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孩子说“不”有学问 用肯定代替否定

 wyk1014 2013-11-20

对孩子说“不”有学问 用肯定代替否定

2013年11月20日  来源:蓝心网    转载    

很多时候孩子不接受大人的劝阻,是因为你没有告诉他可以怎么做,仅仅发出否定的命令“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准……”,这样的话孩子会感觉被强迫、被压制,却找不到合理的途径去做事。所以,当你说“不”的时候,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建议。

常见的妈妈“不”式语言:

“不要爬到桌子上!”

“不要乱动妈妈的手机!”

“不准看电视!”

“不能打人!”

“不许撞人,不许欺负小弟弟!”

“不要用手抓菜,脏S了!”

“不要玩吸管,把饮料洒的到处都是,没听见啊?”

“叫你不要东张西望开小差,专心写作业,我都说过几遍了?”

“不要抠鼻子!”

“又要买遥控车?不行!”

“赶紧回家,都几点了,还没玩够?不能再玩了!”

“把袖子卷起来,不要弄得都是水!”

“那些石头摇摇晃晃的,不要踩!”

“看书的时候不要乱翻!”

……

家长们习惯于对孩子说“不”的主要意图:

(1)安全意识,保护孩子远离危险。

(2)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警告和劝阻。

(3)发号施令,指导孩子做什么、怎么做。

(4)因为孩子不符合期望和要求,表达对孩子的不满。

随便滥用“不”的结果:

(1)如果孩子的耳朵里总是充斥着“不”的声音,那么孩子无法区分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不能做的。比如,孩子可以去石头堆里走,可以玩水、玩泥巴,但是,不能碰电源、不能爬窗台、不能碰热水瓶。只有当你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他才会遵守另一些规矩。

(2)适得其反,孩子会变得“叛逆”,当妈妈跟孩子“对着干”,孩子更会跟妈妈“对着干”。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经常收到“不”的指令,不让这个,不让那个,耳朵里充斥着各种“不要”、“不能”、“不许”、“不准”、“不应该”……我们是不是心理上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呢?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不希望别人干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强行制止,只会增加孩子决心去探索的欲望!结果是,你越不让他走石头堆,他越想去冒险尝试;你越不让他脱鞋脱袜子,他脱的越来劲。

(3)当说“不”变成一种习惯,孩子也会产生“耐药性”,听什么都是耳旁风,等到真正需要我们制止的时候,就无法发挥作用了。这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说“不”的无效,那么,怎样改进呢?

1、第一种情况,很多“不”可以直接取消,给孩子探索的自由,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

在保证安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孩子具有探索的充分自由,家长没有必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经验确实比孩子丰富,但是孩子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感知、去认识、去领悟,并且积累经验的。【具体怎样做到尊重孩子,我很多其他的博文都有实例,本文不赘述。】

2、第二种情况,对于原则性问题,家长必须制止或拒绝,如果纵容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只会培养专横跋扈的小霸王。但是,是不是仅仅靠粗暴严厉地对孩子说“不”这样简单的手段呢?今天来讨论一下。

(一)说“不”为什么不管用?

“不”字对于大脑,有什么作用?人的大脑是不是很奇怪?

当我们收到含有“不”的指令时,好像会自动把“不”字删除,只留下“不”后面的信息和画面。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说“不”对孩子(对其他人也一样)不管用?

因为大脑的过滤作用,孩子只听见“不”后面的内容,假如我们反反复复粗暴制止,只会更加强化和巩固我们不允许的那些事情。

结果就是: 第一,你不想让对方做的事,他偏偏就做了。第二,对方不会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因为,你还没有告诉他。

比如,正在吃饭,孩子拿勺子搅和碗里的汤,本来没啥事,你对孩子说:“不要把汤洒了。”孩子的大脑只听见“汤洒了,哦,汤洒了。”于是,汤洒了出来。看电视,你对孩子说:“不要离电视那么近。”孩子的大脑只听见“离电视近”,好,离电视近,我离电视近一点。孩子在游乐场里不敢尝试新东西,有点畏缩,你对孩子说:“不要这么胆小。”孩子的大脑只听见:“胆小,胆小,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越来越胆小。你对孩子说“厨房太危险,不要进来。”孩子的大脑只听见“进来”,激起了他的无限好奇,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找机会钻进厨房探个究竟。

