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祥:独创五字诀,铸就“金牌”大董 “五字诀”之二:融 融会贯通 独创意境中国菜 谈起中国菜在世界餐饮业中的地位,大董认为:“虽说是三大美食王国之一,但在艺术表现层面上,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菜有很大差距。”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大董提出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菜品,提倡把中国菜与中国的文学、陶瓷、绘画、音乐等四大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意境中国菜”。在除了保留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外,他还主张要大胆地吸收西餐的主料和配料等更张扬个性的西方元素。 大董烤鸭店的招牌菜之一——山楂鹅肝,就是中西融会思想的杰出代表。“鹅肝是西方人最喜欢吃的一种动物肝脏之一,西餐中一般使用蘑菇、青苹果做配菜。为了更加适应中国人的口味,我们尝试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山楂代替蘑菇和青苹果。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地完善,现在这个菜已经成熟一两年了,成为最受客人欢迎的主打菜之一。” 大董烤鸭店不但在菜品上,凸显中西方餐饮文化的融会贯通,而且在店面布置上,也力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意境。 走进大董烤鸭店的南新仓店,由红色水纹玻璃大门进去,大厅里堆放着四库全书的书架,大片画着水墨寿平竹的玻璃墙面,并以现代化的中国木屏风作为点缀。餐桌和餐椅也是中西结合,整个色调以白色为主。店面布置不局限于某一地域的文化,而是通过众多中国元素:鸟笼、寿平竹、刻着“大董”的印章、中国结、屏风等,重新组合成时尚。 二楼上每个包间的墙上都题有诗句,还设有瓷器等文物展示台,那缀满金属、刷着红色油漆的木头滑轨门,所有一切都充满了神秘的现代气息,无不显示大董烤鸭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别具匠心的风格。 来这里的很多顾客说,吃饭成了第二,而欣赏艺术的感官享受成了第一享受。 为了不余遗力地推行其中西合璧的经营思想,据说每年春节,大董都会把西装套在中式唐装外面穿,不系西服扣,而且一直觉得这种搭配穿在自己身上还挺协调。 “五字诀”之三:深 深挖广积 储备企业“电量” 今天如此风光的大董,也有“走麦城”的经历。 1989年,28岁的大董被提升为御膳酒楼的副总经理,完成了从厨师到管理人员的转变。这位新上任的管理者,在第一年就把酒楼的营业额从7万提升到40万。三年后,成绩斐然的大董被调到麒麟饭店担任总经理,没想到却遭遇到了至今为止“一生中最大的挫折”。 在麒麟饭店,大董苦干一年,经营始终不见起色。1993年,大董辞职回家,闭门思过。经过多日的辗转反侧,他意识到,经营不能只凭热情和经验,还需要靠科学管理方法。“我失败就失败在当年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的知识。”为了“充电”,系统地获得企业管理方法,于是,年近中年的大董开始了一段长达8年的求学之路。 在北京财贸管理学院,他从大专攻读到大本。在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他又拿下MBA学位。 “社会在进步,客人的心理需求和口味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的口味、新的业态表达方式已经出现。国营企业的那一套已经和时代不合拍了。” 十几年前遭遇的“滑铁卢之战”,让“大董”的人生阅历和职业生涯发生了质的提升,他借着“充电”的机遇,掌握了餐饮业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彻底改变了旧式思维,开始学会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为了壮大企业势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大董”的目光看得长远。在他的支持和督促下,大董烤鸭店的所有高层管理者也走上了半工半读的MBA求学之路。 大董烤鸭店南新仓店的店长汤明妗,已经跟随“大董”8年。她说,攻读MBA让她获益匪浅。“比如说,原来我不懂财务,很少计较成本和利润的问题,学了MBA后,我学会了利润分析和成本分析,现在不但明白财务管理的基本道理,更知道该怎么做了,不再像以前稀里糊涂。” “五字诀”之四:精 精益求精 追求无止境 餐饮业也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战场,一旦菜品稍显落伍、平庸化,其餐馆就会很快被市场淘汰出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董创造了一套“先入为主”的企业经营战略。“无论餐饮管理者,还是厨师,都必须具备三项基本功,即知味、识味和辨味。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要想在市场中扎稳脚跟,餐厅还要在心理体验和消费体验上领先于消费者,走在顾客的前面,熟知全国各地的美食、风味特色,先尝、先识。” 为了领先于消费者,大董希望菜品精益求精,具备自己的独门绝技,所以他也时刻在全国各地体验、挖掘好菜品。他把寻“宝”精力更多地花在了民间,而不是大餐馆。 大董有一条很独特的“大味隐于市”的挖菜宝典,他说:“往往真正的美味佳肴不在高档饭馆里,而是在民间,在市井之中。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或传说的大厨,多数出自普通百姓,而不在大内宫廷。” “一些好的小吃、原材料,经常不是刻意去挖的,而是碰到的。”有一次,烤鸭店组织员工去延庆郊区旅游,中午在一农户家吃农家饭。上来一盘牛肉炖土豆,与饭店里不一样的是,菜里用的是干土豆,而不是鲜土豆。这种做法启发了他们,如果在焗中式牛排这道菜里使用干土豆做配菜效果是不是更好呢?回去一试,果然不错。干土豆比鲜土豆口感更好,柔韧、劲道,提升了焗中式牛排这道菜的品味。 在追求菜品的精益求精历程中,大董最闻名的当然数独创“酥不腻”烤鸭。为了研制出符合健康标准的低脂烤鸭,其中一波三折,可谓“屡战屡败”,他历时好几年、投入几十万元。中途,前景似乎无望,试验面临山穷水尽,但大董始终没有死心。最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老厨师聊天,这位厨师无意中说起了另一种食品的加工方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董振祥豁然开朗,将这种食品的加工方法运用到了烤鸭上,在经历了三四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后,终于在厚积薄发中做出了理想中的酥不腻烤鸭。 “五字诀”之五:热 对行业热爱 对员工热诚 成为一名天才厨师,到底有没有天赋的因素? 对此,大董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作为名厨,自然要在知味、识味和辨味方面,拥有先于别人的感觉,即职业敏感。但更重要的还是对职业的热爱。” 1978年,高中毕业的董振祥赶上了插队的尾声,回城分配工作时,面临着理发、餐饮、照相三选一的情况。最初,大董对这三个职业并无好恶之分,于是回家询问父亲的意见。父亲曾经是天津劝业场一家酒楼的名厨,他沉吟良久,然后说:“还是干厨师吧,俗话说‘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 虽然出自父命,但大董很快就热爱上了这个行业。他经常与父亲一同下厨做同一款菜。大董笑着讲,爷俩用同样的调料、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火,父亲总是略胜一筹。在大董烤鸭店的菜谱里,有一些菜就是父亲教给他的,比如白菜双墩、董氏烧茄子。据悉,老爷子在世的时候,经常做董氏烧茄子送给邻居们品尝,一时间香飘四邻,成为一段趣闻。 大董经常与大家坐一起吃饭,看不出老板的架子,告诉他们如何与客人谈话,甚至如何生活。 在选择徒弟方面,大董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是本店员工,他都倾囊相授,现在带了9个徒弟。谈起大董的菜品在业界备受推崇和模仿,他淡然一笑:“艺术无国界,美食也如此,何必要杞人忧天于所谓的人才流失、技艺剽窃这些事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