始祖于唐初来自河南光州,不属于闽王派.而漳浦官浔横口亦有田中央村,为闽王王审知派),其第四世分衍东山县埔上“光裕堂”,五世王北湖分衍开基本县坑北“种德堂”,延及广东外沙,第四世王远、王瑞金、王守坤等上百人开往台湾及金门。一支分衍东山圩仔、西埔、礁头、铜陵各街(村)及杏陈、澳角、东郑、下英。

石坛村王姓开基祖王之华后裔第五世支派迁西埔镇坑北村。至今传到二十六世。坑北村王氏从明末开始有子孙向外迁徙,起初主要迁居新加坡、东南亚等国,清代开始一批批移居台湾:清乾隆年间九世王养仔(武举)带一批族人随福康安入台湾,开居淡水繁衍发展,其子孙又发展到嘉义等地。十三世王冠仔带领一批族亲到台湾定居。同治年间,王马体移居台北做工谋生。1949-1950年东山岛解放前夕,又有王成旺、王龙发等数十人随国民党军入台湾,现开居台北、台南、高雄、新竹等地。

    王游支系

    王潮之子孙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元末兵乱,王念八偕兄王念七于明朝永乐十二年迁入诏安。王念七卜居南诏,王念八居二都秀篆埔坪石祭   下盘石起基。念七锻铁为生,与游氏知交,这便是秀篆王氏始祖。

    后王念八子王先益入嗣崩田游氏,为王信忠嗣子,改名游先益,居盘石。传至五世,迁居龙潭,开“王游”氏。孙子繁衍,散居于龙潭、溪滣、北坑、拱涯洋、安美等村。而原来的王姓自先益过继后,逐渐衰落,人丁稀微。为此,迁台湾开基立业的游氏十二世游祖送又从台湾返回龙潭,过继给王姓为嗣,使王姓人丁再度兴旺。以故,王游二姓关系密切。原来龙潭祖所建宗祠龙潭家庙“盛衍堂”便成为王游二姓的韧带。每逢盛大节日,家庙门口所挂灯笼,一面写着“王府”,另一面则写着“游府”。

王念七下居于诏安二都南诏镇西门内司法巷,生三子,开诏安三都、南诏王氏三大房,传至今十七世。

秀篆游氏始祖念四生五子,长子五一、次子三六、三子四五(毓我)、四子五五、五子兴。五一生子二,长子信忠、次子礼阙。游信忠年迈无嗣,抚育王念八之遗子王先益为嗣入游籍,揭王游之源。王先益为王氏入诏二世,入游嗣为游氏四世。

    王先益过继与游忠信入游籍,三世祖与四世祖仍居平石,是为平石东族之始。至五世祖前溪(瑞清)始与平石分房。前溪生平石,遂率乡勇北上兴化御倭,经十余载,百战有功,授“義勇奇勳”匾。遂与六世近齐等家于此,为龙潭西族之始。

    西陂支系 华安湖林乡西陂村王姓,始祖王惠忠,字文祜,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安溪招卿移入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珍山保新罗乡西陂居住,改字万祜承立炉户陈铁成家,遂为西陂开基始祖,传38世,500多人。十八世孙秉义和十九世孙迪绚,迁漳州南门外蔡溪(今九湖蔡坑);迪纲迁永春的赤土坪。

     西门支系 宋代,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字仲敏,由仙游县迁入长泰,后定居县城西门传衍,俗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祥于元初迁居泉州城行医,第六世王真治(字君仁,王继昌十六世孙)又迁居安溪县盖竹,传衍盖竹、珠洋、大垅格等社。

王真治之子王永惠又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后来,元祥定居江都高坑传衍,元初回安溪定居,元昭定居江都白泉社传衍。元祥、元昭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小银塘支系 西门王第六世王文壁迁入人和里小银塘社(今古农农场农荣作区)传衍。王文奎、王文珍的后裔相继迁善化里(今枋洋镇)传衍。西门王第十一世王思忠迁龙溪县樟山(今龙文区樟山)传衍。清代,部分后裔迁往台湾。

    枋洋支系 元末明初起,西门王第八世王泰生、王广生、王闰生、王最生等房的后裔相继迁居善化里(今枋洋镇),传衍洲里、大垵、定枋、仙斗(以上今属科山村),格坪头、后埔、大堀内、前坪、内林(以上今属径仑村),葵路、封侯(以上今属枋洋村)。

