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主义和清教徒的信仰
在16~18世纪的欧洲,清教徒分布广泛,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代表着宗教的圣洁。清教徒的兴起与启蒙时期普通大众的知识增长有着直接关系。随着人们学会阅读和写作,普通民众更容易接触到圣经,许多人开始自己读圣经(当时的国立教会强烈地打击这种行为)。有些清教徒与欧洲大陆的再洗礼派联系,但大多数的清教徒与英国国教联系。16世纪50年代,人们发明了清教徒一词,嘲讽那些在敬拜和教义中提倡纯洁的人。 英国清教徒是美国人最为熟悉的,他们认为英国宗教改革还不够彻底,英国国教依然在忍受许多罗马教会的习惯(比如领导等级制、牧师的法衣,还有各种各样的教会仪式等)。许多清教徒提倡与所有其他的基督教团体分离,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主张分离,他们希望教会内部进行清洗和改变。清教徒高度重视圣经,将圣经看做神的唯一真正的律法,他们认为每个人、每个团契都直接对神负责,而非通过诸如神父、主教这类的中介。美国的公理会是早期清教徒移民者的后代,任何提倡公理法则和个人虔诚的团体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清教徒教义的影响。即便今天,有许多教会背景的神学家们依然重视阅读老清教徒神学家的著作,尽管他们在一些教义上持有不同观点。纵观清教徒历史,当时的民间和教会当局对待清教徒的方式各不相同。通常,人们能勉强忍受清教徒,但在另一时期,人们又严重迫害清教徒。英国国王查尔斯一世用尽各种努力,将清教徒力量从英国境内清除干净,这也导致了清教徒向欧洲大迁徙,以及开辟美国殖民地。那些形成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朝圣者是清教徒分裂分子,他们被赶出英国和荷兰。非分裂分子依然留在英国,发起了英国内战(1641-51)反对这场迫害。英国内战导致查尔斯一世被处死,他儿子查尔斯二世被流放,奥利弗·克伦威尔崛起。 清教徒为我们今天的自由打造了基础,因此美国和英国都欠清教徒一笔巨债。国王的“君权神授”理论让位于个人自由和承认普通民众权利。受益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产生了“洋基职业道德”。公共教育的观念也来自清教徒,他们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学校(1635年,罗克斯伯里学校),以及第一所学院(1639年,哈佛学院),如此人们就能自己阅读圣经。美国早期的道德基础来自清教徒领袖们对敬虔行为的重视。甚至是亚历西斯·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研究了美国之后,认为清教主义是导致我们民主共和国兴起的初级基础。 一些著名的清教徒有约翰·班扬(著作《天路历程》),约翰·温斯罗普(布道书《山巅之城》), 科顿·马瑟和约翰·福克斯(著作《殉道者之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