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绍兴之行研究中学课题

 美女与景 2013-11-20

  绍兴,古称会稽、山阴,有天上仙都的美誉。自古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至今还没有去过绍兴。

  这次正好赶上由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语文学习》编辑部和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场景课堂——在兰亭上《兰亭集序》”主题研讨活动,我们的导师黄玉峰老师应邀上研讨课。于是我和基地的5位同学(赵晖、王召强、彭钊、孙彧和沈小媛)、师母、华师大中文系赵志伟老师、复旦二附中陈志坚老师以及黄老师带的三个复旦大学研究生等13人一起跟随黄老师去绍兴,可谓机遇难得,实属幸运。

  4月12日中午12点左右,我们从复旦附中出发。一路上,大家很随意地聊天。没想到,不久我们被30多度的热气不断“袭击”。每个人都有些不适,感觉似乎一下子到了夏天,很不正常。4点左右,我们终于顺利到达绍兴郊区。

  我们跟随黄老师及他的大妹子一起去山上祭奠他的父母。阳光明显有些弱了,热气也有点散了。走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我们感觉到山里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循着黄老师以前做的一个标记,我们顺利到达墓地。黄老师说,这个墓地的地势很高,是他父亲生前自己选好的,对面是一座大山,东面是一条马路,视野比较开阔。墓碑上的字是他写的。听着黄老师和他大妹子说着软软的绍兴本地话,看着他们兄妹还有师母三人在一起举行祭拜仪式,我们都很感动,情不自禁地参与进去了。

  5点左右,我们来到黄老师的亲友家吃晚饭。据黄老师说,这亲友很热心真诚,帮助照看他父母的墓地。每次他从上海赶来祭奠父母,亲友家就是他的落脚点,所以关系非常好。我们在大厅里围着一张大圆桌,一边品尝着新鲜味的农家土菜,一边聆听着黄老师和赵老师讲述各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感觉真是妙不可言。7点一刻左右,我们离开,感觉山里更加幽静,远处传来狗吠声。我们抬头仰望星空,那北斗七星竟异常地清晰明亮。我们中的多数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在上海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星空了。坐车约三刻钟,我们到达市区开元明都大酒店。办理好手续后,我们入住休息。

  4月13日早上,我们在酒店底楼吃好自助餐。8点一刻,我们坐上车去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没想到,它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兰亭景区。上午9点开始,报告厅里坐满了约三百多位教师。我们一起听赵志伟老师做讲座《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赵老师首先引用怀德海《教育的目的》中的话,指出当下中小学教育中书法教学与阅读教学存在错位和倒置的问题。接着梳理了先秦至唐宋再到明清的书法教育的历史和成就,阐明书法教育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字从来是语文学习的入门课程,强调了书法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学写字就是学做人”的道理。最后,他介绍了学写字的体会和方法,告诉我们以楷书为基础,从选择喜欢的碑帖入手,练字、读贴、学理、尊师、归档、自赏,衷心希望我们老师在学书法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对、走得长。赵老师三个小时的书法讲座,信口拈来的书学名言渊博宏富,随手展示的板书秀逸流畅,意趣横生,让我们真心佩服。值得一提的是,在休息期间,我和赵晖兄一起去隔壁展览厅参观了2012级学生的书法习作,感觉浓浓墨香扑鼻而来,各种字体灵动而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吃好中饭,我们在美丽的校园里逛了一下。下午12点40分我们集中报告厅观摩了三位名师的展示课《兰亭集序》。第一位是来自绍兴一中的青年教师谢澹(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第二位是我们上海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步根海老师,第三位就是我们的导师黄玉峰老师。三位老师借绍兴一中的高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谢老师由“心情”和“风景”让学生看到王羲之其人,引导学生在看到王羲之感受时光短暂、生命易逝的悲痛背后,认识他对生命的深情及其风雅和潇洒,从文本出发去阅读王羲之这一完整的“人”。整堂课应该说,大气中不失精巧,温婉中颇具深刻,展示了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才情。步老师既没有用教材,也没有用课件,他非常自信、沉稳、智慧地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和“还没有读懂什么”两个角度,通过细读和精读带领学生读懂王羲之的悲与痛,读出《兰亭集序》的独特韵味,给了学生和我们听课老师启发。而黄老师的课(共110分钟)可以说大容量,快节奏,大开大合,挥洒自如,充满着幽默、亲和、激情、智慧、诗意、深情、文化、哲思。他超越了传统的上课方式,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他是在用自己一生的感悟来上这节课的。这节课围绕“悲—乐—空—悲”这条主线,巧妙穿插大量的史料和故事,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感受王羲之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无常”、“短暂”、“虚无”,理解他享受过生命、抗争过生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在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思考,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的信念——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珍惜生命,幸福渡过人生。

