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考场议论文如何设定分论点

 风雨山 2013-11-25

高考考场议论文如何设定分论点

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在文章架构上常采用“总—分—总”模式。开头总起点题,结尾总括全文,中间的“分”一般为三个部分,有的用分论点,有的用小标题。这相当于盖房子的“框架”,而“砌墙”则主要用事例,事例的多少视“篇幅”而定,但大多数用三个例子即每部分一个例子。

写作不是不可以化用“套路”。请注意,我说的是“化用”,只有习作者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对问题的认识真正透彻了,对生活的感悟真正深刻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统一了,才可能让习作得高分甚至满分。

重点谈分论点的设定。

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层进关系。还有一种是对比关系,但从说理的充分性与逻辑性角度评价,我不太赞成用这种方式。

并列关系是大多数考生的首选,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究竟什么是分论点,有些同学可能并不清楚,往往把不具分论点“资质”的表述误作为分论点。也就是说,他们刻意打造、重磅推出的其实是“伪分论点”。

看下面的例子:

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他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当他还是记者时,他曾报导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做了一句点评:“以如此娴熟、细腻的手法作案,真让人惊叹,这样的人若做其他正事,难保不成为行业先驱。”那名小偷为此大受鼓舞,洗心革面,如今已成为台湾几家大型连锁食品店的总经理。确实,林清玄一次无心的赞美,却意外改变了小偷的人生,使他演绎出别样的传奇。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善良的话语能带来无限希望!

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

一位农夫发现跌入粪池正在挣扎的小孩,毫不犹豫地救了那孩子。作为回报,小孩的父亲答应供农夫的孩子接受教育。于是,农夫的孩子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成为二战时挽救无数人的特效药——青霉素的发明人,他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而被救的小孩则是二战时叱咤风云的英雄首相丘吉尔。倘若不是农夫的举手之劳,二战又究竟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没有药品,没有精神领袖,英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像干旱土地上的一滴甘霖,善良的行为能创造伟大的奇迹!

                           (节自《勿以善小而不为》,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考场作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文有三个“分论点”,有点评者说“作者用并列式的三个分论点,从三个层面展开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井然”,好像对该文分论点的设置颇为肯定。但说实话,上面文段中的“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与“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这两句话根本就不能称作“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分解,其所揭示的同样必须是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是文中林清玄对所报道事件中人物(小偷)高超“技能”做假设性肯定后所产生积极作用的概括,其只相当于明示段落大意的一个中心句。而“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就更是“个例化”的概括,是对农夫救人之举所产生的“蝴蝶效应”的评价。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评价过于牵强,农夫救儿时的丘吉尔与改变二战进程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推理,任何曾经对伟人有过一点点帮助性质的“举手之劳”都可能“改变历史”,这样的圈子绕得太远了。(另:青霉素的发明者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比较而言,该文的第三个分论点“点滴爱心,汇成关爱深情海洋”,尽管表述有些生硬,但却是对人人皆为小善的重要性及所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的概括,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分论点。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有的同学由于缺少严谨的思维训练,几个分论点的设定往往过于松散与随意,或者只知用简单的物理标准或数学标准设定分论点,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拼凑出几根“劣质”的筋,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成了蹩脚而可笑的“拼盘儿”。有一篇题为《心怀友善》的作文(据某作文选,该文为2012年高考重庆卷高分作文),三个分论点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与自然为善”,由人到物到自然,看似轨迹清晰,实际上是将笼统言之有关联、细细分析很难沾边儿的三点生硬地赶进一个屋子,是典型的“捆绑婚姻”。大家想一想,一篇800字的文章,去掉开头结尾,每个分论点也就摊个200字左右,能把这么宏大的问题说清说透么?而另一篇题为《补洞》的作文(据某作文选,该文为2012年高考河南省高分作文),三个分论点分别为“一个人需要及时补上人生的小洞”“一个团队需要及时补上遗漏的小洞”“一个国家需要及时补上法治的漏洞”,从个人到团队到国家,貌似从小到大,层层递进,其实也是很幼稚的小儿科。

那么,分论点到底怎样设定才有助于分析议论的展开呢?

并列关系的几个分论点,应该像几个支点一样从内在事理逻辑(如因果、条件、阐发、补充等等)(把几个标绿的括号改成全角)的层面牢牢支撑着中心论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从更为具体的几个方面、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诠释。以前面所举《心怀友善》为例,全篇似应集中谈其中的一个点为佳,比如全文只论述“与人为善”。在分论点的设定上,可以从几个方面谈“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主要针对那些对与人为善存有错误认识的人来谈:他们可能认为与人为善是忽悠人的、玄虚的谎话,也可能他们所信奉的是“人人为我”的处世哲学而过于“自我”,还有的人可能认为帮助他人却得不到回报自己就吃大亏了,等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有自己独到认识,新颖的、深刻的三个分论点也就水到渠成地产生了:①与人为善是美德,是社会良性、健康、和谐发展的润滑剂;②“人人为我”与“我为人人”就像钱币的正反面,不可偏废;③“与人为善”应成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处世准则,要完善激励机制但为善者不能“苛求”回报。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可以从几个方面谈如何做到“与人为善”,这主要针对那些行动上犹豫、迟疑、不够果断的人来谈。有针对性,问题才能想得细,才可能把道理说明白,才能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

