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子百家故事

 fxp2075 2013-11-24

1、孔子:“颜回,以后你发财了,我给你当司机”
周游列国的路上,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被围困在陈蔡,陈蔡的一帮小官员把孔子他们围在里面不让出去。孔子和弟子们已经饿得快不行了,却还在那里讨论“道与势”的关系。孔子还想有意识地利用这次挫折来考验弟子对道是否坚定不移。孔子先问子路:“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意思是说,我的道不对吗?怎么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子路忠厚正直,脱口而出:“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人们不相信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人们还不肯按我们说的做?孔子对子路说:“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必行,安有王子比干?”意思是说,仲由啊,我来告诉你,如果仁义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那就不会有伯夷和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悲剧了。如果智慧的人就能行得通,那就不会出现被商纣王剖腹挖心的比干了。然后,孔子又问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子贡有商人的思维,他的意思是说,老师,您的道太伟大了,伟大到这个世界容不下你。您何不稍微妥协一下、降格以求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意思是说,子贡啊,好的农夫只管耕耘不问收成,好的工匠只追求手巧而不问是否顺人意。君子修道,怎么能妥协、降格呢?
最后,颜回进来求见,孔子又拿同样的问题问他。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修之不道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的意思是说,天下不能容是天下的问题,老师就应该坚持推行,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绝不降格以求。这个时候最能见一个人的君子本色。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欣慰地笑了,然后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是说,颜家小子说得真好啊。如果你以后发达了有钱了,老师我为你赶车吧,我给你当司机。
孔子这样表扬一位比他年纪小三十岁的学生——颜回,太可爱了。

2、孟子:无法摆脱被辞退的命运
  守丧三年虽然是孔子提出的,但据说,真正在列国推行守丧三年的政策,以至于后来形成“共识”,是孟子的功劳。
  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战国中期了,这比孔子的时代更为糟糕。孟子了解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社会的乱象后,也相仿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仁好不好呢?当然好,可战国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乱糟糟的内战,民不聊生。举个例子吧。齐国动用精兵,仅五十天就一举灭掉了燕国。齐国大将匡章跑到燕王宫里,太子说,你出来一下,有人要见你。太子刚出门就被剁成“饺子馅”,然后把肉馅封在坛子里,发酵后献给了祖宗吃……
  如此血腥!如此残暴!所以孔子、墨子、孟子等诸子都周游列国,试图劝国王停止杀伐,推行仁政。所谓仁政,其实就是攻心为上,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来征服人,让人家心悦诚服,诸侯相举来朝。曾经有一个算卦的人给魏惠王算了一卦,说,大王很仁。魏惠王很高兴,忙问:那我功业将有多大啊?。算卦的人说:功业吗,只能亡国。魏惠王大惊。
  算卦的人说:人一旦仁慈,就不忍诛杀,就会心太软。能不亡国吗?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魏惠王在众鳄鱼之中,是最仁厚的了,但也属他被欺负得厉害,土地越来越小,士兵越来越少,最终失去战国首强地位。
  所以,那个时候说“仁者无敌”没有国王接受,因为仁成了软弱的代名词。但孟子的运气比孔子好一点,齐宣王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礼遇,决定向孟子学仁政。齐宣王授与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请教。
  孟子讲仁,要求大家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法很好,但实在过于理想化了,是不是?孟子抱着救乱世的理想,到处宣讲仁政。燕国被齐国吞并之后,孟子意识到自己的理想破灭了,他没有能说服齐宣王。而齐宣王呢?占领燕国之后,并没有从燕国捞到多少好处,相反,还在国际上成了侵略者、失道者。?
  孟子向齐宣王递交辞职书,请求辞去卿位。齐宣王有点想挽留的意思,答应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小米的年薪,然后体面地退休。孟子这个人脾气不大好,不像孔子那样轻松柔和愉快,马上生气地说:“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实话说,齐宣王和孟子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孟子对齐宣王也可谓尽心尽力。比如现在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举到的那个“专心致志”的故事就来自于孟子劝齐宣王的话: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
  但是,孟子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被辞退的命运,甚至临走前给齐宣王留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样的狠话。知识分子和权力的合作是否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宿命?

