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的苏州情缘

 苏迷 2013-11-22
赵孟頫的苏州情缘
赵孟頫像
赵孟頫书《送友人李愿归盘谷序》
赵孟頫书《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
赵孟頫书《咏史》帖石
赵孟頫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赵孟頫书《初六日至吴》帖
苏博本赵孟頫《临兰亭序》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其书法世称“赵体”,《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氏书法早岁研习被陆游称之为“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体”。中年仿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则“稍入李北海”,成为集晋、唐书法之大成者。后世将其列入“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
  纵观赵孟頫的一生,与苏州有着颇深的渊源,甚至孟頫父子两代人都与苏州结下了不解情缘。

  父“知平江”居姑苏

  赵孟頫之父赵与訔(1213-1265年),字中父,号菊坡,赐籍吴兴(现浙江湖洲)。能诗善文,家中书画典籍收藏丰富,使赵孟頫从小就受到家庭很好的文化熏陶。赵与訔为官20年,世人对他评价甚高。宝祐二年(1254年)十月,赵与訔第一次知平江府。这是他首次到苏州出任地方官,而就在赵与訔赴苏州任的前一个月,赵孟頫出生。因而,赵孟頫的童年大部分在苏州度过。他父亲第一次当宋朝时的“苏州市长”,时间至少在四年以上,据《苏州城建档案》记载,宝祐五年(1257年)赵孟頫三四岁的时候,赵与訔“在至德庙后建宝佑百万仓”,就是为皇家建粮仓。“至德庙”即现在的苏州泰伯庙。宋时苏州泰伯庙后有一座“共建厫250间”可储粮百万石的国家粮仓。为了运输方便赵与訔还浚通河道以利舟楫往来,使运粮船只可直达粮仓码头,在为皇帝效力的同时也为苏州的水利和城市基本建设做了好事。
  赵与訔于景定四年(1263年)第二次出任平江知府,《苏州府志》称其“后起知平江府”。这一年赵孟頫10岁,已是一个小小少年了。十年之内两次主政苏州,他的主要使命还是为皇帝筹办国库粮食,到任的第二年就“于府治西建粮纳仓”,即现在的苏州五卅路体育场、大公园、市会议中心一带。至今在苏州市人民路乐桥附近还有一条叫仓米巷的小巷子,就是北宋官府米仓的遗址。《吴郡志》记载,朝廷任命他为“观文殿学士知平江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节制”。他20年宦途生涯累官户部侍郎,而苏州成为了赵与訔仕途的最后一站,他从苏州府离任不久,便在故乡湖州辞世时,年53岁。赵与訔在他最后的十年里有八年左右“知平江府(苏州)”,所以少年时代的赵孟頫也就随父之任所迁移,因此他对父亲的印象,也就限于12岁之前在苏州的记忆。少年失怙对赵孟頫来说无疑非常痛苦,然父亲的早逝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赵孟頫,从此赵孟頫“遵母丘夫人所嘱,发愤苦读,无分昼夜”。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里虽然只是感性的,但在赵孟頫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却是非常给力的一股正能量。
  少年赵孟頫对江南水乡苏州的印象,因为父辈的影响而变得十分清晰,变得终身难忘。在以后的岁月里,苏州,成为了他魂牵梦绕常来常往之地,而这种浓浓的苏州情结也长期伴随着赵孟頫。

  诚结佛缘近姑苏

  赵孟頫一生信佛,与江南禅僧多有往来,并由此开始了与苏州的不解之缘。其与中峰明本禅师过从密切。中峰禅师名明本,俗姓孙,钱塘人,为浙江天目山饱学高僧。大德四年(1300年),中峰和尚来到苏州,结庐姑苏阊门以西五余里的雁荡。是年春,孟頫到苏州雁荡礼拜中峰禅师,这是赵孟頫第一次在苏州与久仰的中峰和尚晤识。时苏州郡人陆德润,乐善布施了位于苏州城西的松岗数亩,为中峰禅师建“平江幻住庵”,庵在苏州虎丘和寒山寺之间一带。传说建苏州“平江幻住庵”时,“赵孟頫搬运,明本亲自涂壁”,加上雇了工匠等人,不几日庵便建成。中峰禅师于此地居住了多年,“平江幻住庵”也由此闻名于禅林。赵孟頫为庵题“栖云”二字。在苏州书“栖云”草庵,这件事看似小,却在赵孟頫年表中有单独的记载,可见它对赵孟頫参禅学道有种特别的意义。
  在心理上,赵孟頫是想借助佛法信仰的力量,来排解内心精神生活的痛苦和抚慰他南人仕元的一颗终日惶惶之心。当然,也表现了他强烈的脱俗出世的思想,他正式拜中峰和尚为师父,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门俗家弟子。
  赵孟頫做“江浙儒学提举”这个官,从1298年一直做到1309年,此职是所谓“主持江南文政”,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在此任上的时间长达十一年。尽管后来官居一品,但这四品“儒学提举”却是他一生中做得最为舒心的官,因为没有衙门也就不用正儿八经的上班。就常年在苏杭两地与一班江南文士佛门禅师书画唱和,参禅写经,日子过得比较自在。在苏州期间,赵孟頫还向明本引荐了冯子振。赵与冯都是元初文坛的领军人物,冯子振(1257-1348年),字海粟,号怪怪道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书法家,以博学强记著称。在明本于苏州结庵次年的新春,赵孟頫特地将冯子振请到苏州。加上冯子振也久慕中峰明本禅师大名,因此很乐意跟着赵孟頫来到了苏州。初时,海粟向明本出示了其新制的六十首梅花诗,明本一一过目,掩卷略作沉思,竟然悉数背出,不仅如此,明本还和了海粟梅花百咏,令海粟大惊!海粟向以过目成诵“背功”超人自诩,今见中峰明本禅师无论文采和“背功”都不在己下。赵孟頫知他心意,说:“海粟兄能记天下之世书,唯不能记天下之佛书。中峰和尚非唯能记天下之世书,还能遍记天下之佛书。”冯子振闻言不由倒地礼拜于和尚。孟頫见状心中十分高兴,连呼“吾与子振不虚苏州此行也!”