层进关系的几个分论点,要按照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与逻辑演化来设定,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顺序是不能随便颠倒或调换的。我举个最通俗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阐释类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者之间就是最典型的层进关系。如果文章设定三个分论点(姑且称作“分论点”吧),可以是前两个谈“为什么”,后一个谈“怎样做”;也可以第一个谈“为什么”,后两个谈“怎样做”。“为什么”实际上是对文章基本观点正确性或重要性的具体阐释,“怎样做”实际上是谈如何让这一观点体现在行动上,或者具体落实时应注意的事项。至于到底是谈“为什么”的比重大,还是谈“怎么做”的比重大,主要应视所阐释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有些道理是人所共知的“公理”,属于“知易行难”的那种,那么就应把火力集中于“如何落实在行动上”的阐发上;如果你要论述的观点是很有创新性、很具挑战性的,那么自然要把重心放在阐释“为什么”上。另外,还要考虑你心目中的“虚拟读者”在这两方面“病症”的轻重程度,以此确定疗治的重点区域。

以写作《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例,设定层进式分论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勿以善小而不为”属于那种“人所共知”的“公理”。我在《议论,要做“有用功”》一文中曾指出,对大多数人而言,明知是善,为什么不去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有的考生在习作中提到了“扶起老人反被诬”“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等等,若将这些作为原因的话,分析问题(包括分论点的设定)时就可以顺藤摸瓜,层层剥茧,对症下药,揭开人们的心结,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文章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老人摔倒不扶”等明知是善却不为的现实,那么就应从其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入手,找到解决的良策。可以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①人人为小善,社会才能越来越和谐;②坚定“为善”理念,从我做起;③社会要为“为善者”撑伞、鼓劲。这样,文章在宏观上就有了思维的纵深与逻辑的张力。

顺便分析一下林清玄的例子。这个例子可以用来阐释上面的第二点。林清玄为什么会在报道的最后加上这么一句点评?是他认定这个小偷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吗?绝对不是。他只是凭着记者的责任感,很“自然”地做这一切的。也可以说,这样的“赞美”,是其职业之“善”的体现。如果生活中的所有人,都能秉持做人的、职业的操守而不为外界的冷热所左右,那么“勿以善小而不为”之类的古训就不会在今日屡被提及而大走其俏。

【作者天津市河西教育中心  李玉山】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

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小的举动往往有大的收获,尽己所能,与人为善,何乐而不为?

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他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当他还是记者时,曾报道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作了一句点评:“以如此娴熟,细腻的手法作案,真让人惊叹,这样的人若做其它正事难保不成行业先驱。”那名小偷为此大受鼓舞,洗心革面,如今已成为台湾几大连锁食品店总经理。确实,林清玄一次衷心的赞美肯定了小偷的人生,使他演绎别样的传奇。

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善良的话语能带来无限希望。

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

一位农夫发现跌入粪池正在挣扎的小孩,毫不犹豫地救了孩子。作为回报,小孩父亲答应供农夫的儿子受教育。于是,农夫儿子接受了最先进的教学,成为二战时挽救无数人的特效药——青霉素的发明人本杰明·富兰克林,而被救的小孩则是二战时叱咤风云的英雄首相——丘吉尔。倘若不是农夫的举手之为,二战又究竟会是怎样一番惨象?没有药品,没有精神领袖,英国的历史定是悲剧。

就像干旱土地的一滴甘霖,善良的行为能创造伟大奇迹。

从小我们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雷锋一出门,好事一火车”。他总是从小事做起,给老人让座,捐钱,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点滴的爱心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把有限的生命活成无限的长度。同样,“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几十年来坚持献血,总量达全身血液的十倍!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一不让我们感动,敬仰,把他们作为榜样学习,奉献各自的爱心,世界就会变成一片爱的海洋,和谐美好。

就像蝴蝶一挥翅能引起一场飓风,善良的行动能积累出人性的光辉。

如今社会是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扶起老人反被诬,小悦悦无人救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是的,我们承认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本性,抹掉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同情与关爱。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用小行动,点大激情,相信善良的力量,相信人性的美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铭记“勿以善小而不为”,贡献自己的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

【名师评析】

文章整体构思巧妙,事例鲜活,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文章值得称道的是精心组织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标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化用名句,可以视为总写,统领全文,开篇引用材料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紧接着作者用并列式的四个分论点从“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善良的行为能创造伟大奇迹”“就像蝴蝶一挥翅能引起一场飓风,善良的行动能积累出人性的光辉”四个层面展开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井然。篇末再次强化中心,引用名言歌词彰显文采。结构严谨之美值得学习。核心亮点  事例鲜活,结构严谨。(点评人:张定勇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