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民族的、起源于形成

 修福588 2013-11-18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国的先民早就注意到了民族这一现象,在许多古籍里描绘了民族的特征和来源。在周代的文献中已出现“民”字和“族”字,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中使用了人、类、民族、族类等字以表示不同人们的民族属别。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古代的汉文文献记载的主要说法是:中国各民族共同起源于中原地区,然后星聚云散,其中的许多群体陆陆续续地迁居到边疆地区,因此便有了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这种说法在汉代已经出现,并且被司马迁很明确地写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事实表明,《史记》的这一说法与历史的真实并不吻合。不过,这种说法倒是说明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民族孕育于中华大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

   但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不是出自中国本土,而是外来的。这种观点是外国人的“发明”。自17世纪起,欧洲开始有人认为中国的人种和文明是从西方来的,最初说是来自埃及,1667年德国人祈尔歇的《中国图说》和1758年法国人德经的《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都如此判定,大概认为埃及也是一个文明的古国,因而可以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四方。19世纪,有一个法国学者又提出,中国的人种与文化来自巴比伦,也许同样是因为古巴比伦也属于一个文明古国吧。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有一个叫安特生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又十分肯定地说:中国的文化是从西方来的,并且先传播到新疆,再从新疆扩展到中国其他各地(这倒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新疆和内陆文化的内在联系)。他作这种判断的根据是,中国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某些图案与西方一些新石器文化中的彩陶在风格上有相似的地方。他本人后来也觉得自己的结论存在疑点,于是对这种说法作了修正。
  国外的研究者关于中国民族起源的说法颇多,除了上述说法外,还有起源于中亚、南亚的说法,起源于缅甸、印度尼西亚的说法,起源于西伯利亚的说法。但这种种观点,或囿于掌握的材料有限,或因为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与事实相去甚远,有的则完全与事实相背离。
  中华民族究竟源出何处,让我们从事实中寻找答案吧。
  一、中国西部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光华四射并成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华文化怎么可能来自外国呢?中国在汉代人口已超过5000万、今天已有13亿人口并且有着自己鲜明的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的中华民族怎么会源自异地他乡呢?这不仅在当今世界找不到一点可作印证的现实依据,而且在中国和外国的古代文献上也无法找到可以支持这些观点的记载。文献的记载和考古的结论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的人种和文化起源于中国本土。世界上许多文明都发端于江河之畔,中国的文明也是如此。弯弯的江河,长长的流水,滋润了生命,孕育了历史。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人类的起源有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人类都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时光逐步进化而来的。目前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公认: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直属祖先,有了这两种猿类,才有了产生人类的前提条件。我国在云南禄丰县发现了腊玛古猿的化石,并且禄丰是世界上惟一发现腊玛古猿头骨的地方。这些遥远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以它特有的证明力宣告:中国有着作为人类起源地的前提条件。
  从类人古猿进化到人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其时间长达数百万年,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这些早期人类的化石在中国都有发现,并且中间没有缺环,构成了中国人类演化的完整链条。我国于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直立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前,被命名为蓝田人。在陕西的大荔县发现了距今4万年到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的化石,在内蒙古、广西、贵州等许多地区发现了距今1万年到4万年的晚期智人化石。那些来自远古的化石以无声而明确的语言告诉世界: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国的民族起源并成长于中国的土地,西部是中国许多民族的摇篮。
  上述考古成果还说明,中国各民族不仅起源于中华大地,而且是在中国的许多地方经过长期的演化而形成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民族的起源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因而不是像《史记》里所记述的那样起源于中原地区,然后再分散居住到四边地区,而是在许多地区同时或者相继形成了早期的人类,并逐渐演化成不同的民族。
  人类形成以后,经过原始群和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步,开始发展成部落、部落联盟,并向国家和民族过渡。
  从人种学上分析,中华民族整体显示蒙古人种的特征。当然人种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有密切联系,同一人种在相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极有可能发展为同一民族。中国是蒙古人种的故乡。
  二、中国西部与中华民族的缘起和形成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8世纪中叶,在黄河中下游经过部落集团的融合,形成了夏人、商人、周人三族,并相继建立国家,最后又融为一体,统称华夏,这便是汉族的前身。与此同时,在华夏族的四周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东夷、氐羌、西戎、肃慎、蛮、巴、蜀等族称,这些民族被称作“四夷”,后来大都发展为少数民族。“华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祖先。
  需要指出的是,“华夏”和“四夷”,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独立体,彼此不但有共同的渊源关系,而且“华夏”和“四夷”互相之间由于地域相连,不断地相互吸收和交融,因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夏族本身也是夏、商、周族与戎、狄、蛮、夷等民族通过杂居、通婚、文化交流等形式融合而成的。
  秦始皇从西部开始,仗剑策马,进行统一中国的千秋大业,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七国纷争的局面,统一山河,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秦王朝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制定有民族政策,可见秦代已有为数众多的民族。15年之后,刘邦取代秦朝,建立汉朝,前后400多年。历史上把两个朝代称作“秦汉”。秦汉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统一国家的形成,为民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华民族在统一的国家里,生生不息,发展进步,创造彪炳史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比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各民族在国家统一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各民族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民族的特性在历史风雨的侵袭之中变得更加鲜明,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分布格局。
  中国正式出现“民族”一词,并且具有现在通行的意义,是19世纪末的事情,通常认为是梁启超先生在《东籍月旦》一文中最先使用了该词。民族一词出现之后,由于历史的必然和当时的具体国际国内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称谓。
  中华由“中国”和“华夏”两个词演化而来。1840年,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列强用喷着火光和金属的大炮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种族和文化面对血与火的考验。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9年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上千个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割地、赔款、流血、受辱,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黑暗、最屈辱的时期。面对亡国亡种的巨大威胁,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在这不同寻常的岁月中,各民族命运相同,生死与共,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的意识与精神在血与火的搏斗中得到一次锤炼,一次升华。在名称上正式出现“中华民族”就是在20世纪之初。最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驱除外敌,重整山河,再度获得国家的空前统一,以崭新的英姿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纪元。
中华民族的起源(1.3 <wbr>阅读2)
                    早期的华夏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

