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的“三恨”

 我不知道why 2013-11-18

张爱玲的“三恨”

(2008-11-09 22:34:07)
 

    张爱玲,一个永远的贵族,她的“出名要趁早”言论早就成为超女和超男们的座右铭。《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倾城之恋》,当然还有她的《红楼梦魇》。《红楼梦魇》中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的作品,她曾以红楼人物宝玉的“绿蜡春犹卷”斗胆对上一句“红楼梦未完”。红楼梦魅力在于她的不完整性(高鄂、程伟元续书不算),没有人看到人物的结局,到了八十回,就缺失了。梦没完,所以对梦的结局就有多种猜测,加上梦前的种种若隐若现、欲说还休的线索,每一个有都会设计结局,N种结局,只可惜雪芹写的结局只有一种,当然他自己在写时也可能设计了无数种结局,他以天才般的只定了他认为最符合他自己天才的结局。可是天妒英才,让他的天才在八十回后嘎然而止。不论你是不是坐在剧场里,舍不得走,可惜幕硬生生地谢了,结局没看到,好象剧本上有,愣就是没演。

   张爱玲不由得发出生至少是她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红楼梦是梦完了,要不怎么会有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梦虽完,大家没看到,总认为梦未完,人生最难过莫过于此了。

  实际上从脂评语,大家都认为曹公是至少是大概完成了红楼梦的初稿,只不过有的回目被借阅者丢失了(四恨),有的自己还没敲定,可能还有穿插,也可能他一边写,外边就在一边传抄,估计与金庸有一拼(报社是每天等金庸写好一段,就连载一段),可惜曹公书法太好(五恨),有点潦草(恐怕相当的潦草),外面传抄,由于知识结构差距太多,好多抄错了,一版错了,二版(其实还是手抄本)能不错吗,又二版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将错误放大下去,结果诞生了红楼分支学——版本学,又流到了国外,有圣彼得堡版、美国、大英帝国的也有,估计全球不知哪个角落静静地都躺着不知是谁抄的版本,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胡适逃到台湾时只带动了一本书,那就是他自己淘的脂评甲戌本,这可是周汝昌老先生借后感觉书太珍贵了,在胡逃跑前还给胡的,也算是一段佳话。文革中,有一人声称在自家的先人留下的藏书楼里看到与程甲本八十回后完全不一样的完整的红楼梦,可惜后来离奇散失了(六恨)。

  张爱玲有三恨,我们是安徽老乡,我斗胆加了三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