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能量论

 循天园 2013-11-24

太极能量论
中国 周治平 著

摘要:

本论提出了:物质分到最终都是具有结构的太极球,能量分到最终就是携带太极能量的零子。是零子通过太极反应转换成了太极球,然后再形成宇宙和万物。不同的太极球具有不同的能质和时空,它们通过共振而相互影响。提出了:太极能量随处可取,是无污染的最原始的能源。在太极反应中,质能转换的效率是核聚变的近千倍,与正反物质湮灭基本相等。提出了:利用太极反应来对物体进行时空转换,以实现跨越光速、跨越时空的飞行。提出了太极能量通讯,它不论多远基本上都可以瞬间到达。

关键词:孤立子、超光速、虚质量、虚子、虚运动、零质量、零子、太极能量、黑洞、白洞、太极反应、太极球、光子。

前言:

由于本论帅先大胆地提出了全新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因此很有必要从相对论、量子论、基本粒子论、孤立子论的基础知识入手、然后再到太极能量论作一个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讨论。用中华太极的哲学思想推导宇宙与物质的起源,以及能量、质量、时间、空间的关系。

1.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分析了有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系统中都有相同的形式;光速不变原理:在任一惯性系中测得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相同,与光源的运动无关。

根据这两个基本假设,结合洛仑兹变换可以推出狭义相对论的以下结论:

1.同时性的相对性:在一惯性系中同时的两事件,在另一惯性系看来不同时,即同时是相对的。

2.运动的时钟变慢。

3.运动的尺度缩短。

4.速度低于光速的物质,不可能加速达到光速。

5.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其实狭义相对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并不矛盾,因为通常物体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相对论效应很小,不能被察觉。只有当速度接近光速时,相对论效应才变的明显。

狭义相对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斐索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恒星的光行差实验,而且为后来的一系列实验所证实,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精度的提高,实验结果与狭义相对论的结论符合的越来越好。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而且还为现代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建立于1916年,主要是关于引力场的理论,它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假设为:

1.广义相对性原理:自然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可表示为相同的形式。

2.等效原理:在局部范围内,引力和加速系中的惯性力等效,或者说引力场和加速系等效。

引力场和加速系等效,表明引力是由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几何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由狭义相对论,运动将导致时空变形,即时间膨胀、空间收缩。由于加速系在不同时空点上的速度不同,因而其时空变形就不均匀,所以其空间就成为弯曲的了。加速系与引力场等效表明引力场中的时间、空间也是不均匀的,也是弯曲的。加速系中的时空弯曲使其中的物体承受惯性力,引力场中的时空弯曲使其中的物体承受引力。

广义相对论表明,物质的存在将使其周围的真空产生不均匀的变形,使四维时空成为弯曲的空间,从而证明了真空可以变形和运动,也就等于证明了真空的物质性,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重大革命。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15年—1916年间建立的一种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发表几年以后,其预言先后为“引力频移”、“光在太阳旁的偏折”、“水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等天文观测所证明。尤其1919年5月29日,爱丁顿率领的考察队在西非几内亚湾的普林比岛进行的日蚀观测,证实了星光偏折值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符合得很好。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全球为之轰动,引起了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极大兴趣。

3.量子论

物质世界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在相对论里我们看到,物质在高速状态下与在低速状态下分别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同样,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也分别具有不同的规律,量子论便是研究微观世界中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历史上,关于“光的本性”人们争论了几个世纪。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牛顿与惠更斯先后提出了“光的微粒说”与“光的波动说”,牛顿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微粒流,光微粒由于惯性在真空中作匀速直线传播。惠更斯认为光像声波一样是一种波动。起初光的微粒说占上风,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光的干涉与衍射被证实以后,人们才普遍承认光的波动说,因为微粒说不能解释这些现象。十九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使人们确信光是一种电磁波。但光电效应及黑体辐射等研究又使光的电磁说面临严峻困难。

十九世纪末,人们研究光电效应,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大量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发现有下列几个特点:

1.1. 对于一定的金属材料做成的电极,有一个确定的临界频率υ0 ,当照射光频率υ<υ0时,无论光的强度有多大,都不会有电子从电极上逸出。

1.2.逸出电子的能量只与照射光的频率υ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强度只影响到逸出电子的数目。

1.3.当入射光频率υ>υ0 时,不管光多微弱,只要光一照上,立刻就能观测到电子。

 这些实验结果都不符合经典电磁理论,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

普朗克在反复研究黑体辐射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磁辐射的量子概念。他发现,对于一定频率为υ的电磁辐射,物体只能以hυ为单位吸收或发射它( h为一个常数, 后来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换言之,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为:ε=hυ. 

这种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不连续性的概念,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无法理解的。因为电磁辐射是一种电磁波,而波的能量应是连续的,因而光作为电磁波其能量也应该是连续的,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却表明光在这些现象中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像粒子那样一份一份的。所以尽管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黑体辐射实验,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首先注意到量子概念有可能解决经典物理学所碰到的其它困难的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1905年用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去解决光电效应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他认为电磁场本身就是量子化的而不是连续的,即认为电磁场由光量子组成。对于频率为ν的电磁波,其能量单位即一个光量子的能量为hν,光量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表现出粒子性或波动性。后来人们又将光量子称之为光子,并将光子看作是和电子、质子一样的粒子。

当采用了光量子概念以后,光电效应问题立即迎刃而解。当光量子射到金属表面时,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可能立即被一个电子吸收。但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ν足够大时,即光量子的能量hν足够大时,电子才可能克服脱出功而逸出金属表面。此时,hν≥E,即ν≥E/h=ν0;当ν<ν0 时,电子无法克服金属表面的引力而从金属中逸出,因而没有电子发出。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及普朗克—爱因斯坦关系式,在后来的康普顿散射实验中被直接证实。

2.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在德布罗意之前,人们不曾将物质粒子与波联系在一起。但对原子结构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使物理学家们又陷入矛盾之中,人们发现原子本身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个个分立的能量状态。并且,原子处于这些分立的能量状态时是稳定的,不会产生辐射,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原子才会从某一状态变化到另一状态,并同时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

德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于1924年提出了物质波假说,他认为物质粒子同光子一样,也具有粒子和波动两重性,并推导出了物质粒子作为粒子时的能量E、动量P与作为波时的频率ν、波长λ之间的关系,即德布罗意关系:

ν=E/h        λ=h/P

由上列两式可以看出,由于宏观粒子的能量E及动量P很大,所以它们的频率很高、波长极小,例如一直经为1微米(=10-4厘米),质量为10-12克的常温液滴,其波长仅为~10-14微米(10-18厘米),比粒子直经小很多,所以其波动性极不明显,不能被察觉。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原子的能级分布,而且在1927年为戴维孙—革末和G.P.汤姆逊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在汤姆逊的电子衍射实验中,电子束垂直射向一张薄的金属箔,电子束经金属箔衍射后在照相板上形成同心的环纹,同光的衍射现象完全类似。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实验进一步发现,不但电子,而且质子、中子、原子、分子,都具有波动性,波动性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前面已经提到,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某种量子化的粒子性质,现在,我们又看到电子等粒子又都具有波动的性质,所以可以得出结论: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3.量子力学

薛定鄂在物质波假说基础上于1926年建立了微观粒子的物质波运动方程,称为薛定鄂方程,它是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鄂用他的波动方程成功地解决了氢原子光谱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玻恩进一步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诠释,称为几率密度。例如在前面谈到的汤姆逊的电子衍射实验中,电子束经金属箔衍射后在照相板上形成同心的环纹,就反映了电子经金属箔衍射后在照相板上某点出现的几率。具体到一个电子,在它射向金属箔之前,是无法确定在它通过金属箔衍射后会射在照相板的哪一点上,只能确定它在照相板上某点出现的几率。

海森伯等人大约在同期还建立了与薛定鄂的波动力学相等价的矩阵力学,后来人们将它们统称为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重要结论之一是“测不准关系”,由海森伯于1927年首先提出,由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使得粒子的一对共轭变量如位置X与动量Px  或时间t与能量E不能同时具有确定值。

