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手绣出无声戏——湘绣与戏曲(二)

 啸海楼 2013-11-17

巧手绣出无声戏——湘绣与戏曲(二)

野雲先生
  

巧手绣出无声戏——湘绣与戏曲(二)

 

戏曲艺术与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

 

刺绣是静态造型的空间艺术,而戏曲则是流动演示的时间艺术。为平衡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在戏曲人物的刺绣作品中,人们采取了以下三种表现方式:一是将著名的戏剧人物定格化,如《杨家将》里的穆桂英、《空城计》里的诸葛亮、《长板坡》上的赵子龙等,就象现代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蒙太奇一样,使人一看就明白。二是将戏曲中最精彩的故事程序化。如“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大破天门阵”等,绣品中的人物,布景、服装与戏剧中的一模一样。一幅绣品就是一个戏曲故事。三是将戏剧情景化,如《大闹天宫》、《哪咤闹海》、《断桥》等,绣品把戏剧搬下舞台,把它生活化。绣品中的戏曲故事除了原有的布景外,还可以有山、有水、有桥。甚至人物可以活动在空中,在云间、在水下。除了以上表现方式之外,戏曲人物的刺绣还必须有特定的表现形式,绣出的戏曲人物必须跟台上的人物一样,戴头饰、登高靴、垂髯口、抹花脸。就象是一出戏的广告画。只不过角色的行头和动作完全格式化,程式化了,甚至更夸张了些。

巧手绣出无声戏——湘绣与戏曲(二)

 

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多优秀的戏剧和曲目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了,仅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戏曲人物绣品。从这些被称为“无声戏”的湘绣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回味,不仅仅是欣赏,更多的应该是压力。是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戏曲文化、湘绣文化)怎样传承、如何发展的压力。好,让我们通过下面这组珍贵精美的老绣品来领略1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是怎样将戏曲艺术与湘绣艺术完美结合的。(待续)

 

 

巧手绣出无声戏——湘绣与戏曲(二)

 

注:本文已收入野云所著《百年湘绣——老湘绣的收藏》一书。该书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即将在全国新华书店、图书城、各大图书网站发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