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琴海上的灵薄狱

 啸海楼 2013-11-26

爱琴海上的灵薄狱

—— 希腊现况观察之二

廖伟棠 昨天 21:38

去希腊旅游前,就有朋友开玩笑:你们该不是去勘察形势,考虑希腊投资移民吧?希腊今年五月通过4126/2013号投资移民法案,声称只要在希腊置业超过25万欧元,便可获得居留许可(5年一续,如无违法便可永久居留)。虽然是玩笑话,我们也没有移民动机,但这法案的确非常诱人,似乎雅典是我们唯一住得起的文化古都(老实说比北京便宜),而且游历过爱琴海及其岛屿之后,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其他的面朝大海的房子能够打动你。

但回来后上网一查,似乎希腊这个投资移民法案并没有在敝国引起多大反响(虽说分析家们认为希腊此举纯属想吸引亚洲富裕移民)——敝国的小土豪们还是钟情南美那些小国,说到底,一个是怕希腊会乱(南美小国未尝不乱,但小土豪在那些地方还可以按潜规则办事,用钱买特权);第二个,土豪仍想继续捞钱,希腊现在一穷二白他们无利可图;第三个,我“恶意”揣测,是希腊的文明使土豪们形惭。

走在雅典中央地区的大街上,古典文明的“压力”犹存,抬头总能看见卫城的断柱残垣,顶着地中海崭亮剔透的阳光蓝天屹立,希腊人也依旧为他们三重辉煌历史而骄傲:古希腊文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文明、百年前的独立运动。古希腊意味着哲学、体魄、开拓精神,也是蓝色海洋文明的起源,肩负如此历史的人很难堕落。同时,东正教的信仰传统依旧强大,据说九成以上的希腊人还虔信东正教、并且会定期上教堂。

的确,雅典路上所见的男女,包括青少年,面貌表情都比较刚正严肃,相对于西欧普遍的嬉皮喜乐《欧洲青年的快乐原则》,他们甚至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当然也有经济原因,开小店的人们热情迎门,但只要你不购物他们就马上冷若冰霜,不像意大利人还会继续和你开玩笑。街头搭讪的人更加没有,吾妻在意大利西班牙都遭遇密集的“Ciao!Bella!”式搭讪,在希腊只有圣托里尼岛上一家手工饰物店的女老板在她购物后这么热情表白。

就连欧陆和英伦普遍存在的醉汉,雅典都罕有,每天晚上我们不顾旅游书警告前往所谓最乱的Plaka地区,基本所见都是文质彬彬端坐酒吧或餐厅喝酒闲聊的,唯一遇见一个喝醉了的帅哥,在地铁月台上突然挽着我的手要随我上车,旁边的老头严厉呵斥他一句他就忙不迭道歉了。倒是我差点被当酒鬼看待,在一家很地道的希腊馆子,被他们的家酿酒吸引,我一点就是两壶,老酒保诚恳劝说要不你先喝半壶,咱家的酒度数高,怕你喝不了浪费。我不听老人言,结果硬着头皮喝掉两壶,醉醺醺回旅馆。第二天再度光顾此馆,我只点一壶,老酒保竖起了大拇指憨厚一笑。经济不景气并不使人贪心,此地人心尚古。

与古道人情相对照的,青年人的怒气、怨气当然也存在于希腊,巴尔干火药库的边缘,直率性情依然激荡。公共建筑除了古迹,基本都布满叛逆涂鸦,越靠近大学区和政府中心越密集。各种东欧吉普赛或北非移民也像在法国意大利一样无业游荡,靠在旅游区卖艺卖花卖山寨名包为生,但希腊本地人对他们比较包容,老年乞丐会得到同样穿着朴素的希腊大妈的施舍,卖山寨皮包的黑人也有本地人问价的,少见在米兰巴黎等地的高级白人的白眼。虽然希腊近两成的财政收入依赖旅游业,但雅典人还是踏实生活着,在中国旅游城市常见的游客依赖症服务业(比如苏州园林周围所见)这里不多。

与有点乏味的雅典相比,希腊的海岛被誉为世界文青的天堂,我也不避俗,去了最天堂的圣托里尼岛,特意选了深秋淡季前往,就是为了避开滚滚人潮——据说得益自村上春树多本著作推崇,希腊的海岛游客大多是来自亚洲的文艺老中青。圣托里尼岛以大片立体迷宫白屋群落、衬托透明碧海及“世上最美”落日景致著称,我们此行居住在它最极致的一角Oia伊亚小镇,每天做梦般四处游荡,只遇到不到三十人游客。更神奇的,坚持每天长时间营业的,只有一间书店和一间餐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老板都是英国姑娘。还有零星小店只在下午暮光最绚丽时开门两小时。

伊亚的本地人,要么睡觉要么搞艺术要么钓鱼要么喂猫遛狗,更多的把房子出租给旅游业然后远迁他方。安逸太多,也许也让人受不了。我在岛上闲逛到第三天,恍然悟得这里并非天堂,而是基督教传说中的“灵薄狱”,据但丁《神曲》地狱篇描写,那是基督教诞生之前那些未曾受过洗礼的希腊罗马先哲,以及基督教诞生之后那些未及洗礼而夭折的儿童所被接纳的地狱一角,此处风景独好,浓荫笼罩的幽谷,只有哲人和婴孩——人类纯洁的两个极端,以凡人不懂的语言对谈世界的命运。

地狱的最佳状态莫过于此,犹胜炼狱与天堂。日本人和香港人推崇圣托里尼等希腊小岛,也正是在此见到与本身都市完全相反的生活节奏。这里的旅游不需要发展,它的美正在于它的永恒不变,正如欧洲和世界都希望希腊安于一个无用无害的文明后花园的位置,因此欧盟会继续输血维持。

希腊的命运在此也被延宕,尽管一海之隔又有新的游行在准备。雅典的哀歌,对于其他的欧洲人、对于忙于游览世界的亚洲人来说,只不过如地下丝绒乐队所唱的:All Tomorrow’s Parties,而希腊又像歌中所唱的与派对格格不入的“星期四的孩子”,欧罗巴的孤儿,在风中为所有明天的派对哭泣。

(责任编辑:杨光)

阅读(32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