(二)比说“不”更有效的劝阻方式

除了粗暴严厉地说“不”,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总的原则就是:用肯定的建议取代否定的制止。

1、“我讨厌现状……那么,我希望什么样呢?”请用正面的语言表达要求。

人们总是习惯于抱怨,习惯于抗拒现状,从语言上就是通过否定句来表达。诸如:“不要把玩具扔的乱七八糟”,“你不要总是丢三落四”,“不要把你的臭袜子扔在沙发上”,“不要把你的新衣服弄脏了”,“你不要乱跑,干嘛横冲直撞的”。当这些否定式的语言从嘴里冒出来的时候,就是在强化“不”之后的内容,就说明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不想要的东西上。

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希望的事物上,每当你抱怨和抗拒的时候,请问一问自己:“那么,我希望什么样呢?”然后,用正面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这也是我曾说过的“积极的思维”的一个表现,要让正面的能量、积极的情感占据你的大脑,影响你的语言行为,而不是被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奴役。

试一下,“不要把玩具扔的乱七八糟”,换成“我希望所有的玩具都能归位,摆整齐。”

那么此时,你的大脑和对方的大脑,都集中在“归位,整齐”上。

“你不要总是丢三落四”,换成“我希望你能记住今天的活动安排。”

“不要把你的臭袜子扔在沙发上”,换成“我希望袜子放在脚盆里。”

“不要把你的新衣服弄脏了”,换成“我希望新衣服保持干净。”

“你不要乱跑”,换成“我希望你慢一点走。”

“你不要迟到”,换成“我希望你准时到达”

“你不要这么胆小”,换成“我希望你更加勇敢。”

“不要东张西望开小差”,换成“我希望你更加专心。”

……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玩反义词游戏,有用吗?有用,有用,真的非常有用!!!

第一,“我希望”的内容,是肯定的,是正面的,是积极的。不要忘记我们上面做的小测试,你的语言就是对听众大脑思维的引导。

第二,用这种肯定的方式说话,不带抱怨,不带责怪,不带批评,听众会愿意接受。

第三,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你自己来讲,你的语言是你自己大脑思维的反应,当你表达出“我希望……”时,你正在使用宇宙中最强悍的“吸引力法则”,把你所希望的事物,带到你的身边!!!(有关吸引力法则,可以参考心理学知识。)

2、说“不”的同时,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可以……”即你允许他怎么做。

上文写到,说“不”的结果:第一,你不想让对方做的事,他偏偏就做了。第二:对方不会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因为,你还没有告诉他。所以,我们不妨直接告诉孩子,我想让你做的事。

很多时候孩子不接受大人的劝阻,是因为你没有告诉他可以怎么做,仅仅发出否定的命令“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准……”,这样的话孩子会感觉被强迫、被压制,却找不到合理的途径去做事。所以,当你说“不”的时候,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建议,也就是你允许他怎么做。

笑笑曾经在怒不可遏时,出现了打妈妈、推洗衣机、砸爸爸电脑的行为,这些方式是不妥的,我当时立即阻止,但不是粗暴地阻止,而是平静地阻止。孩子如果不依从,我温和而坚定地执行,用简单的话语表明我的原则,同时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建议:

“可以打床,不可以打妈妈。”

“可以推墙,不可以推洗衣机。”

“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电脑。”

试一下“不能玩遥控器,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换成 “不能玩遥控器,你可以玩遥控车、遥控船。”

“不能把苹果皮扔在床上,脏S了,讨厌!”换成 “果皮不能扔在床上,你可以扔在垃圾桶里,也可以放在烟灰缸里。”

“不要在饭桌上吐痰,怎么回事啊,太不卫生了你!”换成 “饭桌是干什么的?吃饭的,所以,你可以吃饭。如果要吐痰,可以去卫生间,对吗?”

