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maqianzi 2013-11-20
 

一、名词解释

1、几(shu舒)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丰,伸颈欲飞而不能飞之态。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俯卧转侧不能自如。

2、日晡所:晡,即申时。指下午3—5时左右。

3、暍(ye椰):《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4、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5、四眦:眦,即眼角,四眦,指两眼内外角。

6、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7、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9、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10、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11、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12、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13、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4、胠:《说文》:亦(古腋字)下也。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5、鹜溏:鹜即鸭。鹜溏,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

16、黧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

17、泄风:指风疹身痒的病机,是卫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故曰“泄风”。

18、晬(zui醉)时:即一周时,又称一昼夜。

 

二、简答和论述

1、“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2、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其治疗原则,应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法,切不可妄用汗、吐、下,以免更伤阴液。

3、理解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肾着,乃寒湿痹着于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由于病在躯体下部,邪着肾之外府,留着于经脉肌肉,尚未病及肾之本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常,所以在治法上,不必温肾,当燠土以制水,去除在经之寒湿,则肾着可愈。

4、四饮的症状。

    痰饮病可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凡水饮流走胃肠者,属狭义痰饮。水饮流注胁下者,属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肤者,属溢饮。水饮贮于胸膈者,属支饮。

5、解释“温药和之”。

    “温药和之”表示温之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而应温药调和。此乃痰饮病治本的法则,但并非痰饮病唯一的治法。

6、血分和水分的概念。

    所谓血分,是指月经先闭,而后病水肿。经水先断的原因有二:一为血脉壅塞不通;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所谓水分,是指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7、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本条重点,一者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

8、“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如何理解?

    黄疸病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发为黄疸,当利小便以排除湿邪,使热无所依,但黄疸自除,故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9、了解近血和远血。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故称为近血。先见大便,便后出血,出血部位来自直肠以上,距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

 

三、方证(条文、症状、病机、方药)

1、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5-8)

    症状:诸肢节疼痛而肿大;身体逐渐消瘦;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有如与身体相脱离的感觉;头昏目眩,中气虚而短气;胃失和降,温温欲吐。

    病机:风湿痹阻不通,筋脉失养。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芍药、生姜、甘草。

2、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6-2)

    症状:寸口关上微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为感受外邪之象。外证身体不仁,不仁者,肌肤不觉痛痒,甚者如风痹状,即不仁兼酸痛感。

    病机:气虚血痹,肌肤失荣。

    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滞。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3、 《金匮要略》如何论述虚劳病?多个方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6-8)

    症状:小腹弦急,外阴部寒冷。目眩发落。脉极虚谓脉极虚弱无力,芤谓浮大中空,迟谓脉象迟缓,三者皆是虚脉,不只见于失精家,亦见于下利清谷,或亡血的患者。虚劳病并可见芤动微紧之脉。

    病机:心肾不交,精关不固。

    治法:滋阴潜阳,收敛固涩。

    方药: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6-13)

    症状:里急,腹中痛,心悸,衄血,梦遗失精,四肢酸痛,咽干口燥。

    病机:阴阳两虚,脾虚营弱。

    治法:建中缓急,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6-14)

    症状:腹中拘急,甚则腹痛,阴阳形气俱不足。

    病机:脾气虚衰。

    治法:健脾补虚,扶助阳气。

    方药: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6-15)

    症状:肾虚多表现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病机:肾阴阳两虚。

    治法:补阴助阳,利水护正。

    方药: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6-16)

    症状:多种虚损证候,感受外邪的证候。

    病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

    治法:寓祛邪于补正之中,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

    方药: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神曲、豆黄卷、甘草、芎藭、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6-17)

    症状:肝血不足,血不养心,神魂不安,故不得眠;夜不得眠则易致心中烦扰,或心悸,眩晕,口干等。

    病机:心肝血虚所致失眠。

    治法:补肝养血安神。

    方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藭。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6-18)

    症状:虚极羸瘦,是五劳七伤到了极点的结果。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病机:虚劳日久,内有干血。

