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主任兵法之三—— 震撼教育36计

 梦想教育 2013-11-27

目录

前言

上篇:什么是震撼教育

1.震撼是人生的规律贺兰山岩羊缺少大师的时代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跨栏定律2.生活充满震撼丈夫的妙计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铅笔的原则

3.教育中的震撼爱的层次感化与震撼什么是震撼教育家庭中的震撼教育

4.如何实施震撼教育极致行为策略相反预期策略自然惩罚策略高峰体验策略

下篇:震撼教育36计

极致行为策略

第1计:暴雨筛第2计:苦肉计第3计:平地雷 第4计:催笑弹

第5计:变形记第6计:随行影第7计:垂范员 第8计:生死关

第9计:紧箍咒第10计:亲情剑第11计:魔术炫

相反预期策略

第12计:呆头鸡第13计:特长秀第14计:慈悲怀第15计:乾坤转

第16计:守弱诀第17计:同桌会第18计:当头棒第19计:激将法

自然惩罚策略

第20计:照“妖”镜第21计:抑扬经第22计:太极功第23计:自缚茧

第24计:顺推手第25计:究底针 第26计:一言鼎第27计:挥泪斩

高峰体验策略

第28计:空鸟笼第29计:寻名记第30计:心愿树第31计:点金指

第32计:他山石第33计:雪中炭第34计:送船风第35计:滴石水

第36计:变为上

后记

前言

有一次,很偶然地,我在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看到一篇文章,那是他参加一个报告会之后的听后感。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我发现,如果一个人长得很难看,他通常都是有一点真才实学的。

那个报告的主讲人是我。

一个人长得不好看并不是他的错,然而,当有一天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难免还是有些心理创伤的。无论你怎么安慰他,他对着镜子一看,伤口又疼了。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去想这件事,要么,就去做整容。整容也不是万能的,还要冒着被毁容的风险。

而那些长得好看的人也并不见得幸运。据我所知,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些招聘负责人宁肯选择录用长得难看一些的员工,当然一些需要花瓶的岗位除外。他们的理由是,长得难看的人会更专注于专业的提高,也更趋稳定。

我的观点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困扰,只不过有些人的困扰其他人看得见,有些人的其他人看不见。愈是那些外表光鲜的人,愈是有常人无法察觉的隐痛。我相信,上天对每个人是公平的。

这本书讨论的问题与此有关,当很多人把教育描述得如童话般美好,如繁星般灿烂时,我却更关注缺憾的那一面。就好像,你祝愿我过完美的一生,可我生下来就注定不好看,我怎么过完美的一生?

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我的幻觉。在真实的世界里,它可能仅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但却是教育万花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读者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和每个人一样,我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也希望被别人欣赏。在我的孤独的时候,我希望感受到别人的关注与问候,在我失落的时候,我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与支持。生活很残酷,我们需要温情。因此,幸运的是,震撼教育不是教育的主流,尽管它可能让我们痛苦,但那只是暂时,那是阵痛。

感谢每一位喜爱《班主任兵法》系列的读者对我的支持。无论肯定还是批评,它们都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震撼教育36计之三:“平地雷”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平地雷”是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做法,教育者通过一种突然的举措,在瞬间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解公式的变化时突然大喝一声,同学们,看好!我要变形了!此语意含双关,也许教师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学生却大笑不止,并传为教师经典语录。

另一位教师则是这种做法的高手。运用此法,他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波,妙趣横生。

经验成了绊脚石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还给了学生一个更为自主的空间,加上我的巧妙构思,使得现在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我也为自己时常的独具匠心自鸣得意。

在学习“维护人身权利”时,我精心构思了课前预案。上课后,我走上讲台,一改往日的亲和,绷着脸严厉地把一学生叫到前面:“上课铃已经响了,你怎么还没做好准备,竟和同桌说话传起纸条来!”学生反驳道:“我没传!”我故作生气,更严厉地说道:“没有?我都看见了还有假吗?纸条没传出去,就在你衣兜里,不信我们当众搜一下?”学生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委屈地说:“搜就搜!”我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说:“你是清白的,请回到你的位子上。”学生这时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接着往下说:“首先我表达我的歉意。未经你的允许,让你提前进入到了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来,如果这一行为给你带来什么不便和伤害的话,请接受老师诚挚的道歉。但是你刚才的回答却让老师感到很遗憾,如果这样去搜你的身,老师就等于侵犯了你的一项基本权利。刚才的实验表明,你们对这项权利认识得还很不清晰,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就一块儿来认真地探究一下这一基本权利——人身权利。”我的话一说完,学生如梦初醒,那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人身权利这个概念已经让他们铭记在心。

我很得意我的这种即兴之作,因为它总是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我很有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成功感。(佚名《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1期)

然而这种做法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如果实施对象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的抵触。这篇文章名为《经验成了绊脚石》,文章的后半段便提到了在另一个场景中的失败与尴尬。

在讲述“维护人格尊严”时,我故伎重演,依照我的“神机妙算”开始了这节课。上课一开始我先提问上节课的内容,从回答问题的学生中找了一个不熟练的,按照事先的“精心策划”,我对这个吞吞吐吐的学生表现出很“不满意”的表情,并对他大声吼道:“你真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掌握不好,全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你笨的人了!”此刻教室鸦雀无声,谁也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妙趣横生的老师今天会说出这样的话!看到已经出现的教学效果,我突然微笑着对这个学生说:“首先我要表达我的歉意。未经你的允许,让你提前进入到了老师创设的情景中来,如果这一行为给你带来什么不便和伤害的话,请接受老师的真诚道歉。”其他的学生听到我这几句话,会出了我的目的,笑了,我接着问那个学生,“假如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这样评价你,你认为老师的做法对吗?”但这个学生此时此刻只是不停地往下掉眼泪,没有心情回答我的问题。其他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理解透彻、兴趣盎然,但他一直低着头,没有从悲伤中恢复过来。下课后,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诚恳地再次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很久之后他才点了点头……

如果说第一个例子中的学生最终能够理解的教师的故意“栽赃”,第二个例子中的教师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无法取得学生的谅解。孔子说,过犹不及。没有掌握好度,事情反而弄得很糟糕。

平地一声惊雷,的确会有效果,但是此法的成功实施对外部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谨慎使用。首先,师生之间必须没有隔阂,否则会造成其它误会;其次,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过硬,否则一惊一乍的,成人也吃不消;最后,教师要能够把握火候,适可而止,并能够自圆其说,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

要诀:

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突然说一句提神的话,类似“注意了”的意思,但是表达方式极具个人风格。

当众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说一些匪夷所思的话,例如故意误解对方学生的意思或者误会对方等等,但是浅尝辄止,以此来说明一个道理。

新课的引入或者讲演的开场白偶尔使用效果会非常好。

当学生仔细聆听时,要适时向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让他们理解。

此法不可常用,被学生熟悉之后效果将大打折扣。

震撼教育36计之九:“紧箍咒”

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民间俗语

紧箍咒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对学生施加压力或加以限制、约束,并使其成为学生克服困难和惰性的动力。

《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头上带着一顶紧箍咒,那是如来用来约束孙猴子的工具,每当猴子有非分之举,唐僧就开始念经,孙猴子再厉害,也不能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是,一名教师在发现一名学生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拿到高分之后,不仅没有戳穿,还大加表扬,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当有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反而故意批评他们是对同学的不信任,为什么他就不能考出好成绩呢?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这名学生套上一顶紧箍咒,如果他以前的学习不够认真的话,那么,在老师高调的表扬之后,他就没有其它选择了。

孙悟空如果没有“紧箍咒”,大约是不会最后成功修道成佛的,小小的一个铁箍实际上蕴涵了如来对他的期望。从这个角度来说,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所以有效,也正是教师的期望产生作用的结果。学生的改变最终是通过对自己的约束实现的,这约束来自于教师的高期望。

在日常教学中,我通常会在教了学生一段时间之后,在记分单上每一名学生名字后面写上一个预估分,预估分比他的实际水平要略高一些。学生通常都很在乎教师的预估分,并且努力达到。

“紧箍咒”的原理也在其它一些德育工作中被采用,效果亦很显著。

 呵护生鸡蛋——感受母爱活动

“呵护生鸡蛋一周”的活动全面展开了。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随身携带一个生鸡蛋,除了睡觉,须臾不可离身,并想办法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磕破,一周后谈体会。

活动开始,每个学生手里都捧着“包装”好的鸡蛋来到学校。他们保护鸡蛋的方式多种多样、别出心裁:有放在盒子里的,有裹在手套里的,还有把鸡蛋放在小箱子里的……邓志联同学捧着一个茶叶盒,盒盖打开后,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杯子,杯子与盒子的缝隙用两个口罩塞紧,杯子里面垫了一层厚厚的纸巾,中间放了一个鸡蛋,鸡蛋上面还有一层纸巾。他说:“我想了很久才想出这个办法,不过还有点不放心,生怕被同学碰着,只好时时把它捧在手里,连上厕所都带着。”

一周过去,活动结束了,赵老师请学生们进行总结,谈感受。

“怀孕了不能做激烈运动!”