3、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与其制止,不如给孩子一个替代的行为。

“不能玩菜刀,太危险了!”换成 “这是妈妈的菜刀,你的刀在蛋糕盒里,你可以去用。”

“不要扔盘子!”换成 “看你的力气不小,我们去扔玩具飞碟吧。”

“不要踢桌子!”换成 “哇,你越来越有劲了,走,踢球去。”

4、不仅要禁令那些错误的,更要解释什么是正确的。

“不许站在椅子上”换成 “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

“不能扔积木,小心砸着人。”换成“积木是用来搭着玩的,不是扔的。”

“不要捏面条,脏S了。”换成“面条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像玩泥鳅一样玩儿的。”

5、提供选择,或者让孩子参与制定选项,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别玩了,该吃饭了。”换成“你可以选择,再玩5分钟,还是6分钟?”(给孩子一个缓冲,比突然强行制止更有效。)

“别玩了,该睡觉了。”换成“你可以选择,再听2个故事,或者再做1个游戏?”

孩子年龄小一点的时候,可能会“轻易上钩”,你一旦提供选择,他就做出“精彩二选一”。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他肯定会变机灵了,他当然要“讨价还价”。没关系,如果他说7分钟就7分钟,如果他说再听3个故事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平等沟通,商量着解决事情。另外,多给孩子自己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责任心。

6、如果仅仅是当时不能做的事情,切忌一口回绝,给孩子留有希望。

孩子:“我想看动画片。”

妈妈:“不行!作业没写完看什么动画片?去,快回房间去!”

换成——“好啊,可以看。我们早有约定,写完作业就能看了。”

(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后者没有粗暴制止,同时表明了原则。)

孩子:“我想出去玩。”

妈妈:“不吃饭还想出去玩?赶紧吃。”

换成——“好啊,当然可以玩。吃完饭就可以去了呢,呵呵。”

(没有出现否定词,都是“可以”,让孩子感觉“允许”,不被强迫。)

7、行为造成结果,制止行为+明确后果,或者让孩子“自食恶果”。

“不要碰热水瓶!”(单纯地制止行为)

换成——“热水瓶很危险,热水很烫,如果烫伤了会很疼。(明确后果)

(这属于不能尝试的恶果,只能由家长解释清楚,明确告诉。)

“刚才叫你不要玩杯子!看,打碎了吧?”

换成——“你的杯子碎了,你现在没有饮料喝了。”

(这是自然逻辑后果,如果家长不给孩子再倒一杯,以后他就知道了。)

“脏手不要往别人身上乱擦,脏S了!”

换成——“你的手把我的衣服弄脏了,现在你去给我洗干净。”

(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和责任。)

8、与其口头唠叨,不如采取行动。

家长反复强调,孩子还是明知故犯。“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句话,证明了唠叨是多么的无效。怎么办呢?

如果你已经表明过立场和原则、心平气和地讲过道理、用肯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过,孩子就是不听,那么,不要再多啰嗦,直接采取“行动”。

“不要打人!”

换成——平静地抓住孩子的胳膊,用行动阻止他继续打人。

“不要在大街上乱跑。”

换成——紧紧地抱住孩子的身体,平静地阻止他的挣扎。

“不要爬窗台。”

换成——把孩子抱下来,领到安全地带。

“不能再买玩具了,你哭吧,哭也没有用,不行!”

换成——把撒泼打滚的孩子抱到人少安静的地方,接纳孩子,倾听孩子。

编后语:

我们限制和约束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明确道德标准、遵守规则等等。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为什么大人总是指挥我、命令我,总是粗暴严厉地制止我?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寻求更有效的说话方式。

也许,说“不”已经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改变这个说话方式,确实很不容易。“改变总是让人痛苦”,我一直在努力,我相信大家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也一定能做到。

当然,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其他方面,对老公、对婆婆、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对领导、对下属,采用“肯定取代否定”的说话方式,都会更为有效。不信,请试一试?

(责任编辑:彭碧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