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悟定理中蕴含的哲理

 佳梦书屋 2013-11-19

 

 

领悟定理中蕴含的哲理 


一、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它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评与悟:

1、组织(如企业)管理要讲均衡,所以从管理角度讲要注重补短板。

2、引申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木桶定律就不见得适用。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靠的是特长,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发现自己的长板并使其更长;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自己短板的所在,并要保证自己的短板之短不至于低至不能保证水桶一定的水量,也就是说短板是有最低限度的。有些人就是很有能力,但其短板却短至低于做人的底线,最终还是被人们所唾弃。由此可见,要自己的“木板”一般长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在确保短板不低于最低限度的基础上,尽量增长自己的长板。

3、任何定理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切不可胡乱类比。

 

二、马太效应


《新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评与悟:

1、《老子》中有一段话这样讲:“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这段话讲了一个“全则缺、盈则亏、极则反”的道理:自然之法就象张弓开弦一样,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太多了就减损些,不足的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2、“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正是看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这种社会现象,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设计了“弱者要覆盖,最弱先覆盖”的社会福利政策,反观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福利特色却是:“强者要覆盖,最强先覆盖”;他们是给穷人福利以缩小差别,我们是给权贵福利以扩大差别,看来还真是初级阶段啊!

 

三、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评与悟:

  1、手表定理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2、有时候,你只需要关注你特定的需求,不要在意不相干人的看法。

  3、不必要的追求会让自己迷失自我,不必要的拥有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4、在组织(如企业)管理中目标一定要明确;考核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千万不能临时随意变更,否则,很容易让员工对公司的大政方针产生疑惑,进而对公司失去信心;在管理运做方面,“一个上级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否则必然会引起混乱。

 

四、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评与悟: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做了不值得的事之后,接下来要为不值得之事继续提供值得后续的理由,不然你的精神将无从寄托。所以,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这个定律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觉得你的工作不“值得做”,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了。

 

五、蝴蝶效应


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评与悟:

1、这句话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茨(Edward Lorenz)制作的一个有关微弱的气流的产生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电脑程序,这是一个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的电脑程序,他发现,最后的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要对什么事情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活没有旁观者。

3、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4、韩非《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今译: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箕子感到害怕。它认为使用象牙筷子必然不会再用陶钵子装羹汤,必定要用犀角美玉制作的杯盘。既然使用象牙筷子和犀玉杯盘,必定不会再吃粗劣的食品,必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必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在茅草屋里;必定要穿上层层华美的锦缎衣服,住上高大宽敞的房子。因害怕将来出现那样危险的结果,所以害怕这些事情的开始。过了五年,商纣王设置肉林、设炮烙刑具、登上酒糟堆积成的小山、身临盛酒的池子,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箕子见做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要发生灾祸,所以《老子》上说:“能看到事物的微小发端就叫做明。”)

  六、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评与悟:

 1、当人们不是以共享共赢的方式看待别人的价值观、作为和理想的时候,世界就成了“你死我活”的对立的角斗场。

 2、零和游戏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

 3、生活中不要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和与别人的比较上,工作中不要把目光一直盯在竞争对手上,赢之外不一定就是输。

 4、笑话:有两个经济学家,边在马路上散步,边讨论经济问题。甲经济学家看见了一堆狗屎,思索着对乙经济学家说:你吃了这堆狗屎吧,我给你100万块钱。乙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会儿,但是还是经受不住100万块钱的诱惑,吃了那堆狗屎。过了一会儿,乙经济学家也看见了一堆狗屎,就对甲经济学家说:你吃了这堆狗屎吧,我也给你100万块钱。甲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会儿,但是也经受不住诱惑,吃了那堆狗屎。走着走着,乙经济学家忽然缓过神来了,对甲说:不对阿,我们谁也没有挣到钱,却吃了两堆狗屎。甲也缓过神了,思考了一会儿说:可是,我们创造了200万的GDP啊!


 
  七、牛蛙效应

 把一只牛蛙放在开水锅里,牛蛙会很快跳出来;但当你把它放在冷水里,它不会跳出来,然后慢慢加热,起初牛蛙出于懒惰,不会有什么动作,当水温高到它无法忍受的时候,想出来,但已经没有了力气。

 评与悟:

 1、生活就是一锅水,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不断升温、庸庸碌碌的生活中丢掉了激情和勇气。所以我们不妨时常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喜欢现在过的生活吗,还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改变它?

