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白 : 反女权主义的女权主义者

 随园天一馆 2013-11-26

我们该怎样对待一位在九十四岁高龄去世的诺贝文学奖获得者?我们该如何看待一位女性作家在男权世界里获得最高荣誉后的平静?我们又该怎样感慨生命的厚度或善待?是趋之若鹜地追赶并发出媚笑,还是掂量着自己的阅读能力对之发出啧啧两声赞美,再还是从书架上翻出那本早就买过且已经落满灰尘的《金色笔记》,从简介读起并想想自己在这一轮热议话题中要贩卖些什么典故?

2007年多丽丝·莱辛获得诺奖后,“文学祖师奶”、“师奶文学”、“迟到三十年的诺奖”等名词接踵而来,不仅感叹多丽丝·莱辛作为英语文学悍将驰骋多年终获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也再为原本单纯的文学附属上多余的修饰。文学本来就是文学,即便你今天读李白的诗,也不会声称那是老派的或者陈旧的文学,所谓“师奶文学”更能看出命名者的短视和一厢情愿。多丽丝·莱辛擅长多种类型文学创作,但从来写的都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诸多变故以及心路历程,无论所遇所知所感,皆为人类共有的感受,仅仅因为年纪大就制造出“师奶文学”,这既是看轻了自己,也误读了莱辛。

但我们依然可以对命运发出一声声感慨,比如倘若不是多丽丝·莱辛活得这么久,是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就会将之错过了,还比如,你不能想象假如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表那部把女权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的《金色笔记》后,便获得奖项,那会对她的创作造成怎样的影响。

生命是由无数个偶然构成命运这个玩意儿之后呈现的一种形态,这种公平的结构甚至对作家和铁道工是一样的,尽管我们的作家在揣摩人类命运这个宏大主题时,总是会比其他人多想上那么几个钟头,或者他们在自己日常工作中对命运加以厚重的端详,但归结在自己身上,作家并不比你拥有优势或捷径。换言之,我们虽然可以透过作家的作品,领悟人类命运和历史纹路,但对于作家本人来说,命运是否得天独厚地占到了便宜没多少帮助。

关于多丽丝·莱辛本人的生平,大体上可以如下记录——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父母是英国人。5岁时她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十几岁时因眼疾不得不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创作生涯中获得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2013年11月17日,多丽丝·莱辛去世,享年94岁。

多丽丝·莱辛的作家经历并非顺畅,个人的黄金时代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1949年,她带着幼子来到英国,几乎从零开始,次年她出版了《野草在歌唱》,这令她瞬间成为焦点作家。以一个黑人奴仆杀人的案件为主题,从心理角度反思了压迫与反抗之间的冲突,莱辛并非那种实验派或者想在自己作品中加入过多挑战世俗理念的作家,从她的这部首获认可的著作来看,莱辛更趋向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洞察周边残酷的世界与人性,她所输出的技术和价值观大多符合主流世界的潮流趋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莱辛的五部作品:《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和《四门之城》(1969),被评论界认为是一系列具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尝试。如果从世俗角度来讲,多丽丝·莱辛真正获得认可的是《金色笔记》(1962)。不仅因为这部小说最为知名,也为莱辛在世界文坛树立了一个对现代女性有所触及其阵痛的女作家形象,她以一个完整的女权主义作家形象就此脱颖而出。小说叙述了年轻女孩经历作情人和母亲的曲折故事,这位主人公就如同早期的“娜拉”一样,成为现代女性的精神榜样。

但终究多丽丝·莱辛还是一位传统型作家,这不仅仅是指她的创作品相或者涉及的主题,也包括她对事物的理解角度,比如在戴了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帽子数十年的她,曾经反省地说过:“我不喜欢六十年代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

莱辛的“妇女解放”最终更像是依赖人类的整体进步才实现的,比如避孕药和厨房电器化,换言之,作为曾经的女权主义作家,她并不相信女权主义,她也不相信人类依靠这些主义和精神,就能将自己从牢笼中挣脱出来,所谓解放终究要仰仗一次次工业的革命。

结合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以及后来她的自我“反省”,可以看做对所谓意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生活真正走向的反思。“我可以决定我自己的生活”,更厉害的意义在于你要拥有现实的基础,比如独立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凭空地想象和内心挣扎之类就能实现的。

我觉得多丽丝·莱辛在后来的许多言论和作品中,有一个尚未直接了当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很多女权主义者跟他们的对立面一样虚妄。

上世纪70年代之后,莱辛开始更多关注个人精神崩溃的方向,《简述下地狱》(1971)、《天黑前的夏天》(1973),皆涉及精神危机主题。而后来她的几部科幻作品,也为自己的创作边界扩张了许多。只是好玩的是,竟然有评论界认为,七十年代的这些科幻作品,实际上阻碍了莱辛多的诺贝尔文学奖,正是这些作品的先天“弱点”和本身成色使之晚了那么多年获奖。这种看法既是十分势利庸俗,也把一个作家的自由创作看成了股票市场的一种投机行为。

称多丽丝·莱辛为全能型作家一点不为过,她写过关于女性问题小说,也涉及过殖民社会诸多病灶的小说,而关于革命以及历史的题材她更是不断挖掘其中的人性细节,在她的笔下还有中产阶级、家庭教育、成年人遇见的冒失心理问题等等,几乎一个现代人可能遇见的表层困境在多丽丝·莱辛那里都可以找到影子。她既窥视文明,也不忘在文明的缺口处留下自己的笔迹;她不但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方向,也常常信笔由缰地将思路放任至太空或者人类文明结束之后的场景里;作为女性作家,她擅长把握女性主人公的心路细节,也对女人与男人相处的细枝末节进行了文学性的创造,以至于那些端庄的和扭曲的心理细节,可以成为后人观摩自身的一种角度。

多丽丝·莱辛只不过提供了一种阅读,一种反观我们人类自身性质的角度,而非让人可以就此肆意地幻想自己的合理性和排他性。当多丽丝·莱辛去世的消息传来,引起了必然的趋势若骛,她死得恰到好处——在得到诺贝尔这项充满世俗意义的文学奖项后,悄然离去,这既为她的死引来无数关注和惋惜,也为自己本来平淡的一生招来最后一波喧嚣。

别忘了,“女作家”在这个奇怪的星球上存在,还有一个格外的用处,那便是提供一些矫情的人去四处泛滥自己矫情的理由,他们要将自己的难以启齿的、困扰的、纠结的问题统统划为“女作家”的名下,在其作品、生平中一次次完成自我的意淫和救赎。

瑞典文学院在给多丽丝·莱辛的颁奖词中,称其“因其将自己的怀疑、激情以及幻想投入在对分裂的文明的审视上”,我以为这正是莱辛的伟大之处,她用她的质疑的品质,不仅仅是对一个错误的世界叫板,更是站在错误的对立面上对错误所伤及的人进行了有效的审视。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