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花好月媛66 2013-11-23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所以,近十几年,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在上《热空气》一课时,让学生讲讲民间放孔明灯的事,学生一听到孔明灯几个字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七嘴八舌讲个不停。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制作孔明灯并放孔明灯,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放孔明灯所需要的条件:一是有火加热空气;二是有薄纸做成的封闭的袋状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感知到许多东西,如《阻力》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表面粗糙的物体的阻力大,表面平滑的物体的阻力小;有的说圆的物体比不圆的物体的阻力小等等。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

二、课堂中围绕教学重点,活跃学生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如教《阻力》一课时,问:如果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快些应该怎么办?学生想办法使物体运动快些。有的学生给物体装上轮子,有的把物体的表面打磨得很光滑并擦上油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使物体运动得快些。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使物体运动得快些后,教师又接着问:怎样才能防止物体运动呢?学生围绕“阻力”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防止物体运动的办法。如:有的把物体做成方形,有的增加物体的粗糙面……都能防止物体运动。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

 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

三.在教学中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不要担心这害怕那,大胆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的感观。

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就是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四、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在学法指导上要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善于为学生架设学习知识的桥梁,使学生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抓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并将系统知识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突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