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古董局中局》2012年10月06日 01:31 记者鲁艳红 通讯员邢晓英 “文字鬼才”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堪称是今年图书界一匹“黑马”,这本“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刚一上市,就引来关注无数,占据各大图书排行榜。很多网友感叹:江湖好久没杀出这么好看的小说了!记者近日从出版方读客图书获悉,该书首印10万册,销售效果超出预期,目前正在紧急加印。 马伯庸是公认的“文字鬼才”,文风多变,曾获2005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同时他也是家喻户晓的“微博红人”,粉丝忠诚度极高,他以讲段子、笑话和吐槽闻名,一条微博常引发数千、上万围观。 马伯庸坦言,他对古董一直都怀有浓厚兴趣,虽然没条件收藏,但平时也会搜集些相关的书籍论文。为写《古董局中局》,他常跑去北京最大的古玩市场——潘家园蹲点,每天都去跟那里的人聊天听八卦。“接触多了,慢慢就找准了方向,摸对了门槛。”马伯庸说,他很喜欢古董,但只在精神上玩古董。 如何衡量古董的价值,马伯庸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最关键还是看它身上保留着多少那个时代残留下来的感觉和意像。一件器物摆在那,一看过去,能把你带回到古代,感受当时的气息;手指摸着它,能体会古人创造它时的心意,这才该是玩文物的终极目的。所谓‘发古幽思’,就是这么回事。” 创作动机: 想把残缺的故事补完 谈及创作动机时,马伯庸说:“我听朋友讲过一段民国掌故,说有个文物贼盗卖佛头给日本人,被抓住后枪毙了,结果几年后发现全世界都冒出一模一样的佛头,说明那个贼卖的是赝品。至于真品又在哪里,却是再也无法揭开真相了。后来我回想起这段事,想把这个残缺的故事补完。” 《古董局中局》便从民国文物大案——武则天明堂玉佛头失窃案展开,主人公为侦破这个案件,卷入了古董江湖的恩怨情仇。书中涉及众多古董如字画、青铜、金石、瓷器……每件古董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而每件仿冒品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 被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古董局中局》这本书时,马伯庸笑称:“《古董局中局》胎体传自大唐,釉色上于民国,最后由马伯庸窑烧制而成。” 揭秘行业: 赝品比例不止95% 古玩市场鱼龙混杂,为了入古董这个门道,马伯庸笑称,自己也是“交过学费”的。有一次,在潘家园看到一本《推背图》,说是光绪年出的,开价一百多,“卖家口若悬河,我当时鬼使神差掏钱买了下来,一买回来就后悔了——稍有点眼力,就能看出是故意做旧的赝品。” 有句话是说古玩市场的:。马伯庸说:“我甚至觉得95%的假货都有点低估了赝品的比例,古玩市场可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有兴趣在这个行业大展拳脚的人,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多看多学多揣摩,还得有好的心理素质——被骗上十几回是必然的。” 马伯庸说,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鉴定技术,一方面也促进了伪造技术。比如,现在有种热释光技术,用射线照射瓷器和陶器,不同年代的器物会热释出不同的光谱,可借此判断存在年份。此技术一推出,就让从前的做旧手法无处遁形,但很快伪造者就想出了对策,造出赝品后用X光进行照射,就可欺瞒过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