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转型—推进素质教育亟待突破的关键命题

 云海575 2013-11-18

□绍兴县实验中学校长  赵水荣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必须突破课堂转型这个关键命题

 

一、需要厘清的三个问题

1.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不少学校遵照新课程要求,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优势,按照“教师开发、学校设置、学生选择”的方针,开设选修课程,然而,素质教育的推进并没有因为选修课的开设而如愿。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还不能真正重视这些选修课程,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师热情度不高,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成为形式和点缀,素质教育的推进遭遇尴尬。从现实的角度看,教学的高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2.学习力是高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活动。毫无疑问,只有“发动”和“依靠”学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才能学得好。因此,“唤醒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地位、提升主体品质”是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并紧紧围绕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必须努力实现的核心目标。

3.课堂是培养学力的基本时空。培养学力的基本时间、核心空间、重要阵地都在课堂。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转型课堂,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甚至以灌输为主)的课堂,为“以生为本、以能为重、以学为要”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的生本课堂。

 

二、可以落实的十大策略

教改,理想的状况是自下而上由教师们围绕新课程核心理念展开个性鲜活的改革,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在已发展到极致的应试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习惯两股势力的强大作用下,课堂转型仍十分艰难、缓慢。自下而上,几乎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需要行政推动,落实以下十大策略。

1)愿景引领策略。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扬弃,建构以学为中心、能为核心的“中国好课堂”,随着学生的“会学”,师生共创同时又共享的“轻负担高质量”的局面必然能够成为现实。

2)教师培训策略。培训的理念和方式也必须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想让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教学生,学校就必须以怎样的方式去培训教师。

3)顶层设计、分科推进的策略。需要对课堂改革进行总体情况如背景、愿景、实施路径、操作策略、推进时间表、短期弊端、评价激励、考核奖惩等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和计划。然后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按照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制定并实施学科推进方案。

4)志愿者引领策略。由于教师理念、水平的差异,在整体推动的前提下,需要物色教学骨干作为志愿者先行实践,为全体教师提供可学习借鉴的课堂范式,要素把握,以利于课堂改革的整体推进。

5)教研调整策略。一方面,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求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也必须由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教研过程中必须确保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预测、分析和把握的研究这一重要环节。

6)课题跟进策略。在课堂转型过程中,尤其是由时间控制向要素转变推进时,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将这些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既解决操作问题,又能总结并提炼出用以支撑和指导实践的理论。

7)评价调整策略。当下,评价课堂的主流思想尚未完全履新,还处于重点关注教师表演如何“出彩”的层面,基本不关注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学生自己如何学,基本忽视“整堂课对学生学力有否促进”这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重新制定并执行好课的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本过程,以学生的学力提升为价值取向,评价、考核教师的课堂教学。

8)家校、师生沟通策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被家长所误解,因此,需要在实施前乃至整个转型过程中与家长进行交流,向其宣传教学的本质、学校的策略,以征得家长的认同、支持和配合。同样,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基本没有作为主体的意识、能力和诉求。尤其要向学生讲明道理、讲清路径、展望愿景。

9)考试配套策略。教育是慢的艺术。学为中心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学生自主的学与思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效果。因此,作为指挥棒的考试需要服从并服务于课堂改革这一大局,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忌难、忌快。让“指挥棒”真正促进教学改革,引领素质教育。

10)学法指导策略。除了课堂主阵地需要围绕学力提升而开展学教活动之外,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是支撑甚至促进课堂转型的有效策略。校级层面可以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年级层面又可以根据年级特点展开,学科层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更适切的指导,而“个别问诊”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业背景和状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的最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