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张廷模教授)视频笔记(因边听边记,日记会有不全之处)

 山旮旯2014 2013-11-17
19,麻黄,色黄,纤维如麻。
功效:发汗解表第一要药(统称发散风寒药)。当代有名临床专家薄辅周,就用麻黄+甘草,治疗四季常见风寒感冒。麻黄往往需与桂枝方能达到发汗解表作用才理想,有汗患者不宜用。
止咳平喘。
张仲景,麻杏石甘汤,通过与石膏配伍,压制其温性,起到治疗肺热喘咳作用。
与鱼腥草配伍,治肺热喘咳作用也好。
麻黄本身无去痰作用。
有一定利尿作用,但不强。一般水肿少用,主治水肿兼有表邪。
袪风功效,由风邪引起的发痒,鼻炎等都可用。
生麻黄,发汗效果好,蜜制麻黄,发汗作用减轻,平喘作用加强。
使用注意:对高血压和失眠症慎用。
桂枝:主产广西,越南清化的最好。
发汗解表。发汗作用较麻黄温和。桂枝畅旺营血,而麻黄是开泄腠理。桂枝能温助阳气。
回复 tree2007 2009-9-17 11:39
20,桂枝第二功效:温经通脉(即温经散寒)用于寒邪凝滞在血脉当中,血脉受寒则易凝成淤血,但本身不是活血化淤,有助消散血脉中寒邪,因而常用配伍活血化淤药,增强其活血化淤功效。桂枝也不是去风湿药,但是与去风湿药配合,增强去风湿效果。
温助阳气(即温阳化气),桂枝温阳作用不如肉桂,与肉桂相比有强弱之分,无本质区别。
桂枝,芳香药,不宜久煎,汗多者,津液受伤者不宜用。长于入血分,若血热妄行,则会加速出血,血分有热,尤其不能使用。

紫苏:发汗解表,表证不重时用。兼有行气消胀作用。与紫苏子一样有去痰止咳平喘作用,功效稍弱于紫苏子。紫苏梗只有较缓和的行气宽中作用。

生姜:生姜皮有利尿消肿作用。古人认为皮偏寒凉,待考。

21香薷:现药典将唇形科石香薷作为正品。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发挥其发汗解表作用时量小点,煎时短,作为利尿作用时量大,煎时应长。

荆芥:温性不明显。用于外感表证,不管风寒,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驱风止痒。麻疹,中医认为内蕴热毒。荆芥可用于透疹。除麻疹,也可用于其他疹类疾病。荆介花穗,去风止痒功能更强。

防风:关防风(山海关以外,质较好),伞形科植物。微温,甘缓不峻,以治风寒表证为主,略可用于风寒表证。可止痛止痉。去风湿,胜湿止痛。一般热证不宜用。

羌活:发散风寒。古称非时感冒之仙药。兼有止痛作用。在大量发散风热的药中加一点辛温的羌活,效果很好。胜湿止痛,其主用于上半身特别对项背效果最好,下肢则偏用独活。

白芷:根白气芳香,伞形科,温性不强,略强于防风。发散风寒作用不强。兼有止痛作作,作用于阳明经,前额,眉棱骨,牙龈处痛。鼻塞不通。主用鼻渊为主。急慢性鼻炎。燥湿止带。与清热解毒药配伍,适用于早期的疮痈肿痛,与扶正药配伍适用于疮痈后期。

22,细辛,北细辛较好。止咳效果很好。与清肺热药配伍,用于止咳,效果也好。有小毒,单用不可超过1克,对呼吸中枢有作用。书中说3-6克使用量,但实际中有人用至15克,需久煎,不宜长期使用。
苍耳子:发散风寒,作用较弱。主功效:通鼻窃。一般风寒表证虽可用,但作用不强。治鼻科要药。有微弱去风湿止痛作用。

辛夷:无苍耳子去风湿止痛作用,但其不似苍耳子燥烈。
回复 tree2007 2009-9-17 16:40
23,桑叶:一般 秋末冬初,有霜时采为佳,又称冬桑叶或霜桑叶。发散作用不强,外感风热或是初起兼有肺热燥热咳嗽用,表证若重时,功效不明显。清肝明目。常和滋补肝肾药配伍。与它除清肝热,兼有滋养肝肾作用有关。可平肝阳,凉血止血。密制桑叶,润肺功效更好。