3、晏子:二桃杀三士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死去之后过了一百多年,齐国出了一位和管仲齐名的人物——就是今天大家称呼的晏子。晏子的智慧体现在很多故事上,“二桃杀三士”就是其中之一。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体现了晏子的非凡智慧。这个故事来自《宴子春秋?谏下》,比喻借刀杀人。诸葛亮《梁甫吟》中说:“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李白在《梁甫吟》中云:“力拔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那么,有人问了,好好的,为什么晏子要用这种看上去极其聪明的办法来除掉这三名勇士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力气大得出奇,能够徒手打败老虎,所以在齐国非常有名,一般人不敢惹他们三个。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表现旁若无人的样子,也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晏子可是一国之相啊,对一品大员还这么傲慢,对下面的官员更不用说了。
 晏子非常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也早觉得这三个人太无礼,仗势欺人。可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来治他们的罪。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晏子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除掉了他们三个。

4、墨子:中国最早的帮会头子
宋楚相争,墨子一个人去调解。墨子从鲁国出发,那个时候没有飞机,他使用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辆老牛拉的车,一路上的颠簸可想而知,如果遇上下雨天,那就更难走了。墨子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用十日十夜的时间赶到楚国,说服楚王不要攻宋。在墨子前往郢都,阻止楚军攻宋的时候,他的弟子禽滑厘率领着三百名同门,登上宋国的城头严阵以待。
  他到了楚国,人家知道他墨子是大学者,有著名的墨家学校,还有自己的“敢死队”,就不想招惹他,对他还算客气,国君派一个和他一个级别的能人——公输班陪他喝茶、聊天。听他谈大道理。公输班是何许人也?说出来,吓你一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师傅,那在当时也是一个高级工程师,怎么着至少也是副高职称啊!
  墨子问,你觉得可以征服宋国吗,凭啥呢?公输班出招,被墨子一一拆去,墨子明白地告诉他,你所有的招,我都有防守之术,你打不倒我的。墨子为了实践他的“非攻”思想,干脆威胁对方说,你们如打宋国,我就打你们。
  公输班气得脸通红,说我如果使用最后一样武器看你怎么办。墨子说,你要杀死我很容易,但是我告诉你,这没有用。天下人谁不知道著名的“墨守”,如今我已经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的弟子。今天你如果那把我杀了,我的那些弟子可不会善罢甘休,还有我训练的墨家军,你自己看着办吧。公输班当然知道,墨子的学生遍天下,毕业后不少人进入了“精英”阶层,很多国家里,都有墨子的学生,他们的中坚领导分子称为“矩子”。这“矩子”大多很有声望和地位,一般人见了都要敬三分,这可不是吹的。墨家这个组织当时的势力不可小视,在不少国家都设有办事处。有一个当时在秦国的“矩子”,他只有一个独子,犯了罪,依法要判死。但秦王了解到是“矩子”的独生子,也给墨家组织一个面子,下令特赦。可这位“矩子”很会处理事情,他亲自去看秦王,一来是表示感谢,二来呢,是给秦王找个台阶下。“矩子”说,大王您的特赦令我很感动,但是我们“墨家”的家法不能特赦,不能让人在天下人面前说不起话。于是自己把自己的独子处死了,算是给对秦王一个交代。
  墨家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其最高领袖为矩子,矩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他们有严密的纪律,所有的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矩子的指挥。据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他们平时一律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麻或木制的“歧矫”,是一群深为战乱所苦、决心在艰苦的生活方式和严密的准宗教团体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游士”。
  你想,这样的墨家组织,这样严密的机构,其创始人墨子来陪你聊天,你公输班敢杀吗?你楚王能不给点面子吗?公输班只好放弃了杀墨子的念头。
  墨子是一位向帝国挑战的剑侠,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帮会头子。他是“天下为公”的人。每个国家都怕他,两个国家要打仗,他上来说,你们不能打。你们要打的话,墨家的弟子都来打你们两个。

5、庄子:老婆死了,鼓个破盆唱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6、李斯:立志成为“富贵的粮仓”的老鼠
李斯是楚国人,出生和成长都在上蔡这个小镇上。祖祖辈辈都是布衣,也就是平民百姓。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快乐,在上蔡这个小镇上,李斯娶妻生子,家境虽不富裕,日子过得倒也平静。拉着孩子们的手散步、读书,后面跟着自家养的大黄狗,那种天伦之乐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呢。
然而,是人都会有欲望,有欲望就不满足,就想改变命运,特别是读了点古书之后,这种不安于现状的想法日益强烈。
李斯也不例外。他给自己起的字叫“通古”。这还真不是夸张,李斯通读古书,知识渊博,在那样一个乱世,如果不读书,恐怕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他把苏秦当成偶像,苏秦凭着自己的学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享受了荣华富贵,我为什么不能呢?我肚里的墨水也不少呀。
可自己苦于没有伯乐推荐。那就自己大胆去闯,毛遂自荐。想到这里,自己鼓起勇气,敲开了上蔡郡衙的大门。
一番自我推销之后,赢得了上蔡郡衙内的赏识,同意让他做个管理文书的小吏。这是他人生旅途的第一次转折,尽管他现在还不是官,但成了小“吏”,毕竟摆脱了草民的身份。
在上蔡小吏这个位置,一干就是若干年。他又开始不满现状了。毕竟这距离自己的人生理想太遥远,自己的学识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次如厕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他在厕所里看到几只灰头土脸的老鼠,憔悴不堪,看到狗都吓的藏起来,活得战战兢兢,吃的却是污秽之物。他又想曾经在粮仓里看到的老鼠,身材肥硕,皮毛光亮,悠闲自在,别说看到狗,看到人都不躲藏,他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原来,地位决定一切。人最大的疾病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就是贫穷。我李斯说什么也不做厕所里的老鼠,一辈子住在脏臭的厕所里任人宰割,太惨了,要做就做粮仓里的老鼠,我要住进“富贵的粮仓”。
两只老鼠改变了李斯的人生观。李斯对自己说,必须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这一目标,决不含糊。他辞掉了上蔡小吏的职位,离开那个曾经给予他平凡、平淡、平静生活的上蔡小镇,来到楚国的兰陵(今山东莒南县),拜在名满天下的导师、大儒荀子的门下,和韩非成了同学,一起跟着荀子学术“帝王之术”。荀子讲述的内容很多,李斯偏爱老师讲的“天下为一”和“帝王之术”。

