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水利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ybt326 2013-11-22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水利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根据年初县政协主席会议的安排,2007年内对县水利局工作开展一次专题重点视察。视察前经科委组织委员先后调查走访了部分乡镇村,了解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并约请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征求了各方面对我县水利工作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情况汇报于后。

一、我县水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6年以来,县水利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六通八有”工程,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工作重点,狠抓目标任务落实,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体水利战线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水利建设及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我县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防洪抗旱期间,水利局一班人与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通力合作,采取多方面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困难,极大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一是组织各乡镇发动群众抗旱自救,兴修水利。2006年大旱期间农户掏扩水井9376口、整治水库96座,山坪塘掏淤和大坝裂缝整治共1248口。众多的塘、库、堰和机、沉井缓解了城乡居民用水,全县出动抽水机具1100余台(套),发放抗旱抽水设备23台套,新打井256口,新建、整治供水站16二是做好蓄水、引水工程整治建设。截止今年6月,动工兴建整治库、塘、堰、井1356处,整治水毁工程272处,渠道整治清淤826.1公里,新增蓄水能力23万方,新增灌面2.14万亩。三是科学调度,全力以赴做好引水输水工作。2006共打井2057眼,建成集中供水站19处,解决了农村2.1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2007年全县64处村社小型集中供水站已全部启动,至6月份完工投入运行33处,完成打机井198眼,解决了1.25万人的饮水安全和891人的饮用水困难。同时六大工程向灌区充蓄塘、库、堰、春灌输水6000万方,确保了全县近20万亩水稻的适时栽插和掺灌用水。加强了防洪值班,保证信息畅通,24小时不失控,汛前积极做好了河道清障,完成了河堤清障5处,新建河堤护岸3.06公里,整治加固堤防0.8公里整治救生高台10个,确保了安全度汛。

2、我县水利为城乡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县共建成小(一)型水库工程14座,工程总库容3270万方;小(二)型水库工程100座,总库容1923万方;石河堰777道,蓄水能力974万方;山平塘2838口,蓄水能力1527万方;机、沉井及人蓄饮用水工程1317处,供水能力472万方;电力提灌站552处,74432348千瓦,提水能力2488万方;各类输灌渠道3577公里;建成大、中型水利灌区工程6处,全县水利工程有效灌面36.07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 62.42万亩的57.8%。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我县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前锋渠引灌工程灌面4.46万亩年,每年向灌区输水5000多万方,并负责向美丰、洪达家鑫、隆鑫等企业供水,年供水量1-2千万方,保证了城镇工业发展的需要;在农田灌溉方面,人民渠引灌工程灌面16.94万亩,每年向灌区输水2000多万方,解决了河西9.4万户,数十万人畜饮水困难,使十三个镇乡74.6%田地增产增收;沈水河灌区灌面4.2万亩,控灌洋溪、官升、金鹤和青堤两镇两乡37个行政村、263个社;八一灌区工程控灌天仙、仁和、东岳、玉太等4个乡镇共28个村,276个社2.13万亩农田;螺丝池引灌工程灌面6.6万亩,年供水量3000多万方;武都引水灌溉工程射洪灌区(一期工程)控灌涪江以东、梓江以西复兴、太兴、金华、潼射、双溪、东岳等9个老旱区乡镇的103个村975个社的10.73万亩田土,年输水量约300万方,现有效灌面3.35万亩。坚持走新型水保综合治理之路,构建生态绿色走廊,建成了“沱泉”项目区72平方公里水保生态治理,为我县环境绿化,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3、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完成了南泉寺项目区实施的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等26平方公里的水保治理面积;今年6已在柳树镇、万林乡完成坡改梯93.3公顷,水保林30.4公顷,封禁治理514公顷,保土耕作436公顷,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二是大力实施人饮解困和安全饮水工程。以建集中供水站为主和群众自建饮水井为主,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三是高质量完成产粮大县项目建设。武引管理局完成了产粮大县项目建设,建成1条支渠、5条斗渠共16.7公里,于518正式通水。200611月启动了总投资1818万元的中央投资项目——复兴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并和总投资97. 9万元的2006年粮食产区渠道配套项目、总投资47.1万元的武引一期射洪县灌区未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打捆实施。2006年人民渠、前锋渠新建和整治干支斗渠及各类排洪沟()18181公里;新建和整治提灌站15座,新建U型渠13.8公里,建微型蓄水池328口,河堤护岸工程、渠系改造整治和水保工作全面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四是高质量完成集雨节灌工程。分别在复兴镇、仁和镇实施中央集雨节灌项目,新建蓄水池,整治了山坪塘进展顺利。五是前锋渠灌区瞿河段节水改造项目,争取省水利厅水资源费补助投资40万元。整治干渠260,整治支渠1750,整治干湾子斗渠1450,排除了渠道安全隐患,保障了渠道安全运行。六是顺利实施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太和镇上游水库由于病害严重,2006年争取了省投资40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并顺利竣工。