“七天下来,我觉得当个鸡妈妈累死了,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不过看到鸡宝宝安然无恙,我也就很开心了。”

“看来,保护好一个小生命真不容易啊!一周过后,这个鸡蛋我都不舍得吃了,要一直把它留着。”邓思玮激动地说。

“保护一个鸡蛋都这样不容易,爸爸妈妈把我们养这么大,要受多少苦啊!”刘俊文感慨地说。

德育重在情感体验。仅仅一周的小体验,孩子们的责任心、对亲情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不都已蕴涵于这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之中了吗?(刘映伦《班主任》2006年第4期)

同样的做法,有些学校却用它来约束孩子的行动,自从每一名孩子的口袋里装了一个生鸡蛋之后,学校课间再也没有学生打闹奔跑的现象了。应该说,将其常规化还是值得商榷的。校园里应该充满孩子的欢声笑语,如果走进校园,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老气横秋,孩子脸上没有欢乐和阳光,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压抑人性的。因此,同样的做法,还要看其目标是不是科学、正确。

学生交作业困难怎么办?美国优秀教师克拉克创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做法,他会在黑板的一角写上“全班累计交齐作业满××天”的字样,××是空着的。在教师第一天的动员和布置下(他可以选择少布置作业或布置一些容易完成的作业),全班交齐一天总是可能的,随着这个数字的累加,它就成了全班同学关注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无需教师督促,那些有可能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来自于同学的激励。克拉克老师说,全班连续交齐作业最长的记录超过了十周。

前两年某些地方还有一种“分数银行”的做法:学生考试成绩不佳,可以向老师借分。借了分是要还的,而且要付利息——加倍还。这也是一种紧箍咒的做法,只不过,在推广过程中又有异化,有教师要求所有没有考到90分的学生都必须借分,这就不是方法本身的弊端了。

要诀:

给每一名学生以较高的期望,并坚信他们能够成功。

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戴高帽。

如果学生以不诚信的方式来取得成功,至少说明他们对结果是很看重的,因此不妨装糊涂,肯定其结果,并指导其过程。

在某些特定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限制,例如负重跑等,当限制解除之后学生必将有不一样的表现。

震撼教育36计之十二:“呆头鸡”

装傻是一门学问。——洛克菲勒

呆头鸡,即教师在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时,运用夸张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其中,以“呆若木鸡”最易操作,且效果最好。

那天中午,我吃过午饭,刚想在办公室的桌子上趴一会儿,小明气喘吁吁地跑来找我。

“老……老师,快……快快,打……打起来了!在教室里……”他跑得满脸通红。

我二话没说,赶紧朝教室方向跑。当我匆匆赶到事发地点时,那两位已经你抓我衣领,我抓你前胸,纠缠到了一起。

“老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中午学生们大多回家了,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看客”。

不知是没听见,还是不相信老师会来,他们没有丝毫罢手的迹象。我走到他们足够看清我的地方,呆站着,一言不发,两只眼睛发出两道“寒光”,直射向他们……

那两个家伙立即看清楚了我,脸上露出一丝惊慌的表情,可谁也没有先松手。

我继续盯着他们,同时,努力让木无表情的脸上流露出痛心、伤心的表情:唉!你们这两个调皮的家伙啊!老师前两天才找你们谈心呢,怎么又要打架呢?你们让老师操了多少心啊!

一秒、两秒、三秒……终于,他们垂下了双手,垂头丧气地走回到自己的座位。

我仍然站着没动,只是把目光射向那几个围观的学生,也许学生意识到了什么,有的溜出了教室,有的赶紧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低下了头。

又站了一会儿,我一声“长叹”,摇了摇头,转身“步履沉重”地向外走去……

果然不出所料,回到办公室一会儿,那两个家伙就分别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解释认错来了……

采用“呆若木鸡式”,以静制动,一方面通过“冷处理”赢取了时间,软化了矛盾;另一方面,以无形的力量威慑对方,以“痛心”的表情感染对方,从而达到了化解矛盾的目的,为后面的说服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徐立起《表情是丰富的语言》,《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3期)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师呆若木鸡的那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丰富的。这是一种留白的艺术,短短一瞬间,学生可能百种想法已经萦绕在心头,教师只需静观其变,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例如,学生不被允许把零食带到教室内,可是有一天,教师在垃圾袋里发现一个空的膨化食品袋。此时,众目睽睽之下,教师可以选择面色一沉,厉声呵斥,也可以面无表情,像一只呆头鸡一样拿着那只空袋,仔细观察研究。脸上愈是没有表情,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呆头鸡能够产生震撼效果的原因是,教师在学生面前通常都是表情丰富,唾沫乱飞,如果突然有一瞬间面无表情,惜言如金,学生必定记得很牢。

我有一次参观一所美国学校的万圣节集会。这所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在万圣节那天,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打扮成各种造型来学校。学校还会根据其效果进行评比。那一次,我看到有几个学生装扮成日本相扑运动员,穿着看起来像皮肤一样的肥大衣服,憨态可掬;有几名女生装扮成动画片里的小精灵,背上插着翅膀,头上带着一顶帽子,帽子上还有一个垂直的螺旋桨;几名黑人男生穿着NBA球星的衣服,手里拍着篮球,从远处乍一看,颇有一点篮球明星的外形;一名男生摇摇摆摆地从我身边走过,我吓了一跳,因为他太像一具僵尸了,一只眼睛是“瞎”的,胳膊上有很深的“伤口”,身上到处都是“血”;一群女生套在各种不同组合的方格里,我一开始没有想出来这是什么,直到她们站成一排,我才发现,她们演绎的居然是俄罗斯方块;最令人叫绝的是三名男生站在校门口的台阶上一动不动,一身衣服以及露出来的皮肤都是统一的青灰色,我一开始还真以为他们是雕塑,直到其中一人突然动了一下,吓了我一大跳……

如果让我投票,我一定选择那三名扮作雕塑的男生,第一是因为逼真,第二是太与众不同了,我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如果雕塑本身就存在,那毫不稀奇,如果雕塑是活人装扮的,且能以假乱真,那就让人惊叹了。同样的,如果真的雕塑突然间能够自己动,像机器人一样,那同样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要诀:

 教师可以在家中对着镜子训练自己的表情。面无表情也需要训练,最需要训练的其实是眼睛,有的时候即使一句话不说,眼睛的细微变化可以传递信息。

 总体而言,教师需要丰富一些的面部表情。当教师在给学生讲特别重要的内容时,不妨使用与平时不太一样的语气和表情,这样比单纯地强调其重要性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教师本来就是一个表情不丰富,沉默寡言的人,呆若木鸡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此时,眼嘴歪斜,表情夸张,作昏倒状反而会收到奇效。

震撼教育36计之十三:“特长秀”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

特长秀指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特长,从而获得学生的仰慕和崇拜。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但是如果一位老师有特长,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

“彪哥”的由来

“彪哥”这两个字,应该与膀大腰圆、勇猛剽悍联系在一起,殊不知,被称为“彪哥”的这个人却清瘦如竹,一副书生模样。

教学生涯犹如树的年轮,又多了一圈,我又带上了新的初一,跟以往一样,我努力以各种方式了解熟悉他们,也努力掩藏自己的真实性情,心里琢磨着别让这帮淘气鬼早早就摸透了自己的脾性,多半时间板个脸,以树立自己的“威严”。

时间过得很快,阳光灿烂的课外活动时间,和煦的秋风时有时无,三五片树叶悄然落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我的视线随之移向窗外。操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摇落了几片树叶。多美的天气,决定出去走走。

到外面,吸引我眼球的不再是宜人的秋景,而是本班的六七个男生,他们稚嫩笨拙的篮球动作和沸腾燃烧的激情让我不由得止步“观战”。

他们也发现了我的悄然来临,几个“心怀叵测”的淘气鬼在场上嚷了起来。

“李老师,跟我们一块来打球。”

此话刚落,又起一句。

“语文老师会打篮球吗?”有人为我“担忧”。

更可恼的是,又蹦出一句。

“看老师弱不禁风的样子,被我们碰伤撞倒了怎么办?”