菊花:与桑叶功能相似与其相须而用。对燥热咳嗽,凉血止血功能菊花没有。菊花可清热解毒。可通利血脉,常用来治心脑血管病。

蝉蜕:发散风热典型药。单用不多,特征可利咽开音。除眼翳,息风止痉,蝉蜕有宁心安神作用,用于小儿惊风。

蔓荆:疏散风热中兼有止痛作用的药。

葛根:解表退热。风寒风热兼可用。可治项强。透疹。生津止渴。升脾阳。
回复 tree2007 2009-9-18 11:25
24 葛根:能破瘀血,在跌打损伤治疗中常用。抗心机缺血,扩张血管。

柴胡:品种多,主用根。解表退热。从古至今,柴胡解表不分风寒,风热。不分寒热,只要是外感发热,都可用柴胡+甘草。舒肝解郁。升阳举陷,常与补气药,特别是黄芪,配伍,增强补气药之补脾作用。葛根也可升阳,偏重治泄泻,而柴胡偏重器官下坠。醋制柴胡,更合适舒肝解郁,酒制更适用升阳举陷。

升麻:偏重于治清阳明热解毒温热病发斑,于解表作用不大。可升举脾胃阳气,常与柴胡,补脾药配伍。

淡豆豉:微弱解表作用。用于初起与葱白配伍。

25清热药:以清里热为主要功效。虚寒证慎用。温热病的气分热症与清脏腑热。

石膏:治疗温热病的气分热症的主药。与知母相须为用。清肺,胃热。除烦止渴。煅石膏收湿敛疮。

知母:形芽白,如昆虫幼体在母亲身上。清气分,肺热,胃热。滋肾阴。退虚热,虚火。石膏用于实证,知母虚实可用。滋腻,润肠通便,便溏不宜用。
回复 tree2007 2009-9-22 18:39
26芦根:芦苇的地下茎。古方也用地上较嫩的茎,称苇茎。生津止渴,清胃热止呕。清泄肺,去痰排脓。利尿。鲜用更好。

天花粉:瓜蒌根。清气分热作用。明显的生津止渴作用。清胃热。清热化痰。有文献,天花粉剂可引产,但其会产生过敏作用。瓜蒌与乌头相反,但根是否反不清楚。

淡竹叶:现指30-40分高的草本植物,最早出片本草纲目。而更早是指竹叶而有一种竹称作淡竹。本草纲目之前淡竹叶,指淡竹之叶。清热泻火,清气分热。有稍弱清胃热肺热作用。尤偏重于清心热。利尿通淋。古之淡竹叶清心除烦偏强,现之淡竹叶利尿通淋,偏胜。

栀子:苦寒,清气分热。温热病气分热症,心热盛,心烦不安。清脏腑热,通泄三焦之火。凉血止血药。清热解毒,促疮痈红肿疼痛消散。清利湿热。虽无活血化淤之效,但是生栀子打粉在局部外伤却确实有效。炒后苦寒作用下降,而焦栀子有止血作用。

夏枯草:可用全草,但是带花序效用更强,即花效用更强。不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症,可清肝火而治目赤,清肝明目。前人于目赤肿痛,肝火内盛时,强调使用夏枯草,有观点认为可能夏枯草有降压作用而降眼压,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加了当归,活血而产生的复方功效。清降之性可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眩晕头痛。用于痰火郁结的痰核肿块如瘰疠,乳癖(即乳部增生等)。清热散结。稍有清热消痈之效。

决明子:豆科。肝肾阴虚,常用于润肠通便,常用作保健用。降低血脂,保护血管。日本人将其炒过后作饮料用,据说味同咖啡。

27
清热燥湿:湿温病,湿热白带。。。。兼有清热泻火作用,清热解毒作用。典型之苦寒药。苦能清泄。前人认为苦是火之味,湿温以中焦为中心,可能会上升至上焦肺。

黄苓:枯苓,子苓。黄芩相对另二味药,在湿温病中更多用,因其主作用于中上二焦,其能退壮热(即高烧,高热)有好退烧作用是一退热良药,其清气分热作用最好,清肺热。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莲:黄莲是中医治痢疾的常用药,重在胃肠,以大肠。胃热善饥。认为热毒疮痈,黄莲力更繦 。

