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疑释惑:“难兄难弟”之哮喘与过敏性鼻炎

 昵称535749 2013-11-22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习惯上人们把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两大类。但是实际上对哮喘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过敏性鼻炎(医学上称变应性鼻炎)和哮喘都属于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二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远高于哮喘。以往认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变应性鼻炎归属于耳鼻咽喉科疾病,哮喘则由呼吸内科医生诊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气道内的同一种持续性炎性疾病。美国的Gross-man 更明确提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以强调上下呼吸道疾病整体性的重要性。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流行病学    已有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中哮喘的发生率为20 %~38%,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2%~5%。反过来,哮喘患者中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为78%,也远高于一般人群的5%~20%。且两种疾病的伴发现象在低于18岁的青少年中更为常见,其中绝大多数(43%~64%)表现为先发生变应性鼻炎,随后发生哮喘;较少数(21%~ 25%)表现为二病同时发生。
    发病机理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在免疫学发病机制上非常相近,致敏原可分别在上、下呼吸道激发相似的组织病理学反应。如鼻腔和支气管黏膜均有大量表达Th2细胞因子的辅助性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同时在上、下呼吸道引发相似的炎性反应过程。对患者进行鼻部变应原激发试验后,下呼吸道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会增加,表明局部黏膜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可能在其他部位产生相似的反应。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联系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可能的联系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呼吸方式的改变:鼻腔是呼吸道的起点和门户,鼻黏膜生理功能的正常维系对下呼吸道的保护意义重大。当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接触致敏原后,鼻塞等症状导致经鼻呼吸改为经口呼吸,这一改变的后果是干冷空气和各种变应原直达下呼吸道,从而增加了哮喘的可能性。
    由鼻部释放的炎性介质产生全身性作用而导致肺部反应。变应性炎症的鼻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引起循环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同时上调血管中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使炎症细胞穿过血管,浸润于肺部,引发肺部炎症。
    鼻腔炎性分泌物吸入下呼吸道。有研究发现,后鼻滴漏的炎性分泌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会使支气管的反应性增高,易引发哮喘。尤其是在睡眠期间,该现象尤为明显。这可能是导致部分哮喘病人常常夜间发作的重要机制之一。
    鼻—肺反射:鼻黏膜和肺—支气管黏膜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神经纤维联系。鼻黏膜受到的许多非特异性刺激可对支气管的张力发生影响。用致敏原刺激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可使其支气管的敏感性增加;同样,肺部吸入变应原也可引起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治疗原则    变应性鼻炎是导致成人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明确二者在发病机制方面联系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通过治疗变应性鼻炎可减轻哮喘的症状、降低哮喘的发病率。而且,在治疗原则上,二者亦有相通之处,如皮质类固醇和抗白三烯药物、避免接触致敏原和免疫疗法都同样适用。
    鉴于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密切相关性,WHO在2001年发表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一文,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变应性鼻炎临床评估和治疗参考标准。以引起耳鼻咽喉医生对哮喘以及呼吸科医生对变应性鼻炎的重视。
    由此可见,尽管将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尚欠缺充分的理论依据,但二者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关联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常相互借鉴。明确二者的密切关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治疗哮喘的同时应该考虑到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治疗变应性鼻炎也应当与治疗哮喘一样,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并防止变应性鼻炎诱发或加重哮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