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结构特点

 冬日夏芸 2013-11-23

分析文章结构的注意事项:

  (1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2)并列式 3)递进式 4)对照式

  (3)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a 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b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c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d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e 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记叙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记叙性说明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记叙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记叙性文(包括散文小说)的结构)

  ()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1.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

  5.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故说明的结构受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限定。

  1.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3.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一、结构形式与文章内容的相互作用

结构属于形式的范畴,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它是要为文章内容服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要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内部联系。文章的结构不只是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实质上是写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写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写作者对客观事物必须有一个深刻、清晰、明确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把客观事物作为“原料”,经过作者头脑“加工”,加以“改造制作”,正确地、全面地、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客观事物虽然繁杂多样,但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时间有先后,空间有距离、方位,有它的起止点。就一个事件来说,总有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一个问题来说,总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外部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我们写文章,就要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来安排结构。

    第二是要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文章的结构是人们用语言思考、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和思维结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思维的历程从哪里开始,结构也就从哪里开始,结构是思维的体现和发展,结构和人的认识思维规律是一致的,它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种反映。

    就人们的思维形式来讲,大体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当然还有其他思维形式,如灵感思维等等)。逻辑思维是抽象的,形象思维是具体的。在记叙描写的文章中,它的思维形式是反映事物的个别,经过感性而形成思维个别,再由个别到一般。在文章的结构过程中,它是由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为此,在结构这类文章时,要选择客观事物那些富有特征的现象进行典型概括,从而创造出表现客观事物普遍必然的本质的具体形象。

在议论说理文章中,它的思维形式是先从具体的分析中得出抽象概念,然后再经过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推演过程构成理论体系。使读者接受到的是:一般——本质——必然。它以“说理”为核心,按照讲道理的线索为基本思路,这种思维形式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一种道理的联系。由这种思维结构彬成的文章,结构总是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加以组织安排的。

第三是要为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结构是作者对主题和材料深刻认识的外在结果,是体现作者构思的一种手段。结构是一种形式。结构的过程,就是表现主题的过程。结构过程的逐步展开,也就建立起了结构的谱系,文章各部分的互相联系及具体演变,都是为了表达主题。尽管文章的结构千变万化,但都必须围绕文章的中心。在结构文章过程中,从开头到结尾,时时刻刻都要紧扣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分析、论述,要勇于删去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这是文章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文章基本结构模式

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可以分成四种:记叙型、议论型、说明型和综合型。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结构原则和基本形态。

记叙型的特点是以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设置总体结构,事物的内在因果联系是在以时空为基本线索的具体叙述中体现出来的。它要求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时空序列展开叙述,但也不必一环扣一环地平铺直叙,因为那样虽然线索明晰连贯,便于接受,但有时可能显得沉闷呆板,因此也可以运用穿插、倒叙、补叙等手法,使叙述在不同程度上显出波澜与变化。

议论型的特点是以概念间的抽象因果关系为结构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三种主要结构方式:总分式、平列式和递进式。

总分式即既有总论又有分论,有先总论后分论、先分论后总论、先总论后分论再总论等三种论述顺序。总分式布局较严谨,好掌握,但也容易形成固定的格局而显得拘谨。

平列式全文前后均无总论,只是平行地讲几个相关的问题,分论点就在每个问题的论述中。它行文比较自如,又因省去了前后的总说而显得简明,但要注意各分论部分要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只是一些不相干问题的简单罗列。

递进式也是由一些分论点构成,但它的特点是各分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层层加深,不断递进。它最适合于对事物作深入、综合的分析,因而是一种使用率较高的论证结构。运用递进式的前提是须对事物或问题有比较透彻的研究和认识,达到总体上的深刻把握。

说明型的特点是以事物或事理本身固有的条理作为布局的基本依据。不同事物或事理有不同的条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也会呈现不同的条理,这两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就形成了多样化的说明型结构方式。如按照事物的种类布局,按照事物的特征布局,按照事物的功能布局,按照事物的构造布局,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布局,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布局,等等。