看来今天得露一手了。

我慢步走入场中,双手将球拿住’放在背后,数一数人数,加我是7人,我便说:“给我两个球技最好的同学,3对4,5个球,输家请大家喝饮料。”他们自然是欢欣鼓舞,互相挤眉弄眼,很狡黠地把两个最弱的拨给了我,我故作不知。

“战斗”就这样打响了。四个淘气鬼为能喝上我的饮料,可使出了浑身的招数,终究是功底浅薄,奏效的不多。而我决心震住他们,上手就不客气,运球过人,底线突破,反手上篮,球进!尽管他们合力夹击,我还是成功地进了第一个球。此时,他们话又多了起来。

“哎呀,原来老师会打球!”

“真厉害,反手上篮的动作太漂亮了!”

“老师,你啥时候学会打球的?”

“老师,每天课外活动都跟我们一起打球吧?”

我微笑作答:“再不努力,可就要请我喝饮料了。”

接下来,几个漂亮的中投完全征服了他们,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轮到我摆架子了。“今天我不想喝饮料,先记下,到想喝时再买回来,”丢下这句话,我转身就走,几个人跟在身后,不停地问了一大堆关于篮球的问题,我决心吊他们胃口,置之不理,径直回到了办公室。

放学时间到了,我来到教室,全班学生都跟未见过我似的盯着我看,我心里明白,他们在重新认识我,认识我这个会打篮球的语文老师。

波澜不惊的一天过去了,我不知道“彪哥”这个称呼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接下来的日子更平静,在平静中我明显感到了很多变化:淘气鬼们变得听话了,几个篮球迷球练得更紧了,为“哄”我陪他们打球,不是班委的学生也争相为班级做事……我自然是乐此不疲,教他们打球,陪他们练球。无意之中,总能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听到“彪哥”怎么样怎么样的话语,满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和欣赏。直到从一位家长那儿我才知道,所谓的“彪哥”就是我自己。

不曾想到,一声称呼,竟然泛滥着孩子们纯真的感情。

也不曾想到,一声称呼,居然释放出班主任育人的力量。

更不曾想到,在自己的班主任生涯中,一声称呼,赫然是令自己最为欣慰的骄傲。(李鹏程《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7期)

学生眼中的教师通常都是课堂上的模样,也就是一个学科知识的教授者。很多教师也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学科教学,自己的身份就是学科教师。殊不知,学生眼中的校园生活远远不止课堂,学生校园生活的乐趣和精彩更在课堂之外。而他们对教师的需求并不仅仅是一位好的会上课的教师,更希望教师能够以一种生动的、立体的形象展现在他们面前。这也是一位有特长的教师为什么更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如果教师的特长具备比较高的水准,并与自己的专业形成强烈的反差,会让学生觉得新奇而有趣,并在瞬间产生崇拜心理。试想一下,一位语文老师篮球打那么好,一位数学老师歌唱得近乎专业,一位物理老师会吹好听的萨克斯,一位语文老师有曼妙的舞姿……如果我是学生,我也要为这些老师鼓掌叫好。

学生对老师天然是有敬畏心的,这种敬畏心主要来自于学科的学习。在自己的专业上,教师具备天然的权威。而在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如果表现出超人一筹的能力,很容易把学生震住。这种震撼的结果就是学生会无比信服教师,从而使得教师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变得无比顺利。

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大学毕业之后进了一所职业学校,并主动请缨当上了班主任,却发现学生极难管教,尽管他身高180cm多,但是和一些男生相比,还是矮了半头。职校的学生自由懒散,且经常打架斗殴,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不是敷衍就是顶撞,这位年轻的班主任陷入困境。

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班级的男生经常聚在一起扳手腕,比谁的力气大。他突然下了决心,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尽量多吃肉,而且上强度锻炼身体,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胳膊上便长了鼓鼓的肌肉。

于是,他在学生又一次和邻班学生打架之后,选择了一节班会课,让班级里手腕力量最强的学生上台来和他PK,在全班学生的注目下,他轻松获胜。此举一下子俘获了全班学生的心,他成了学生心目中的老大,此时,他再跟学生讲道理,都能讲到学生的心里去。班级的面貌短时间之内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要诀:

 认真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其中最擅长的一项,使其达到较高水平。

 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

 如果爱好文学,可以努力发表作品,然后将印有自己文章的报刊杂志放在学生可以看见的地方,让他们“无意”中发现。

 如果体育运动有特长,则向校长或工会建议举办教工体育竞赛。

 如果文艺有特长,选择在班级联欢中压轴登场。

如果没有特长,务必勤加练习,努力培养一项特长。

震撼教育36计之十四:“慈悲怀”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西德尼·史密斯

慈悲为怀是佛家术语,讲出家人的修行境界,在特定的情况下,教育者的宽容能够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

有一则禅宗公案,一个贪玩的小和尚有一段时间常常夜里翻墙下山去玩,然后凌晨再翻墙回来。有一天晚上老和尚半夜起床,在院子的墙根发现有一个小板凳,再一看小和尚的床是空的,就明白了。老和尚把小板凳拿走,换成自己蹲在那里。凌晨小和尚翻墙回来,直接踩在老和尚的背上,情知不妙,老和尚也不吭声,小和尚直接跑回房中,翻身上床。到了第二天,老和尚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而小和尚从此专心念经,再也不下山了。

能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必是多年修行的结果。

三杯茶

路过教室,看到卓在睡觉,我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拍了拍他。这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很多不好的小习惯积累成大习惯,就成了现在这样子。

我拿了个杯子,放了点茶叶,转身对他说:“这茶叶不错,是铁观音。”然后泡了一杯热茶,端到他面前,“我知道,这段时间你还是比较累,可能也是开学不适应了,所以上课还是想睡。这样吧,老师给你泡一杯茶,喝了提提神,可不要睡觉了。”

他的脸“唰”地红了,然后推辞着:“老师不用,老师不用。”我笑着把茶递给了他。

第二节是我的课,我的激情澎湃总算让他打起精神,没有睡觉。但是下课的时候,他还是趴在桌子上,看起来有点累,更有点像习惯。我踱到他的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睁开自己睡意惺忪的双眼看着我。“我给你换点热的吧。”我把残茶端起来走出教室,把凉茶倒了,添上一点热水,回到教室,把茶递给他:“别睡了啊,提提神。”然后微笑着离开了。

给别的班上完第三节课后,我回到了教室。这是自习课,卓坐在第一排,还是趴在位置上睡得很香,下课铃声似乎也没有影响他的美梦。那杯被我换过第二次的茶,看样子已经凉了,恍若我的心情。

我伸手端过泡了两回的茶,他也被身边的同学摇醒了。我微笑的看着他说:“看来,我要为你泡第三次茶了,待遇很高噢,老师可是从来都没有那样做过的啊,哈哈。”然后我转身就往办公室走,他紧紧地跟了出来。

“老师,不要了,真的不要了,这样很不好意思,我自己来吧。真的不好意思啊。”他似乎有点语无伦次了,我知道那是他真的不好意思了。但是我还是拿着茶杯,为他泡上第三次茶水。他双手接过,眼里却有着和前两次不同的眼神,严肃了许多。(方海东《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12期)

学生上课睡觉,教师可以作严厉的批评,但却选择了善意的提醒。提醒的方式也出人意料——给学生泡茶。我想,如果这名学生选择继续睡觉的话,教师大概会四杯茶、五杯茶泡下去的。可能有人问,如果没有尽头怎么办?我想,只要教师怀揣一颗真诚的心,一定会有尽头的。

慈悲的震撼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教师的宽容镇定,来自于教师的引而不发。老和尚把自己当作板凳,教师给学生泡茶,明摆着是采取行动了,也表明了对错误行为的不认可。事实上,他们完全可以采取强硬的惩罚措施。但是,他们选择了一种“顿挫”的方法,也就是不马上实施处罚,而把皮球踢给对方,看他会怎么办?

