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2岁史学泰斗祁龙威逝世

 红豆居士 2013-11-26

少壮倾心天国史,宿望冠学界 耄耋领衔朴学志,令名留丹青
92岁史学泰斗祁龙威逝世
■为我国清代及近代史权威,研究成果丰硕
■曾主持清史主体工程项目《朴学志》编纂

扬州晚报     20131126

    祁老一生坚持学习。(资料图片)

    祁龙威重要著作。

    2011年1月9日本报“人物版”。

    史学界陨落巨星。11月24日凌晨4:30,因病医治无效,史学泰斗祁龙威在扬州逝世,享年92岁。

    祁龙威生前留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任何追悼仪式;不受任何奠仪。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内设立了简单的灵堂,一副挽联勾勒出他的一生:

    少壮倾心天国史,宿望冠学界;耄耋领衔朴学志,令名留丹青。

    ■记    者 邵伟 

    ■实习记者 郭佳佳

    1

    治学严谨

    学术建树“全方位”

    扬大瘦西湖校区,落木萧萧、黄叶纷飞。

    祁龙威灵堂前,不时有亲朋好友及后辈学生前来致哀,祁龙威夫人缪毓清不断向来客致谢。

    昨天下午,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志高来告别这位老友。“因为工作原因,我们也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了。他一直是做学问的,几年前我还跟他讲,你不要写东西了,要好好休息。最后一次跟他通话是在一个月前,当时他已经不能写了,我遗憾的是,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刘志高痛悼老友,“每年都会聚会一次,都是他来组织。但他走得太突然了。”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善中曾与祁老共事,他说,作为后辈,他认为祁老的学术建树是“全方位”的。“从太平天国史到清史,再到清代扬州学术史,他所做的研究都很突出,另外,祁老在考古学理论学术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吴善中说,祁老是知名的“考据派”,这点在研究太平天国史上尤为突出。“他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太平天国史料的搜集和研究都独树一帜,有一些史料是自己找来的,以前都没有,如《海角续编》等。”以史为鉴、用事实说话,是祁龙威的基本研究态度,而这种特立独行的研究方法,也让他的成果更具分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曾如此评价他:“祁先生治学严谨、朴实,虽然不是著作等身,但每篇文章、每本著作都是立论有据、字字推敲过的,都是有历史价值和可以传世的。后辈学子当然都可以也应该超过他,但在祁先生研究领域内不可能超过他。”

    2

    提携后进

    培养一大批领军人物

    除了学术研究,祁龙威更培养了一大批历史人才。原扬州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周新国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昨天下午,周新国送来了花圈,鞠躬、默哀。“祁老作为老师,刻苦之至,始终如一。去世前这段时间,他还在对学术做回顾,只是不能写了,别人在旁边为他记录。”

    周新国还记得许多年前祁老的课堂,那时的祁龙威讲起课来神采飞扬,“脱稿”是家常便饭。“他几乎不用讲义,只要一个提纲而已,他讲课引人入胜,学生争先恐后往前排坐。”

    周新国说,祁老提携后进是出了名的,他当年培养的一大批学生,如今都是国内外的领军人物。“比如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夏春涛、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博导华强,都是他的弟子。”

    市委宣传部原部长赵昌智曾撰文评价祁龙威:祁老满腹经纶,但从不恃才傲物。他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本科生、专科生不计其数,还以考证学教授了七届研究生,并组织他们重纂太平天国典制。他撰文夸赞他们“均有新意”“斐然成章”“以结实的史料考证作基础,这已成为及门诸友治学的共同风格”。可以说,这个风格是先生一手带出来的。

    3

    学科建设

    创办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

    扬州大学原校长郭荣昨天下午也来到现场为祁老敬献花圈。他告诉记者,年轻人当以祁老为榜样,学习他执著、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他对扬州师范学院的文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扬州最早申办的两个硕士点之中,有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就是他申办的。”吴善中告诉记者。

    早在“文革”结束之初,祁龙威就着手恢复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他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是历史科的第一任主任。”吴善中说,当时,师资队伍流散,祁老不遗余力地在全国求贤,这才使学校的师资队伍迅速恢复。“可以说,他拯救了扬大的历史。”

