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人

 茶香飘万里 2013-11-25

说说咱们陕西人 
 来源:陕九陆逍遥 

  陕西大多数地方历史上曾是西北游牧民族的盘据之地,南北朝时,氐人、羌人、鲜卑人还在这里建立过好几个王朝。所以追溯血缘,今天的陕西汉人实际上大都掺杂着骠悍的游牧民族的血液,这是陕西人比较粗犷豪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陕北人更是如此。这个问题把它放到整个北方也是成立的,只要仔细翻一翻北方的历史就会明白这一点,当然,南方汉人在历史上也是由各种民族汇合而成,比如越人、三苗等等,但应注意到北方的各个民族大都是强悍、流动性较强的游牧民族,而南方民族大都是定居型的农耕民族,性情要温柔细腻得多。

  陕北是沉默的,同时是宽阔激越的。黄土高原辽阔苍茫、贫瘠深厚,人们世代把窑洞建在山峁川塬的高坡上。黄土高原一方面造成了长期落后的经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陕北人精神性格中坚韧的毅力、宽厚的情性、以及不可扼制的激昂野性。所以,陕北人属于比较典型的大西北人,他们保守老成,容易安于现状,对于物质的要求不高,近代以来拥有“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已经满足了,时至今日,陕北人仍是中国最为淳朴勤劳的一个群体,相对落后的经济并没有使他们厌倦家园向往外界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在黄土高原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小日子倒也顶天立地自由自在。

  而在以关中平原为主的陕西南部,人们在粗犷中又多了一份狡黠和灵秀,不论是这里的土地、民风还是建筑,都被古老而烂熟的传统文化熏陶得太久了,所有的一切都有如一坛保存了千年的老酒。

  陕西南部的人大都性情粗放,讲究礼仪,墨守陈规而又富有灵敏的神经。他们忠厚老成,但同时精明倔强,他们包容性较强,但又对新鲜的东西保持怀疑。祖先漫长的荣光,使南部陕西人自豪,并有点自视甚高,但这种理由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这正如一个曾受人拥戴的有钱人,到后来家境没落了,于是他的心境可想而知。有人把近代的关中人称为没落的贵族,当然,这种“没落的贵族”更多是指整个文化上的衰退,内涵上与八旗子弟那种“没落的贵族”是不一样的。

    陕西的历史,抵得了一部中华文明史,由于秦人曾是贵族,难免沾染傲气。秦人居秦岭山麓,渭河两岸,河域里趟出了足足八百里,一马平川。盛产小麦、玉米、杂豆、棉花……有水果,有油料,有山林,包罗了中国各地产物,气候标准,地理标准,人口密集度标准,就连中国的北京时间都是以西安东50里地下三十米处的原子钟为准。在西安人耳朵里,收音机里的“北京时间”那就是“西安时间”哩。

    陕西人欺生,不喜外来人口,陕西人亦惧外,饿死不出远门。陕西人嫁女儿叫做“打发”认为是差遣了,是派出去了,因为陕西的女子并不对外,一遇哭闹,扭屁股就又蹩回娘家。受不了外人欺负。

    陕西人把话多的,嘴贫的叫做“皮干”,原意是指皮和骨,所谓“皮革”一说。皮革者,冥顽,死不改性。做物质了,那就是结实的皮鞋,勒不断的腰带,骑不糟的马鞍。借了来形容人,那就是不咋样的人了,好不到哪儿去。

    陕西人把嘴馋贪吃者叫了“嗓眼”,词义来路不明,字面上也很难解通,但用得极广,以至超越吃像,直到惹人厌烦却要往人面前凑者一律冠以“嗓眼”