黄柏:一指来源于芸香科黄柏树,关黄柏,色淡些。川黄柏色黄些。三黄常相须为用。黄柏主重下焦,黄疸,带下,体表疮疹,湿热痹症,淋证也可用,妇科带下症。解相火(主指下焦,肝肾之火),退虚热。

清热燥湿之是共性。都可清热解毒,都可用于热毒疮痈。

龙胆草:其味如胆。清热燥湿药。多种湿热病,主归肝胆。

苦参:豆科植物。更多外用,治皮肤,痔疮,阴道病因其药性峻厉,较少用煎服。清热燥湿之力相当强。普遍服用后困倦,古人认为是伤气,现人因其这一特点,用其治清心热,针对治失眠。长于清心胃之火。苦参可杀虫,介虫,阴道滴虫,蛲虫等。

穿心莲:清末从南亚,印度,巴基斯坦传入中国的。痢疾,淋症用得多些。清热,燥湿,泻肺热,清热解毒,疮痈肿痛,毒蛇咬伤。很苦,又称苦胆草。煎汤服不多,难吃,有作成糖衣片剂或注射剂。

秦皮:

白鲜皮:主要是外用,局部洗。白是色,鲜是气味,有羊膻味。

28,清热解毒药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清热解毒药都可治疮痈肿痛。诸

诸痛痒疮皆出于心。所以一般 而言与心有关,但也有肺痈之类。

金银花:山东济南的金银花质量较好。对温热病的各个阶段卫,营,气,血,卫分阶段,散风热,可清气分,脏腑热,在营血分阶段,可入气分,血分,有清微凉血阶段,味甘寒,无明显不良反应。疮痈肿痛,肺,肠,体表痈红肿疼痛都可减轻,可配些活血化淤之药。清暑热。清热,解表。

连翘:与金银花功效相似,两者相须为用。也可用于温热病各个阶段。只是没有清热凉血作用。治疮痈肿痛,长于入心经,认为是治疮痈圣药,强于金银花。

板蓝根:一来自十字花科菘蓝之根,过去在北方,称北板,一来自马蓝,称南板,一般认为北板优于南板。没有发散风热作用,基本就是清热解毒作用,但长于利咽喉。也能凉血消斑。可治丹毒,炸腮。大头瘟疫,即颜面丹毒。

大青叶:可来源于菘蓝,也可来自马蓝,一般认为爵床科的马兰优于菘蓝。大青叶更长入血分,凉血消斑作用比板蓝根功效更好。

青黛:清肝火,本身不息风止痉,但因肝火旺,引发肝风,所以小儿惊风时也配伍。清肺,青黛与海蛤配伍,清肺热。不溶于水,常用作散剂。

贯众:过去是驱虫药,但因其做为驱虫药时,药量不好掌握,药轻了无法驱虫,药重可产生副作用,可能致盲,所以不常用。可凉血止血,最好是应用于妇科出血,可使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品种混乱,植物,绵马,紫萁贯众。已收集到可能有100多种。
回复 tree2007 2009-9-23 10:27
29,
主用于疮痈肿痛的清热解毒药。长在体表或体内,初期红肿热痛,有一定瘀血阻滞
第一阶段及时清热消散,活血化淤,若无法在第一阶段察觉,就会形成脓,就须除脓,最后敛疮生肌。
疮痈本身是一种细菌感染为主。

鱼腥草:三白草科。西南地区多喜佐餐用,有保健作用。热毒疮痈,内服外用都可,长于清肺热,排肺脓,痰,是治肺痈首选药。该草作为注射剂,使用需慎,因其作用是芳香发生,在质量方面难于控制,会有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除了明显的清利湿热,湿热淋证,不可久煎,以免破坏芳香成分。

蒲公英:古称地丁,叶片布地而生,根于丁子样钉于地上。区别于紫花地丁,有时又称黄花地丁。
内服外用各种内外痈,但更适用于乳痈,是治乳痈一要药,产妇乳房不通时,易得。认为乳房归肝胃经。现认为可通乳腺管。配伍疏肝理气,活血化淤药时治乳痈功效方强。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可是耳道流脓可用其内外用。现在治胃热引起的急性炎症,溃炀。肠痈,清利湿热。肺热都可用。也是甘味之药,因而也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保健食品,健胃不伤胃,大量使用有滑肠作用。