    4

    耄耋领衔

    主持编纂清史《朴学志》

    2004年年底,时已83岁高龄的祁龙威,受命操刀主持清史主体工程项目《朴学志》的编纂工作。

    “这个任务很繁重、很艰巨,我一是老了,二是知识不够,所以自己一直在不断地看书、做笔记。在桌子上随便拿起一本都是读书笔记,一本本的,完全是抄书啊。”生前接受采访时,祁龙威曾如此描述当时的辛苦。而记者昨天下午在扬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室找到了这本他曾经接受采访的资料。

    在这本采访资料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艰辛和坚持:

    “我今年84岁,饱经忧患,青年时遭遇日寇侵华战争,兵荒马乱,国破家亡。中年历经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九死一生,荒废了中年。我已经年老体衰,我要再做多大的事情做不起来了,学问也定型了。深悔少壮不努力,但是那时候国家不安定,所以我现在最切身体会的就是只有国家好了,家庭和个人才会幸福,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所以我现在教学生时只有两句话:爱国、自爱。”

    “我年纪大了,只有尽我心力去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年,祁龙威如此表达编纂《朴学志》的雄心壮志。

    学术

    成就

    考证太平天国史拒绝“偏见”

    考据唯谨慎 治史辟新端

    主撰《朴学志》对考证学贡献突出

    祁龙威在中国清代学术史、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领域造诣深湛,成果丰硕,著有《考证学集林》、《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张謇日记笺注》、《漏网喁鱼集校注》、《海角续编校注》等作品。主编过《清代扬州学术研究》、《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等书籍。曾整理出版《洪秀全选集》、《洪仁选集》。自撰治学经历《我与考证学》收入朝华出版社《学林春秋》二编上册。主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朴学志》编纂工作,历时五年编写五十万字初稿通过审议。

    新看太平天国历史

    祁龙威的一大贡献是对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一方面,他运用考据学的方式,对太平天国相关史料进行真伪考证,同时发现了一批此前尚未被发现的相关史料;另一方面,他摒弃以往看待太平天国史“偏向”的目光,对过分强调阶级斗争以及过分对太平天国进行美化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运用考据治近代史

    以考证治史是祁先生的主要治学风格,也是他学术体系的精髓所在,由此折射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正如戴逸教授所言,“做考证工作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二是有科学头脑,逻辑训练,认真求证,广密推理,一丝不苟”,“龙威同志具有这两方面的优长。”

    祁龙威主撰《朴学志》,这是他对考证学研究的一大突出贡献。清史纂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祁龙威主持其中难度甚大的《朴学志》项目。

    祁老

    原声

    谈朴学志

    两个多月前,清史《朴学志》部分的编纂工作已经完成,50万字的手稿也通过初审,总算是对五年前的斗胆之举作了交代。我本想推却,《清史》重修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对参与者的知识储备及精力和体力都有极高要求。我一则自认才疏学浅,恐难当此任;二则,年事已高,怕有心无力。所以,五年来,丝毫不敢懈怠。 

    《小学篇》包括三章:尔雅、说文和声韵。我用了三年时间来写这三章,几乎是一年一章。而每章其实也只有一万到三万字不等。我每天排去查阅资料的时间,平均只写一千字。这是三年来几乎不曾中断过的。

    谈治史

    1957年的时候,高校里的历史资料是非常匮乏的。我只能自己整理和收集资料做成讲义。那时我正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且以江苏地方史为重点。那时,我才35岁,年轻气盛,带了师院历史系的几位师生辗转江苏各地,以采访的形式,搜集整理了大量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献、文物和口传资料,最后编纂成为50万字的《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

    谈史观

    唯物史观强调论从史出,实事求是,这与考证学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方可达到考证方法的“自觉”境界,即“自我批评,自我检讨,自我修正”。我在编纂《朴学志》的时候,也首次用美国杜威的实验主义观点来对照和整理中国朴学,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这便是中西方研究方法贯通后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