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与诸冯

 诸城郭氏图书馆 2013-11-26

       北宋大文豪苏轼知密州期间,于熙宁九年(1076)登临常山,游览广丽亭。攀上绝顶举目远望,四方胜景,尽收眼中,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遂作《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一首。诗中云: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

  穆陵关为齐鲁长城之要隘,琅琊台是周秦时之古迹,九仙山属东鲁之名山。此三方之古迹名胜皆为苏轼借景叙怀,而独“北望空飞埃。”何故?皆因受诸城地理环境所限。诸城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鲁东丘陵山地,北属潍河冲积平原。站在常山绝顶向北远眺,除少量低丘外,可谓百里平川,一望无际,故苏轼云:“北望空飞埃。”但就在这平原之中,有一处古之圣贤虞舜诞生之地——诸冯。所以引出“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之句。

  诸冯,位于诸城市城区以北十五华里处的潍河西岸,传为虞舜的诞生之地。虞舜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古帝王之一,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因其生有双瞳孔,故又名重华。《史记·五帝本纪》云:“虞舜者,名重华。”张守节正义:“(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兜和三苗,尧去世后继位。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载:

  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古之言舜生地者,自《孟子》始曰:“诸冯”,且曰“东夷之人”。县为中夏东偏,城北十五里有村名诸冯。故前明《职方地图》诸城下特注舜生处。又云:《史记》曰:“舜,冀州人。”按:古冀州今顺天山西,必不能指为东夷也。县人李渭清澄中《木芝菴记》,张石民侗《诸冯辨》皆从经不从史耳。  李澄中,张侗是明末清初之际诸城文人名士,专门作过考证,亦认为舜生于诸冯。清代焦循撰《孟子正义》卷十六《离娄章句下》云: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注》云:“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疏》云:“负海也者,明其地之负海也……。”《史记》则曰:“舜,冀州之人也。”古冀州,直北位,非东,亦未尝近海。惟青、徐、扬三州,《禹贡》并言海,而徐、扬之海在东南,惟青居大东,海在其北,故郡称北海。海在北,如负之者然。……今青州府有诸城县,大海环其东北……,其地有所谓冯山、冯村,盖相传自古,窃疑近是。凡言人地,以所生为断,迁卒皆在后。孟子亦据舜生而言东也。

       焦循之说很有道理,诸城位于古东夷之地,东、南、北皆近海。而古之冀州(今河北省)只东面临海。负者,背也。古时以面南背北为正向,所以焦循将“负海”释为北面近海是正确的。至今,诸城境内仍有“北海”、“南海”之俗称。但南海(黄海)因有群山阻隔,上古时代交通闭塞,与境内人民生活关系不大。而诸城至北海(渤海)岸多属平原,交通便利,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史称诸城负海,或许与此有关。

  诸冯地处潍河岸边,这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尤其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堆积层厚,内涵丰富,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这些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时间,与舜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基本相符,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潍河流域的这些具有地方特点的古文化遗存,很可能就是舜之时代的遗物。当代考古学者王树明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后指出:

  古史传说中的太昊氏、少昊氏,为部族名称。它分别代表古代东夷部族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就是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在物质文化上的反映。……诸冯传说在山东诸城、莒县一带;负夏、鸣条,相传在山东曲阜、定陶县西。郭沫若同志认为,传说中的舜,即商的远祖帝喾。童书业先生考证,帝喾即太昊。可知舜即古史传说的太昊氏。由此,“风姓”始祖的发迹之地,应在山东东部的诸城、莒县一带。

        将考古成果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得知,“舜生于诸冯”之说是可以成立。

  在诸冯村东南方的潍河岸边,曾建有舜王庙。大殿为砖墙瓦顶,石条砌基,殿门南向,进深、面阔各三间,南北9米,东西10米。殿内供奉舜王坐像,两侧排列四个陪臣。东为后稷、皋陶,西为伯益,契。据史书记载,这四人皆为舜之属下。后稷为农官,教民耕种。皋陶掌管刑法,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掌管山泽,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庙的建置年代失考。清乾隆《诸城县志·建置考》云:

       诸冯村舜庙,未知为何时创立,县人吕一奏石刻《古诸胜迹》云:“万历二十七年,知县颜悦道使人泅水取舜庙残碑,碑旋出旋坠,终不可致”。故无从考据焉。

       虽然无法得知庙的确切建置时间,但从苏轼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以前,有关舜的传说已在这一带广为流传。村中原有舜井,村西北处有一土岭,群众称为历山,相传“舜耕于历山”即指此处。在诸冯一带的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一首《乐乐歌》,歌词云:“尔乐乐,我乐乐,尔我同乐乐。”据说此歌为舜所作。

       舜为传说中的圣贤,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虽然已产生了锄耕农业,但因受生产力的限制,农业收入难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畜牧,渔猎经济在社会生产中仍占较大的比例。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制约,加之部落间的冲突,外族侵扰等诸因素,为求生存,人类就须不断的迁徙。《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这些文献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迁徙的情况。由于迁徙所致,在较大的范围内留下了同一民族或同一历史人物的遗迹及传闻。这或许就是有关舜的遗迹传说在众多地区出现和流传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舜生于诸冯”之说,与别处存世的有关舜的遗迹、传说并不矛盾。我们应该感谢的是,苏轼所作“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之诗句,在抒发自己激情的同时,亦为后人研究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作者系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 陈志伟

本文作者:韩 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