紫花地丁:根同蒲公英样有深根。清热解毒作用较局限。可用内外痈。估计与其形有关,古人喜用其治疔疮。

土茯芩:清热解毒可治众多的疮痈肿痛,内外痈,更长于治梅毒,汞毒。治梅毒要药。现治梅毒一般用化学药,作用更强,其作辅助作用。清利湿热。

熊胆:作用极好。清肝,肺热,可直接息风止痉,对痉挛,小儿惊风,息咳平喘。不作汤剂。

野菊花:散风热,清肺热作不如菊花。认为清热解毒,疮痈肿痛,优于菊花。其实作用颇相仿。

红藤:药典中称大血藤。古方没有大血藤这一名称。清热解毒,用于任何疮痈,更多用于肠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该药可清热解毒,也可活血化瘀止痛,舒经通络。肠痈早期红肿,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的痛经,月经不调,风湿痹症。

败酱草:常于红藤配伍。红藤清热解毒不如败酱草,活血化淤不如红藤。根据现代研究,多急性炎症多用此药,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呼吸道,泌尿道,肝胆感染多用此药。很好镇静,催眠作用。

30主用于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治急性咽,喉炎。
牛蒡子,板蓝根,大青叶,也可用,不过是其他证也可用。

山豆根:越南槐。有书说其大苦大寒。咽喉红肿疼痛,单服,效果也很好,配伍其他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黄芩,牛蒡子,功也强。用量一般不要超过6克,因其除味过苦外,且有不良反应。

射干:消肿利咽不如山豆根。但其长于去痰。活血化瘀作用不强。

马勃:清热解毒作用很平和。可止血,撕成片壮,压在出血处,可起止血作用。

用于痢疾的清热解毒药

白头翁:毛茛科。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温热病的热入血分不用,杂病的血热妄行也不用。是治痢专用药,用于其它病不多。常与黄连,黄柏配伍。原虫痢,又称休息痢,屡发屡止,经久不好,此类痢,白头翁功效强,而黄连,柏于此类痢无法。

马齿苋:药食两用。主用于热毒痢,不用于原虫痢,作用缓和,可用于食疗。近年来,其清热解毒应用扩大,凉血止血,可收缩子宫。孕妇不可用,会引起流产。

鸭胆子:用于休息痢,即原虫痢,冷痢久泻。但是细菌性痢不可用。其有毒性。可用腐蚀疣,鳮眼。
口服,对胃肠,肝肾有损伤。传统用法,是破外壳,将籽包在龙眼肉中,每次5-10颗,现在有的是装胶襄内。

清热凉血药:热入营血。归心肝两经。
清热凉血药较为滋阴,配伍些健胃药方好。
回复 tree2007 2009-9-23 11:35
31
生地:晒干后,清洗,浮于水面质较差,沉于下的质较好。主产河南。温热病在营分阶段,生地可凉血止血,养阴生津。可与配伍清热解毒或泻火药用。生地除有凉血引起的间接止血作用,还有直接止血作用。五脏六腑之阴虚,生地都可用。

玄参:清热凉血药,作用稍次于生地。也可养阴。无止血作用。可以清热解毒,生地不能。也可利咽,常与麦冬配伍,白喉常用玄参。生地补阴为主,玄参降火为主。可解毒消肿,滋阴降炎,可化痰,去瘰。也有称元参,因玄讳帝王名。

牡丹皮:用于温热病的热入血分,活血化瘀。寒凝作用不明显,寒热可用。退虚热。归心,肝,肾经。

赤芍:与牡丹皮功效相似,一起相须为用。但其不可清虚热。可用于疮热肿痛,因其凉血化瘀功效,便须配伍解毒清热药。牡丹皮和赤芍都可止痛。赤芍可清肝热,丹皮略弱。

水牛角:有称可退壮热,可清气分热,可清脏腑热,清热解毒。

紫草:脂溶性,浸在植物油中可提取,无毒性。清热凉血作用不强。第一功效透疹。最好的植物油是香油,将其泡在油中,微微加热,制成紫草油对于烧烫伤,疹有效。现研究其对肿瘤有效,尚在研究中。
回复 tree2007 2009-9-24 11:12
32
清虚热药,是用于虚热中的阴虚内热,因气虚,阳虚也会发热,但不适用于清虚热药。