薛定鄂方程成功地描述了原子与分子的绝大多数现象,但这个方程是非相对论性的,只能描述低速粒子的运动,不能描述高能粒子的产生与湮灭。为了描述高能粒子的运动,克莱因—戈登提出了相对论性的波动方程,称为克莱因—戈登方程,但这个方程存在负几率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狄拉克又提出了相对论性的狄拉克方程。克莱因—戈登方程和狄拉克方程都存在负能解困难。后来,人们将这两个方程解释为场方程并进行了量子化,克服了这个困难。克莱因—戈登方程被用来描述自旋为0或1的玻色子场,如介子等。狄拉克方程被用来描述自旋为1/2的费米子场,如电子、质子等。狄拉克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及正负电子对的产生与湮灭。1932年安德生在宇宙射线中观察到了正电子,其后的高能物理实验相继证明,基本粒子都存在其反粒子,并且正反粒子对可以在真空中产生与湮灭。

4.基本粒子论

1.基本粒子概念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探索物质的基本组成,如我国商周时代就有“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汉代出现了“元气说”,认为天地万物由“元气”组成。2500年前,希腊提出了“原子说”,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所组成。与此相对应,也有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如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公孙龙曾指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列宁也有“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无限可分论。

十九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和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罗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道尔顿认为,纯粹的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阿伏伽德罗则进一步引入了分子的概念,认为无论是元素还是化合物,都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构成的。

自原子—分子学说建立以后,物质结构理论获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相继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基本粒子”概念,指当时已知的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这四种粒子。认为它们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但在其后的一、二年中,陆续发现了μ子、中微子、各种介子、超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共有百余种。强子在碰撞时,二、三个粒子还能短时间地结合成一个新粒子,称为共振态,也有几百种。这使人们不得不进一步探索这些所谓的基本粒子是否还有内部结构。

六十年代提出了关于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各种模型,现被公认的是盖尔曼和茨外格同时提出的夸克模型。现在人们认为强子(包括质子、中子、介子、超子、共振态以及它们的反粒子)是由六种夸克以及它们的反夸克以不同的结合方式组成的。夸克模型曾经成功地预言了当时未发现的基本粒子,如Ω等,并被实验所证实。但至今人们还没有发现独立的夸克,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某种机制夸克在强子内被禁闭了。

尽管已发现的基本粒子已有几百种,但是已经肯定的最为基本的粒子是光子、轻子、和夸克。

2.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按其作用强度大小依次为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分别对应于强相互作用场、电磁场、弱相互作用场和引力场。强相互作用场、电磁场和弱相互作用场都是量子场,分别通过场量子--胶子、光子和中间玻色子实现相互作用。引力场由广义相对论通过时空弯曲来描述,人们曾试图对引力场进行量子化,但没有成功。

所有粒子之间都存在引力相互作用;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电磁相互作用,原子则是由电磁相互作用使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束缚态;强相互作用只存在于强子之间,并使质子、中子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原子核。强相互作用还导致共振态粒子的衰变,使共振态粒子的寿命极短,仅为10-23 -10-24 秒;各种轻子及强子都参与弱相互作用,在大多数粒子的衰变过程中出现。

粒子的衰变是指粒子因某种相互作用不稳定而变成其它粒子的过程。一般说来,因强相互作用而衰变的粒子寿命很短,因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而衰变的粒子平均寿命相对较长。真正稳定而不衰变的粒子很少,只有光子、正负电子、中微子及其反粒子、质子及反质子。中子及反中子虽然不稳定,但平均寿命很长,为918秒。

粒子在相互碰撞时可产生新粒子,正反粒子对碰撞时相互湮灭而形成光子。

基本粒子在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中,遵守一些守恒定律,也即遵守一些相应的对称性或不变性。在所有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除遵守能量、动量、动量矩和电荷守恒外,还遵守重子数、轻子数和μ子数守恒,此即粒子数守恒,正反粒子的电荷数符号相反。

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则是短程力。

5.孤立子论

1.孤立波的发现

1834年秋,英国科学家、造船工程师罗素在运河河道上看到了由两匹俊马拉着的一只迅速前进的船突然停止时,被船所推动的一大团水却不停止,它积聚在船头周围激烈地扰动,然后形成一个滚园、光滑而又轮廓分明的大水包,高度约为0.3~0.5米,长约10米,以每小时约13公里的速度沿着河面向前滚动。罗素骑马沿运河跟踪这个水包时发现,它的大小、形状和速度变化很慢,直到3~4公里后,才在河道上渐渐地消失。罗素马上意识到,他所发现的这个水包决不是普通的水波。普通水波由水面的振动形成,振动沿水平面上下进行,水波的一半高于水面,另一半低于水面,并且由于能量的衰减会很快消失。他所看到的这个水包却完全在水面上,能量的衰减也非常缓慢(若水无阻力,则不会衰减并消失)。并且由于它具有园润、光滑的波形,所以它也不是激波。罗素将他发现的这种奇特的波包称为孤立波,并在其后半生专门从事孤立波的研究。他用大水槽模拟运河,并模拟当时情形给水以适当的推动,再现了他所发现的孤立波。罗素认为孤立波应是流体力学的一个解,并试图找到这种解,但没有成功。

罗素十年后向英国科学促进会报告了自己的观点,但却没能说服他的同事们,罗素所发现的孤立波现象也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50年以后,即1895年,两位数学家科特维格与得佛里斯从数学上导出了有名的浅水波KdV方程,并给出了一个类似于罗素孤立波的解析解,即孤立波解,孤立波的存在才得到普遍承认。

在罗素逝世100周年即1982年,人们在罗素发现孤立波的运河河边树起了一座罗素像纪念碑,以纪念148年前他的这一不寻常的发现。

2.孤立子理论

孤立波的解只存在于非线性色散方程之中,亦即非线性与色散是孤立波存在的必要条件。色散即波的传播速度依赖于波的频率和波长,它导致波包散开,而非线性却导致波阵面卷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便形成稳定的波包,即孤立波。

起初人们认为虽然单个孤立波在行进中非常稳定,但在孤立波相互碰撞时,就可被撞得四分五裂,稳定波包将不复存在。但通过计算机对孤立波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两个孤立波相互碰撞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不变,并与物质粒子的弹性碰撞一样,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孤立波还具有质量特征,甚至在外力作用下其运动还服从牛顿第二定律。因此,完全可以把孤立波当做原子或分子那样的粒子看待,人们将这种具有粒子特性的孤立波称为孤立子,有时又简称为孤子。

孤立子的高度稳定性和粒子性引起了人们对孤立子的极大兴趣。人们还发展了一套研究孤立子的系统方法—反散射方法或逆问题方法。找出了一批非线性方程的普遍解法,并通过计算机实验和解析方法相结合,发现很多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都存在孤立子解,这些纯粹数学上的孤立子,很快在流体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光学实验中被发现。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似乎是纯数学的发现,不仅为实验所证实,而且还找到了实际应用。例如光纤通讯中传输信息的低强度光脉冲由于色散变形,不仅信息传输量低、质量差,而且须在线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加设波形重复器,花费很大,70年代从理论上首先发现“光学孤子”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并可大大提高信息传输量,目前这一成果已进入实用阶段。

对孤立子的更深入研究发现,孤立子不仅像原子或分子,而且更像基本粒子,这表现在:

2.1.孤立子不仅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特征,而且还具有电荷特征。

2.2.孤立子有的像光子、电子、质子那样,稳定而不衰变,有的像中子、πo介子、μ子那样可以衰变,具有衰变性不稳定性。

2.3.和基本粒子都存在其反粒子一样,孤立子也都存在其相应的反孤立子。

2.4.对应于运动方程的种种对称性,孤立子也存在相应的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粒子数”守恒等等。

孤立子原本是波,但却具有粒子的特性,而物质粒子原本是粒子,但却具有波的特性。两者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具有共同的属性—“波粒二象性”。人们曾确信,孤立子和物质粒子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并预言孤立子必将在基本粒子研究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孤立子解只存在于非线性微分方程中,而非线性微分方程没有一般解法,孤立子解很难找到,尤其对于多维孤立子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并且对多维孤立子的研究更加困难,人们对基本粒子的了解远多于孤立子,因而,借用孤立子理论还难以对基本粒子作出完备的描述。

6.物质的本质

“物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又新颖、激动人心而又让人困惑的问题。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思索、在探求。

早在周代,中国就提出了五行说,即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在汉代中国又提出了天地万物由“元气”组成的元气说。古希腊人认为水、火、空气和泥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叫做原子。