    治法:缓中补虚。

    方药: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

4、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7-10)

    症状:津液耗伤,导致肺胃阴虚,阴虚则火旺,虚火上炎,肺气上逆则喘咳,热灼津伤故咽喉干燥不清爽,痰黏难咳。

    病机:虚热肺痿,肺气上逆。

    治法: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方药: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7-5)

    症状:上焦阳虚,肺气虚衰,痿弱不振,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无咳嗽和口渴之症。肺气虚寒不能制约下焦,故遗尿小便数。上焦阳虚,清阳不升,故头眩。

    病机:虚寒肺痿。

    治法: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方药:甘草、干姜。

6、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7-12)

    症状: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口咽干燥而不甚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病机:肺痈脓溃。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桔梗、甘草。方后说:“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是服药后促使脓血痰排出,治疗有效的征兆。

7、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7-6)

    症状:咳嗽气喘,喉中痰鸣似水鸡叫声。

    病机:寒饮郁肺,咳嗽上气。

    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方药: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8、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7-13)

    症状:外感风热之邪与内在水饮相合,致肺气胀满,上气喘咳,甚则憋胀,胸满气促,两目胀突如脱。风热挟饮上逆,脉浮大有力。

    病机:饮热郁肺。

    治法: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方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9、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7-8)

    症状:咳嗽上气,病邪在上其脉亦浮。还当有胸满、烦躁、口渴、倚息不能平卧、脉浮数或浮紧等症。

    病机:寒饮挟热,上迫于肺的咳喘证。

    治法:散饮除热,止咳平喘。

    方药: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10、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7-14)

    症状:素有水饮内伏,复感风寒而诱发肺胀。喘咳上气,胸胁胀满,烦躁,脉浮。

    病机:外寒内饮挟热。

    治法: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方药: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1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9-3)

    症状:胸痛引背,喘息咳唾,呼吸短气。寸口脉沉迟,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出现小紧数,是中焦有停饮,阳虚阴盛之征。

    病机:胸阳痹阻。

    治法: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方药:栝楼实、薤白、白酒。

12、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10-9)

    症状:按照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太阳在先,阳明在后,故感受外邪,发热十日以后,又见腹满。脉浮而数,提示表证尚在,但外邪已入里化热,且里证重于表证。饮食如故,一说病变中心在肠而胃气未伤。

    病机:阳明腑实而兼太阳表证。

    治法:两解表里,调和营卫。

    方药: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13、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0-13)

    症状: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病机:实热内结,气滞不行,且气滞重于积滞。

    治法:行滞除满,通腹泄热。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

14、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10)

    症状:腹满肠鸣,呕吐逆满。肠鸣亢进,腹痛如切,胸胁逆满,呕吐频作。

    病机:中焦虚寒,水饮内停。

    治法: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方药: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15、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0-14)

    症状:从腹部到心胸,从脏腑到经络,均为寒气充斥,发生剧烈疼痛,不可以手触近,呕吐不能饮食。

    病机:脾胃阳衰,中焦寒甚。

    治法:温补建中,散寒止痛。

    方药:蜀椒、干姜、人参。

16、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12-29)

    症状:水饮在肠间,阻遏气机,故腹满。饮阻气结,津不上承,则口舌干燥。此外,饮走肠间,必见“沥沥有声”。

    病机:肠间饮结郁热,气机壅滞。

    治法:涤饮泻热,前后分消。

    方药: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17、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12-24)

    症状:膈间有支饮,肺气受阻,心阳不布,故其人喘满,亦即“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的互辞。水饮内结,则见心下痞坚;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面色黧黑;寒饮内结,脉乃沉紧。服木防己汤之后,心下痞坚变为虚软,表明饮消热清,气机畅行,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坚结实仍在,此为水饮重又聚结,故曰“实者三日复发”。

    病机:饮热互结膈间正气已虚的支饮重症。

    治法:通阳利水,清热补虚。通阳利水,软坚补虚。

    方药:(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

18、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14-23)