除骨蒸也是清虚热的意思。一般 退虚热药只能治标,缓和,而无法治本,用于温热病的后期不仅配补阴药,还需配清热凉血药。

陈蒿:也可清暑热因其清湿热,其气芳香,尤其肝胆脾胃的湿热内盛,还因其是辛寒之药,可发散,过去一些古代名家,常用其配伍解表治普通风热感冒。青蒿是从古就是较高效的截疟药。但是加热会影响其效,古人是新鲜捣汁用于截疟。青蒿用生品较好,也不宜久煎。

地骨皮:既可清虚热,也可凉血。但是实践中却少用于温热病的后期。虚火上炎引起的牙痛,配伍滋阴降炎止痛药使用。民间单方用枸地芽来煎鳮,鸭蛋用于治牙痛。也可清肺热咳嗽。

白薇:退虚热,清肺热,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但其功效一般,对温热病的气分热也有点功效。也可凉血,可用热入营血和血热妄行,但是功效都不强。总而言之使用广泛,清热药的五个方面,除燥湿外都可用,但是功效不强。

银柴胡:和柴胡完全不同。来源于石竹花。因过去被误认为银州产之柴胡,是误解。苦叶不明显,以甘味为主不伤阴。除疳热。

胡黄连:不同于黄连。可退虚热,但是偏苦燥,所以相对上面之药,较少用。脾疳往往是久泄久痢,因而胡黄连适用。作用一般,药源不丰富,价格无优势,所以少用。

补阴之药,就是清补之药,一般都可以去虚热。
回复 tree2007 2009-9-26 11:26
33泻下药,以泻下通便(引起腹泻,滑利大肠,促进通便),便秘或是里实积滞症
泻下药,最合配伍行气药。中病即止。达到了明显的泻下作用后,哪怕是只有一剂,也就不需服第二剂。攻下药多不适煎煮。润下药汤剂的功效不好,多用丸剂。攻下药往往苦寒,因而往往又称苦寒攻下药。

攻下药主治泻下通便,主治便秘,热病形成或是习惯性的。
用泻下药治痢,或温热伤寒病的腹泻,称为通利通用。肠梗阻,急性阑尾,泻下药能清体内实热,对于里热盛,用清热药配泻下药,攻效更强,临床称腹地釜底抽薪。

大黄:大叶大茎,登山者口渴,取其茎,酸,生津止渴。一般认为青海产西大黄泻下作用好,川大黄稍次。明有名医家张景岳,温补派代表性医家,擅用熟地,提到中药四大支柱,附子,温阳补阳,人参,温补气,熟地,温补血,大黄。大黄是去邪要药,古称其为将军,表皮里有菱形花,因而正品又称锦纹大黄,锦纹也被称为锦纹。生大黄称生军,酒大黄称酒军等等。徐灵胎很多文章很精彩。古今用大黄造成中毒的,几乎未见,因人们用时谨慎小心。张锡纯说大黄主攻邪气,称用多无妨,不会很伤正气。
34大黄是最主要一味苦寒攻下药。一泻下通便。是习惯性便秘的有效药,用其泡水,8-12小时一般可以通便,但非理想治疗便秘的药,但因其苦燥,因习惯性需常服,常服引起苦燥伤津,反而常用不好。现认为大黄同时含两味相反作用的万分,一是泻下,同时又含较多糅质,收敛,反而影响排便。很多急腹症(肠梗阻,肠痈,急性阑尾,急性胰腺,急性胆囊等)也用也大黄。二是泻火解毒 ,能清气分热,可清心,肝,胃热,清导温毒热邪。内服外用内外痈。加工成极细粉末,加麻油涂局部用于轻度烧伤效果很好。如果重度就不能用了,易引起肝中毒 。三凉血止血,不是因果,是并列功效。《血证论》大黄有良好止血作用。四清泄湿热,但有些利尿作用。茵陈蒿汤是治黄疸的要药,但有说若不加大黄,则药效锐减,但若单用大黄,很多功效又不具用,因而其作用象是催化剂。
作为攻下药,清导实热用生大黄,后下,或泡开水用,因其泻下成分不耐高温。熟大黄,可治上焦热症。酒大黄用来活血化瘀。虚证不能用,孕服忌用,哺乳期忌用,因服了大黄后其乳汁也会有泻下作用,少量会引起腹泻。服用大黄后,因色素主要通过小便排出体外,会引起小便色会加深,会出现棕红色,无需紧张,还能通过汗腺,因而汗也会变黄,也无需紧张。