列宁有一个关于物质的著名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但是,列宁关于物质的这个定义对物质本身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说,它只是描述了物质的一个普遍属性—客观实在性。是当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关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还是“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论战时所表明的一种唯物主义的立场。

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对物质的认识,靠的是猜想和思辨,并试图从总体上对物质进行描述和把握。对物质进一步的科学的认识,是一百年前后才开始的,并随着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人类进入了认识物质的新时期。

爱因斯坦多次强调:“物理学的目前局面可以概括如下:有一些现象可以用量子论来解释,但不能用波动说来解释,光电效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此外还有已被发现的其它的例子。又有一些现象只能用波动说来解释而不能用量子论来解释,典型的例子是光遇到障碍物会弯曲的现象。还有一些现象,既可用量子论又可用波动说来解释,例如光的直线传播。

到底光是什么东西呢?是波呢,还是光子“雨”呢?我们以前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光到底是波还是一阵微粒?那时是抛弃光的微粒说而接受波动说的,因为波动说已经可以解释一切现象了。但是现在的问题远比以前复杂。单独的应用这两种理论的任一种,似乎已不能对光的现象作出完全而彻底的解释了,有时得用这一种理论,有时得用另一种理论,又有时要两种理论同时并用。我们已经面临了一种新的困难。现在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实在的图景,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不能圆满地解释所有的光的现象,但是联合起来就可以了!怎样才能够把这两种图景统一起来。我们又怎样理解光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呢?要克服这个新的困难是不容易的。我们再一次碰到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以前问过,光是什么?它是一阵波还是一阵粒子?现在我们又要问,电子是什么?它们是一阵粒子还是一阵波?电子在外电场或外磁场中运动时的行为像粒子,但在穿过晶体而衍射时的行为又像波。对于物质,我们又遇到了在讨论光子时所遇到的同一困难。”

物质是什么?怎样把粒子和波这两种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这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旦解决了,一定会导致科学的巨大进步。

实际上,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问题,已经直接触及到了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不搞清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就无从认识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孤立子理论可以为理解物质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相互联系、搞清物质的本质提供新的线索,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会存在隐形的虚物质和显形的实物质,为什么所有的物质周围都存在引力场,以及引力场的本质是什么。

要认识物质的本质,就必须走出在物质认识上的误区,有勇气放弃对物质认识的先入之见。 

人们对物质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有一种倾向,认为物质粒子本质上是粒子,只是这种粒子带有波动性。人们的“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种提法,就有意无意地隐含了这种思想。而对孤立子的认识却又有另一种倾向,即认为孤立子本身是波,但这种波因保持形状不变而具有粒子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得人们虽然已经认识到物质粒子和孤立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却没有从本质上将物质粒子和孤立子联系在一起,虽然人们也曾试图借助于孤立子理论来研究物质粒子,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把物质粒子当做某种孤立子,而只是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是认为孤立子像物质粒子,研究孤立子为什么像物质粒子。

其实,只要大胆地向前迈进一步,换一个角度来看孤立子和物质粒子的相似性,来研究为什么孤立子和物质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物质粒子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没有内部结构的“颗粒”,也不是其小无内的点粒子。广义相对论表明,真空是时空是可以变形的,引力场实际上就是一种旋涡式的时空变形,这种旋涡式的时空变形可以在时空中扩散传播,从而形成引力波。旋涡式的时空变形受非线性和色散性的共同作用又形成稳定的时空旋涡孤立子—引力子。物质粒子实质上就是时空旋涡孤立子的组合。

认识到物质粒子就是时空旋涡孤立子的组合,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就很容易理解了。物质粒子之所以具有波动性,是因为物质粒子本身就是真空的一种波;之所以说真空的这种波具有粒子性,是因为这种波由于受非线性和色散性的共同作用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波包”,具有了质量,表现出了粒子性。

物质粒子是真空的时空旋涡孤立子组合,说明物质粒子不过是真空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物质粒子在真空中的产生与湮灭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物质的本质就是真空中的时空旋涡孤立子群的不同组合也就容易理解了。

那么真空为什么会形成时空旋涡孤立子呢?广义相对论证明真空是一种零质量的物质,是一种时空能量。慧勒指出,真空至少具有不确定性原理所要求的最小能量,并计算出它的最小量值为1095g/cm3(象征性的用g/cm3为单位),它会因不确定性而形成时空旋涡,然后在非线性和色散性的共同作用下成为时空旋涡孤立子,从而具有了质量,表现出了粒子性。

7.狭义相对论推广---复数相对论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公式及质量变换公式,运动速度低于光速的物质粒子不可能通过加速或速度变换而达到超光速。爱因斯坦曾经断言,大于光速的速度是不存在的,光速成为物质粒子的速度极限。但是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认为,狭义相对论只说明原来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光速的物质粒子不可能通过加速或速度变换而达到超光速,却不能排除宇宙中本来就存在超光速粒子。这种速度本来就大于光速的物质粒子,同速度本来就低于光速的物质粒子相类似,其速度也不能通过减速或速度变换而低于光速,光速仍然是分界速度。这说明了狭义相对论有待推广和扩展,应将其推广扩展到具有零质量和虚质量解的应用范围,这样我就得到了“复数相对论”。

复数相对论所具有的内外运动速度始终都超过光速,质量为虚数的解,其对应的物质为虚物质,粒子称为虚子。所具有的内运动速度为虚数无穷大,质量为零的解,其对应的物质为零物质,粒子称为零子。所具有的内外运动速度都小于光速c,质量为实数的解,其对应的物质为实物质,粒子称为实子。

1.现代物理学对虚子、零子的认识

   在确立了宇宙应该存在虚子和零子(这两种粒子,科学家们又称为快子)以后,便开始了检验虚子和零子是否存在的一系列实验,并企图在宇宙射线中找到虚子和零子的踪迹,1982年阿斯佩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同事在巴黎理论和应用光学研究所证实,确实有一种超光速的联系存在于非常遥远的时空区域之间,2002年6月8日美藉华人王力军等证实光波群能以超光速传播。这些都只能证明有超光速的现象存在,但是在宇宙射线中寻找虚子和零子的一系列实验却一直没有成功。

2.复数相对论

按照狭义相对论质量变换公式M=m0/(1-v2/c2)1/2来分析,当速度v大于光速c时,所得质量为虚数,能量和动量也为虚数,所以其物质粒子称为虚子。当外运动速度v小于光速c时,所得质量为实数,所以其物质粒子称为实子。当内运动速度v为虚无穷大(绝对静止)时,所得质量成为零,所以其物质粒子称为零子。这样我们就得到:质量为实数对应于实子、实物质;实子、实物质的外运动速度v为零至光速c , 内运动速度v在趋于光速(外运动速度为零处)至零(外运动速度为虚无穷大处)之间。质量为虚数对应于虚子、虚物质;虚子的内外运动速度v都大于光速c至无穷大,而虚子之间的环绕束缚态---虚物质的外运动速度v可为零至无穷大。质量为零对应于零子、零物质;零子的内运动(静止),而零子之间的环绕束缚态---零物质的外运动速度v可为零至无穷大。

如果将狭义相对论中的所有速度因子(1-v2/c2)1/2都按这样的方法作复数推广,就得到了“复数相对论”。

由于虚子的质量为虚数,零子的质量为零,这就决定了虚子和零子会具有很多与实子所不同的奇异特性。

8.复数相对论分析

1.复数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式

由 M=m0/(1-v2/c2)1/2  结合以上分析得到如下

虚子、实子、零子--质速关系图:

 

其中,|im|为-im的模,是虚子外运动速度大于光速c运动时的质量;|im0|为 -im0的模,是虚子内运动速度极限为21/2C时的质量。当其外运动速度从趋于光速c逐渐增至21/2c时,其内旋转运动速度则基本保持趋于21/2C不变,这时的质量与时间都由外运动速度决定,其质量的模从无穷大逐渐变的与实世界日常一样,其时间的模也逐渐从静止变的与实世界日常一样;当其外运动速度从21/2C逐渐增至无穷大时,其内旋转运动速度则从趋于21/2C逐渐减至零,这时的质量与时间都由内旋转运动速度决定,其质量的模逐渐趋于零,时间的模也逐渐趋于静止。