 

早在远古时期,祖国大地活跃着四大民族:中原黄河流域的旱地农耕民族、长江流域至东南沿海的稻作民族、南部山地的游耕民族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当时黄河流域的旱地农耕民族最先发展成为主体民族,它分为三大集团:西边的炎黄民族、东边的东夷民族和南边的苗蛮民族,传说炎黄民族打败以蚩尤为首的苗蛮民族,迫使苗蛮民族南迁,东夷民族通过联姻、结盟等形式与炎黄民族融合在一起,这样形成了以炎黄为主体的华夏民族。

   公元前21世纪,传说禹的儿子启在黄河中游地区建立夏朝,华夏民族进入了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华夏民族逐渐与周围民族进行兼并和交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华夏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秦人。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两汉统治中国4个多世纪,中原各族在血统和文化上牢固地熔为一体,“秦人”开始称为“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发生分裂,形成“五胡十六国”,“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氏、羌,十六国即:前赵、夏、北凉、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后赵、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等政权,各政权之间的争斗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也促使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再一次巩固了民族的融合,鲜卑、羯、氏等民族消失。宋至明朝时期,中华各族再次分裂,先是两宋与辽、金、西夏、蒙古对峙,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控制中原部分汉族聚居区,加速了民族的相互融合,公元13世纪初,蒙古族通过军事征服,先后灭了西夏、金、大理、南宋,全国统一,为中华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和相互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朝时期,汉族从中原聚居区向四周边境迁移,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至清朝中国56个民族基本形成,分布的地域也基本确定。鸦片战争以后,各民族为了反抗外来侵略,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关系,“中华民族”这一称号由孙中山提出,并日益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的形成(1.3 <wbr> <wbr>阅读1)

                                 中华民族大家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