对方能怎么办呢?如果不是顽抗到底,那就只能认错改错了。

老师请吃饭

我们学校是一个管理严格的市级高中。学校有规定,午休时间不能随意离开校园,更不能到校外乱吃东西。

一次午休,可能因为学校饭菜不太好,班上的晓晨就与同桌偷偷溜出去吃小炒。

我知道后没有马上找他们,就像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一样。

正当这两个小家伙暗自窃喜的时候,我请他俩出去散步。

我们顺着绿荫小路,边走边聊,他们也很放松和我谈着学习和种种生活趣闻。

拐出校园后,我把他们带进一个餐馆。看着他们一脸的迷惑,我笑着说:“哦,今天老师发了工资,想请你们吃一顿快餐。”

吃饭时,我只字不提那次的出逃事件,只是淡淡地说:以后遇到学校食堂的菜不好吃的时候,就跟生活委员提个建议。

两个人心有灵犀地互望了一眼,脸都有些微微发红了。那一刻,他们全明白了:老师是知道那件事的——请吃快餐是幌子,要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才是真。

在这个温馨谈笑的氛围中,在这个轻松随意的一刻,他们了解并接受了我无声的批评。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犯规过。(黄玉琴《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9期)

要注意的是,慈悲不是软弱,不是放弃。如果一名教师太过软弱,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慈悲会被看作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是一种无能,不会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慈悲是强者的内敛,而不是弱者的无奈。

要诀:

 努力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强化班级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态度。

 当学生犯错,众人皆以为不可原谅,教师反而要冷静,采取“顿挫”手法,即停顿一下,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此时教师并非冷眼旁观,而是需要做一些与学生的错误相关的事情(如蹲下当板凳、泡茶、请吃饭),以表明自己对学生错误的知晓以及不赞同的态度。

根据犯错学生的认错及改正情况选择进一步的处理方式。

震撼教育36计之十五:“乾坤转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当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种情境转换到另一个相反的情境,由强烈对比产生的感受一定记忆深刻。这种教育方法称为“乾坤转”。

在《班主任兵法》中,我曾经讲述过一个批评部分不订正作业学生的例子。我先让报到名字的学生站起来,实际上他们都是交了订正作业本的学生。通常在学生的印象中,站起来的都是犯错误的人。等到名字念完,我让站着的学生坐下去,而坐着的学生站起来。这时我才开始进行批评。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之后的批评效果就很强烈。

乾坤转的手法由于在短短时间之内产生强烈对比,震撼作用较为强烈,一般不推荐使用。除非学生的问题很严重,并且学生对自己的错误非常心虚时方可考虑实施,并且处罚不易过重。

醉翁之意不在山

接初一新生,不到一个月,有学生就开始拖交或不交作业。找来几位学生了解情况,都说上初中很累,时间也特别紧张。

周五下午放学前,我宣布周六去爬凤凰山,不愿去的请举手。果真有人举手。仔细一看,大多是平时叫苦叫累、拖交作业的。

我告诉大家这是一次特殊的爬山活动,老师只带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去。一听此言,大家都糊涂了,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周六早晨,我们早早就出发了,才到半山腰学生就开始喊累。休息的时候我打趣地问大家,爬山没有躺在床上舒服吧,学生都说当然啦。我说到了山顶奇迹就会发生。

我们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学生们嚷道:“老师,奇迹在哪里?”这时我卸下了背上沉重的包裹,请学生们喝饮料解渴,并告诉大家:“奇迹不在这里,奇迹在山下,在城里。”

从山顶放眼望去,整个城市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

学生们感叹地说:“老师,平时我们看了很多遍,为什么没有今天的感受深?”

我笑着说:“老师今天是特意带你们来看奇迹的,奇迹在哪里?奇迹在我们登山的汗水里,奇迹在辛勤的劳动里。没有人们的辛勤创造,哪有现代化的城市傲立于此?对于你们来讲,没有刻苦的学习,哪有出色的成绩?”

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有学生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有个调皮的学生还冒出一句:“老师你是醉翁之意不在山啊!”逗得我们开心地哈哈大笑。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笔记本发给他们,请他们把当天的感受写在日记里。从此后,那些叫累叫苦的学生慢慢改变了他们懒散拖沓的习惯,开始主动请教问题,成绩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李桂英《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7期)

教师要组织爬山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体会无限风光在顶峰的妙处。这类活动针对性极强,尤其适合那些平时不愿吃苦的学生。这位李老师采用的手法即为“乾坤转”,应该说,她把惩罚和教育极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要注意的是,乾坤转不可生搬硬套,当真相大白之后,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为转而转,只会弄巧成拙,反而贻笑大方。

另一种做法也可称为“乾坤转”。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之下,总是家长和学生送教师礼物。有一位班主任,却在三八妇女节那天给班级所有学生的母亲送了一束花。收到花的家长十分感动,都纷纷表示一定会配合班主任,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让人赞叹。

南京的著名班主任陈宇在他的博客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他曾经告诉老师们他和家长的一个对话,并请大家猜其中两句话是谁说的,第一句是:你要对我家丫头负责,否则我饶不了你!第二句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啊!大家都认为第一句是家长的话,第二句是老师的话,没想到恰恰相反!这正是乾坤转的方法,无需多言,一位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教师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和事可能恰恰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经过艰苦生活的历练,我们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诀:

通过一些问题或选项,将学生分类。反其道而行之,将实现安排好的任务分配给那些原本没有意愿的学生。

不要忘记向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不妨尝试把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父母互换,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从学生的优点中看缺点,从学生的缺点中看优点。

震撼教育36计之十六:“守弱诀”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

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对学生示弱,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或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等,这种教育方法我称之为守弱诀。

一位父亲为自己屡教不改的儿子伤透了脑筋,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打了他一耳光,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说来奇怪,从此之后儿子竟然改邪归正。儿子长大之后有一次和母亲聊起这件事,儿子问母亲知不知道他为什么为改正。母亲说,是不是因为你爸爸打了你?儿子摇摇头说,因为他流泪了!

教师与家长通常都以较为严肃、强悍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出现,如果偶尔真情流露,在孩子面前展现率真和弱小的一面,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监考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年的事了。

我走进教室,把捆成木棒状的考卷重重地敲在讲台上,学生们才安静下来。虽然我没有教这个班级,但我早有耳闻,这个班的纪律很差,是全校有名的垃圾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

我强调了考试纪律,然后把考卷发下去。

发完考卷我就感到头重得厉害,人也整个地昏昏欲睡。那天我感冒了,中午吃了感冒药,可能是水喝得太多的缘故,药力到现在才起作用。临时去叫人代监考一时找不着人,再说要通过教务处麻烦,反正是垃圾班,教室里有供老师休息的靠背椅,拿着放在门内坐下睡阵子就好了。

我如实对学生们说,今天我感冒了,中午吃的感冒药,现在很想睡……我相信你们会独自做答的。说着我就拿了靠背椅放在教室的门内,坐下把衣领竖起来,团紧双臂眯上眼睛……渐渐地就沉入睡眠中。我本来以为只要眯一会儿就会好的,不曾想一睡就睡到了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当时根本没想到,药力的作用会让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如此地无所顾忌,居然在教室里整整睡了一个半钟头,而且还是在期末监考的时候。

我拿着考卷走进教务室,教务处主任就问我,曾老师,你用了什么办法,让那些调皮捣蛋学生坐了整整两节课?我被问得有点糊涂,反问他,学生考试坐两节课有什么奇怪的?教务处主任说,哎呀,你不知道,有一次我亲自去监考,结果才考了半个小时,学生就走得一个不剩。