综合型就是杂用以上几种类型,它通常以一种类型为主,同时兼具其它类型的特点。

三、结构模式的突破

结构模式的突破有两种类型:一是某种模式自身一般规律的突破;二是几种结构模式之间的互通。

模式内部规律的突破在几个基本型中都有体现。拿记叙型来说,如果我们把上面所说的基本形式称之为正常式的话,那么就还有所谓的异常式,即以故意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为显著特点。这种写法在一些比较新潮的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但与中学生写作也不是毫无关系。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就有不少学生写成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就有用了类似时空异常式手法的。

论证型和说明型也是如此,在一篇文章中,常常不是单用某一种结构方式,而是几种方式兼用。议论文中,总体可能是总分关系,而分的部分有平列也有递进,平列中每个小论点又有可能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下小结,递进中有的层次里则可能平列几个小问题。说明型里有许多文章也不是按一种条理布局,经常出现条理交叉的现象。

结构模式之间的互通更为常见。综合型本身就是几种基本模式交叉运用。另外,现在有的文章作品已经连模式这个概念都不在意了,它们的结构随心所欲,这一部分可以是中规中矩的标准递进式议论,下一部分则可能是天马行空般的无序叙述。当然它们暂时还不会大量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但中学生写作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则是必然的。进而说,当学生作文,包括考试作文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强时,结构模式的突破就是必然的了,甚至于对“结构”本身的理解可能也会产生变化,人们更多地只是把它理解为思维轨迹的记录,描述论说的过程,而不是容纳思想的模板。打个比方,它是“量体裁衣”,是根据形态各异的人体制作出来的变化万千的时装,而不是只有几个固定型号,将学生塑造得千人一面的校服。

四、电脑写作对结构设置方式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电脑写作,既不是高深到用特殊软件进行的自动化的文本制作,也不是简单到只是用敲键盘来代替手写。它还是由作者来写,但不是所谓单纯的“换笔”,其中已经有一定程度“换脑”的成份在内,就是由于改变了材料的搜集、处理方式(信息源无限广阔,积蓄极大丰富,处理灵活自如);打破了固有的线性写作顺序(不必按部就班,从开头到中间到结尾,而是可以从任何地方写起,中间经过无数次跳跃,在任何地方结束);更新了语词选择手法(不是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词,而是经常有大量词语可供选用)等等,使整个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有了质的变化。

电脑写作对结构方式的影响体现在电脑文本的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全息性、延展性、交互性、网络性和流动性。全息性是指文本结构从单一的文字扩展为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方式;交互性是说读者可以参与文本的创作;流动性指电脑文本的结构没有固化的形态,可以由读者自由选择向多种方向流动。这三点离中学生作文的结构方式距离过远,这里只谈延展性和网络性。

延展性是指电脑文本没有固定的边界,有时可以向多个方向无限延伸,形成超文本。如美国一位学生将加利福尼亚州州法典中一段界定伪造的文字,作为自己电脑文本的核心内容。这段文字由一个长句组成,其中的语法结构如此复杂,使其意思变得极其晦涩。他把这个句子改编成超文本,就容易读懂了,词组与词组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树桩结构,显示怎样判断特定案例是否符合伪造的定义。

还有人把一部经典作品——丁尼生的诗歌《悼念》——转化为超文本。他把原著放在一个网形结构中,从四面八方与评论文章、插图和传记材料联系起来。这种超文本与带有评论的文本相比,没有把原著放在中心位置。超文本把诗歌相关的段落做了并列处理,同时又把各段落与阐述各段落之间联系的重要性的评论文章连接起来。在电子超文本中,人们认识到,一个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不过是网络中的一环,可以伸展出去和许多其他文章连在一起;作家不是在阁楼里奋笔疾书的孤独的天才,只不过是混声大合唱中的一个声音而已;读者不是只会读书的人,而且也积极参与创作。

网络性,是指电脑文本本身的非线性结构以及与其他文本开放性的链接。所谓非线性结构,就是说文本已经没有时空意义上的长度和体积,只要给出限定参数,我们可以瞬间切入到文本的某一个特定位置。所谓与其他文本开放性的链接,是说电脑文本的结构没有边界,像树根一样存在着无数种链接其他文本结构的可能性。[1]

延展性和网络性对结构设置方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然目前还多半出现在一些比较前卫的文学作品中,但终究会对一般文章乃至学生作文产生影响。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