  2、敏锐些,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

  3、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八、光环效应

  人们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知觉,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

  评与悟:

  1、不要轻易崇拜一个人或者公司、一个概念、一种做法。一个明星在广告里极力向你推荐的产品,可能他自己根本没有用过。

  2、不要太相信第一印象,但是可以利用光环效应的原理,给自己制造光环,很多名人都是这么做的。

  3、印象害死人啊!

 

   九、破窗理论

   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评与悟:

   1、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 “破窗理论”。

  2、有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会发展成你想象不到的局面;管理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是这个道理。

  3、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4、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


   十、最高气温效应

  每天最热总是下午2 时左右,我们总认为这个时候太阳最厉害,其实这时的太阳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给最大热量的时候了。此时气温之所以最高,不过是源于此前的热量积累。
      评与悟:
  1、你今天的成就,是你以前所做的事带来的;明天的幸福要从当下的努力开始。

  2、在企业虎虎有生气、效益直线上升的当口,管理者最容易被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挡住识别的慧眼,所以此时应该思考的是:太阳是否已经偏西?

  3、从措施的实施到发挥实际效果,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在短期内往往“立杆不见影”,其预期成效往往会“延迟”到来,正所谓“一口吃不出个胖子”。要知道累积效应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做人做事亦然。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定理、定律,你可能没听过也不知道,但你却跳不出它的约束。  要想工作、生活不混乱,不妨了解一下这些定理、定律。

十一、巴莱多定律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Paredo)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评与悟:

1、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往往只换来20%的成果。所以我们应该随时衡量自己所做的事情,哪些是最有效果的,哪些是最值得付出的。

2、80%的社会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所以,所谓的公平和公正从来就是相对的。

3、一个企业80%的利润是20%的公司员工创造的,80%的员工只创造20%的企业利润,所以高效的企业薪金和奖励制度,就是鼓励员工成为这20%。

4、人生80%的时间是被虚耗了, 可能只有20%的时间是有意义的,即使按100岁计算,我们真正能做点儿事情的时间不过20年,所以,抓紧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吧,你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和挥霍。


十二、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认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评与悟:

 

1、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彼得原理”和“墨菲法则”、“帕金森定律”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2、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明就里的,当一个明白人告诉我们后,我们就会发现:确实是这样啊!所以说,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3、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职位的提升并不一定是一种合适的奖励——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员工——彼得原理实际上是在说: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从个人来讲,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4、高处不胜寒啊!——不是高处寒,而是你承受不了高处的寒。

5、死亡是大自然的警语——人类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贪欲,无限度地追求,追求很多自己并不能把握的东西,有的人至死都执迷未悟。

6、要减速慢行!——总有你承受不了的速度,所以不是越快越好。

7、英国名将威灵顿将军在前往葡萄牙参加一八一〇年战役前,曾翻阅了随行的军官名单,然后说道:“我只有盼望敌人看到这份名单时,也能和我一样感到战栗不安。”可以想见,我们这个世界“不胜任”无所不在,有时间可以看看《彼得原理》,并不深奥,但获益良多。


十三、邦尼人力定律

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这种团队协作中出现内耗的现象被称为邦尼人力定律。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故事:远古的时候,上帝在创造着人类。随着人的增多,上帝开始担忧,他怕人类的不团结,会造成世界大乱,从而影响他们稳定的生活。为了检验人类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助互帮的意识,上帝做了一个试验: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很细很长的筷子,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且不许有任何的浪费。比赛开始了,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地用筷子夹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长,总是无法够到自己的嘴,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摇了摇头,为此感到失望。轮到第二批人了,他们一上来并没有急着要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了一个圆圈,一个人先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对面人的嘴里,然后,由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用筷子夹取食物送到他的嘴里。就这样,每个人都在规定时间内吃到了整桌的食物,并丝毫没有造成浪费。第二批人不仅仅享受了美味,还获得了更多彼此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为此感到希望。于是,上帝为第一批人的背后贴上五个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也贴上五个字,叫“利人又利己”。

      评与悟:

      1、好的合作就是“利人又利己”,就是共赢。

      2、经常有晚上不开车灯或者打着远光会车的摩托和机动车,他们自认为自己能看清路面和其他车,而别人是否能看清他们呢?他们就没想过别人看不见他的后果。所以自私并不一定会自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