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播音主持风格的启示

1.坚定地做党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要坚持党性原则,播音员和主持人也要有党性。我国正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播音主持体系。齐越、夏青、方明等我国老一辈播音艺术家,在他们的工作中都一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做党和人民的喉舌。

25年的新闻播音的经验,赵忠祥对传递党的信息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了《新闻联播》以后,就让他们与我们在同一时间,第一时间,了解了政府的信息政令,使得我们神州万里同怀抱,同心同德步调一致的去完成我们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战略方针和具体任务。”

赵忠祥也一直坚持在工作中代表党和人民大众的观点,坚持着自己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我觉得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节目有很大的变化,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永远不变和长久不变的宗旨。我们的这个岗位,播音员和主持人所在这个岗位,仍然是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喉舌。这点没有变,不会因为时代在变化,市场经济在发展,各种文艺形态的丰富多彩使得我们这样一个根本的立场发生任何改变动摇。不会的。”

作为党的宣传员,在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立场,这既是我国播音主持工作的政治属性,也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需要。

2.“播音主持要下苦功夫。”

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想要成功就要下苦功夫,播音主持的工作更是如此。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播音员、主持人成功的背后,凝结着他们大量的心血。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赵忠祥就苦练基本功。

中央电视台从1958年9月正式开播后,就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除新闻外,所有的图像必须背词。要保证一字不错的同时,还要注意语音、情感的表达。没有提示器,没有录像机,全部内容直播。赵忠祥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背诵稿件,这样的工作十几年如一日,未曾停歇。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中,赵忠祥能将大段的主持词处理的声情并茂,丝毫不错,也与这么多年的新闻直播备稿经验是分不开的。

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赵忠祥也做了多方面尝试。赵忠祥的发声老师王嘉祥,自己总结了一套民族发声规律,在这一领域较有名气。赵忠祥向他学习的时候正是工作刚起步,最忙的时候,但是他不管前一天晚上的播后会开到几点,睡得多晚,第二天早晨准时五点前起床,搭第一班公交车到北海公园,在公园还没开门前等老师到来,风雨无阻。这三年时间的发声学习也为赵忠祥的播音主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赵忠祥仍然坚持每天练声,将科学的发声方法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从未有丝毫懈怠。

播音主持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见字出声,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就必须要下苦功夫,苦练基本功。

3.全身心的投入

据统计,赵忠祥共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十八届,主持十五届,从未出过一次差错。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与赵忠祥的全心投入是分不开的。

按照春晚的一般流程,拿到主持词后会有四次联排、两次彩排、一次录播,最后直播。很多人对联排并不重视,认为只是了解情况、可以照着稿子读,而赵忠祥把第一次联排就当成最后直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积极的状态,从心底重视每一次的排练。他拿到主持词的第一件事就是背稿,会在第一次联排前就把稿子全部背下来。为了不养成对稿件依赖的习惯,赵忠祥上台时基本不拿稿子,用这样高强度的练习来督促自己,赵忠祥在春晚主持中的每次直播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当然,“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样高强度练习的痛苦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有一年的春晚,剧组临时交给赵忠祥一首《中华赋》,共十六句,字与字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当时距离直播只有六天。这时的赵忠祥已临近了春晚主持的“晚年”,他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能错!我要是错了,就会成为终身的遗憾,再也没有机会去改正了。”这种无形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着赵忠祥去完成这件任务。在那六天里,跟这段文字无关的他都不看,首先用尽所有办法先背下来,接着就是一遍一遍的重复。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先背两遍,吃早点前再背两遍,吃完早点再背两遍……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一遍一遍的背诵,最后在春晚的直播中丝毫未错。

由此可见,全身心的投入为播音员、主持人的成功奠定基础。

4.播音主持工作中要勤于“复盘”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级别,最高级别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的主观追求。在达到了低级需求也就是温饱的基础上,人就会更多的向高级需求迈进。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赵忠祥一直主动地学习、总结和反省。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并不是单向的“送出”,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还需要对整体节目把握的“收回”,也就是及时获得反馈进行自我经验的总结。个人的总结就像是围棋的“复盘”,要能回想自己做过的工作并有条理的进行分析,以后才能扬长避短。赵忠祥在《动物世界》解说过程中,从一开始单纯的读稿念词,到后来对播音员主持人定位的反思、对生态环境的反思,这都经历了一个“复盘”的过程。

