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唐代的石浮屠

 安东老王 2013-11-24


 

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关于唐代的石浮屠

 

作者/古塔寻踪;安东老王引用整理

 


在国内现存的百多座唐代古塔中,根据其建造目的及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佛舍利塔、僧人墓塔和功德塔(供养塔)。佛舍利塔专为埋藏、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建,又分为真身舍利塔和法身舍利塔:前者埋藏真正的佛祖舍利,即佛祖的墓;后者则埋藏象征佛祖舍利的物品,如佛像、经卷等,有点类似于衣冠冢,佛舍利塔一般为高大的砖塔。僧人墓塔即为和尚的坟墓,多为小型砖塔和石塔。而功德塔则为佛教信徒为积累自身的功德,同时为自身或亲友祈福所建,多为小型石塔,本文讨论的即为这种功德塔。

这种小型石塔,名为“石浮图”或“石浮屠”,现存大约有三五十座,主要集中在冀中、豫北一带,江南未发现;采用高质量的石料(如汉白玉、青石等)建造,塔身上多有精美浮雕造像,几乎每一座都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珍品。

这种石浮图几乎都为平面方形,用石板或石块拼接粘合而成,造型多数为仿密檐式,七级居多,也有多至九级甚至十五级的,整塔通高大多在3-6米之间;个别为仿亭阁式,高2米左右。塔身每面一般是整块或两块石板,正面辟长方形门,门上方有浮雕火焰式拱券门楣,门两侧多浮雕有金刚力士,有些在内部石壁还有浮雕佛像或供养人像;塔身之上每层檐都为一整块石板,雕刻成仿涩叠檐的样式,顶部一般为宝珠形式。有些石浮图除了正面有门外,在背面也雕刻了一个类似的假门。早期的石浮图通常不设基座,且装饰较为简洁;盛唐开始多设精美须弥座,束腰壶门内装饰兽头、乐伎等,塔身雕刻也更加繁复精美。从初唐的简洁到晚唐的繁复,这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趋势。例如建于唐代初年的梦堂庵塔,塔底不设基座,以简洁的线条构成火焰门楣,门侧不设金刚,塔身亦无任何附加装饰;而建于天宝十四年(755)的陇西尹公浮图,塔身底部设三层须弥座,束腰内浮雕兽首、乐伎及负塔力士等,塔身正面门侧两金刚,火焰门楣上方高浮雕一整幅佛教图案,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飞天、天龙和云雾等,塔身背面亦雕刻门侧金刚,莲座宝塔,妙音鸟,天龙等;又如建于晚唐时期的龙虎塔,塔身装饰性浮雕极为丰富,整个塔身上几乎找不到一点空白,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石塔的侧面壁上,多刻有铭文,一般题为“石浮图铭”或“石浮图记”,内容记载浮图主(供养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建塔目的和过程,并为其歌功颂德。有的塔铭本身就是一片好文章,有的则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

根据石浮图上的铭文内容分析,这种作为功德塔的石浮图实际上和石窟内部造像,造像碑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佛教信徒们供养神灵,积累功德,并借此为自身或亲友祈福(说白了就是向菩萨“行贿”)。注意,“佛教信徒”并不等同于“佛教徒”(出家人),而且从塔铭记载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出资建造功德塔的供养人并非和尚或尼姑。而供养人的具体身份,则多为中下级官吏,中小商人、地主等具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产阶级”,并非巨贾、权贵。如云居寺的王公、田公、李公三座石浮图,其供养人王X檄、田义起、李文安的官职为法曹参军,折冲都尉,果毅都尉,都是“七品芝麻官”。而细观其建塔目的,有很大比例都是为了去世的亲友而建。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