  书事闲居恋姑苏

  赵孟頫大部分时间在元大都为官,直到1295年才有一次回家乡的机会。在回吴兴的途中赵孟頫虽然归心似箭,但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却是苏州,他并非径直回家,而是转道苏州。适逢八月十五,在苏州度过了这一年的中秋节。与苏州诗人宋无再次叙见,并为宋无《翠寒集》作序。宋无,字子虚,苏州人,在游历大都(北京)时与赵孟頫相识。在为宋无写的序言里,赵孟頫从苏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开始,写到二人在京都诗画酬答的情景,再写到宋无的人品和才华,欣赏作者不愿为官,将“真能隐于诗”。借以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盼望也能过上宋无那样闲云野鹤似的隐逸生活。
  赵孟頫任“江浙儒学提举”,苏州应该是他主要的“工作联系点”,他因政务需要可以名正言顺地跑苏州。大德七年(1303年)二月二十五日,在苏州为袁易作《卧雪图》并楷书长跋。紧接着二十六日,于苏州书小楷《阴符经》,姚式题跋赞为一绝。翌日钱重鼎亦题诗称赞孟頫所书小楷《阴符经》深得《黄庭》笔意。姚式和钱重鼎都是江南名士。赵孟頫还为钱重鼎画了一幅“水村图”,被画坛称为是“多用披麻皴”手法的水墨山水杰作。现在,意气相投的诗书画友聚会于苏州,正应了那句“苏州乃文人荟萃之地”的老话。大德八年五月赵孟頫又到苏州,与他的好友高克恭一起去虎丘游玩,高克恭在虎丘特地为赵孟頫画的“水村图”题写跋文。
  赵孟頫身为大书法家,十分喜欢收藏名家古本字帖,为了收藏《淳化阁帖》祖本十卷,在苏州没少花时间去坊间书肆寻觅。花了两年时间“淘宝”始凑成全帙。至元初,《淳化阁帖》祖本已极难见到了,他深知这10卷淳化墨本旧迹的收藏价值,遂欣然命笔为之题写了长篇跋文。
  大德九年赵孟頫又来到苏州,于坊间喜得唐贞观年间国诠所书《善见律帖》一卷,爱不释手非常高兴,并作题跋。国诠,唐初太宗时人,他写的经卷,传世非常少,能在苏州发现此帖十分难得,显得相当珍贵。而且唐人写经,一般都不落名款,有的虽有名款也非名人,但是写经的书法水平都很高。尤其是此《善见律帖》为奉敕之作,更见经书工整,很少匠气。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一气呵成,难怪赵孟頫对《善见律帖》如此看重,郑重其事地为之题跋。孟頫于苏州得此帖时年已五十开外,作为一代书坛巨擘还认真地学习前人书体,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赵孟頫的传世书法墨迹中,他写的信札也成为了收藏热点,信札严格来说并不是书法作品,它只是随手写的急就章文字。但名人的就不同,也体现一种价值。特别著名的如“赵孟頫书札六帖卷”,是分别写给他侄子等人的信和一首“悼鲜于伯机”的诗。作为书信,虽无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之笔,但字体端庄秀丽,章法均匀整齐。据考证,“赵孟頫书札六帖卷”(指五封信和一首诗)有四封写于苏州,如《近来吴门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长帖》《奉答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初六日至吴帖》。从时间上看,《初六日至吴帖》《李长帖》 两帖同写于大德二年春赵孟頫在苏州闲居其间。《初六日至吴帖》 信中有“初六日至吴,见李长送至书”等语,可知写此信时赵孟頫刚到苏州。而《近来吴门帖》则在信中说了一件关于写“道德经”的事。刚刚写好就要立刻动身去苏州了,因而就将它随身带到了苏州。在这些书信之中,透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读来好像展现了一幅元代日常生活长卷。
  孟頫的趣事轶闻如《辍耕录》卷七记载,一位名叫田良卿的人在市场上花高价买了一幅赵孟頫书《千字文》,当知道赵孟頫在苏州后,专门找上门来请为题跋。赵孟頫一生写过无数本《千字文》,大多作于年轻时。练字时随写随扔,以至他临帖练字的纸片后来竟也成了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孟頫看了自己数年前的字十分感慨,于是饶有兴趣地题跋,叙说了写这幅字的前因后果,说自己小时候练字也像普通市井之人一样,随便写写而已,想不到自己年轻时期的书法习作也有人拿去可以换钱,“而吾良卿”者竟肯出大价钱购买。这不是笑话吗?