    症状:风水在表则恶风、脉浮,水为风激,水气泛溢则一身悉肿。风水郁而化热,热蒸汗出不彻,热随汗稍外泄,故无大热。郁热伤津,故口渴。

    病机:风水挟热。

    治法:发越水气,清透郁热。

    方药: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19、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14-24)

    症状:水气潴留四肢皮下,肿胀明显。肿处时有轻微跳动之感。

    病机:脾虚阳郁,水气不行。

    治法: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方药: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20、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14-28)

    症状:黄汗为汗出入水中浴,水湿之邪侵犯肌腠,阻碍营卫的运行,卫阳被遏,湿热交蒸于肌肤,表现为全身水肿,发热口渴,汗出沾衣色黄如柏汁。

    病机:湿热交蒸,营卫化热。

    治法: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兼泄营热。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

21、黄疸的四个方症。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5-13)

    症状:食欲减退,头眩,心胸不安。尚有腹满,小便黄赤而不利等症。

    病机:外感邪毒,内伤饮食,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无从外泄。

    治法:清泄湿热。

    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15)

    症状:心中郁闷烦乱,心中热痛。

    病机:湿热积于中焦。

    治法:清心除烦。

    方药: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5-19)

    症状: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热壅盛,迫津外泄,则自汗出。表和无病,里热成实。

    病机:热盛里实。

    治法:清热通便,利湿退黄。

    方药: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5-18)

    症状:湿热黄疸中湿偏盛者。

    病机:湿重于热的黄疸。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五苓散)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22、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17-21)

    症状:寒饮结于胸中,与正气相搏,阻碍胸胃气机,使之不得畅行,则出现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难以名状,烦闷不堪,痛苦难忍之症。

    病机:寒饮搏结于胸胃。

    治法: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方药:半夏、生姜汁。

23、肠痈的二个方症。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18-4)

    症状:少腹肿痞,拘急、拒按,按之痛及反跳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恶寒、自汗出,脉迟紧。

    病机:肠痈脓未成。

    治法:泻热逐瘀,散结消肿。

    方药: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或瓜蒌仁、芒硝。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18-3)

    症状:按之腹皮紧张拘急,脓肿濡软如肿状,全身发热不明显而脉数,其身甲错。

    病机:肠痈脓已成。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2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22-5)

    症状:咽中自觉有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后世称为“梅核气”。

病机:七情郁结,痰凝气滞。

治法:宣气解郁,散结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25、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22-9)

    症状:妇人五十岁左右,气血已衰,冲任不充,经水应绝。今又阴道出血几十天不止,此属崩漏。腹满里急,或伴有刺痛、拒按等症。阴虚生内热,故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等症。唇口干燥。

    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停。

    治法:温养血脉,温经行瘀。

    方药:吴茱萸、当归、芎藭、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门冬。

 

四、条文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1)

2、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3-1)

3、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3-9)

4、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5-2)

5、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5-8)

6、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6-2)

7、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6-3)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6-8)

9、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6-13)

10、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6-14)

1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6-15)

12、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6-16)

13、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6-17)

14、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6-18)

1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7-10)

16、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7-5)

17、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7-12)

1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7-6)

19、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7-13)

20、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7-8)

21、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7-14)

22、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9-1)

2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9-3)

2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9-5)

2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9-6)

26、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9-7)

27、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0-1)

28、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10-3)

2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10-9)

30、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0-13)

31、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10)

32、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0-14)

33、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1-16)

34、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12-2)

3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2-15)

3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2-16)

37、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2-18)

38、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12-29)

39、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12-24)

40、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12-25)

41、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不便小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14-19)

42、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4-18)

43、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4-11)

44、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14-22)

45、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14-23)

46、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14-24)

4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14-27)

4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14-28)

49、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5-1)

50、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15-8)

51、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5-13)

52、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15)

53、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5-19)

54、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5-18)

55、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15-16)

56、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6-14)

5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6-17)

58、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17-17)

59、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17-21)

60、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17-7)

61、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18-2)

62、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18-4)

6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18-3)

6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22-5)

65、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2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