当虚子的内旋转运动速度为零(图中外运动速度为无穷大)时,其质量为零,时间静止,实子转变为零子。

m为实子以外运动速度v运动时的质量;m= m0为实子外运动速度等于0时的质量,其内部旋转运动速度趋于极限光速c;当其外运动速度从零逐渐增至趋于光速c时,其内旋转运动速度则基本保持趋于光速c不变,这时的质量与时间都由外运动速度决定,其质量从日常量逐渐增至趋于无穷大,时间也从日常时逐渐变为静止;当其外运动速度从零逐渐为虚无穷大时,其内旋转运动速度则从趋于光速c逐渐减至趋于零,这时的质量与时间都由内旋运动速度决定,其质量逐渐趋于零,时间也逐渐趋于静止。

当实子的内旋转运动速度为零(图中外运动速度为虚无穷大)时,其质量为零,时间静止,实子转变为零子。

因此,虚子和实子的质量、时间特性是以速度为轴光速为镜面而镜像反演对称性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零子的内运动静止,而零子的外运动,以及零子之间的环绕束缚态---零物质的外运动速度v可为零至无穷大,它连接着虚与实。

可以讲:零物质衔接着虚实物质,因此要从实世界或虚世界过渡到对方的世界就必需经过零世界。也可以这样讲:生活在虚世界中的人类,自以为是生活在实世界中,他们反而认为我们是生活在虚世界中,与我们的看法和物理定律恰恰是镜像反演。同时还可以看出,光速成为实子和虚子不可直接越过的分界线,只有通过对内部运动进行减速至零才可以直接越过光速。

2.虚、实物质之间的碰撞作用

我们来分析质量为M1=m1、速度为v1的实物质与质量为M2=im2 、速度为v2的虚物质发生碰撞的情形。假设碰撞后实物质及虚物质的质量及速度分别变为m1′、v1′.及im2′、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1+im1v1=m1′v1′+im2′v2

因等式两侧为复数,故要使等式成立,等式两侧的实数部分与虚数部分须分别相等。即:  

m1v1= m1′v1′        im2v2=im2′v2

因对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该物质的质量仅由其速度决定,从而有:   

m1= m1′    v1= v1′    ;     im2=im2      v2=v2

以上分析表明,实物质与虚物质碰撞前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亦即实物质与虚物质不能发生任何碰撞作用。

3.复物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力

从物质的质量属性出发可以得到:由实质量、虚质量、和零质量的物质所构成的、互相关联不易分解的统一体称为“复物质”,

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广描述,那么两个质心相距为r的复物质间的互相复作用力为:

式中是复物质间作用力常数,其数值应与万有引力常数基本相等,即:

式中复作用力的实数部是产生实作用的力;其中是实物质间的引力,由于符号与引力相反,因而是虚物质间产生的斥力。

式中FZ的虚数部不产生实作用,表示分开存在的虚实物质之间不产生引力或斥力的作用

所以:实物质之间相互吸引,存在的是引力;虚物质之间相互排斥,存在的是斥力;虚实物质之间不产生引力或斥力等任何力的作用,他们是靠过渡物质--零物质衔接在一起而形成复物质的,因此复物质之间的作用力是实物质之间的引力和虚物质之间的斥力的矢量合力。

复物质之间的作用力可叙述为:两复物质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复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复质心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力的作用线在其复质心的连线上。

任何物体包括地球都极有可能是一个由实物质和虚物质构成的复物质,所以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应描述为: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与物体的复质量成反比,与它在该处受到的地球实物质对自身实物质间的引力和地球虚物质对自身虚物质间的斥力的矢量合力成正比。加速度符号为正时表示下落,为负时表示上升。加速度为零时,表示悬浮。

4.虚物质与零物质的物质特性

由于虚子与实子不能发生任何相互作用,而零子没有质量和惯性但却可与虚子和实子有着时空波包的相互衔接作用,人眼不能看见,因而虚子、零子相对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实子来说是一种隐形的“物质”。实物质是实子的束缚态,虚物质是虚子的束缚态,零物质是零子的束缚态,因而虚物质、零物质也是隐形的。这正是我们现在观测实验探测不到虚子、虚物质、零子、零物质存在的根本原因,所以它们携带的能量称之为“暗能量”。

当前宇宙继续膨胀的原因,是因为在宇宙中占70%的暗能量还有20%未转换成实物质,还要继续转换,这样就造成了宇宙总的万有斥力大于万有引力,所以现在宇宙还在继续膨胀,还要经过100亿年左右,当暗能量与能量各占50%后宇宙才会逐渐停止膨胀,至能量在宇宙中约占70%左右之后又开始收缩。宇宙就是这样处于暗能量与能量互相消长、周而复始的振荡平衡之中。

所以是由于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组成了宇宙力的平衡,宇宙天体才能从生到死、从无序到有序、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5. 虚物质的时空本性

对于虚子来讲它不是光子,因此在虚物质世界我们仍然坚守光速不变原理。但虚子的速度总是超过光速,所以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结论---光速是最大极限速度就不再有效了。

现在令U为空间,T为时间

由复数相对论和洛仑兹变换可得:

T′=-iT/(v2/c2-1)1/2

U′= iU(v2/c2-1)1/2

分析这种复数相对论洛仑兹变换的性质,可以得到如下原理:

5.1.同时性仍然是相对的:即在一惯性系中同时的两事件,在另一惯性系看来不同时,同时是相对的。

5.2.在亚光速系看来,当c<v<21/2 c时,比较去掉i的绝对值,则| T′|>| T |。即在实世界看来,在虚世界里外运动速度从趋于光速c逐渐增至超光速21/2 c时,其内旋转运动速度则基本保持趋于21/2 c不变,这时的时间由外运动速度决定,其内部时间是倒流的,虚时钟也从静止走的越来越快。当外运动速度达到21/2 c时,则| T′|=| T |,这时其内部虚时钟走的与实世界日常一样,只不过是倒流的。当外运动速度超过光速21/2 c以后,则内运动速度就从趋于超光速21/2 c开始逐渐减小,这期间时间由内运动速度决定,在实世界看来其内部时间还是倒流的,但虚时钟走的逐渐减慢了。当外运动速度v增大至无穷大时,则内运动速度就减小至零,其内部时间也将变的静止。

5.3.在亚光速系看来,当c<v<21/2 c时,比较去掉i的绝对值,则| U′|<| U |。即在实世界看来,在虚世界里从趋于光速c至超光速21/2 c的运动中,空间是虚的且从小逐渐变大。当速度到达21/2 c时,空间是虚的且大小变的与实世界日常一样。当速度越过光速21/2 c以后,外运动速度v要逐渐趋于无穷大,虚的空间就要趋于无穷大,但由于内运动速度却要趋于零,虚的空间又要趋于更小,因此两虚空间的增减变化可以部分抵消,虚空间的模只按虚质量模变量的约光速平方倍增大。

当虚物质内运动减为零时,虚质量将变的为零虚,时间也将变的静止,虚空间将按质量的约光速平方倍增大,成为零物质。

6. 零物质的时空本性

从图中分析得知,当实物质的外运动速度从零逐渐至虚无穷大时,其内运动速度从趋于光速c逐渐减至零,这时其内部的时间由内运动速度决定,时间也逐渐从日常时逐渐变的静止。

当实物质外运动速度越过零再逐渐趋于虚无穷大时,空间就要逐渐趋于无穷大,但由于内运动速度却要趋于零,空间就又要趋于更小,因此两空间的增减变化可以部分抵消,空间只按质量变量的约光速平方倍增大。

当实物质内运动减为零时,质量将变的为零,时间也将变的静止,空间将按质量的约光速平方倍增大,成为零物质。

若只用狭义相对论来计算,则得到的零物质的时间将变的无穷快,空间也将变的无穷大。但那只是由于相对论光线延迟和偏转所造成的误解。

7.从图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光速c是亚光速系实子运动速度的上限,是超光速系虚子运动速度的下限。零子的运动速度是零至无穷大,是可以超光速的。

总之分析告诉我们:在复数相对论中光速已不再是速度最大极限,但它作为实子和虚子的速度分界线,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界特征速度,是实子速度的上限,是虚子速度的下限。而零子的速度是零至无穷大,可以直接越跃光速而连接虚实。