4、水行政执法与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

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五一黄金周食品安全”等节日,大搞宣传活动,增强了群众对水行政执法的了解,创建了良好的法制氛围。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对采砂取石、渔业船舶安全加强了监管,杜绝了渔业船舶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争取中、省对我县水利建设的支持上,2006年重点水利工程争取补助资金1850万元,完成县上下达目标任务的185.1%2007年已落实中、省对我县重点水利工程补助资金1650万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150%。其中: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16.83万元,200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676万元,防洪项目200万元,2006年抗旱应急饮水工程建设120万元,2006年粮食产区渠系配套项目80万元,2006年中央特大抗旱补助58万元,2006年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万元,2006年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310万元,以及其他水毁修复、防洪岁修等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2006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400万元,超过目标任务的340%。殊至荣归,水利局被评为省综合执法先进集体,省抗大旱先进集体,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06年抗大旱先进集体,被省水利厅评为水利建设一等奖、水利建设先进县,被省水产局评为先进集体,以及获得市、县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塘、库、堰蓄水能力低,渠道水利用率低。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3729处,设计蓄水能力5386万方,现实际蓄水能力4453万方,蓄水能力平均下降了17.3%。其中:小(一)型水库14座(病险三类坝6座,二类坝5座),设计蓄水能力1655万方,现实际蓄水能力1359万方,下降17.9%;小(二)型水库100座(病险三类坝63座,二类坝34座),设计蓄水能力1230万方,现实际蓄水能力1007万方,下降18.1%;山坪塘2838口(淤积、大坝浪蚀1986处),设计蓄水能力1527万方,现实际蓄水能力1288万方,下降15.7%;石河埝777道(渗漏、码头垮塌310处),设计蓄水能力974万方,现实际蓄水能力799万方,下降17.98%。已建成的六大中型水利工程中,人民渠、前锋渠均建于70年代,建成历史较长、渠道老化严重,输水损失太大,导致水利工程有效利用率较低,无法发挥应有效益,今年716日,暴雨将前锋渠主干渠东风渡槽彻底冲毁,严重影响了万林、瞿河、柳树三个乡镇明年的春灌用水,螺引、武引斗农毛渠渠系严重不配套,仅建成干渠和部分支斗渠,特别是武引工程配套太差,受益面积最大也仅3.35万亩,仅占设计灌面10.73万亩的31%,出现了一些干部戏称为“水在山上流,农民望水愁”的现状。

2水管单位体制不畅。一是人员超编现象严重,按水利部文件规定,大型灌区人员定编标准每万亩3-5人,人民渠管理处不应超过50人,但现有在编职工80人;前锋渠原核定编制72人,现有职工89人;螺丝池管理处原核定编制47人,现有职工60人;武引管理处原核定编制10人,现有职工31人;八一现有职工74人,沈水河现有职工82人。二是职工工资难以为继。人民渠、武引、八一和沈水河管理处由于所有人员经费都摊入水费成本计算,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仅靠水费已无法自养。以前锋渠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耕地,致使其灌面锐减至4.46万亩,造成水费收入逐年减少(从95113万元减少至200365万元),且征收难度逐年增大。从今年7月份至年底,单位已基本无任何收入,职工工资将长达半年时间发不出来,内部稳定和单位运转已成问题。三是债务沉重。人民渠从2001年起每年亏损100万元左右,迄今为止,管理处累计债务达830万元。前锋渠年收入约90万元,年支出约需230万元,年亏损近140万元,到目前为止,管理处历年累计亏损534万元。螺引管理处为了维持日常运转已向社会集资近188万元。加之多年地方匹配资金很不到位,因而农民工工资及工程款无法按比例兑现,历欠近510万元。武引管理处所有经费主要来源于征收水费和一期工程县财政匹配补助经费,由于一期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到位,资金缺口累计已达1297万元。八一和沈水河管理处负债256万元,沉重的负债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单位的形象,一些干部对此颇有微词。四是技术人才缺乏。六大管理处由于多种原因,人员虽多,但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从事一般简单劳动的人员严重过剩,调查中很多干部对此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彻底扭转一些症结,反之照此下去,将对我县水利工作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水费征收难。由于水费征收工作是面向农村,涉及面广、人口多,农民对水是商品这种意识不强,对《水法》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农民缴纳水费的积极性不高,对水费征收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农业税减免后,他们认为“皇粮国税”都减免了,“两工”也不收了,水费也应该减免,有的认为不应该收取基本水费,用水时才收费,认为今年不用水今年就不给水费,明年不用水明年也不给水费,哪年用水哪年才交水费。也就是说,风调雨顺的年份不用水就不给水费,天旱的年份才用水才交水费。加之,灌区渠道老化、水损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低,据测算前锋渠的输水率只有0.45左右,水损非常严重,农民负担的水费成本较高;武引灌区最高31/亩,一般20元左右/亩,人民渠灌区个别村社在特殊年份高达130多元,一般4050/亩,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造成了水费征收工作难。水费征收不到位,又给水管单位正常运行带来了重重困难。如八一泵站,2007年整治维修水泵花11万元,上半年只收水费4000元,占支出的1/28;前锋渠应收80万,今年只收了30万;螺引去年收水费9万,今年只收了4万元,很难保证正常运转。从2001年开始,武引灌区开始征收水费,由于渠系不配套,单位水费高,所收取的水费不仅无法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就连上缴绵阳武引局(绵阳武引局按设计灌面收取水费)都还远远不够,截至2004年,2003年以前各乡镇欠县武引局水费203万元,我县武引局又欠绵阳武引局75.4万元,两难的欠债,令县武引局步入困境之中。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费投入没有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甚至多年停滞不前。据调查,我县多年来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平均不到支农资金总额的10%,这对我县病害严重的水利设施近乎于“杯水车薪”。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水利设施维修、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争取到的中央和省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特别是中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省集雨节灌项目,国家今年每方水补助25元,而需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资金每方水3540元,但是地方财政资金难以到位,资金缺口大,造成工程无法按时按量完工,不能向上级如实报账,虚报数据,责任风险、政治风险大。再如大龙山水库整治,设计预算950万元,国家争取投资630万元,尚差280万元。调查中,一些同志认为,如按630万元完工大龙山水库,差额280万元无法向国家报账,如按950万元向国家报账,要做好差额280万元的帐,实属不易,工程建设投资控制风险和领导责任风险也难以消化。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之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水利资源的开发事关经济发展大局,水利设施的好坏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防汛和山地灾害防治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人口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政府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强化对水利工作领导,县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把水利工作搭建成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联心桥”和“民心工程”。

