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猫 : 古墓杂说

 随园天一馆 2013-11-21

扬州找到了隋炀帝墓,还是与萧后的合葬墓。瞧过了墓志铭和金镶玉腰带,国家文物局也认证了。这下陕西武功的隋炀帝陵就被说成是山寨的。

(2013年11月16日,江苏扬州发现隋炀帝杨广真墓。隋炀帝陵墓中发掘中的随葬品。供图)

根据媒介报道,全国隋炀帝的陵墓一共有四座(一说是三座),光扬州一带就有俩。其实这种事儿也不稀奇,古代的学者就发现,许多墓葬出现在莫名其妙的地方。《东京梦华录》里说,汴梁城里有单雄信墓,墓上还有棵枣树,传说是单雄信那杆枣木竖插在那里生根发芽长成的,那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枣家子巷”。问题是,单雄信被杀于洛阳,怎么会埋开封去了呢?难怪清朝的俞樾看到这段,评价是“亦所未闻”。后来有了说法,真正的单雄信墓在山东东明县(离洛阳也有点距离),还是个衣冠冢,毁于文革。

所以说,古代但凡是个名人,就可能有好多墓葬。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后人伪造的,也有的是传着传着传岔了——比如武功那个隋炀帝墓,据说实际是唐殇帝的。

认定古墓的主人,最靠谱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墓志铭。前不久认定的上官婉儿墓,就是墓志铭说话。古书里也有类似记载。《封氏闻见录》里说,北齐时候,发掘了一座古墓,找到墓志铭,就八个字:青州世子东海女郎。当年的专家们就凭这句话,认定此墓墓主是西晋东海王司马越的女儿。隋朝时候,洛阳的酿酒商在自家旁边挖酒窖,也挖出了一块墓志铭,标题是“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全文有好几百字。于是就发现了竹林七贤之安丰侯王戎的墓,具体位置是殖业坊十字街。

北齐的学者王俭考证,在汉朝以前,没有墓志铭一说。三国魏国的侍中缪袭改葬自己的母亲,“制墓下题版文”,算是墓志铭的发明者吧。他的原意是千百年以后山川变迁,要让后人“有所闻知”,说白了,墓志铭还真的是留给后人鉴别墓主身份的。要是个普通人的墓,就写上姓名、历任职位、祖上父亲的名字以及婚姻状况,要是名人,就得来些歌功颂德的文字。

不过墓志铭认定身份可以,认定人品就未必准了,因为它们大多是花钱或者请人写的,拿了钱能不说好话嘛?比如韩愈,就是个靠写墓志铭赚钱的人,给钱就写,日进斗金,就有人说他是“谀墓中人”,其性质,和现在作家拿钱给企业家写传记一样,内容嘛,也以谀辞如花加心灵鸡汤为主。不过韩愈文采好,写关系稿也能写出经典来,给柳宗元写的祭文就不错。

收钱写墓志铭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成了各朝各代文人们的一大财源。

除了墓志铭,认定墓主身份的还有墓碑和墓碣。碑这东西,最早是庙里的石柱,两个作用,一是系牲口,二是根据柱子影来判断时间。王俭说,后来天子诸侯下葬的时候,要用石柱上的孔来系绳子,好把棺材一点点往墓穴里顺,下葬完毕,柱子留在墓道边上,也没必要移走了,干脆就刻上字,写上墓主的官职姓名什么的,墓碣比墓碑历史要早些,与墓碑的作用相同,区别是碑的上方是方形的,碣的上方是圆弧形。后来即便不用绳子下棺材了,碑碣上也多有个孔,算是系绳作用的遗迹。

立碑,也是汉朝以后兴起的。后汉时候蔡邕(蔡文姬她爸爸)等人特别热衷给人立碑,两晋时期,立碑成了时髦,也就普及开来。

碑是给死人立的,但有时候活人也忍不住,非要立个碑。开元年间,右相李林甫管国子监,管得还不错,国子监的学生们一商量,就给他立了个功德碑,搁在大门口。结果有一次李林甫看见了,厉声问:“这是谁干的?”把大伙儿都吓着了,知道这马屁拍在了马腿上,连夜把碑拆下,把上面的字磨平,扔到了南廊上。

李林甫还算有脑子,他死后杨国忠上位,可就膨胀得不行了,非要在尚书省门口立个碑,歌颂圣主得贤才。圣主是唐玄宗,贤才就是他自己嘛。这事儿还真成了,圣旨下,京兆尹鲜于仲通撰文,唐玄宗亲自修改文字。碑刻好后,唐玄宗改的那几个字还填了金色。这事引得议论纷纷,有人私下嘀咕:“天子圣明,宰相能干,史书自会说明。哪儿有哥儿俩自己给自己立碑玩的?这不是祸乱的前兆吗?”

安史之乱后,这块碑就让唐肃宗给铲了,没立上多少年。所以说,自己给自己吹牛逼,说自个有多圣明、光荣伟大正确,都当不得真,多少年后回头看,干的是什么事,全明白了。

都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可帝王们却都喜欢往墓里埋东西。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里宝贝多,其他帝王墓里的宝贝也不少。清朝朱彝尊的《曝书亭集》里就讲,南汉皇帝刘龑墓里有十二座金像。

说起发现刘龑墓这事也很偶然。崇祯丙子年秋,一阵大雷雨过后,广东番禹北亭的田野里,出现了一个大窟窿。路过的农民梁老伯(梁父)往里扔了块大石头,轰隆有声,立刻觉得有内容。保险起见,又找了只鸡放进去,半夜去听,鸡还在里边叫,于是马上叫来家里的子弟开挖。

挖出的东西都美不胜收,一共十二个金人,中间两个比较大,像是皇帝和皇后,各重五六十斤,另外十个重十五六斤,像是他们的皇子,还有学士十人,以白金(银子)铸造。地是金蚕珠贝铺就,一面大镜子,“光照暗中如白日”,一个大砚台,“砚池中有玉鱼能游动”。其他各种奇异珍玩很多。

这就是极其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搞疑冢,设机关,把墓弄得特结实,怕人盗;另一方面又藏珍葬宝,被人盗。古人的墓穴就是这么矛盾。

就当是给后人留财富吧。要不哪儿来的博物馆,哪儿来的文明传承,哪儿又来的文物市场、旅游景点呢?

(责任编辑:代金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