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其实并不难

 雪峰读书 2013-11-18

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其实并不难

前言:礼仪之邦何以变成无礼之国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新生一代文化观念的转变,传统生活礼仪逐渐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在一片“无礼”的氛围中,那些被古礼浸染过的长者们,却给今天的年轻人传递出一种无形的礼仪的力量。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信,在每次工工整整地写信之后,茅先生都不忘落款“茅于轼上”。一个“上”字,道尽了一个人的礼仪素养。那时,在大学里,礼仪也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本期雅虎学堂之所以重提礼仪,从小处讲,因礼仪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从大处讲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礼仪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重拾诸如“嗽或喷嚏的时候要用手帕掩住口鼻”、“一我遇老师和尊行一定行礼”、“我对人要常常面带笑容”、“我对别人,不厌恶不鄙视”这些最基本的礼仪,仍有裨益,这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我穿衣的时候要把纽扣扣好

衣着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得体,纽扣齐全。人没法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也没法改变自己的长相。但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外在美的各种追求,比如衣着打扮考究,就可给人以一种外在的美感。

礼节的实质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就是要实行那条金笺: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所谓考虑他人的要点就是要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一看到衣着雅致、彬彬有礼的人,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相反,看到的是衣着不整,礼节不周的人,你就会有明显的缺少什么以及不舒服和烦恼的感觉。

我咳嗽或喷嚏的时候要用手帕掩住口鼻

当你咳嗽或打喷嚏时,无论你是不是病人,均应用餐巾纸、手绢捂住口、鼻部,以防止病菌扩散;如一时来不及取餐巾纸,可采取“袖口遮挡法”,即用衣服袖管的内侧遮掩住口鼻部,同样可以防止唾沫飞溅;上述保护性措施的采取,在狭小的密闭空间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做好“咳嗽时礼仪”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另一个生活小节问题,即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不正对他人交谈,说话声音不要过大,避免唾沫四溅。

我不用手指挖鼻孔、挖耳朵、擦眼睛

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对于鼻,首先是要保持鼻腔清洁,不要让异物堵塞鼻孔。但一定要注意,对耳、鼻进行保洁的具体操作不能当众进行。尤其不能随处吸鼻子、擤鼻涕,也不要在人前人后随时挖鼻孔或掏耳朵。对鼻子上的“黑鼻头”,要及时清除。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我遇老师和尊长一定行礼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我在众人聚集的地方不叫嚣

说话要细语柔声,避免粗声大嗓。你又不是在黄土高坡,又不是在亘古深沟,没必要高谈阔论,所谓有理不在声高。

据《国人出境游的形象与心态调查》显示,中国人“大声说话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反感”,某些国家的导游说接待中国旅游者有三怕,第一怕就是说话声大。在美国、澳洲、特别是欧洲,对中国人的高声说话也是忍无可忍。

很多海外华人还是沿袭了“声大”的本土习惯,就那样“啸”傲江湖。看看华人聚居的地方,那些中餐馆、超市,哪个不是人声鼎沸;再看看华人路过的地方,地铁上、巴士中、街道旁,谁又在旁若无人地大声对话或打电话。

我说话的时候不带脏字

骂脏话实际上是语言能力差的人的表达方法,我对他们非常反感,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还自以为亲切,根本就是野蛮人的做法。

曾经在一场呼吁抵制国骂的运动中,不少人提出:欲抵制国骂,应先封杀王朔。王朔小说的京味语言十分吸引人,但王朔本人说话的时候,脏字太多,尤其是此次复出之后,无论是在新浪网聊天,还是接受某周刊和一些报纸的专访,“国骂”不离口。作为一个靠语言吃饭的名人,如此不尊重中国的语言,实在可恨。

我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全属于自己必须面对的事情,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习惯了让父母当自己的保姆,起床让父母叫,衣服让父母收拾;在学习上,也已经习惯让父母和老师当自己的拐杖,读书让老师催,写作业让父母陪。

试想,一旦父母离开了他们,谁来帮助他们做这些事情呢?他们会不会变得手足无措,寸步难行呢?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懒惰的心里和依赖的思想,学会自我管理,逐渐成为独立的人。

我听从父母和师长的训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孩子学礼仪、懂礼貌,是责无旁贷的。

《弟子规》中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规则通俗一点说就是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该让孩子从小记住,代代相传。

与此相关的礼仪还有很多,大都是家庭需要立的规矩,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看起来好像刻板了些,但确是文明人的最基本的行为。现行哪一家有外资背景的大公司,在员工的言行上不是这样要求的呢?