……

(曾世超《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1期 )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们带病坚持上课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特别体贴和善解人意。教师也往往因此而感动。可惜的是,教师一旦痊愈之后,又恢复强势的一面。

一小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守弱处柔的诀窍,并且自然无痕地运用到教育工作中。一位女班主任在被学生严重顶撞之后,不经意地在学生面前哭,一下子从不利境地中解脱。学生反而自觉收敛了很多。

一位年轻班主任在接手一个乱班之后的第一节课上,向全班同学深深鞠一躬,学生深受感动,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如此尊重他们。那节课全班同学都听得很认真。

做弱者也是智慧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凶猛的,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是温和的,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一味装死。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一是因为好斗,相互残杀中就灭绝了一半;二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软弱的会装死的蓝甲蟹,因为善于保护自己而得以繁衍昌盛。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挤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很少,车祸发生率很高;而一个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大家都觉得自己做了善事,车祸发生率为零。弱强两者,在某种时候收到的效果截然相反,弱,反而得了强势;强,反而处于弱势。(小音《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30期)

《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看来,教师真是要好好地读一读《道德经》,学习水的智慧。这样的教育不但更有效,也更长久。

要诀:

如若自己在学生面前一直是强势的一面,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流露真情,展现自己的温情与软弱。

 树立一种信任学生、依靠学生的信念,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地位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责任心。

守弱的诀窍在于教师不是真弱,而是守弱。如果是真弱,那么,也要偶尔显示自己强悍的一面,以期达到一种平衡。

震撼教育36计之十九:“激将法”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

激将法是广为人知的方法,人们常用它来激发人的斗志。

在《三国》中,诸葛亮就很喜欢使用激将法来激发将军的求战欲。张飞、关羽、黄忠、魏延等人都曾在诸葛亮的激将法下使出浑身解数,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激将法的套路通常是这样的:在布置一个战斗任务的时候,故意忽略某人,当他积极请战时,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甚至是不屑,直到将其逼急了,才犹豫着给其一个机会。而事实上呢,诸葛亮早就认定了他是最佳人选,只是怕他松懈怠惰,因此一定要逼着他的小宇宙爆发或者怒火中烧才表态。

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激将法来激烈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的表现将会超出想象。

利用逆反心理规范学生行为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交往中,有时因自身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与他人的要求相对立,便产生与其对立抵触的情绪而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只要教者教育方式适当,因势利导,逆反心理是可以利用的。

一、适当反面刺激

反面刺激,就是恰当地用学生不爱听的反面的话去刺激他们,适度激活他们的逆反心理,引导学生从正面发展。例如,我接任了一个村小完小合并的班级,由于西部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们穿着不整洁,卫生习惯较差。在一次全校体操表演赛上,有几位老师认为我们班最邋遢,料想学习成绩也会是同年级最差的。比赛结束了,我装着很生气的样子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生气?”学生们都猜:“老师是因为我们班体操比赛输了。”我说:“错,大错特错!是有人小看我们班了。他们说我们班最邋遢,料想学习成绩也会是同年级最差的。真把我气坏了,不知道你们听了气还是不气?”“谁说的,我们找他辩论!”学生们个个脸都涨红了。我说:“同学们,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要穿戴整洁,讲究卫生,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用我们的成绩去回击那些小看我们的人!怎么样?”“行!”学生们坚定地回答。从那以后,全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穿戴整洁,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多了。期末参加万州区教科所的检测,我班成绩不但不是全年级最差的,而且是最好的。

二、故意妄猜结果

我们主张要让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桃子,但有的学生就是怕困难,懒得跳,这时教育者就可故意妄猜他摘不到桃子,激活他的逆反心理,引导他跳着摘桃子。例如班上有两三个学生,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他们常常是前半部分书写工整,正确率高,后半部分则书写潦草且错误较多。不难看出,他们缺乏毅力。于是,我特地增加一点作业量,说:“今天增加了五分钟的作业量,我估计我们班至少有三到五个同学不能认真写完家庭作业,你们信不信?”全班异口同声:“不信!”“不信?明天看结果吧。”我故意流露出不相信的神情。第二天一检查,每个学生都比以往完成得更好。我特地表扬了那几个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从这以后,他们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

三、假意降低要求   

少年气盛。青少年学生最怕被别人轻视。有的学生凭能力可以达到某一要求,但是由于不认真,或不能坚持不懈,怕困难等原因,常常达不到要求。这时,教育者可以假意降低要求,让他感觉到老师有些轻视他,激活其逆反心理,引导其克服困难达到要求。例如,有一周轮到班上第三组值周。这个组人员调整过几次,但值周情况总是不好。我对他们说:“其他小组值周工作做得很好,多次在全校评比中为班级争得了‘示范班’的荣誉,这是全班同学的光荣,更是他们的光荣。你们说是不是呀?”“是。”几个学生笑着回答。接着,我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我们班这一周可能保不住‘示范班’这块牌子。这样,给你们降低一点要求,只要通过你们的努力争得一个‘优秀班’就可以了,你们看可以吗?”他们不服气地说:“老师,你这不是轻视我们吗?这一周我们也一定要为‘示范班’的荣誉而战!请相信我们吧!”我高兴地说:“我相信你们是好样的!刚才你们说的也正是老师希望的。”在这一周这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齐心协力,各项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果真赢得了“示范班”的称号。(林英《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4期)

适当反面刺激、故意妄猜结果、假意降低要求,这是林老师在运用激将法激励学生时所使用的三个策略。应该说,林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十分有见地。因为激将法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它并不是十分容易使用的。有相当多的家长和教师在运用这个方法时,遭致了孩子的反感。

一位姥姥本来是想让孙女少看电视多看书,她却说:“你就看电视吧,看书有什么用呀?反正你以后也考不上大学。”孙女明白姥姥其实是想刺激她努力,但是心里却非常反感,于是故意顶嘴说:“你说的对,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学,那我就不学了。”

一位高中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对一名学生说:“你要是能考上大学,我就倒着走。”结果这名学生后来居然真的考上了大学,她寄了这样一张明信片给老师:“据说倒着走对身体有好处,祝你身体健康。”老师很是伤心。

共青团辽宁省委青少年研究会曾经就“父母的哪种行为你最无法忍受”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有三成左右的孩子不能忍受家长说自己不如别的孩子的“激将法”,这一比例排第一位,说明成长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激将法虽然灵验,但是要有分寸地使用,如果刺伤了孩子的自尊,结果适得其反。

要诀:

 激将法的实施对象主要是那些过于自负的孩子,眼高手低,有能力,但是努力程度不够。

 对于心理比较脆弱或者比较敏感的孩子,建议不要使用激将法。

在参加一项比赛或完成一项任务之前,可适当地用激将法来刺激一下士气。

对同一个教育对象,激将法不可常用。偶尔使用效果才佳。

震撼教育36计之二十:“照‘妖’镜”

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托尔斯泰

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让一个人能够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方法叫做照“妖”镜。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人需要有一面镜子,以时时观照自己。

人需要一面镜子的原因是,人常常是看不见自己的。所谓知人易,知己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改变自己最艰难,因为一个人看自己并不像看别人那样清楚。如果真的能像看别人那样看到自己的问题,他改正的决心只怕要强烈得多。

当一个人犯错时,如果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强烈地意识到,此时跟他讲道理很难奏效,不如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让他看清楚自己,他便会收敛。

移花接木

开学初,我班转来了一个名叫晓胜的新生。他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其父亲是个蛮不讲理的人,每次儿子惹了祸之后,都想方设法地替儿子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脱责任。一天,晓胜又因为一点小事,把同桌晓新的手给打破了。我领着晓新到医务室包扎,花了16元钱。看着这16元的医药费收据,我知道找晓胜的父亲一定讨要不到,因为上次晓胜打伤同学的25元钱的包扎费还是我垫付的。