  研讨课结束后,赵志伟老师和基地的4位学员及黄老师带教的3位研究生先回大酒店吃饭,再回上海了。我和赵晖兄、黄老师及师母、步老师、孙绍振教授等在广场上合影、闲聊。很多外省市的老师对黄老师的课赞叹不已,感谢不已,和他交流心得。黄老师当然很高兴,也很谦虚,真诚地送给他们《铎声》杂志。5点多,我们由艺术学院院长陪同去食堂附近的二楼神韵厅吃晚饭,气氛非常好。黄老师很高兴地签名赠送老师们《铎声》杂志。7点一刻左右,我们坐大巴士回酒店。一路上,我和赵晖兄和黄老师聊今天听课的感受,黄老师讲上课的心得,很开心。到酒店洗好澡后,我和赵晖兄还在回味上午的讲座和下午的三节课。

  4月14日早上,黄老师和孙绍振教授吃好自助餐后先坐车去兰亭艺术学院了。我和赵晖兄坐出租车后到学院的。我们没有听孙绍振教授的报告《<兰亭集序>与古代散文教学》,但赵晖兄用了录音笔。黄老师考虑到我俩都没有来过兰亭,所以下了决心,特地陪同我俩去兰亭景区游玩了一个小时,做了一次导游。

  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和书法作品都爱不释手,一直对他笔下的兰亭很神往,也看过不少关于兰亭的资料,更忘不了唐朝宰相元稹的诗句“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还有诗仙李白孤篇盖全唐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一夜飞度镜湖月”以及其他的诗句,如“会稽王谢两风流”、“三春乐事揖兰亭”、“仙都难画亦难书”、“会稽风月好”。所以,这次身临其境的心情是很期待的,也是很兴奋的。尽管隔着1660年的历史时空,现在的兰亭和昔日的兰亭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总体上来说,它没有让我失望。

  也许是天意巧合,也许是内心虔诚,前天是农历三月初三,就是魏晋时期的上巳节(也叫修禊节),今天我们来到兰亭景区,感觉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径通幽,还隐约有潺潺溪水之声传入耳畔,感觉美不胜收。我们在第一个景点三角亭“鹅池碑亭”前留了影。黄老师说,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在“鹅池碑亭”的附近是一条小河,河水清碧见底,一群白鹅正在岸上休息。黄老师突发奇想,一个健步绕过去想把鹅群赶下水,却被栅栏阻拦,于是回到原地,学鹅叫了几声,并扬起右手向鹅群打招呼。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其中的一只白鹅竟然下水慢悠悠地游过来,向黄老师叫了几声,还点了两下头。我赶紧用相机抓拍了这一幕。后来,黄老师对这白鹅扬了扬手,温和地说:“你回去吧!你回去吧!”那白鹅似乎听懂了黄老师的话,就游过去了,但一边游一边还回头看黄老师。黄老师真是开心极了!以为这鹅是通人性的神物,以为这鹅是王羲之的化身呢。我和赵晖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后我们比较匆忙地参观了兰亭碑亭、临池十八缸、御碑亭、右军祠、流觞亭、山阴古道、曲水流觞等景点。黄老师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学识修养,为我俩讲了魏晋历史、羲之故事、兰亭遭遇、书法欣赏等,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黄老师说,这次因为时间紧张,所以没有尽兴,只能蜻蜓点水了;上次他带学生来文化游学,给他们讲课,很有味道,学生的收获非常大;今后我们基地学员可以专门来绍兴一周,在兰亭好好地待上一天,再到其他值得去的景点走走看看。我们表示完全赞同。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出口的途中,我们发现游人一拨又一拨,一拨又一拨,使得景区明显变得嘈杂喧哗起来。我个人觉得不太好,兰亭还是幽一点好,静一点好。