从赵忠祥的采访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总结和反省并不是只针对个人,而是对我国整个播音、主持事业发展的反思。我们的播音行业就缺少“复盘”的工作。播音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基本错误,比如读错字或态势语不规范等,但这种错误屡屡出现,就令人深思,这也是值得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思考的。

赵忠祥善于做总结,并不是对自我成绩的肯定,而是希望通过对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的总结,为培养新生力量奠定基础。在播音主持工作中要勤于“复盘”,总结成绩是希望青年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学习、模仿,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业务水平;总结不足是为了帮助他们跨过这些“陷阱”,不再重蹈覆辙,这些工作都是必须的。

5.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知识,为赵忠祥的播音主持工作锦上添花。《正大综艺》的节目中,赵忠祥就为大家展现了自己的博学。这并不是临时抱佛脚,也不是照稿念字,而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积累。

赵忠祥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书的影子。从他小学开始,读书的习惯就逐渐养成,认字不多,就看连环画。即使是儿童节,赵忠祥也是在小人书铺里与连环画为伍。赵忠祥上中学时在24中,学校不远处就是新华书店,这也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一年四季,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书店里读书,一直到他们关门轰人。也正是对知识的渴求,使赵忠祥的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

直到现在,赵忠祥还坚持着“手不离书,笔不离手” 。做事稍稍停下来时,总要拿着书看上几眼,随时加上自己的批注。从1995年开始,赵忠祥先后出版《岁月随想》、《岁月情缘》、《岁月缤纷》等书,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单《岁月情缘》一本书,赵忠祥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其中《蓝色之旅——芬兰行》一文中,为了追忆中国的瓷文化、玉文化,赵忠祥翻阅了近150万字的资料,这是惊人的数量。

所以说,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需要,也是个人整体素质提升的要求。

6.要蕴含丰富多样的内涵

任何艺术风格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是艺术创作本身所决定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真实的客观世界,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审美追求、创造才能等等。只有艺术风格内涵的多样,才能将多彩的世界真正展现,才能够体现播音创作者独特的创作特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需求。

赵忠祥的播音主持风格也是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既能在《新闻联播》、新闻专题的节目中表现的沉稳厚重,又能用亲切细腻的语调将《动物世界》的场景娓娓道来;既能作为央视代表儒雅大气的站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又能在主持综艺类节目时表现的自然洒脱。在欣赏赵忠祥的作品时,我们能看到他庄重大气的美,也能找到他细腻灵动之处。这些多样化的风格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赵忠祥独有的特点。

播音员和主持人工作中不可能只接触一种类型的节目,这也就要求他们的艺术风格要蕴含丰富多样的内涵。赵忠祥在工作后的空闲时间,也从不浪费。他经常会去寻师访友,拜访大家,向他们请教,播音主持界、曲艺界、戏曲界、文坛等等,各方面都能涉及,这也为赵忠祥播音风格内涵的丰富多样奠定了基础。

7.要善于学习和借鉴

学无止境,赵忠祥的生活,也从未离开过学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国的电视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太多能够借鉴的经验,尤其是电视播音方面。为了使自己的播音更有力度、感染力更强,赵忠祥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

新闻播音的基本功方面,赵忠祥以齐越、夏青等我国老一辈播音员为榜样,经常向他们请教相关问题;发声方面,赵忠祥拜师王嘉祥,学习科学的练声和用嗓方法,风雨无阻,苦练三年;为了学习侯宝林先生的宝贵经验,赵忠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拜访……在他的眼中,不管老少、不论出身,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值得下苦功夫学习。不光是名家大师,就连十几岁的孩子也成为了赵忠祥学习的对象,他京韵大鼓的老师就是一位十四岁的少年。

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赵忠祥还经常借鉴姐妹艺术。与工作相关的每一个分支,他都投师访友,进行模仿和借鉴。相声、京剧、京韵大鼓等等,都有所涉足,他将用声、用气的表达方式结合到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去。可以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渐进的过程。

四、结语  

从1960年到2010年,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在播音主持的岗位上,赵忠祥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却依然工作在播音主持的第一线。从赵忠祥播音主持风格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老一辈播音主持艺术家们的业务水平和风格特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播音事业的道路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全身投入的敬业精神,持之以恒的业务追求,勤奋好学的工作信念……这些都是我们从事播音主持事业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播音主持新人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