回到办公室,我有了主意。打通了晓胜父亲的电话后,我带有歉意地说道:“晓新因为一点小事把您儿子晓胜的手给打破了,我带他到医务室包扎伤口,花了16元钱。”晓胜的父亲着急地问道:“伤得严重吗?张老师,你赶紧联系晓新的家长让他多带点钱,我这就去学校,校医务室能信得着吗?我要带孩子去医院好好看看。”晓胜的父亲来到学校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有了以往的嚣张。我平静地对他说:“我在电话里欺骗了您,对不起。我只是想让您能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的孩子让人打了,您会怎么想?晓胜已经不是第一次打同学了,上次把同学打伤我就垫付了25元钱,今天我又垫付了16元。您看这两笔医药费怎么处理合适呢?”晓胜的父亲爽快地说道:“孩子淘气,给您添麻烦了。”说着他掏出50元钱放到我的手中:“这50元钱还上这两笔医药费后,剩余的您看着给晓新买点什么吧。以后我一定好好教育晓胜,让他少惹祸。”(张金传《应付野蛮家长四招鲜》《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8期)

《西游记》中的照妖镜具有很高的法力,能够把妖怪的原形照出来。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美少女,镜子一照,里面竟然是一个白骨精。震撼教育中的照“妖”镜当然不是照妖怪的,而是把人身上的错误照出来。对于教育者来说,选择合适的镜子并把它亮出来就至为重要。

亮镜的第一个做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转化自私学生的尝试

今年我接了一个六年级班,刚接这个班,别的老师就私下告诉我张鹏(化名)是个“自私大王”。听到这样的介绍之后,我对张鹏就多了一些特别关注。经过一个月的仔细观察,我发现张鹏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经常深钻难题,但也的确像老师们说的那样很自私,从来不让别的同学碰他的东西;别人问他题,他从不热心讲解,生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但他又是一个好面子的学生,也从来不直接拒绝同学的请求,总是说“我待会给你讲”。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想出了一个转化他的方法。

那天,我早上刚到办公室,张鹏就拿着一本课外练习册找我,他说:“老师,昨天作业有道题很难,我做了好久都做不出来,请老师给我讲讲。”看到他那着急的样子,我故意漫不经心地说:“是吗?先搁那儿吧,待会儿给你讲。”张鹏听我这样说,就走了。一上午我也没给张鹏讲。中午放学,张鹏在我办公室门前转,我知道他在等我给他讲那道难题。我还是装作没看见。到下午放学其他同学都走了,张鹏终于按捺不住了,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问您的那道题,您看了没有?”我说:“看了,着急了?等待的滋味不好受吧!”这时,他已经悟出我的用意,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轻轻抚摸着张鹏的头说:“张鹏,咱班几十位同学是一个大家庭,应该相互关心,有了困难要互相帮助……”我刚说到这儿,张鹏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您不用往下说了,我明白了。您看我的行动吧。”说完就要往外走,我笑着叫住他,说:“难题我还没给你讲呢!”

他笑了,我也笑了。(彭荣《班主任》2008年第12期)

亮镜的第二个做法,是开展一个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倾听全班意见,注意不要开成批斗会的形式。而要全面客观地对一名学生进行评价。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有限,则可以采用第三个做法。

亮镜的第三个做法,是把学生的错误通过小品的方式表演出来。表演的好处是可以适度地提炼和夸张,以突出戏剧效果。

此外,如果当面批评不能奏效,让学生传话也是方法之一。在与别的学生谈话时,有意无意地插入对该学生的评价,该评价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会产生和当面说不一样的效果。只是,这种方法打击效果惊人,运用时还需仔细斟酌。

一位教师运用此法成功转化了一名学生:

班级中有个“小霸王”小郭,时常欺负弱小同学,没有朋友,可越是孤独就打得越凶、越频。每次打完后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和同伴只是玩闹,甚至反劝教师不要小题大做。有一次,教师召集了几个经常挨打的同学,授意他们给小郭写信,陈述自己的痛苦:挨打后身体的疼痛,打架后被父母责怪、受到老师批评心里的疼痛。几封信交给小郭,教师让他认真阅读,用心体会。没想到小郭才读了第二封就流着泪说:我从没想到同学这么难过,这样怕我,其实我只是和他们开玩笑,我是想和他们交朋友的……事后,小郭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北京奥运会之后,世界乒乓球男单头号选手王皓状态下滑,身体发福,明显缺少继续艰苦训练的动力,教练员刘国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几次大的比赛王皓成绩都不理想,网上出现了许多对王皓的批评乃至讥讽嘲笑。刘国梁把这些负面评论收集起来,装订成册,送给王皓看,对王皓产生了极大的触动。王皓振奋精神,很短的时间内,减肥十几斤,竞技状态也有明显提升。

要诀:

当班级里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泛滥时,组织一次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把这些不文明现象表演出来,尤其要让那些犯错的学生意识到第三方(班级女生、家长、教师或者邻班学生等)的感受。

把自己对某犯错学生的期望与失望在其好朋友面前表达出来。

必要的时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某教师把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让他抄写一段课文,学生交上来之后,教师看也不看,直接撕掉。然后让学生讲他的感受,并加以分析引导。

照“妖”镜的做法通常都会让当事人有不适的感觉,因此真相大白后,教师要做必要的说明,最好首先就采用这种做法道歉,并表示自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震撼教育36计之二十二:“太极功”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这就是太极之功。

太极功的妙处在于,你一掌打过来,我随掌而倒,实际却根本没有被这一掌所伤。等到你的掌收回之后,我又起来,毫发无损。反过来,你打我一掌之后,被我的内功反弹。你可能不会立刻有反应,但过一会儿,便会体会到我强大内功的威力。

教育中的太极功便是由此而来,对于学生的非分要求,顺势而为,不直接反对,却绵里藏针,学生最终明白教师的苦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故事,他小的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杂货铺的老板待客友善,生意很好。作为一个小孩的苏霍姆林斯基看到的却是那些大人们只要给老板一样东西,就能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也拿了一把石子去跟老板说,我要换一些糖。老板愣了一下,什么也没说,收下了石子,给了他一把糖。

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十分佩服杂货铺老板的做法,认为他是一个“高人”。其高明之处在于,如果他当场指出来小苏同学的错误,也不会被大家诟病,小苏同学也因此而学到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将错就错,留给小苏的是等到他突然醒悟的那一天,内心的无比自责以及些许羞愧。杂货铺老板知道,小孩子迟早会明白石头不能换糖的道理,而幡然悔悟的小孩子一定会为他当初的鲁莽行为感到羞愧。

苦肉计

刚接手四班,我就认识了李浩——一位因从不做家庭作业而闻名的学生。一周下来,果然名不虚传,只字未动,我打算找他谈谈,可转念一想,他什么样的老师没见过,夸奖型:挖掘成绩,鼓励表扬;温柔型:和风细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厉型:宣布纪律,写下保证;吓唬型:必须完成,否则回家。这些对于身经百战的李浩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没有找他,我在思索。

某日,听到他与同学闲聊中这样说:“做老师真好,自己不做作业还可以给别人布置作业……”于是,我找个时机与他达成了一份君子协定:李浩每天认真完成刘老师布置的作业,刘老师每天认真完成李浩同学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我布置了大约20分钟的作业量,他由于没经验,布置了一个多小时的作业量。我认真完成了,虽然累。第二天,李浩看了我满满的作业,认真写了个“优”。李浩也完成了,虽然字不够端正,我也批了大大的一个“优”。他有些难为情,我却很激动。第二天放学,我布置近半小时的作业量,他可能看到我昨天做得太多了,只布置二十分钟的作业量。我们都认真完成了,值得一提的是李浩的字明显端正了,估计是受我的影响,我依然激动。好现象一直坚持了四天,周末到了,凭经验我知道他可能因为贪玩会反复,我特意少布置些作业,半鼓励半开玩笑说:“可不能违反协定呀!”到了下周一,我满怀希望地看他的作业,结果却令人失望,但我依然拿出我的作业让他批,他红着脸批了个“优”。下午,他把补好的作业让我批,我很吃惊,因为我并没有叫他补作业,我很欣慰。