我对人要常常面带笑容

要学礼仪,先学微笑,没有笑脸,一座城市就缺乏生气。

微笑是最常见的问候语,即便面对陌生人,嘴角也会不自觉上扬。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比如同乘一部电梯、在小区里跑步时遇到,当两个人四目相对时,微笑就会自然显现。

中国人向来含蓄,面对陌生人微笑有时会觉得尴尬,其实微笑并不是大笑、狂笑,微微的嘴角上扬,体现的是自己的礼貌,与他人是否回应无关,“给别人一个微笑就是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我损坏了东西要自己承认或赔偿

损坏公物要赔偿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爱护公物也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准则。可偏偏就是有人视公物如无物,肆意毁坏践踏。

现实生活中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风景区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我每天第一次遇见熟人一定招呼

路上碰到熟人,打个招呼是应有的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招呼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最常用的招呼语是“吃饭了吗?今天吃的是饭还是粥?”“你家的草屋几时翻瓦屋?”……并非老辈俗气,只因温饱是当时头等大事。只要有饭吃,有瓦屋住,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现如今,用“今天天气真不错”这类谈论天气的话题,并不用过多的考虑便可以与人打招呼。在办公室,会说好听的寒暄语的人,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感。如下班的时候可以向还在埋头工作的同事说一声,“辛苦了!”“那您忙着,我先走了。”如此等等。

我遇见了生人要不畏缩也不羞涩

在古代,礼不仅仅是人们向别人表示尊敬的态度,语言和动作,甚至已经上升到了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高度。直到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依然有着“礼多人不怪”的说法。

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圈子毕竟有限,在现在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陌生人的面孔,而你于别人不外乎也是陌生人。所以,善待陌生人无异于善待你自己。“爱”陌生人就等同于爱自己,“不爱”陌生人说严重点就等同于不自爱。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对陌生人的“爱”所指的还是一种尊重和善意罢了。

我受了别人的赠品要表示感谢他

馈赠和接受馈赠是联系在一起的。受赠如果不讲礼节,会伤害赠送者的感情,也会影响自身形象。

接受礼物时,要双手相接,然后与赠送者握手致谢。要表现感激之情,但不能有过望之喜,更不能“多云转晴”,表情波动幅度大。受礼后,可能的话当面打开欣赏一番,并加以适当称赞。收受后礼物不要随手乱扔,丢在一边。应该接受的礼物,一般不能推来推去,甚至说“你拿回去吧” 之类的话。确实不能收受的,要接受后加以表态,并说明处置办法。

应当出席的会议,我都出席

书中提到会议公约:会议的时刻,要大家遵守,一听见召集的信号,立刻前往参加。凡应当出席的会议,一定要出席。如确有特别事故,不能出席时,应于事先声明,或请人代表出席。

现实生活中,开会时迟到早退、反复进出现象严重,导致会风不正,究其原因比较复杂,譬如会议“含金量”不高,套话连篇;会议材料一大堆,领导只是照本宣科;会上“雷声大”,会后“雨点小”,只要“不出事”就不会有事;某些官员责任意识太差,把开会看作“浪费”时间。

我对待兄弟姊妹,要亲爱和睦

家庭礼仪,说来涉及的方面众多,不过做起来也容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大部分都涉及家庭礼仪。

书中提到三国时曹植写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创作背景是其兄曹丕为了独占皇权企图加害于他,曹植在七步之内吟出此诗,以豆与豆萁象征兄弟,巧妙地暗示兄长不可兄弟相煎,终使曹丕收敛杀机自己转危为安。