一但物质超光速成为虚物质,在实空间看来,它的质量将成为虚质量,时间将成为反向的虚时间,空间也成为翻转的虚空间,显然这时的运动物体已经进入到了另外的虚世界,这个虚世界可与实世界共存,而不占有实世界的时空位置。

总的来讲:虚子和实子的质量、时间、空间等特性是以速度为轴光速为镜面而镜像反演对称性的;零子连接着虚与实;虚物质不占有实时空位置,不与实物质发生作用。

因此我重新得到定义:质量和惯性是对时空旋转所产生的径向加速度的量度。能量是对时空变化的量度。万有引力是实时空旋涡的吸力。万有斥力是虚时空旋涡的吹力。当时空旋涡的吸力大到连光子都无法跑掉时就成为了黑洞。用广义相对论来讲,实时空旋涡的周围始终都产生一个向心的加速度,所以等效于周围始终都产生一个向心的引力;虚时空旋涡周围始终都产生一个离心的加速度,所以等效于周围始终都产生一个离心的斥力。因此,物质、质量、惯性、引力、斥力都是“时空旋涡孤立子”或其组合所产生的表观现象。

由于在本论中主要是以真空的时空质量变化为特征来讨论的,而质量又有处于虚、实、零三种极化的状态和相互之间的振荡转换状态,且质量之间的振荡转换又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与吸收,这些规律又正好吻合中华太极思想的规律,因此在本论中将这种以质量处于零极端化的形式所释放出来的真空的时空能量称之为“太极能量”。

而当代天文物理又证实和提出了:在宇宙中有黑洞的存在,它吞食着周围的物质而完全转换成了能量。提出了白洞的存在,它释放着黑洞中的能量。

因此根据“复数相对论”,结合“中华太极思想”和“现代天文及物理”,我经过多年的“思想摸拟”得到如下的推论:

9. 太极能量与宇宙

在中华的太极哲学里,从表现空无来讲太极能量称为无极;太极能量流称为道;零子与零物质称为“太极”就是“一”, 它是太极能量的携带者,它构成物质的全部信息;虚子与虚物质称为“阴”;实子与实物质称为“阳”。

太极哲学指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中成极反。所谓中,即处于中间而平衡。所谓成,即稳定存在。所谓极,即偏向极端。所谓反,即走向反面。

从上述的太极哲学中可以清楚地推导出:在无穷大的太极能量空间之中,极端孤立的虚子和极端独立的实子是不会自然存在的,它们都会在一瞬间自发反抗成具有太极能量、虚质量、实质量相互动态平衡的共存体,即太极阴阳动态平衡的共存体。这种稳定存在的共存体,在太极哲学中称之为“太极球”,也就是“时空旋涡孤立子”,在现代科学中称为“粒子”,在现代哲学中称为“物质”,在复数相对论中称为“复物质”

那么,这种反抗平衡成太极球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太极哲学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这里的“一”和“太极”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而这里的“二”和“三”,“两仪”和“四相”我们还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在前面提到的,现代天文物理已经证实和提出了的黑白洞理论来进行逻辑推导,一一对应,就可得出:“二”和“两仪” 就是指黑洞和白洞;“三” 就是指太极球;“四相”就是指组成太极球的四种属相,即:质量相、能量相、时间相和空间相。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论述太极球是怎样形成的了,即: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零子时空会自发旋转而形成黑白洞,并将太极能量同时转换成虚与实。如果虚质量或实质量过极,则虚质量或实质量将转换成太极能量,然后再向其反面的对方转换。如此反抗以使内部的太极能量、虚质量与实质量获得动态振荡平衡(这种反抗与平衡的反应称为“太极反应”),从而形成了以零子为势力圈的“太极球”,亦是一个时空(或称为小宇宙),此时太极能量与虚实质量可以通过黑白洞而相互振荡转换。这就是具有物质意义的无中生有的过程。

由无穷多个基本零子通过太极反应可以转化成为无穷多个基本太极球,由众多的基本零子在相互作用下可以溶合成为更大的零子,因而也可以通过太极反应转化成为更大的太极球。同理,不同大小的太极球在相互作用下也可以复合成为更大的乃至无穷大的太极球(宇宙)。

我们知道,现代物理不论用何种方法所能产生的能最稳定存在的基本粒子,就只有光子。因此,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说:基本太极球就是光子,也即光子就是基本太极球,它充满了无穷大的宇宙空间。从复数相对论中我们知道,光子转换成实子时自然进入实时空而表现为引力子,由其旋转的不同组合而表现为正或负的电场与正或反的粒子,电场的运动又形成磁场;当其反转成虚子时又自然进入虚时空而表现为斥力子。因此宇宙中的真空并不空,其中充满了由太极能不断自发转化而形成的光子。这就是宇宙3K微波背景能量的来源。撑握了光子形成的机理,如果再善加激发,就可以从宇宙微波背景中获得更强大的光能。

太极哲学指出:三生万物,或,四相生万物。

意思就是说:充满了无穷大真空的基本太极球,由于有各自的正反自旋,产生了环绕运动、结合运动,等等,从而形成了正反虚实物质。这是由已知的现代物理中的引力,斥力,库仑力,磁力等力决定的,实质上是由太极能量统一决定的。正反实物质之间存在的既有斥力也有吸力,近距离时湮灭产生斥力把它们互相排开,远距离时由于引力又把它们互相吸引;正反虚物质也正好存在一对相反的作用力而相平衡。用宇宙尺度来看,它们振荡平衡形成了相互垂直的马鞍形的半球体正反虚实宇宙,再由太极能量包围和衔接后共同含合成太极图形的大宇宙,这就是宇宙背景能量呈现太极图形的原因。用日常尺度来看,大宇宙是没有界限的,是由众多太极球之大大小小的宇宙复合而成的复合宇宙。在作用力平衡的特定的条件下,正虚实物质中可以包含有少量的反虚实物质,反虚实物质中也可以包含有少量的正虚实物质。如果用正表示阳,反表示阴,这也是太极哲学常说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在马鞍形的半球体正反虚实宇宙中,各自正反虚实物质的宇称是不守恒的,而由它们共同组成的太极图形的大宇宙,总体的宇称是守恒的。

正反虚实物质在各自马鞍形的宇宙中,由于力的不断作用,不断地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一些的太极球中形成了星球,星球又在更大一些太极球中形成了星系,星系又在还大一些太极球中形成了星河系等等。也即在不同的时段形成了虚实宇宙的万物及人类。

慨括地说,大宇宙的形成过程是:太极能空间(一般不会单独存在,而是共存于充满基本太极球的空间)---充满基本太极球的空间(或称真空空间)---大宇宙。

根据反抗与平衡的原理,可以推导出大宇宙不会只是从一奇点爆炸而产生,也不会只是由于收缩至一奇点而消亡。正好相反,无穷大的太极能量空间无处不有奇点爆炸形成各自的宇宙,从而复合成了大宇宙。也无处不有宇宙消亡而回归太极能空间。大宇宙是多重的,是由大大小小及不同的宇宙时空复合而成的,它们在不断地产生与消亡、反抗与平衡着。大宇宙就是在反抗与平衡中起源于无穷大,也永远在振荡中保持着无穷大,它总是振荡而平衡的。太极能量只是正反虚实宇宙的衔接和过渡,太极球便是爆炸和消亡得以存在的时空。所以零物质是可以自由进出正反虚实宇宙而不会发生湮灭的。

我们用太极哲学,可以精僻地慨括出太极能量与宇宙的关系,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万物。孤阴之不生,独阳之不长,反抗与平衡。

10.太极能量物理

太极能量是正反虚实宇宙的一切之母,所有的能量所有的力;所有的可见与不可见正反物质;所有的结构形状;所有的时间与速度;等等都是由它的不同运动变化所生。它们都遵循着太极能量物理法则而运动和变化。

太极能量是如此之大,大到包含了整个宇宙的全部甚至更大,但是人类却感觉不到它的作用,它可以与任何物质同时存在而不为人类所见,表现为空无。它无处不在,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原子及基本粒子。它具有如下的属性:

1.是一种高度极化至无质量的能量。

2.不为人类所见所觉,表现为空无。

3.它的时空可以衔接着虚实物质的时空。

4.它的内运动静止,时间静止。

太极能量是由其 “零子” 动态平衡构成。零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是太极能量有形的表现。