二十多天过去了,我特别高兴,李浩每天都完成作业,可我也苦恼,我总不能把家庭作业一直做到他毕业呀,可这是协定,我应该遵守。有一天,我去外地参加一个活动,要五天,临走前,我们分别给对方布置了五天的作业。五天后,当我们互相批作业时,李浩先是红着脸,因为他一字未做,当我把满满的作业让他批改时,从来不哭的李浩哭了,哭得很伤心,他流着泪对我说:“刘老师,以后我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请老师放心,我不再给您布置作业了,请老师别做作业了。”此时,泪水也模糊了我的视线。一年过去了,李浩已顺利进入初二,他实现了他的诺言。

现在每当想起此事,心中便一片释然。是爱心让我换来了学生难得的真诚。(刘兆伟《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12期)

此案例名曰“苦肉计”,实为“太极功”。面对学生的无理要求,教师选择的是隐忍和退让,看起来软弱,实际上刚强。真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必须注意的是,该学生“身经百战”,教师若采取常规办法,根本不能奈何他,而这一计,却十分厉害,堪称核武器。

太极功貌似温柔,实则坚硬,回击的力量巨大。一般的人选择“以直报怨”,而太极功高手选择“以德报怨”,并且,他相信道德的巨大力量会给予“制怨者”应得的处罚。

运用太极功时,一开始的确要受别人一掌,吃点苦头,与苦肉计不同的是,太极功不是主动进攻,而是积极防御。你要么不打我,你打我一下,够你受的。

曾有一人在报上登载寻人启事,寻找文革中教他的老师,原来文革之中他造老师的反,强迫老师跪在地上并把粪浇在老师头上。多年以后,他事业有成,但每想到此事却悔恨不已,不找到老师当面道歉便寝食难安。老师最终找到,已是白发苍苍。老人轻轻一笑,我不怪你,那时你还是个学生,不懂事。一番话,说得此人痛哭不已,羞愤难当,老师骂他一顿他反而会好受得多。

再看到学生乱扔垃圾怎么办?当着他的面,捡起来,他扔多少,你捡多少。一些学校也因此倡导“你扔我捡”。不过坦率地说,学生扔,学生捡,效果不大。学生扔,教师捡,效果才明显。

要诀:

在学生提出无理要求时,不是当面驳斥,而是有条件地答应。

不动声色地创造冲突和矛盾场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己醒悟。

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明白的那一天,那时,教师越是不在意,学生的内疚就会越强烈。

震撼教育36计之二十三:“自缚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有一个成语叫瓮中之鳖,字面上的意思是一只鳖爬到瓮中去,由于不会后退,结果被活捉。

还有一个成语叫做请君入瓮,主人公是唐代武则天时的两位酷吏。来俊臣请周兴喝酒,请教他有什么招数让犯人招供。周兴说,这还不简单,用火烧一个大瓮,烧得通红,然后把犯人装进去,他一定招供。来俊臣嘿嘿一笑说,老兄对不住了,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吧。周兴只好俯首认罪。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作茧自缚,自己在自己铺的不平的路上摔倒。这种方法叫做“自缚茧”。学生品尝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便怨不得任何人,只能吸取教训。

考考自己

上完了一个单元,我想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借用了魏书生老师的“懒招”——学生自己出题交换考试。学生听说自己出题考别人,兴致挺高,到处翻书查资料,一节课工工整整出了满满一大页。

第二节课,所有的学生拿着自己精心筛选的试题作上交状,我恶作剧般宣布:各考各的试卷。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叫苦不迭,有的竟深感惋惜。考后收卷一看,满分仅三人,优秀者也刚过半数,居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及格。我要学生分析分析原因,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要求别人做的,我自己先弄懂了。”满分者如是说。

“我出的题都是基础题,我希望别人考得好些,考好了,今后学习会更有信心。”——不愧是一班之长。

“粗心,做题习惯不好。”不少学生不断地埋怨自己。

“有些题目自己也不会做,本想通过参照他人的答案来弄清,谁知……”“沉默是金”者一语中的。

“我想反正考别人,自己没必要弄懂,归根结底是老师常说的那个字……”

全班学生帮着齐声问答:“懒。”

“我只想考倒他人,故意出难题,谁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活该!”同学们一脸的坏笑。

……

“通过考试,你们又进一步认识了自己什么?”我趁热打铁。

“学习不扎实。”

“学习不够自觉。”

“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懂得问。”

“待人要真诚。”

“做题要细心些。”

“害人先害己。”

……

真高兴,我别出心裁的这一招,不仅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制卷、解答的过程中,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而且在考后的讨论、分析、交流活动中看到了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懂得了学习要踏实、做人要诚实、待人要和善的道理。

怎么样?一箭多雕的美事儿,你也不妨试一试。(付群英、刘祥佳《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11期)

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平日里对于学生的错别字总是要求他们抄写10遍20遍以加深印象。不料一日,她自己不小心在黑板上写错一个词,被学生指出来之后,她连忙跟学生道歉。学生却不依不饶,要求老师也罚抄,教师决定接受学生的处罚,把写错的词抄写200遍。在写到80多遍时,教师感觉到头脑渐渐麻木,一不小心,有两组词就抄错了。这次经历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罚抄并不能促进记忆,因为此时学生的抄写只是机械动作,意识已经不参与其中了。虽说教师是作茧自缚,但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她还是感觉很有收获。

古时有一副对联: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这是一副巧妙的拆字联,天下有虫即为蚕字。蚕是很小的青虫,喜欢吃桑叶,吃了桑叶就吐丝,吐出的丝成为蚕茧,却把自己困在其中。不过,把自己逼上绝境,却并不是死路一条。蚕咬破茧后,成了飞蛾,反倒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表现,让我很佩服这种生物的想象力和勇气。

我们生活的世界,蕴含很多的危机。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所处的环境,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这实在是我们作茧自缚的结果。只是,这个后果的周期太长,我们的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那时,这个茧已经足够厚,根本无法咬破。神要惩罚我们,如果爱怜我们,就不妨造一个小的茧,让我们能够出去,必定悔改,而不要鱼死网破,玉碎人亡,成为真正的“杯具”。

要诀:

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处罚不妨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看看是否有效果。

当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时,不妨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体验不良习惯的后果,以促其反省。

教师所做的茧必须在学生能够咬破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留一条缝,让其最终能够爬出来。

震撼教育36计之二十五:“究底针”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村上春树

在测验或者考试的时候,不是浮光掠影,而是追根究底,或者有意识地出一些难题考倒学生,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我们把这种方法成为“究底针”,那些错误的答案就像针一样刺痛学生的心灵。

一道特殊的测试题

在上护理学校的第二个月,护理学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小测验。我是个学习非常认真的学生,顺利的做完了前面的题目,可最后一道奇特的题目却难住了我,这道题目是:“你知道我们学校那位女清洁工的名字吗?”我眼前立即浮现出那位女清洁工的形象,她身材比较高大,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十分引人注目,我每天在校园里都能见到她。要命!她的名字是什么呢?我记得她的胸卡上有她的名字,名字的字体比较大,可是我从来没有注意到具体是什么名字呀!

