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戏曲

 胜利在望2014 2013-11-18
传统戏曲

陆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一格,有被称为“中国戏剧鼻祖”的正字戏,有全国唯一的县级皮影戏剧团,有深受海陆丰人民欢迎的“白字戏”,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等。

正字戏  又称正音戏,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正字戏产生于明初,碣石卫署为慰抚士兵,从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请来正音戏。从此,正字戏便在陆丰扎根流传,并与当地人文风情相结合而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南国艺术奇葩。正字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弋阳、四平、青阳诸腔,唱、念、打、做自成体系。正字戏上演的多为传统剧目,计有4000多个提纲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文戏抒情婉转细腻,武戏豪放粗犷,古风激昂,气氛热烈,以演历史演义连台本《三国演义》最具特色。正字戏表演有红面、乌面、老生、武生、正旦、花旦、公、婆、丑、白面、帅生、白扇12个行当角色。正字戏相传500多年,活跃在粤东城乡舞台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曾赴羊城、香港等地演出,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白字戏  又称白字仔戏,属闽南话剧种之一。南宋时从福建传入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以唱“啊咿喛”为主旋律特色的海陆丰地方戏。白字戏以演文戏为主,传统剧目有《秦雪梅》、《杨天梅》、《崔鸣凤》等200多个,形式上属曲牌职曲体,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小调戏和反线戏等。主要角色有生、旦、净、丑、公、婆、贴7个行当。表演时唱做并重、唱念均用地方方言福佬话。曲调以[重六][轻六][活五]为主。

西秦戏  源自秦腔。明末流入海陆丰地区后,因唱“做乱弹”,故西秦戏也称乱弹戏。西秦戏的行当角色为五地十柱制,即有10个行当。主要声腔有正线腔和二黄腔以及少量的小调和昆腔,唱念均用中州音韵。以擅演《封神榜》、《隋唐演义》等传统剧目为特色。做派大方、音调多变、板式完整。

皮影戏  俗称皮猴戏。它是以兽皮剪镂成影像(人或动物)并借助于灯光显影于屏幕上来表演故事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于西汉,盛行末明清,素有北路和南路之分,各具风格。陆丰皮影戏相传南宋末年从闽南传入,属南路的一支。以福佬话唱念(闽南语音),唱腔称白字曲,结构为曲牌职曲体带有一些民间小调。乐器分文畔武畔。有响弦、椰胡、大吹、三吹、鼓、锣、钹等,伴奏间或采用混牌子。演出剧目有《高文举连》、《祝英台》、《秦雪梅》、《吕碧英》四大连戏和几十个折子戏。旧时,皮影演出的班社,大都由农民艺人自行组织,以剪纸像表演,没有彩色,表演艺术较为原始、古朴。建国后,古老的陆丰皮影艺术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80年代起通过吸收木偶、动画片等艺术技巧,对皮影艺术进行了全面改造提高,新创作了大批的优秀剧目,如哑剧《飞天》、《鸡斗》、《龟与鹤》等,先后四上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应邀赴日本、香港访问演出,饮誉海内外。

竹马戏  据考证是源于秦汉时代的一种武舞,明代已发展成为梨园戏。传入陆丰后,唱念均用闽南语音。竹马是用竹或藤扎成两截,外套以布面加上彩绘,系在演员的腰间,宛如骑在马上的样子。骑竹马的演员多为女性,一般以88骑为1队,一式装束,表演时边唱边变换队形。竹马戏每次演出按五个部分内容进行,即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踏钱鼓。除戏文可更换外,其余四个节目每次必演。由于竹马戏主要在民间相传,故保留着很多古老的艺术遗风,颇具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