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内涵与本质

 雪峰读书 2013-11-22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内涵与本质  

 

      绿色崛起是我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发展路径。生态建设的产业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是绿色崛起的实践路径与着力方位 ,是绿色崛起的具体行动与行为标尺

                                                     一

         生态建设产业化。生态建设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进而有效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建设产业化就是要以全面推行绿色化为目标,以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承载为基础,以实现绿色生产和经营活动为手段,以自然规律为准则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能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在满足人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需求,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逐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及自然资源的耗用,使之达到在地球承载的限度内。这其中包括产业布局、品种选择、科技支撑、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条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生态建设能否有效推进, 关键在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否协同一致。产业是经济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将失去物质支撑而难以持续。

   现在有不少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些“生态立市”、“生态强市”、“生态强州”、“生态大市”等目标。从一般理论上来追究,独立的“生态”怎么能够“立市”和“强市”呢?生态必须与经济、与产业、与技术、与产品、甚至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立市和强市的目的。也就是说,生态必须产业化,必须在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甚至生态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够由于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得到实体经济的认可和投入,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建设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带动力量。这些关系包括:产业发展对于各种要素的利用是高效的,产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生态成本比较低;产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能够降到最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度比较高;治理环境污染物的成本比较低,消耗的产业能量比较少;必须坚持产业优先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为生态建设提供越来越雄厚的投入保障。生态建设要兼顾经济效益,产业建设要重视生态效益。不仅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大力进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进一步优化增量,加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投入。进一步提升存量,加强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努力实现绿色引领、生态富民、科学发展。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支撑体系。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编制实施好绿道网建设规划,落实建设要素保障。深化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对饮用水源、战略性水源的保护,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抓好水土流失治理、破损山体生态恢复和污染耕地、污染场地环境治理,推进危险废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防控。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切实加强生态影响类型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监察与执法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和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体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法规体系。

                                                        二

        产业生态化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废物减量排放,促进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 。包括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业模式的生态化以及产业支撑的生态化等。

        在产业结构上。结构既决定功能,也影响效能。产业生态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技术升级,加快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旅游、工业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少污染、少消耗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推动食品安全生产和检测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系列化发展路子。

       在产业模式上。工业文明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线性发展模式,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来支撑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种种社会、民生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工业生产领域,要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模式,持续推动节能减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农业生产领域,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大幅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产业支撑上。对产业生态化而言,重点在两个支撑:一为空间支撑。产业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要立足当地自然生态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一为技术支撑。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 追求经济增长、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的技术创新形式,既注重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又发挥其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促进作用。既要重视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工艺的改造升级,又要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与空间等高新技术,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

        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生活”,源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转变传统观念,面向低碳经济”。它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生活方式低碳化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和维护,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达到低碳量的排放,也是个人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一种表现。生活方式低碳化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这种新型的生活,从节电、节油、节气和回收四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生活方式低碳化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一要少开车,多走路,少乘摩托车,多骑自行车和电瓶车,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污染;二要少吃肉,多吃素,减少牲畜饲养中的碳排放量;三要少砍树开荒,多植树绿化,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多吸收大气中的气态碳,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扼制因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引发的多重灾难。

   从原始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特征各有不同。原始农业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生活符合低碳化标准,但那种低碳化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则是消费结构的单一、消费水平的落后、消费能力的低下。现代工业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大大提升,然而,消费生活的高碳化,给我们生活的地球与气候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环境污染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后工业化社会将致力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这样一种消费生活方式,既不同于农业社会下的落后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更不同于工业社会下那种高碳化的消费生活方式。

     1.低碳生活是一种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生活方式

应该是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低碳消费数量与低碳消费质量结合恰当。微观层面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指的是消费者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各种消费类型中低碳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加,低碳消费效益明显提高。微观层次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是通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新型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

       2.低碳生活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

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崇尚合理的节俭,不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这样一种和谐状态首先就要从每一个消费者做起,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低碳社会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3.它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这样一种共生型消费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生物可持续生存权利的尊重。

     4.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但有限的资源、日益恶化的环境,要求我们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责任,它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它是一种道德责任。作为高文明程度的现代人类,当然应该追求健康的消费目标,低碳消费是一种更好地改善生活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本质。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界定为新型发展道路,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目标,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以及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立足于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人的各项活动的生态化:

           ——价值取向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首先表现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指向,是追求生产活动与自然进化和人的发展统一。人类长期将自身利益看作整个社会的价值原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价值标准,把自然界只当作人类开发和攫取资源的富源地。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人类遭到自然规律无情报复,人类的生存基地受到削弱、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事实上,人与自然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正是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立论基础,强调“人是生态整体中的一员”,并着眼于生态共同体的利益与要求,加强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其成员行为的约束。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的生态化转变发挥着构建生态文明的先导性作用。目前,我国生态约束加剧,发达国家上百年间出现的资源环境矛盾在我国集中显现,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的全局考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既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环境资源,将有限的环境容量配置到最需要发展、最能带动全局发展、最能促进快速发展的区域和行业,推动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格局。

         ——生产方式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实现物质创造和财富积累,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工业生产方式“人类中心论”、“征服自然论”等的突破和超越,是一种立足循环经济,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生产内部关系、再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经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生物代谢的规律为依据,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基础;充分考虑经济产业间的紧密联系,倡导和推行低消耗、低排放、高循环、高利用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模式,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消费模式生态化。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过程。消费需求引导产品生产,消费模式影响生产方式。过去,“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消费观念,导致片面性、奢侈性、快餐性等异化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人类对自然更多的是攫取、索要,自然对人的需求则是单向满足,这种过度的生产和消费的压倒一切的需要状况必难持续,校正和扭转势在必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其核心是消费全过程的“低碳性”:消费品本身是绿色环保商品;消费品的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对环境无害;消费品使用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外部环境造成伤害,使用后不会产生超常量、难处理、破坏环境的消费残存物。这种消费模式追求绿色、环保、低耗消费,推崇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既直接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也通过对生产的引导效应而间接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