其实,在对待亲友时,我们应该和睦共处,彼此多关心、常联系,遇到能帮忙的地方,应该尽量出手相帮。“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类似的谚语众多,可见家庭礼仪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对同学要亲爱和睦和兄弟姊妹一样

书中写道:小鸟儿,在一起,飞到东来飞到西;小蝴蝶,多美丽,来来去去不分离。我们难道不及他们的伶俐,从今后,我们也当情爱,亲爱得像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我对别人,不厌恶不鄙视

书中提到饭后钟的故事,讲的是王播贫困时寄宿扬州木兰寺,每听到僧人敲钟会食,他也去会食。僧人很厌恶他,鄙视他,一次,僧人故意在饭后敲钟。播很惭愧,在墙上写两句诗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后,他到扬州做官,又去游木兰寺,看见从前的诗句已用碧纱笼罩起来保存着,又写两句诗在下面: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僧人见了,都觉得惭愧万分。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甚至鄙视。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我静听别人对我说的话

听别人讲话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经验的一个既经济又实惠,既现实又容易接受的廉价课堂,只需你保有一颗平静的心坚持几分钟把自己要说的话往后推迟一下就可以完成。

听别人讲话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能耐心的听别人讲话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拥护,别人就愿意与他讲话,这个人的综合能力就强,因为他吸取了大家的精华充实了自己。听别人讲话需要一种心态,那是一种极其平常的心态,只要将自己置身于平民之间足矣。听别人讲话是一种能力,这是长期锻炼的结果,不管什么话都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让人家讲话天不会塌下来”。

我不打断人家的说话

在你作为一个听众的时候,别人在诉说着内心的话,你应该抱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倾听别人谈话,这是维护人际关系,维护你们的友谊的有效方法。

在交际场上,最失败的倾听者犯得最多的错误就是打断别人,人们都有自我表现意识,即使你的说法正确,或者对方的观点你不认同,你都不要轻易的去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知道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是倾听的基本法则。唯有你懂得安静地倾听才能提高你的交际魅力,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我不站在妨碍人家的地方

书中提到“为什么不要站在妨碍人家的地方”这个问题:平时我们站立的姿势,要注意端正;同时更要注意站立的地方,是否适合,如甬道或其他多人通行的道路上,不可站立,以免妨碍别人的行走。

站立如此,停车亦如此,有时文明的差别恰恰就展现在一些的行为的细节上。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个堵在进口,一个堵在出口!

我有了过失,要悔悟要改过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犯错误是不大可能的。于是古人又云“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以后再犯。

面对失误或错误,是勇于承认、知错即改,还是千方百计掩盖错误?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纸包不住火,人包不了错,错误永远掩盖不住错误,新的错误也“纠正”不了旧的错误,聪明的人都是敢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进而改正错误。

我要感谢扶助我的人

2000多年前,漂母曾将有限的食物无私地分给韩信,并激励他奋发向上。韩信则知恩图报,建功立业后千金报答漂母,演绎了“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讲的是对老师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知遇之恩;“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讲的是朋友间的诚信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同样告诉一个哲理,就是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时刻不忘。

结语:不懂礼仪的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么?

有无礼仪,这正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但是,在近代,当中国传统的礼仪被扫荡时,那些曾经的“糟粕”却反而在韩日等国绽放鲜艳之花。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时至今日还在保留着中国古代礼仪的痕迹。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即三百条礼仪准则和三千条行为准则。而到今天,我们还有多少“礼”可以崩?多少“乐”可以坏?人们开始不知道礼为何物了,没有了仪式,没有了基本的礼仪规范。几千年已经形成的如《朱子家礼》上的礼仪传统完全中断。”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礼仪的缺失呢?有人称,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更适合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们也就抛弃了繁文缛节式的传统礼仪文化,强调高效的生活节奏。还有的辩解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年轻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礼仪也渐行渐远,在学校也缺乏相关的教育课程。

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如何以“好的传统”和“好的现代”构造一个“好的现代化中国”,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里关系到每个人的坚砾命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