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笔墨精神 素描再好都不是中国画

 阳夏书院 2013-11-17
  ■藏北奔牧 180cm×96cm 1994年
  ■老牛图 180cm×96cm 2005年
  ■刘济荣书法作品。
  ■刘济荣常用印章

  从学院造型训练到现实主义立场再到小品画创作,从人物速写到西藏题材再到岭南先贤系列……刘济荣人物画创作转换的每一步,似乎都蕴含了时代变革的意味,也彰显了当代审美观念的递变,更以个案的形式描绘了中西融合语境中人物画的发展线索。解读其创作轨迹,即解读人物画变革历程。

  “中国笔墨精神与西方造型体系的融合,依然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刘济荣坦言,艺术表现要追求民族的、时代的、个性的。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谈素描

  “只能适当地将素描当作国画写生法中的一个步骤”

  收藏周刊:中国现代人物画美术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徐悲鸿曾言,“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这句话在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中至今发挥着巨大影响。您怎样看这句话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力?

  刘济荣:我不完全同意这句话。如果不研究传统,不懂得笔墨精神,素描再好都不是中国画。就在国画界而言,很多人的素描能力也是让人佩服,而一旦他拿起毛笔,艺术的感觉就没有了。

  收藏周刊:这是不是说明人物画乃至中国画的变革需要反思?

  刘济荣:一个美学体系的建立肯定有成功的地方,自然也有尚不尽人意的缺陷与不足,人物画体系同样如此。我们应该抱着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笔墨精神与西方造型体系的融合,依然是当下人物画、中国画的重要课题,我们并没有彻底解决好。“用素描、西方造型手段改造中国画”的说法是不对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民族本位,坚持笔墨与线条的根本性价值;但如果只强调笔墨,而没有造型基础,人物画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所以,你看20世纪以来的人物画家,画的好的往往都是吸收了外来的营养,造型功力非常高。黄胄这样的大家也曾直言“后悔没有学会素描,如果学好了素描,那创作的面貌肯定有更好的提升”。

  收藏周刊:也就是说,素描不过是一个提升表现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已。

  刘济荣:为了更快提升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学习素描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在素描中吸收某些为国画专业所容的现代科学的因素,不是无原则地或喧宾夺主地学习素描,以至企图以素描代替国画的写实基础。我们只能适当地将素描当做国画写生法中的一个步骤,采取某些有益于国画造型的要求,使它能服务国画线描的造型特点。

  谈笔墨

  “画家画古人,精神要先回到古代”

  收藏周刊:其实,美术史上对徐悲鸿“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在创作上,则有“新文人画”等思潮,在视觉形式上对徐悲鸿等人所建立的现代美术体系给予反思。比如,王孟奇、刘二刚等人的创作,就与您的作品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您如何看他们的人物画创作?

  刘济荣: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观察与表现的手法都会不同,艺术的差异性可以理解,也必须鼓励。让每位艺术家各自建立自己的艺术特色或者山头,艺术才会真正多样化,才会走向健康。

  收藏周刊:不少人物画家的艺术手法是传统的,题材也是古时候的。对于以古人为题材的人物画创作,您如何评价?

  刘济荣:可能因为自己孤陋寡闻,我没有看到太多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很多人画古人,却没有让人感受到古代的精神面貌,对古人的理解太简单了。古人不是不能画,关键是画家的精神首先要回到古代,回到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如果创作主体的精神没有回到古代,画出来的东西肯定就是概念化的。人物画就是要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收藏周刊:精神怎样“进入古代”,又该怎样从传统中汲取资源?

  刘济荣:现在,我们一说传统,就将时间的钟表扳回秦汉、唐宋,或者元明清。仅仅就时间跨度看,传统太大了,太丰富了,不能笼统化。要知道,唐宋的艺术传统与元明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气象的博大,一个是笔墨的精妙。

  到底是说的哪个时代的传统呢?或者说哪一块文化传统呢?再说,徐悲鸿、蒋兆和所建立的美学的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实也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传统,或者说内化为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一部分。

  谈书法

  “中青年画家重视书法,才是中国画的希望”

  收藏周刊:您的书法无不骨力劲峭,又不失放逸之气与意趣之美。您的这种画家兼书的路子,对您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济荣:我首先要让我的字很“配”我的画。现在,很多画家不敢在画面上题字,或者乱题一通,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好的题字都是“锦上添花”,给画面加分,而非“画蛇添足”,反给画面减分。画家为何不能借书法让画面“锦上添花”呢?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广东画家的书法水平如何?

  刘济荣:坦白地说,咱们广东画家的书法水平不太高,书法艺术能够独自成立、能充分掌握骨法用笔的画家并不太多。我想,广东的绘画如果想提高一个层次,画家就要多练习书法,提高书法水平。简单地说,书法是画家急需打破的瓶颈。中青年画家重视书法,这才是中国画的希望。

  收藏周刊:您在教学中是不是很重视引导学生研习书法?

  刘济荣:我个人是很强调书法的,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但很多年轻学生并不以为然,觉得“画好就行了”,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写字上。我一直很欣赏中国美院老院长潘天寿先生的做法,有一个“三三三制”的课程设置,即学生画画占总课时的1/3,书法占1/3,读书占1/3,真切希望这个经验能在全国推广。

  收藏周刊:您已年过八十,还在坚持创作吗?

  刘济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重心就慢慢偏向书法了。现在,书法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很多时间都是在写字。书法用来表达情感更好,我也把书法当做陶冶性灵的最高娱乐方式,也是我晚年最高的艺术追求,已远不止是我吸收绘画营养的手段。其实,书法比画画要难得多,别看就那么一根线,但太微妙了、太抽象了,可能穷尽一生都难真正窥其奥妙。

  名家点评

  刘济荣不固守成规,勇于同自己数十年习惯挑战,在艺术的百花齐放中,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关注时代火热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