  在黄老师的恳请下,艺术学院的司机特地开了车把我和赵晖兄送到市区鲁迅故里。门口已经是游人如织,相当热闹。没想到,鲁迅故里是免费参观的。我们买了沈园游览的门后,先去参观了鲁迅祖居。这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门,给我的感觉是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因为游人非常多,天又很热,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了。

  接着我们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进入序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是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和郭沫若题写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序厅的空间开敞亮堂,配置了一些盆栽乔木,整个氛围显得庄重和朴实。主展厅共有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南展厅底层为第一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我们通过浏览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充分了解了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也知道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他的影响。我们都买了点纪念品,打算送给女儿作为读书的勉励。

  12点左右,我们在老街上的一个小吃店吃了中饭:“三奇”臭豆腐、奶油小攀、萝卜丝饼和茴香豆。不知是天气炎热造成胃口小呢,还是这些小吃做得色香味一般,我们只觉得没有吃好,也没有吃饱,倒是坐下来歇歇脚还是不错的。

  之后我们去鲁迅故居看了一下。据说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后园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童年时代的鲁迅常在这里玩耍,捕鸟。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几根石井栏和一口已经不用的水井。我们和许多游客一样,只是在那块刻有“百草园”三个红字的大石头边上匆忙地拍了张照,也算是来过了。而在出口处,我们想着还是带点小礼物回去吧。看来看去,最后我们还是各花了50元买了一把“三味书屋”的扇子,在练习本上写上我们各自的女儿的名字,请那60多岁的长者冯汝海先生用小楷在扇子的背面当场各题写了两句诗,“黄山青松迎远客,金德闪耀舟启航。”“赵相名门闺风秀,莞中春色众人慕”。他的字体显得纤秀,他的小诗显得真诚。我以为如果这小诗能够押韵最好,可惜没有。我俩莞尔一笑,道过谢后就走了。后面还有许多等着买扇子请老先生题写小诗的游客。

  我们步行去鲁迅故里东面约500多米处的沈园,明显感觉到游人不能与鲁迅故里相比。这样清净,倒也不错。走进沈园,但见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感觉真好。据介绍,沈园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个部分,含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形成“断云情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之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十景。由于时间紧张,天气炎热,我们匆匆游览了古迹区和东苑,重点游览的是南苑。南苑有包括安丰堂和务观堂在内的600多平米展厅,其中务观堂主要陈列了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安丰堂则从赤诚报国、勤政爱民、一代诗人、成就辉煌、稽山镜水、置身社会、情系桑梓、婚姻悲剧、抱恨终身、世事沧桑、名园千古等方面对陆游坎坷的一生和陆游与沈园的关系作了详尽的介绍。  我们匆匆忙忙地拍了一些照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沈园之夜”,据说是绍兴唯一夜间的旅游项目。它将紧扣陆游与唐琬的爱情史实,通过游园中红酥手、黄藤酒的品味,对《钗头凤》赏析讲解及《沈园情》堂会中曲艺节目的表演等各种形式来描述和渲染,极大地感染着观众的情绪,让人不禁为陆游和唐琬的忠贞爱恋所感动,享受到一份销魂夺魄的精神大餐,在曼妙的曲乐中沉醉在爱情名园。可惜我们没有时间观摩,也无福消受了。

  2点10分左右,我们快步走到鲁迅故里的门口,天气奇热。费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才叫到一辆出租车。去火车站的途中,我们又遇到堵车,真是心急如焚。好在我们要乘坐的动车从厦门北站到绍兴站因故延迟了约10分钟,所以给了我们喘口气的时间。走进动车,我们看见步根海老师已经入座,一副神闲气定的样子,很佩服。据他说,黄老师及师母已经在吃好中饭后搭乘曹杨二中的车先回上海了。我发了短信把情况告知给黄老师,黄老师回复短信表示抱歉,并要我向步老师问好。我们仨坐在一起,一路上就语文教学的话题聊了很多。步老师有不少的真知灼见,启发了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此次绍兴之行,可谓乘兴而去,满载而归。感谢黄老师!感谢同行者!感谢王羲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