零子具有如下的属性:

1.是质量为零的太极能量球。其内运动平衡静止,而外位移运动可以从静止到无穷大不等。

2.传递太极能量的速度可为无穷大。

3.其内部的时间静止,传递太极能量所需的时间可为零。

4.它不能与虚实粒子及同类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但是其柔胜似水。当突破表面张力之后它们可以互含,其力学法则与现代物理学基本一致,由它们构成的“零物质体”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5.它有基本大小,但也可以溶合成更大乃至和宇宙一样大。

6.因要反抗与平衡,其内部自发形成黑白洞(称为两仪),将太极能量转换成虚实质量(称为太极反应,它具有可逆性),如此以使内部的太极能量与虚实质量获得动态振荡平衡。从而形成以零子势力圈为边界的“太极球”—一个新的有虚实质量(旋转加速度)也有太极能量的球(简称质能),亦是一个新的时空,此时零子转化成为太极球,在实空间看来以较先慢的速度和较先快的内部时间而运动。

极端孤立的虚子(孤阴)和极端独立的实子(独阳)是不会自然存在的,它们都会通过太极反应自发反抗振荡平衡成太极球,这是宇宙大自然阴阳平衡的法则。

一个太极球就是一个时空,有不同大小的零子就有不同大小的太极球。一个大的太极球可以是我们的宇宙大世界或一个星系、一个星球,而一个小的太极球则可以是一个光子(包括电磁波、可见光、x射线、γ射线)、一个基本粒子、一个原子、一个细胞等等。

宇宙大世界充满了太极球。每个太极球中都有自己的道,其道就是黑白洞进出的太极能量流,因此宇宙大世界中有很多大大小小平行交叉的道。大太极球中的小太极球有沿大道运动的趋势,并且有很多都顺着大道运动,好比顺水行舟。

也因此宇宙大世界中充满了黑白洞。大的黑白洞容易查觉,而小的却很难观测到。物质质量居多而不平衡的太极球中的黑白洞,它们把造成不平衡的物质质量,通过太极反应转换成按原来全息结构而由其零子构成的零物质体,原来的事态行为仍可照常进行。但零物质体是不稳定的,它会通过太极反应自发地反抗与虚实振荡平衡。要保持零物质、虚物质的稳定,就必须满足其“永远处于停止太极反应”这个条件中。

宇宙自然界的黑洞和白洞一般都是四维球形的,它们重合在一起。黑洞只吸不放,因而是很难观测到的。然而白洞是放能的,宇宙大自然中的大白洞一定会释放有可见光成份,因而主动释放可见光的星体一定是复合大白洞,而且它一定包围着它的反面---复合黑洞,这是因为星体内的黑洞将吸进来的物质转换成的能量是零子,它柔胜似水,从而可以轻易地穿过物质的空间,有部分的零子在经过了一瞬间后将会反抗平衡成为光子、以及各种物质,也只有到此时才能观测到它。虽是一瞬间,可是零子或零物质体却已经飞出了很远,然后它们反应形成的光子和各种粒子及实物质才远远地包围在了复合黑洞与星体之外,并继续向外辐射,这就是复合的大白洞。白洞与其中黑洞之间的距离是由零子的运动速度决定的,零子的速度快,距离则大,反之则小。

一个太极球要撞进另一个太极球,必须要有大于其临界值的能量,否则只会被弹开或绕转。不同大小、不同数量、不同速度、不同转速的基本太极球之间的结合,构成了不同的粒子、原子、分子、物质、仍至星球,它们都是复合太极球。

太极球的内旋转运动决定了它的质量大小,也决定了太极球整体可以达到的运动速度和内部时间的快慢。

太极球所具有的属性归纳如下:

1.它的总能量由虚实质量(简称:质)和太极能量(简称:能)共同组成,简称质能。

2.由于具有相互反抗与平衡的特牲,决定了它是一个能量转换器。太极能量和太极球的虚实质量可以在这里通过黑白洞进行转换。更决定了它又是一个特高倍放大器,虚实质量都可以在这里按光速的平方倍放大成太极能量。当射入主动激发质能以减小其内部旋转运动时,它就会把更多的虚实质量通过太极反应按光速的平方倍放大成太极能量释放。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反抗与平衡是一切的本性!当主动激发质能未满足临界值条件时,太极球是不会产生能量放大的。

3.它是一个时空转换器,随着太极球虚实质量的逐渐减小,其内部的时间将会逐渐变慢,其空间将会逐渐变大,所以说它是一个时空转换器,反之亦然。

4.不同的太极球其临界值不同。太极球被固定时,其碰撞临界值最小。

5.其道的方向总是有与激发质能流方向合并的趋势。其也有沿激发质能流反方向运动的趋势。当激发质能流强度够大时,它就产生了运动。

6.激发质能流消失后,黑洞收回被激发的全部太极能量,并从白洞全息还原出全部的激发质能。但被其它事物吸收和转换了的太极能量不可能再通过此黑洞还原,而是由宇宙中的太极能量自发补充后再通过黑洞还原。

7.自己内部的质能不能作为自己的激发质能。除此而外,任何质能以及自己散发出去而被转换了的质能都可作为自己的激发质能。

慨括起来,一个宇宙中有四大属相,即质量相、能量相、时间相、空间相。

我们的祖先用图“”表示零子,也称为零空图。用图“”表示太极球,也称为太极图。两个小圆,白的表示白洞,黑的表示黑洞;大圆表示太极球与零子空间;波浪线表示黑白洞能量振荡平衡及进出的象征性分界面和太极球的自旋。由自旋可决定太极球的正反。

自然界的虚实物质(单个或复合太极球),出现相对抵抗运动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满足临界值这个条件,就可以产生强大的能量放大效应和时空效应。只不过出现的时间有长有短,威力有大有小,运动的形式各不相同。例如:龙卷风、海啸、球形雷电、百慕大现象、时空遂道现象、人体特异现象、自然或人为的UFO现象等等。

现代物理基本上是太极球外的物理,是把复合太极球分离,将质量较低效率转换成太极能量的物理。而太极能量物理却是太极球与真空中零子互相作用的物理,是把单个太极球聚合于同一个零子之内,将质量最高效率地转换成太极能量的物理。在描述运动方面,太极能量物理与现代物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11.太极能量大统一

磁力场、电力场、引力场、斥力场、强力场、弱力场、等等力场都是由太极能量的携带者“零子”的不同运动所形成。

比如:由零子的旋转运动形成太极球,然后不同太极球的旋转组合又形成正负电场产生静电力,正负电场的运动再形成垂直于电场的磁场而产生静磁力;零子的旋转运动产生质量(重力或惯性),继而形成太极能量向球内辐合的运动场,而太极能量向球内的辐合运动场就是引力场,产生引力。

因此,正的和反的荷子、磁子、引力子、斥力子、强力子、弱力子等等都是因为零子的不同运动而扮演的不同角色。

当零子内的太极能量质量化时,太极能量密度减小,为了保持太极能量密度平衡不变,其就会从黑洞向零子周围吸取太极能量,也表现出零子体积的同时减小,因而形成了周围太极能量向球内的辐合运动,产生引力。当它们的质量太极能量化时,太极能量密度增加,为了保持其太极能量密度平衡不变,其就会从白洞向零子周围辐射太极能,也表现出零子体积增大,因而形成了太极能量由零子球内向球外的辐射运动,产生斥力。

12.太极能量的应用需要附带解决问题

1.人体与设备的防护

基本太极球(广义光子)由于特殊的属性,决定了它是无任何污染的最原始的绿色环保能源。

基本太极球内部太极反应的质能转换效率之高几乎是百分之百,是任何能源所不及的。其人为质变能及自发能变质的转换速度之快也只是一瞬间。相同的质量,由太极反应转换出来的太极能量是核聚变反应转换出来的近千倍,与正反物质湮灭所转换出来的基本上相等。

  太极反应可以比较容易地受到控制,不象核聚变反应和正反物质湮灭难以受控,

太极反应所需的能源在宇宙中随处可取,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受任何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不需要增加能源载荷,更没有核污染和化学污染。但是太极反应在地面应用功率过大时,由于过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及设备有害的,因此要用阻挡电磁辐射流的防护层给予保护。

