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有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个是不太会讲故事,第二个不太懂表演。 这话说的真胆大, 然而细想来还真一针见血, 最起码不会讲故事说的很对。 说这话的人叫芦苇。 《霸王别姬》和《活着》是陈凯歌和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编剧是同一个人,就是芦苇。 08年《读库》上有一篇芦苇和王天兵的对话录《电影编剧的秘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芦苇是从类型片来切入的。 美国片多看几部,尤其商业片, 会慢慢发现故事情节是有些基本模式的。 大约这就是所谓的类型。 有专家曾经总结电影有二十六个基本类型。 一说起类型, 人们常想起程式化的人物, 格式化的情节, 如八股文的死板, 与艺术的灵动相悖。 然而这些基本的类型构架是有科学性在里边的。 如做音乐的和弦基本走向, 和弦的走向是有个规律的, 作曲家以这些基本构架作曲, 依然可以写出伟大的音乐作品。 相反按灵感写作的一些创作型歌手大约写十首就灵感枯竭, 开始重复了。 这些类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百次实验的结果, 最起码可以保证你不犯电影最基本的错误。 而重要的是你怎样用它, 怎样把几种类型交织, 怎样在类型的基础上有创造性。 魔鬼在于细节, 记得当年看斯皮尔伯格《大白鲨》的时候就觉得故事真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细节真是太重要了。 摘录些文章里有趣的东西: 1. 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是当时中国小成本的电影里拍的挺有意思的一个。 正是是芦苇写的提纲, 按美国西部片的类型来写的。 五十年代美国西部片有个成熟的模式, 现在,不妨将这几个因素罗列起来: 以下为故事的开始: 一、英雄来到小镇; 二、小镇被恶势力控制,小镇人民无法反抗; 三、英雄初露本色,有超强本领,打破小镇平静; 以下为故事的中间: 四、英雄与恶势力发生冲突; 五、小镇人民不理解英雄; 六、英雄与恶势力冲突升级,因为得不到支持,英雄受到磨难; 七、英雄在濒临绝境时,凭个人智勇杀入重围,消灭恶势力; 以下为故事的结束: 八、小镇人民挽留英雄,为英雄拒绝; 九、英雄离开小镇。 2. 同样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很失败, 完全没按类型片来做。 3.当我写《霸王别姬》时,陈凯歌的《边走边唱》正在制作后期,我和李碧华一块儿去看电影,我还专门把我的一个老朋友史铁生请来,他是一个残疾人,我把他推到 电影院一起看。看完以后,很多人向陈凯歌热烈祝贺,众口一词太棒了。陈凯歌特别兴奋,他问我,“你说这个电影怎么样?” 我说,“你这个是边看边想。电影看完了,我也想明白了。” 后来李碧华偷笑着——坏笑:“我是边看边睡。” 为什么呢?《边走边唱》沉闷的很,不是情节片。我光看那个老艺人说一些词不达意、玄而又玄的话。你跟他很难沟通。我说:“既然如此,你该依循你的 叙述方式吧。你过去是一个讲求诗意的导演。那你敢不敢拍一个情节剧?用经典结构,经典证据模式拍一个电影?也就是用好莱坞的经典模式说我们自己的话?” 他说:“你这个想法有意思,你跟我父亲谈谈去。” 4.芦 苇:好莱坞经典剧本理论就是讲冲突。人物冲突这个词是关键词。 我自己对于冲突的理解,前提就是困境——让主人公陷入困境,然后再看主人公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出来。这是我们常见的法则。 5.我写《霸王别姬》的时候,其实蛮愉快的,因为你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角色中,我甚至把程蝶衣也调戏了一把。后来我把这个话告诉了张国荣,我说写剧本的时候,早把你调戏过了。后来张国荣送给我一个很精美的台历,上面写着:“献给我心目中的四爷。” 6. 跟我合作过的导演,我对他们有观察有了解。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不管是电影学院还是中戏毕业的,对于情节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不够,从而导致很多导演 故事讲不好。这次编剧班因此显得特别重要,美国老师只讲经典情节剧,不讲反结构和小结构,讲大结构。我觉得在故事叙事上,中国导演最棒就是第三代。第五代 导演出道就不靠故事和剧情,我们看《黄土地》、《红高粱》,都属于风格化,非叙事的。 7.电影比较复杂,我们做编剧的,要把自己的手艺搞清楚再说。 凯歌跟我合作,我一开始告诉他不要参与创作,他很乐意,陈凯歌写的一个情节片就是《和你在一起》,充满了剧情缺陷,结束的时候,他不是按情节剧的要求写,他走偏了。他不懂情节片的结构,没有受过训练。 我没上过电影学院,从我的实践看,我认为他们压根不重视这个课程。 我特别注意情节叙述,而凯歌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人,我们俩合作是取长补短,情节只是手段,《霸王别姬》写出诗意的时候,比如孩子在练唱那段,陈凯歌会拍案叫绝。很多导演看不出来的陈凯歌却特别敏感,但他一旦自己写剧本就弄出了《荆轲刺秦王》。 8。后来(《霸王别姬》)拍完之后,我把张艺谋请来,问他角色怎么样。他说这是中国学好莱坞学的最好的电影。那个时候好莱坞是贬义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