芒硝:含十分子结晶水之硫酸钠。水溶性强,遇水则消。苦寒攻下。服用后,泻下物含水量比大黄的多,有时接近水样。清热药。外用时,红肿疼痒痛有一定效果,张锡纯一次治女子狂症时,用来清心胃火,就用芒硝煮罗卜,导心热。不直接煎煮。
回复 tree2007 2009-9-27 10:37
35
番泻叶:泻下通便,治习惯性便秘的要药,优势在于滋味,小剂量泡服,只有点苦味,相对大黄,糅质少,不会苦燥,难引起继发性便秘。量5-6克足矣。

芦荟:库拉索和好望角。苦寒攻下,比大黄苦,有异味,因称臭芦荟。类似大黄,小量用于习惯性便秘,量大用于清积导滞。刺激性强于前三味药,一般不作攻下也不作为清积导滞,只是小量用于习惯便秘,没有燥性。清肝火作用强,有一古方更衣丸。外用,美肤。不入汤剂,因水溶性难以控制剂量,且味极苦,有异味,一般适作丸剂

润下药:润滑肠道,促进通便,津血亏损,久病体虚,老年人,产妇,热病伤阴,引起肠燥便秘,使用时常配伍补虚药,主要是植物种子。

火麻仁:古称麻子仁。丸剂好,单用效不好。

郁李仁:润肠通便强度高于火麻仁,但是滋养性不如。因而不如火麻仁常用,轻微利尿作用。

峻下逐水药:用药1小时后,就出现不适症状,很快出现腹泻,大多数2-3小时,最多4小时,引起水样排泻物,且泻下次数频繁,且这类药多有毒性。常用于消除体内水湿邪气。一用于水肿一用于痰饮。
临床水肿一般用利尿,若水湿雍盛,二便不通

甘遂:大戟科(结实一房三子,茎叶有白汁),水肿鼓胀,也单用也可配伍。外用消肿止痛。丸散剂不作汤剂,因有效化学成分不溶于水。每次用量0.5-1克。有时用少量甘草水煮可能会让其毒性降低。

大戟:本身是大戟科,红芽大戟为正品。和甘遂功效相似,而其毒烈性不轻,遂水功效比不上甘遂
回复 tree2007 2009-9-27 16:47
36
芫花:十枣汤,将此三味药研粉吞服,再以十个大枣煮汤,服下,以缓此三味药之毒 。前人认为此药长于治胸胁水饮,现人认为或与此药可去痰止咳有关。珍珠襄又认为长于治胸中水饮是甘遂。李时珍认为甘遂长于经遂,大戟长于脏腑。

牵牛子:凡开深色花的如深红,紫红,紫色的种皮为深的称黑牵牛子,淡色共,种皮较淡,称白牵牛子。而过去认为黑牵牛子,药效更强。而现认为好象区别不太大,就统称牵牛子。因牛对应丑,就将黑白牵牛称作二丑。基本功效,遂水退肿泻饮,但其有较明显利尿作用,对水肿,臌胀,痰饮都可用,对水肿功效更强。50年代,贵州有一老太一古方治水肿效极好,其主方就是牵牛子。重用是峻下遂水药,用于治水肿,如用2克中等量,就是攻下药,有明显泻下作用,但不到遂水作用。用小剂量,吞散剂1.5或小于1.5,就起缓泻导滞,通便去积如小儿饮食无法控制,形成积滞。虽也有毒,相对以上之药,毒性略小,在治水种时,有人用了较长时间,也没副作用。能驱蛔虫。牛榔丸即以槟榔为主药,牵牛为辅药,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因槟榔是一广谱驱虫药。而单方用牵牛子时,只可驱蛔虫。不能与巴豆配伍,毒性增强。