2.在作超光速飞行时,一定要准确控制好还原的时间和地点。否则会被卡合在物体中永远不能出来,从而失去生命成为化石。  

13.太极能量与运输

1.飞碟的真正动力

飞碟就是一个被变了形的太极能量球包围着的飞行器。是用人为的激发质能流激发了太极球,而将激发质能和太极球的质量约按光速的平方倍放大成太极能量释放,膨胀零子再将飞碟包围起来后形成的。

由于飞碟被太极能量包围和惯穿,减小了内运动,从而整体的质量都可以转换成太极能量,因而飞碟的质量可以变的非常小,因此沿激发质能流反方向运动的速度就可以非常快,其球内的时间也可以非常慢。只要有规律地控制好主动质能的频率和强度以及方向,就可以在宇宙及空中任意飞行。

如果增强激发质能,使飞碟的全部质量转变为零成为零物质体,飞碟就可以直接超越光速飞行了。当再控制其反转成为虚物质体时,它还可以做逆时间飞行(进入虚世界逆时间飞行,可以观察到实世界的过去,但因为是虚的状态,不能对实的状态发生作用,所以干涉不了过去),也还可以在实物体中穿越飞行,当到达目的地后,减小激发质能,飞行器就会复现。

因此,飞碟在空中、在水中、在物质中、以及在宇宙中的飞行都可以做到几乎是无声无息的。

2. 飞碟的动力结构

2.1.用直流电产生直流高频(微波级以上)脉冲电磁束,取多组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成对相抵抗(或再加以整体旋转),封住中心处的所有自由度,以栓住某颗(或多颗)基本零子,并加以激发膨胀。此为“捕捉器”。且此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的频率和强度应可以自如地受到控制。

2.2.取一达到临界值的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作为激发束,对准捕捉器中心处被捕获的基本零子,不断地把宇宙中的基本太极球打入被捕捉的基本零子,以激发和引导太极能量。此为“激发器”。激发器应该可以绕捕捉器中心作半球面的自由移动,以便控制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的方向,同时应可以自如地控制该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的频率及强度,以便于控制飞行的方向和速度。

2.3. 设一发电装置:捕捉激发器中心套在主磁路的空隙上并可绕主磁路旋转,在空隙上才能有最多最活的基本零子和基本太极球,最容易捕捉和激发。在主磁路上设一引导绕组和一采能绕组;引导绕组引导主磁路中被捕捉激发的磁能以产生交变运动,采能绕组采集主磁路中被引导的交变磁能用以转换成交变电能;采能绕组中的交变电能,大部分用以输出负载,少部分用以捕捉激发和引导。设一全波整流器和蓄电池组,将采集的少部分交变电能整流成直流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中以供捕捉激发和引导所用。设一交变电能发生器,将部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变电能用以引导。设一同步调制直流高频脉冲发生控制器,分别将所需强度且同相位的同步直流高频脉冲电流送入捕捉激发器用以捕捉激发。此发电装置称为:太极受激发电机。这就是能量守恒式永动机的模式,是将宇宙中的基本太极球的质量人为地激发,并按约光速平方倍放大转换成太极能的应用,然后此基本太极球又被宇宙自发瞬间还原,以此无限循环。好比核电,是局部能量不守恒的结果,但是整个宇宙的总能量是守恒的。另一方案,是直接从被激发的动力太极能中感应采集部分电磁能整流储存。

当动力捕捉器能束达到临界值时,将把另外捕获到的与能束同轴的基本太极球一起激发,强大的受激发的太极能量的重叠可将飞行器包围,限制飞碟整体内全部物质的自由度,减小整体内全部物质的内运动,可使飞碟整体内全部物质的质量减小并转换成太极能量的增加。随着捕捉器能束同时同等增加至一定强度,使飞碟质量达到零时,则飞碟成为零物质体,或反转成为虚物质体,进入零虚空间而原地消失,此时飞碟就可以在宇宙中作纯时间旅行(关闭捕捉器,飞行器将原地复现)和超光速飞行了。没有质量减小的过程,飞碟是不可能成为零物质体或虚物质体的,也就只能做亚光速或亚音速的飞行了。

这种飞行器,可用充满宇宙的光子和各种粒子作能源,因而能源随处可取,不需负载,在实空间表现为光子驱动,进入零或虚空间后自动变为快子(零子或虚子)驱动。由于包围飞行器的太极能量球体随脉冲波动,强度和频率有时又非常大造成空气发光,以至于经常看到的是一团光,甚至会看到周围还有大光环。

14.太极能量通讯

由于被强大的电磁流包围着,破坏了电磁通讯,所以这种通讯在这里不适应了,必须使用太极能通讯

方案一.用电磁波信息能量束激发被捕获固定的太极球,引起其内太极能同步波动,并在太极能空间中以无穷大速度传播。另一方则用被捕获固定的太极球来感应太极能波,以产生电磁波同步信息,然后调谐检波还原。

方案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景象和声音),都会通过自己的太极球引发太极能波,只要用方案一的吸收方法调谐检波还原即可。

方案三.人体是最好的太极能量波的吸收和发射器,用意念调谐检波最精细最准确最灵活。只要能够通过经络用意念把头内经络汇聚处(人体主要有七个以上的经络汇聚处,它们除了有相同的作用外还有不同的作用)的太极球捕获固定,接收和转换宇宙中的全息太极能波为电磁波,再用意念调谐检波放大,并送入相关部位,就能看见想看的景象,听到想听的声音。(注:意念能够作用于电磁波,使之发生变化,这是经过许多物理学家试验所证实了的)。

太极能通讯是最好的通讯,不论多远基本上都可瞬间到达。

15. 太极能量与发电

设一发电装置:捕捉激发器中心套在主磁路的空隙上并可绕主磁路旋转,在空隙上才能有最多最活的基本零子和太极球,最容易捕捉和激发。在主磁路上设一引导绕组和一采能绕组;引导绕组引导主磁路中被捕捉激发的磁能以产生交变运动,采能绕组采集主磁路中被引导的交变磁能用以转换成交变电能;采能绕组中的交变电能,大部分用以输出负载,少部分用以捕捉激发和引导。设一全波整流器和蓄电池组,将采集的少部分交变电能整流成直流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中以供捕捉激发和引导所用。设一交变电能发生器,将部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变电能用以引导。设一同步调制直流高频脉冲发生控制器,分别将所需强度且同相位的同步直流高频脉冲电流送入捕捉激发器用以捕捉激发。

此发电装置称为:太极受激发电机。这就是能量守恒式永动机的模式,是将宇宙中的基本太极球的质量人为地激发,并按约光速平方倍放大转换成静电磁能的应用,然后此基本太极球又被宇宙自发瞬间还原,以此无限循环。好比核电,是局部能量不守恒的结果,但是整个宇宙的总能量是守恒的。

16. 获得零虚质量的方法

用直流电产生高频(微波级以上)脉冲电磁束,取多组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成对相抵抗(或再加以整体旋转),封住中心处的所有自由度,以栓住某颗(或多颗)基本零子,并加以激发膨胀。此为“捕捉器”。且此直流高频脉冲电磁束的频率和强度应可以自如地受到控制。

当捕捉器能束达到临界值时,将把捕获到的与能束同轴的基本太极球一起激发,强大的受激发的太极能量的重叠可将物体包围,限制物体内部的自由度,减小物体的内运动,从而可使物体的质量减小并转换成太极能量的增加。随着捕捉器能束同时同等增加至一定强度,使物体的质量达到零时,则物体成为零物质,或反转成为虚物质,从而获得零虚质量。没有这类捕捉器的捕捉与激发过程,是不可能获得零虚质量的。  

17. 太极能量与人

零子与虚子虽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隐形物质,但它们却在人体生命现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零子、虚子与人类生死攸关

1.人体经络现象

1.1.人体经络概述

人体经络是中医学及中医治疗的基础。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粗大、纵行于体内的主要干线称为“经”或“经脉”;络,又称“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横行于体内,与经脉交织成网络。经络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经脉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这十四条经线循行于体内,起着控制全身的主导作用。络脉由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组成,后者自络脉支出,遍布全身,难以数计。