  翰书墨妙留姑苏

  赵孟頫是一位非常用功勤勉的人,就是盛名以后还是孜孜不倦,利用一切时间来写字,例如在往返京城的舟船中,他常常以写字来打发长途行船的旅途寂寞,甚至一些书法名篇就是在船上写成的,如著名的“兰亭序十三跋”就是在漫漫舟行途中所题写。
  由于苏州是赵孟頫常来常往之地,因此孟頫在苏州的书事活动在他的书法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最著名的就是他写的苏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和“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两碑1966年前笔者都曾见过,“文革”时被毁失落。碑为元代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明人李白华赞誉其为“天下赵碑第一”,历来被认为是赵书大楷的代表作。“三清殿”在苏州市观前街玄妙观内。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郡人集资重修了玄妙观三清殿。但直到十四年后的大德七年(1303年),才由牟巘撰文,赵孟頫篆额楷书《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它与《三门记》堪称姊妹篇。均摹刻上石立于苏州玄妙观内。这两件碑文都由牟巘撰文、赵孟頫与大其二十七岁的牟巘忘年交往,留下了很多合作的著名石碑。他是赵孟頫的乡贤,这一年两人刚好都在苏州,据《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八记载,《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和《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都是由赵孟頫恳请,牟巘才撰文的。可见出类拔萃的书法也须有惟吾德馨的文字为载体方能传世也。
  另据媒体披露,今年五月在苏州新发现了一块赵孟頫书晋人左思《咏史》诗碑,帖石长67厘米,宽30厘米,像是嵌璧法帖的形制。书法具兰亭风骨,书风清新峻丽,用笔圆转流畅,端庄遒劲,章法均匀整齐,尽得魏晋遗韵。“子昂”二字下紧钤章两枚,一为“赵子昂氏”,另一印为“天水郡图书印”。这两方印正是赵孟頫写字时的常用落款章。在刻石上可看到“宣德戊申娄江胜感”、“沙门释暊有中”等字,似与佛教有关,可能由后朝僧人刊刻置于禅院。左下角处隐约能见“吴郡”二字,按制例这是镌刻者的落款,据此可认定该帖石与苏州有关,赵孟頫的《咏史》诗帖,很有可能是在苏州书就而留在本地,而由后代人勒石为帖。
  太仓历来为苏州府治,清咸丰前,城北淮云寺有墨妙亭,系浙江军器提举顾信所建,亭内藏有赵孟頫所书《归去来兮辞》《盘谷序》碑刻。顾信,字善夫,在官时和赵孟頫有往来,并从赵为师学习书法。延祐五年(1318年),顾信辞官回太仓时,赵孟頫写了陶渊明《归去来辞》、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两幅书法为他送行。顾信将它们原本上石,共四块八面行书大字,特地在淮云寺内造了“墨妙亭”。亭建成后,赵孟頫正在苏州,应邀参观了墨妙亭,并写下了“淮云三十里,见者以为奇。庶尔保令名,照映沧江色”的赞美诗句。笔者为此专程去太仓,见到了现陈列于王锡爵故居东西两厢的四块赵碑。目测高约140厘米,宽约50厘米,碑为双面刊刻。碑刻原石断为两截的痕迹十分明显,原来这中间经历了明阉党魏忠贤专权妄图抢夺赵书碑石,乡民被迫断碑。后又经“文革”浩劫,断碑又遭失散。直到八十年代初普查文物,古碑断石才陆续被发现,由政府拨款重建墨妙亭,才使这四幅未见于赵氏著录的珍贵碑刻得以修复,重与世人见面。
  赵孟頫还有一件留在苏州的墨宝,堪称“重器”,它就是苏州博物馆珍藏的赵氏临定武“兰亭序”。赵孟頫临书过很多《兰亭序》,后世评价都很高。其中元独孤长老藏本上有著名的赵题《兰亭帖十三跋》。在“兰亭十三跋”中赵孟頫说“兰亭帖当宋未南渡时士大夫人人有之”,后石刻失佚,好事者往往各家仿刻,多到“无虑数十百本”的地步,到这时孟頫亦叹“真伪始难别矣”。可见“兰亭帖”自宋元开始就真赝难辨。如今各地博物馆所收藏的赵孟頫《临兰亭序》都称是真迹。《临兰亭序》就其历史传承来说,唐人“手摹”晋人书法,几可乱真;元人复摹唐人书法,亦可乱真;而后人又复摹元人书法,几无二致。这就引起了众说纷纭的真伪之辩。

  □邱景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