    封侯支系“开闽王”之孙王直道(原名王继达,号潜夫)任清溪(安溪)县第二任县令,后定居清溪崇信里招坑(今安溪县芦田乡招坑),为招坑王姓开基祖,故称“招坑王”。明末清初,第21世王汝春从招坑移居长泰善化里港内封侯社(今枋洋村封侯社)。

    晶山支系  始祖王万章,原籍莆田平海卫,宋淳祐三年(1243年)任长泰县令,后裔落藉长泰,定居县城北门的水晶山,王万章被尊为邑北晶山王姓始祖。晶山王姓在水晶山建王氏祖祠(今为县畜牧兽医站)。后裔中有王有睿迁居山前社(今属官山村)传衍。

    北门王厝支系  始祖王盛熙,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居住地俗称王厝。其后裔又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现晶山王姓与王厝王姓后裔已合居,统称北门王姓。

    坂尾(梓门)支系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一世王绂,(号十七郎),迁入长泰,最初定居吴田山的上曷,又迁上司、县城梓门、坂尾。另有王子纶(王延政嫡孙,开闽王第十五世)自同安潢头(又名珩山,现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居长泰坂尾社(今属美彭村)。坂尾王姓传衍至今,主要分衍陈巷镇的下彭、山后,坂里乡的西洋山。

    田里支系 田里社王姓开基祖王光甫,为闽王始祖王审知后裔,于宋神宗间(1068~1085年),从安溪湖头徙居角美镇田里社,俗称田里王,清代分衍恒仓、满美、龙江社、玉枕新围社。田里王四世王龙源于宋末元初分徙龙田社,龙田六世分徙铺透社,龙田裔孙王西麓于清雍乾间(1735年左右)分徙肖井、桃洲社六社近7000人。又分衍龙文区流岗社、厦门灌口崎沟、东宅、后垵、新店、东厝、圣古奇、碗头、在衍、围仔内、田头、湖仔、胡里尾、刘厝、田厝、桶内、大埔社。远播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印尼、菲律宾、新马等地。

    始祖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良明自龙海角尾城仔地迁长泰坂里春芳社(今新春社),后移居岩溪白庄社 。

    清初王子杰自龙海角美田里社迁入长泰大银塘,与从县城北门王厝迁入尊王盛熙为始祖的王氏混居。

    埔美支系

元末明初泉州副总管王白野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生二子,长子普泽留在本社(今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传大厝顶村、高坪村。其中有一支迁居寮里村。王白野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

    严头支系

龙海梅市王姓。延政传继昌,继昌第四子管友后裔开基于南安严头,后迁居龙海梅市。开基祖名、世系、时间失传 。

    流会支系

隆教流会王姓。据传是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的王姓将士的后裔(其世系失传)。

 

 

    源流失考

赤湖镇后湖村后蔡社及杜浔镇近城村下尾雄社王姓,祖源不详。后蔡王姓于清末传衍一支于县城西街驿后,转传漳州。漳州王兆培于民国时期移居福州,传裔福州。

龙文区西边社、六石社、山头顶(西边下厅)入闽始祖王审知。审知派

龙文区翁建社、樟山社入闽始祖,不详。派系不详。

龙文区恒坑社入闽始祖为王审知、审知派。但迁入始祖,派系和年代失考。

平和南巷的王姓于清未从漳浦县迁入,具体地址和年代失考;

山城解放街王希曾等于1979年从龙岩上杭迁入;丰田农场王姓于1958年从南安园美迁入;王成等于1978年从越南广宁迁入,其祖先于清代从广西防城迁居越南;金山石壁村王洪平等于2001年因三峡水库移民从重庆奉节县迁入。

平和坂仔镇宝南村五美楼的王姓由龙岩市永定县迁入(时间不详),

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的王姓于1950年由漳州市芗城区迁入;

平和县九峰镇新山村的王姓由诏安县龙潭迁入(时间不详)。九峰镇部分迁入国强林场白沙作业区,山东迁五寨农场场部。

常山开发区亦有王姓共98人,多属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从南洋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越南等地迁入定居的归国华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