商陆:遂水退肿。利尿作用很强,比牵牛好。常用于水肿,古方常用其作为食疗,用其与赤小豆,猪肉或鲤鱼同煮,但煮长点,有利毒性降低。因其滋味不太差容易食用。因其须与参须滋味有些相似。毒性会随煎煮时间而减少。外用消痈肿。红花商陆毒性强于白花,因而外用常用红花,内用常用白花。
巴豆:产于巴蜀地区。刺激性大,加工时,蒸气若熏到或是巴豆直接与皮肤接触,会红肿,极峻猛,毒性极强。临床安全性不高,臌胀时偶有人用。用于遂水有一优点。能代表温下的,是巴豆,寒积便秘。张子和擅用巴豆。一般巴豆制成霜,散剂每次0.1-0.3,有去油一般0.3,没去油的0.1。
回复 tree2007 2009-9-28 11:34
37去风湿药,以去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风湿痹症的药。去风湿与去风除湿应区别。能去风除湿药很广泛。去风湿只可治风湿痹证,而去风除湿,则可用于一切与风邪湿邪相关的病症。

中医学认为脚气是湿浊下注,也可用舒筋药物。
活络:局部麻木,偏瘫,口眼歪斜,面瘫,也是通络药治。
去风湿药,多数偏温,去风湿清热药,多数偏寒凉。一般去风湿药,味辛苦,辛能发散,去风。苦可除湿,清泻。风湿发生主要在关节,筋络,主在筋骨,与肝肾有关。

配伍;根据情况可配伍温里,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药,但是活血化瘀药最常配伍,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风痹,湿痹,寒痹,湿热痹,体虚兼肝肾亏虚。温燥之药对于精血亏虚要慎用。常用酒剂,服用方便,效果好。

去风湿散寒药,去风,燥湿,偏温之药。偏温燥。
独活:去风散寒燥湿作用较强。温性较明显,湿热痹证一般较不适合,少用。相对羌活,古代认为是一种药,一般认为后者主要在上半身,肩背,上肢,而独活在下半身,腰膝部,但只是偏向,并非指两者只能独用于上半身或下半身。兼有止痛,除湿,表湿,肢体酸楚,重浊,两味药常配伍。前人认为羌活,是治风湿感冒的仙药。独活,强于少阴疼痛,羌活长于治太阳疼痛,可能因太阳属表,少阴属里,羌活主要项背,但是还未有明确.两药都可用于外感风寒或外感风寒夹湿,有人认为独活去风湿功效强于羌活,然尚无定论,但治表证时,羌活强于独活。都可止痛,一偏太阳痛,一偏少阴痛。都可去风湿痹证。

威灵仙:清以后用毛茛科,威言其峻猛,灵仙言其效好。但是毛茛科并不太峻猛,也不见其多灵仙。因现单用威灵仙可治许多热症,所以其温性强待考。现有单用其治胆襄炎,而此症多是肝胆湿热。中风后遗症,常用其舒筋活络。明清以来本草,常用其诸骨哽喉,铁脚威灵仙,沙糖加酒煎或是用醋,铁箭软如绵,现研究对于较小的骨,确有效。但古品威灵仙与现品有差距,因古有菊科,有玄参科。

川乌:大热,长于散寒止痛,寒邪偏盛。适用寒痹。一般不生用,生用毒性大。内服要先煎,当煎至煎液滴在舌头无麻感,一般认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蕲蛇:古称白花蛇,剧毒。李时珍认为湖南蕲州白花蛇最好,就称蕲蛇。去风湿作用很强,偏温,一般去风湿元固,难治的,用它。有很好活络作用,如久风湿出现麻木,或中风后,不遂,手足麻木,口眼歪斜,与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可去风止氧,且其有抗过敏作用,常用于皮肤痒。麻风病典型症状是不知痛痒,古用其治麻风,认为其可以去风止痒,是一种传染病,但是更主要是一种免疫系统其实更重要是此药可强免疫功能,所以古以其去风止痒不太准确。金钱白花蛇,是银环蛇幼蛇。现常用乌梢蛇代白花蛇,因其无毒,较缓和,易饲养。常用作丸剂作用比汤剂强。