2、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和改造力度。

加大水利工程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的力度,按照分级管理的责任,把支渠以上渠道的节水改造纳入政府投资计划,逐年进行安排,力争五年内全部实现渠道硬化和配套建设;支渠以下的斗渠农毛渠的节水改造和配套由乡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认真进行规划,并充分发动受益群众按“一事一议”办法,逐年逐步实施,努力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技术上全力支持,从资金上予以适当补助。一是要对六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强改造。由于年久失修,建设粗糙,这些工程大都是“三边”工程,土渠多,石渠少,水损大,水利用率低,现仅有0.30.4,前锋渠土渠45公里、人民渠644公里、八一泵站118公里,沈水河管理处64公里迫切需要进行节水改造。此外由于城市建设开发,前锋渠城区内部份主干渠被任意改建,需要政府安排资金对主干渠更新改造,分步逐年实施,以确保农业灌溉和城区工业用水安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县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水利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二是要对塘、库、堰病险水利进行整治。上世纪修建的塘、库、堰淤结严重,库容减少,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全县塘、库、堰设计蓄水能力5386万方,现实际蓄水能力4453万方,蓄水能力下降17.3%,截止2007年,全县水利蓄水工程泥沙淤积总量933.4万方,加强掏淤整治已经迫在眉捷,既要多方筹资,又要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年末岁修搞好掏淤整治工作;同时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做好以奖代补政策宣传工作,完善建管制度,充分调动群众自筹办水利的积极性。

3、实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水管体制已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是一种落后。要按照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及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统一水利系统职工的思想,形成走出困境的改革共识,可借鉴绵阳、江油、蓬溪、大英等市县的改革做法,实行“财政养人,水费办事”,根据单位职能将“两渠两引”确定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两泵两站”确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再按水利部、财政部文件定岗定员,将公益性编制内人员全额纳入财政供养。同时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分流单位富余人员,对工龄25年或男50岁、女45岁且工龄15年以上者可办理退养,符合病退条件的可申请病退。多途径进行分流精简人员,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我县水利工程长效安全运行和水利系统职工队伍的稳定。

4、创新改革水费收取方式。

建议借鉴太和镇武安的作法,成立用水协会,签定用水协议,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水费严格纳入商品价格管理并加强监督检查。水费由乡镇、村干部收取,统一纳入县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等项目;健全水费收取制度,增加透明度。推行“统一票据、明码标价、开票到户”的办法,实行帐务公开,在村组的村务公开栏中将放水时间、水量、水价、水费予以公布,向灌区农户发放水费明白卡,接受群众监督、约束供水成本,完善水费使用办法,水管单位要进行改革精减人员,加强内部管理,杜绝不合理的成本开支,要按财务规定提取折旧和修理费专项用于工程维修、更新和改造,不得用于发放奖金等非生产性开支。各乡镇要配合水利部门加强对农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自觉履行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对拒不缴纳水费的要采取思想教育和经济、法律措施给予劝导制裁,保证收取水费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因政策调整或因其它原因形成的水费历欠,建议用国家财政抵借资和挂帐处理的方式解决,缓解当前困难,确保大局稳定。

5、切实增加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依照国家关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关文件规定,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应逐步增加;建议我县每年用于塘、库、堰整治、掏淤和斗、农、毛渠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的支农资金应不低于600万元,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要充分抓住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契机,千方百计以项目争取中央、省的国债资金,凡争取的国债项目,县财政应尽力作好配套,严格按每个水利项目资金文件政策逗硬配套建设资金,保证争取的水利建设项目按质按量完成,为推进我县水利建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该文是重点视察调研报告,在2007921日专题视察水利局后,以政协函(200713号建议案送县政府办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