7、苏秦为什么要“悬梁刺股”?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人。时代农民,家境贫寒。据说,苏秦曾与孙膑、庞涓、张仪等人一起,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
苏秦这个人,志向远大,从小就不甘平凡,决心闯出一片天地来。他曾经去拜访周显王,周显王和苏秦一番交谈后,见他口才伶俐,脑袋又聪明、反应快,想给他个官做,可他自己已经被架空,有名无权,没有人听他的话。苏秦只好离开。
听说远在西北的秦孝公贴出榜来,广招各地贤才。苏秦就带上不多的盘缠,来到秦国。不巧的是,刚到秦国,就听说秦孝公死了。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去面见秦国的新君秦惠文王。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推销自己说:大王,我读了很多书,口才也好,您如果给我一个做官的机会,我保证能让您用武力统一天下。怎么样?秦惠文王见他年纪不大,牛皮吹得却不小。而且,眼前的这个叫苏秦的小伙子,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就对他很客气地说:先生,我听说过一句话:“羽毛不成,不能高飞。”您说得不错,不过,眼下我这里没有什么位置适合您,恐怕还得等几年再说。
秦惠文王这是在委婉地拒绝苏秦,不想给他官做。可苏秦不想就这么放弃,因为他回家几乎没饭吃,家里实在太穷了。再说了,他自以为读了几年书,有点墨水,这么放弃他做不到,也不甘心。他就离开宫殿,自己到附近找了个小客栈住下来,天天写奏章,把自己的想法连篇累牍地写下来,提了很多自以为可行的建议。连续十次当面递给秦惠文王,一开始人家还客客气气,到了第八九次的时候,秦惠文王一见到苏秦就躲。
苏秦还是忍着,在秦国一等就是一年。身上那点盘缠早就用完了,肚子已经抗议了。万般无奈,只好狼狈不堪地回老家。一进家门,一年多不见面的父母,见他面黄肌瘦地回来,背过脸去,不给他说话。自己的婆娘呢,就像没看到他一样,照样埋头织布,不予理睬。他饿得没有力气生气,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只好厚着脸皮到厨房求嫂子赏口饭吃,想不到,嫂子冷若冰霜,拒绝了给他东西吃。苏秦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忍耐。无论多贫穷,多坎坷,他都选择忍耐。
晚上,躺在破床上,翻来覆去地回想这次游说秦国失败的原因在哪。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自己知识积累不够,还有,机遇还不成熟,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得热米饭。他还得忍耐几年,储备足够的知识,等待机遇。他将自己的老师鬼谷子送的兵书《阴符》拿出来,日夜苦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又苦读了其他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读书困了就用冷水浇头,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8、张仪:“老婆,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张仪和苏秦是同学,《史记》上写他们都跟着鬼谷子“学术”。这里的“学术”,当然不是今天理解的意思,不是搞什么学问,而是研究权变之术,然后取得功名,封侯拜相。
张仪学成后就到各国游说。他先到了楚国,投奔到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昭阳的门下,做了门客。张仪当时还是个无名小卒,在众多门客中也不出色,受不到主人的重视。由于他家出身贵族,也不像苏秦那样吃了那么多苦,所以他一天到晚看上去就是吊儿郎当的样子。
有一天,这位楚国宰相家里的玉璧不见了,有门客举报是张仪偷的,宰相也不费话,将张仪捆起来一顿揍。张仪伤痕累累地回到家里,老婆见了,心疼地责怪:相公啊,你说我们在魏国平静地过日子有多好,非要跑出来追求富贵,何必呢?
张仪有气无力地说,老婆,你先别忙抱怨,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有没有坏?张夫人说,在,当然在。张仪笑了,说,老婆,没事,只要舌头没打掉,就没有关系。我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