    陕西人把心绪不爽,身心烦乱又一时间难以宣泄叫做了“睦乱”。
    一部《离骚》情调,酿成世代情操,让后人演绎成风骚、轻佻、调情、谈情说爱。陕西人则格外刻薄,把“讨好”、“巴结”一律叫了“骚情”。陕西人若是被人叫了骚情,那是可以自杀的。
    陕西人还有多的说法,除了古书上查得到的,而为陕西人独用至今的,其余还有生生息息不断创造的民众俚语,好似现代诗话如“害怕”叫“怯火”、“吹牛”叫“胡讪”…… 重要说的则是“揲活”二字。此处有两解。简言之——“揲”为一字时,即为吃之意,吃饭既是;若是加一活字成“揲活”则指了“做爱”这是在关中地区,到了陕北,则一个“揲”就是“做爱”之意了。
    陕西也有出美人的地方,且声震全国,那就是陕北米脂的婆姨。只是想花了不行,米脂的婆姨虽是细皮嫩肉,却柳腰连了丰臀,国内唯一。米脂婆姨的美,是不如江南女子清瘦的美,是属肥美呢。
陕西人作为人文原生态是当之无愧的。但遇了现实里的社会却不一定优越。
 
 [长安大学]为啥陕西人就爱秦腔
 
作 者 :马国锐 来 源 :长安大学报 
 
 
  贾平凹在《秦腔》一文中写到“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家乡的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对啊,想想黄土地上的陡坡、深谷,还有层层叠叠的梯田。秦腔成了山里寂寞的人们执着对抗寂寞的方法。无拘无束,曲调高高低低,这正顺应了黄土地的地势,顺应个人的心情,甚至顺应看不见的风,来抒发我们大西部人的感情。
  秦腔,不同于典雅雍容的京剧,不同与清丽婉约的黄梅戏,它最典型地反映了三秦大地儿女质朴、热烈、缠绵的性格。秦腔,是陕西的一种文化,是风俗剧种。有人这样给我说;所谓“秦腔”,秦,是取西北三秦大地的秦字,也就指三秦大地;腔,是指腔调,是大西北陕西人的腔调;之所以称作秦腔。是陕西人的文化瑰宝。因此,我就一直认为秦腔就是陕西固有的文化魂宝。
  在历史上,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与陕西交界之处。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在陕西已经是颇为流行。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陕西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强烈的影响。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豪放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各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小说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于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可以说,秦腔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底蕴。而陕西人喜欢秦腔,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他能把陕西人的感情拳拳地表达出来。
  读大学的时候,班里的陕西同学较多,都深受秦文化的熏陶,不但会唱上一两曲,而且每每听到那一声声或悲怆或高亢或豪迈或隽永或豪放直爽的秦腔时,心里都禁不住地大声叫好。比起那些苍白肤浅的流行歌曲,秦腔更会让你感到一种古朴、浑厚与凝重的古典与历史的美。它粗犷豪放,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其声天摇地动,震耳欲聋,如雷鸣虎吼一般,方圆二三里都能听见,吼者红脖子涨脸,其乐无穷。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泄内心深处的大喜大悲。秦腔很土,深深的黄土地,是孕育它的土壤;勤劳的劳苦人,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们对历史故事的回忆和对百姓生活的讴歌,是秦腔亘古传唱的动力。我想这就是陕西人喜欢秦腔的原因所在吧。
  在大学学习戏曲欣赏课的时候,老师说曾经有一个外地人想领略一下秦腔的魅力,便让一老陕领他去村里听秦腔,到村口忽然远处传来几声秦腔,洪亮而尖锐,老陕连声喝彩:“终于遇到老师了,他比我唱得好,他的底气真足!”于是他们飞奔过去,走近了一看,原来是在杀猪。虽说是个笑话,却道出了秦腔的特色———“吼”。
  同其他传统曲艺一样,在陕西农村秦腔仍深受百姓的喜爱。因为它产生于民间,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每天晌午,路过农家小院,你会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声声秦腔。陕西电视台的金牌栏目《秦之声》办了十多年,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经常用广播和电视欣赏他们钟爱的秦腔。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情一方戏。从深深的黄土地中走来,弥漫着泥土的气息,飘逸着野花的芬芳,但愿我陕西的秦腔能走出西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