2500年前中国就发现了人体经络。宋代著名医学家王惟一把《内经》里描述的14 条经络及354个穴位刻画在一个铜人上,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针灸、经络学教学和临床治病的模型。《内经·经脉篇》说,经络可控制人体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也即生命之是否存在,疾病之所以发生以及得到治疗都决定于经络。祝总骧教授主编的《锻练经络  百岁健康》一书认为:“各种医疗保健法,如针灸、推拿、气功、民间疗法、武术、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等等之所以具有医疗保健的效果,无一不是由于激发和锻练了人们的经络系统而产生的,因而可以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或者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保键系统。”

    中医还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道。然而,经络所运行的气血并不是显在的气血— 红色的血液及其所携带的氧气,显在的气血是通过血管而运行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内所运行的气血,指的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气。经络对人体内部的调节、控制,也是经络通过运行潜在的内气来实现的。

经络同其内运行的内气一样,也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解剖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方医学一直没有发现经络,在1989年以前也不承认经络的存在。直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等在祝总骧教授领导下,用三种实验方法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西方医学界才承认经络。这三种实验方法不是直接看到了经络或解剖出了经络,而是通过人体反应的间接方法来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现将这三种方法介绍如下。

1.2.证实经络客观存在的三种实验方法

1.2.1.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

在古典经络线的手指或脚趾端的经穴(即井穴)上放一个小电极,再把大电极放在对侧大腿上,通以电流很弱的脉冲电后,被试者在经穴处就会感到发麻。这时,用一个小橡皮锤在皮肤上沿古典经脉线垂直方向叩击,如图 3-3 所示。只要小锤一碰到经脉线,被试者就会觉得酸、麻、胀,有的还有上下串的感觉。凡遇到这样的高度敏感点,就用红笔在皮肤上点一个红点,最后将这些红点连起来,便画出一条经络敏感线,它正好和古典经络线相符。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经脉线,称为隐形循经感传线(LPSC),已经在国际上通用。

1.2.2.电阻测量法

用特制的电阻仪,通以低频脉冲电流,被试者手拿一个电极(称为参考电极),用另一个电极(称为探测电极)沿古典经脉线垂直扫描。当探测电极到达经脉线时,人体电阻就突然下降,微安表指针摆动。将这些低电阻点用绿笔点一绿点。把这些绿点连成一条线时,它也正好与古典经脉线一致,并和红点连成的线重合。

现在,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利用这种方法研制开发了很多经络治疗仪,利用中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人体经络,达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利用这种经络治疗仪,还可以探测到人体的经络和穴位。

1.2.3.高振动声测法

    用一个小锤、一个听诊器也能找出经络。如图3-5所示。将听诊器置于古典经络线上,然后用小橡皮锤沿古典经脉垂直叩击,当叩击到经脉上时,通过听诊器就能听到一个音量加大、声调高亢、洪亮、如叩击在空洞处的嗡嗡声。用蓝笔标记这些点,这些蓝点所连成的线也恰与古典经络线一致,并与前面的红点、绿点的连线重合。

如上实验不仅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且还证明我国古代对经络的描述是非常准确的。

然而,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并没有彻底解开经络之谜。既然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但为什么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解剖出来呢? 经络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是如何“决生死、处百病”和“行气血、营阴阳”的呢?

2.人体经络的本质

    如前述,人的生命体除了由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进行解剖的显在的肉体组成外,还由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解剖出来的隐形的经络系统组成。并且,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已被中国科学院祝总骧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所证实。但是,为什么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解剖出来呢? 亦即它们为什么会是隐形的呢?

    当我们了解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隐形的物质 — “零子”以后,经络系统的隐形便不难理解了。正像由实子组成的分子构成了人体显在的器官、血液系统等一样,零子构成了人体隐形的经络、穴位。因为零子是隐形的,所以由零子构成的经络、穴位是隐形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实子、实物质组成的人的器官、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构成一个实在的人体 — “肉体”,由虚子、虚物质组成的人的器官、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构成一个隐形的人体 — “虚体” ,而由零子形成的经络系统、穴位等则构成一个隐形的人体网络,它们是肉体与虚体的衔接脐带,是肉体与虚体的太极能量交换的通道。    虽然由虚物质构成的人的虚体不像由实物质构成的肉体那样显而易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肉体,甚至通过由零子形成的经络控制着人的肉体。因而,虚体是人体内隐形的又一生命系统。

    肉体由实物质组成,虚体由虚物质组成,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人的生命体的呢?

实子与虚子不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必然存在一种与我们已知的各种场都不同的场,虚体与肉体通过这种场结合在一起。这种未知的场既可以连接于实子,又可以连接于虚子,并且出现于生命过程之中。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这种场就是由零子构成的太极能量场,也就是生物信息场或思惟意念场。

虚体与肉体通过太极能量场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生命体。肉体、虚体和经络可称为生命三要素,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引起整个生命体的变化。

正如前所述,中医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经络可控制人体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即生命之是否存在,疾病之所以发生以及得到治疗都决定于经络。祝总骧教授还指出,“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或者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保键系统。”可见,人体经络系统和虚体对人的生命体是多么的重要,它同人的肉体一样,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经络系统是由零子组成的,虚体是由虚子组成的,所以零子、虚子与人类生死攸关。如果地球上不存在零子、虚子,因而也就没有人体经络系统和虚体,人的生命体也就不复存在。

3.零子、虚子与人类的未来

虽然如前所述,经络系统是“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但由于虚体和经络是隐形的,一般人感觉不到虚体和经络的存在,并对虚体和经络以及太极能量缺乏科学的认识,因而人们不能自觉地开发、利用虚体和经络以及太极能量,虚体和经络以及太极能量只是被动地、本能地、不知不觉地工作着。

普通人的思维意念不能明显地控制太极能量(思维意念场、人体生物场都是包含有生命信息的太极能量场)和虚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意念场不够强大。当人们对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有了科学的认识以后,就可以逐渐地学会从现在只能单纯地、自然地控制肉体以及经络和虚体,发展到可以主动地控制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并从单纯地通过肉体感知外部世界,发展到可以通过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感知外部世界。

当一个人可以通过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来感知外部世界时,这时普通人用肉体器官感知不到、辨别不出的东西,他就可以用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来辨别、感知。例如,现在人们用眼睛通过光线、用耳朵通过声波来感知、辨别。而将来人们就可以用经络的某个穴位,如百会穴、劳宫穴、丹田等通过经络中的太极能量场来与外界的太极能量场感知和辨别了。

通过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感知较之通过光线、声音等感知的优势在于,光线、声波等只能作用于普通实物粒子,因而通过声、光等感知只能感知到现在普通实物粒子及由其组成的客体,而不能感知到零子以及零物质、虚子以及虚物质(它们带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由于太极能量场不仅能衔接于实子,而且也能衔接于零子、虚子,所以用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来感知,其感知的范围便大大扩大。

我们把能主动地控制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的能力称为人体特异功能,进而把通过太极能量经络和虚体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称为天眼通。

人们现在所进行的体育锻练一般只是单纯直接地肉体锻练,当人们认识到经络和虚体的存在并同时对其进行锻练时,将会从整体上收到更好的锻练效果,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因此,综合我提出来的太极能量论,我认为:对经络的锻练,可以很好地吸收太极能量,从而拓宽经络、增加经络内太极能量流的强度,虚体和实体也就自然不断地强壮了起来。

在经络锻练过程中,随着锻练者的生物场--太极能量强度不断增强的同时, 太极能量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当经络锻练到一定程度时,人便能从自然地对自身生命体进行调整过渡到能主动地对自身生命体进行调整,以至于可以感知、影响到外部事物,甚至于可以进入到零或虚的时空之中去运动,这时,经络锻练者便具有了人体特异功能。

后语:

太极能量论可以解释大宇宙不是只从一奇点爆炸产生,也不会只收缩至一奇点而消亡,宇宙是多重的,是由大大小小宇宙时空复合而成的,它们在不断地产生与消亡、反抗与平衡着。可以解释伽玛爆的成因以及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可以解释真实飞碟的时间、速度、轨迹、能量、隐形、穿越等特性。还可以解释自然界球形雷电、百慕大现象、时空遂道现象、人体特异现象、自然产生的UFO现象等等不解之迷。也可以指导开发利用不尽的清洁能源--太极能量!   

这正是: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万物,

孤阴之不生、独阳之不长、反抗与平衡,

受之一点滴、馈给千千万、无为无不为,

世间千万法、本是太极生、而今合归一。

中国 周治平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