木瓜:温和去风湿作用,不太强。长于除湿,温性不强,去风作用也不强,长于舒筋,活络作用不强,主要缓解关节曲伸不利,而治口眼歪斜等作用不强。或用于筋急项强,治脚气等。可化湿用于湿阻中焦,但是化湿作用不强。
回复 tree2007 2009-9-29 11:27
39去风湿清热药。用于风湿痹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辛苦寒。
防已:粉防已(汉防已),粉质较重,马兜玲科木防已。苦寒伤胃,吃后的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苦寒,去风湿和止痛效果较强。作为止痛药,除风湿痹痛,还治牙痛,常配伍清胃热药,石膏升麻治牙银肿痛。苦寒清降而清降性较强,此刻肝阳肝火用其较多。利水退肿,明显利尿作用。张仲景时治脾虚水肿,有少量配伍补脾药使用。但这并非最佳应用,只是可用。利尿退肿功效汉防已明显强于木防已,木防已由于属马蔸玲科,近年来多有伤肾功能的事发生。

秦艽:偏于苦寒,但不如防已苦寒。止痛,舒筋活络效果好,治风湿痹证,不问寒热新久,风药当中的润剂,与去风湿药羌活,细辛相比,燥性比较不强,但与桑枝,络石藤相比,此润剂说法就不成立。可清湿热,有单用其治黄疸的例子。退虚热。

络石藤:去风湿作强一点,强度不如防已,秦艽,舒筋活络,清热解毒,但其功效多不强,只起辅助作用。比较适合热痹。

雷公藤:有同名异物。贯叶蓼不是现所指雷公藤。较适合类风湿关节炎。有类似于激素的作用,但不良反应又比激互不少些。作汤剂少,如作汤剂,根要去皮,毒性会小些。有强毒性。治疗上用于免疫抑制剂,如治红斑狼疮。有生殖毒,令男女不育。

豨签草:菊科开小白花,有类似于猪身上的不良气味。又称肥猪苗,但非指令猪肥。舒筋活络,无不良反应,从唐宋时就应用广泛。煎服15-30克。用其治中后遗证,此药可经常服用。可作保健品,生用时有些不良反应,有些苦寒,可能会造成胃部不适,停用就会消失。用黄酒制后服会好些。据不同需要选生品或泡制品。

臭梧桐:与豨签草功效相似。

桑枝:作用很平和,可以去风湿通络。

40
去风湿强筋骨药:既去风湿也补虚。药性偏温,骨质疏松,关节疼痛,因能补虚,甘味。

五加皮:现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五个小的叶片组成的掌状植物,细柱五加是主流品种。辛苦温,适用于风湿寒痹,配伍补肝肾,可治筋骨委软。儿科五迟五软,属肝肾亏虚,五加皮可用。成年人骨关节退化,骨质疏松可用,另五加皮也可利湿退肿,有一定强心利尿作于,用于心性水种优于肾性水肿,介肾性水肿也可用。前人更强调其强筋骨作用。古人使用五加皮品种更多,特别是刺五加,因50年代发现刺5加很多功能与人参相似,就将其独立成一个品种。唐代有一说法,不要金玉一车,宁要五加一把。现五加皮,又有一种北五加,其来自磨萝科杠柳,有芳香,又称香加皮,北五加,但香加皮有毒,且无强筋骨作用,但其有去风湿,利水退肿功效。

桑寄生:一源桑寄生,一源斛寄生作同一味药使用。桑寄生在补肝肾强筋骨方面强于斛寄生。与五加皮相比,五主用肝肾亏虚的筋骨委软,桑寄生用于肝肾亏虚方面的应用更广泛,不权限筋骨委软。近年用桑治冠心病,有降血压,降血脂,心律失常等。

狗脊:类似于贯众,橛类。主要增强脊椎功能。温阳固肾,夜尿频,白带等可用。

化湿药:以化湿为主功效,常 治湿阻中焦,常有芳香作用。以气用事。据中医理论,湿入人体后,脾主运化。胃喜凉润,脾喜温燥。木瓜,蚕砂虽不芳香,也可化湿。都有辛味,化湿有行散特点,偏于温燥,只佩兰较平和。归脾经,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