我以为这只不过是教授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就把那道题目空着交了试卷。

在交卷的时候,我看到几乎每张试卷的最后一道题目都是空着的。此时,一位女生问教授:“最后这道题目真的会计分吗?”教授认真地说:“这不是玩笑,这是一道严肃的题目。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你们毕业后会与许许多多的患者打交道,你们不但要好好护理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心理上的关怀,要尊重他们。怎样做到尊重他们呢?首先得记住他们的名字。校园里的女清洁工每天为你们辛勤劳动,你们有多少人记住了她的名字?你们有多少人见到她和她打招呼呢?”那次的考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铃带玉《环球时报》2004年6月7日)

严格来说,教授的这道测试题有点吹毛求疵,这正是“究底针”的特点。然而,这种严格甚至是苛求亦是可以理解的。积极的学生可以将其看作是教师的精益求精,从而学到严谨严格的学术作风。

让我受益一生的一课

记得在读研究生时,有一次上课之前几分钟,老师坐在讲台上漫不经心地翻书,看了一下手表,告诉大家还有五分钟就要开始上课了。

这时外面走进来一个人,她好象是来找什么东西的,进门后她环视了一下四周,从讲台上走了一圈,就走出去了。

二、三分钟后开始上课时,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刚才进来一个人,大家都看见了吧?好,从左边第一排第一个学生开始,每一个人都简单地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她给你的感觉和第一印象。”

这时全班学生立即进入回忆状态,确实所有的人都看见她进来。一个人说:“她是一个年纪约20-25岁之间的女性,短发,穿着深兰色的裙子。”另一个人说: “她是40多岁的中年人,中等长发,穿的是黑裤子。”又一个人说:“她给我留的印象是怒气冲冲,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倒没注意头发的长短和裙子或裤子。” 就这样,全班学生一人一个说法,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倒象是曾经进来的是20多个不同的人,从短发到辫子,年纪从轻到老各种说法都有,衣服的颜色就更离谱了,裙子和裤子谁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时老师叫这位让大家有争议的女生再进来,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把嘴闭上了……

没有一个人说完整了,描述全了,因为当时谁也没有真正注意过她,全是在凭自己的印象似是而非中,却又强调自己的正确,吵了一阵,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偏见。

这前后一共也不到10分钟的经历,却在我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曾经也是那么固执己见。(叶流《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1期)

许多人在这样的测试中受益。伞兵在训练跳伞时,教练会故意把伞绳、伞面搞乱,然后让伞兵在十秒钟的时间内整理好。时间一到,所有人都必须停止,教练来检查,每检查一个,他就会拍拍战士的肩:“你活了!”或者说:“你牺牲了。”通过这种魔鬼训练的伞兵才能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骡子一天大便几次

蒙哥马利曾在部队当过运输兵,并参加了对当时主要运输工具骡车与骡子的相关知识进修。在进修结束时,有一个考核。

考试开始时,考官用充满血丝的眼睛注视着蒙哥马利,问道:“骡子一天大便几次?”

这个问题完全出乎蒙哥马利的意料,接着便是一阵尴尬的沉默。在绝望中,蒙哥马利飞快地开动脑筋:是不是上午3次、下午3次?晚上也许只有小便而没有大便?只听见考官又问:“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6次。”

“不对,第一题不及格!零分。”

“那么正确的答案是几次呢?”

“8次。”

“先生,我看6次、8次没有多大关系。”

“不准无礼!你的耐心会让你知道我的结论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

尽管第一题得了零分,蒙哥马利还是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但是蒙哥马利没有作罢,他的好奇心上来了。观察了半个月,他发现骡子果然是一天拉8次屎。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后来他对别人讲:“这次考试使我真正懂得,一个军人战场的观察力来自他对平时生活的积累,而缜密的计划只能来自源源不断的、全神贯注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007年1月10日《世界报》)

蒙哥马利后来给自己立了一个座右铭:“笔比剑更重要”。他坚持不懈地阅读与思考,努力精通他的专业,细枝末节也不放过,终于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一代名将。

究底针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优等生或者天赋较高的学生,他们能力很强,表现优秀,却也往往容易变得自高自大,不可一世。抓住其弱点,有理、有利、有节地给他们上一课,是对他们真正的帮助与呵护。

要诀:

 在学习一个知识内容之后,首先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没有问题,则教师开始提问,所提问题看似简单,却足以难住学生。

 给学生阅读一段材料,问学生掌握了没有。等到所有学生都点头,收好材料,教师询问其中一个细节。

 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内容平时曾经讲过,以甄别哪些学生学习扎实,效率高。

 对于那些自高自大的学生,不妨吹毛求疵,以鼓励他们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震撼教育36计之二十八:“空鸟笼”

如果你手头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碰到的所有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西方谚语

空鸟笼是一个心理学上的规律,教育者看似走了一步闲棋,却令结果呼之欲出。它来源于一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家和他的朋友打赌说,如果我送给你一个鸟笼,你把它挂在房间里,过不了多久你一定会买一只鸟。朋友不信,于是同意打赌。

结果,每一位到朋友家作客的人都注意到那只挂在窗口的漂亮鸟笼,而且不约而同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朋友回答,我从来没养过鸟。于是第二个问题紧接着而至,不养鸟挂只鸟笼干什么?朋友无法解释。时间长了,朋友不胜烦恼,终于买了一只鸟放进笼中,于是再也没有人问同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鸟笼困境。数年前,在我还是大龄剩男的时候,我经常会被一个问题困扰,年纪大了,该找个女朋友了。这些唠叨来自于父母倒也算了,可是朋友、同事包括领导也都这么说。后来总算个人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时候生个宝宝?我的婚姻状况就像那只鸟笼,人人都在关心那只鸟在哪里。

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教育的工具。

两颗红枣 一节班会

周末闲逛,看见一个中年人卖红枣,鲜红发亮的红枣,让人垂涎欲滴。枣农告诉我,枣的营养价值很高,我就买了点回去,香甜可口,果然美味。突然间,一个奇妙的想法在心里酝酿……

第二天,我买了一箱灵宝大红枣,又去文具店买了几个大信封,把我班学生宿舍的房间号标在信封上,然后在每个信封上都写上“高二(13)班幸运枣”的字样,我计算好人数,每人平均两个,混合宿舍依然按全寝室人数发放,保证我班的每个学生都有枣吃。

当天临近放学的时候我对学生说:“今天晚上有一项特殊的作业,需要你们回宿舍完成,放学后我会让寝室长给你们带回去的。”然后我把所有寝室长叫到我的办公室开会,我们首先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然后我安排寝室长:第一,一定要保证让你所在宿舍每个成员都吃到枣,这是咱们班每位同学都有的权力,也是必须享受的“福利”;第二,混合寝室里外班的同学一样也有枣吃,这不仅可以体现本班的人性化管理风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

我原本计划让学生回宿舍边吃边思考一个问题,但是我最终没有说出,因为这时候我不想让他们有太多的心理压力,担心他们认为吃个枣还像鸿门宴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几个寝室长非常感动,尤其是一个女生眼圈都红了,临走时专门留下来对我说:“谢谢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班里的学生还有‘福利’呢,谢谢您!”我心里暗自得意:他们还不知道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呢。我心里想,我不会让你们白吃的,还有后话呢。

第二天是星期一,按照学校的惯例,有一节班会课。上课后,我问学生:“同学们,昨天晚上的作业你们完成了吗?”大部分学生都笑了,我理解那意思,肯定是吃到了枣(其实,确切地讲是尝到了,因为每个人只有两颗而已),只有极个别的同学也许是怕我设圈套,哼哼唧唧地在说着什么。为了让他们统一口径,好实施我的下一步计划,我调侃了一句:“好吧,没完成作业也就是没有吃到枣的同学写一篇作文,吃到枣的同学思考一个问题。没吃到枣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吃过了!”

我调侃说:“我想同学们都不会也不能白吃,对吗?”同学们先是一怔,立即就变得有点严肃了,转而又开始皱眉凝神,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说:“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所显示内容思考一个问题,我通过枣对你们表达了哪些期望?”

随即我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放了一段经过我精心整理的话:

枣树为中国居民宅旁常见的树种。木硬,可制器具,可为木刻雕版。果可食用,可“补中益气,久服神仙”(《本草经》)。枣树生果极早,幼树可结果,北方民谚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即出钱”,言其结果之速。“枣”的谐音是“早”,鲁迅先生曾以此为座右铭。另外,枣还有幸运、吉祥、喜庆之意。

寂静、沉思,前所未有地专注……

踊跃、发言,空前高涨的激情……

也许只有到此时,同学们才明白我的葫芦里面装的“药”。

……

(赵芳丽《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12期)

在引起学生的思考后,赵老师又发表了一番早已准备好的有关枣树寓意的长篇发言,可以想象的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育效果令人难忘。

在这个案例中,“鸟笼”就是教师送出的红枣。教师送学生红枣肯定是有目的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猜测,鸟笼是为了引出那只鸟的,而当那只“鸟”出现的时候,学生丝毫不觉得突兀,而觉得是理所当然。

空鸟笼理论有着广泛的运用,对空鸟笼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各种有意思的教育策划的产生。

一位班主任要在班级选拔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学生名单,只有一个名额,他打算采取让学生自由报名的方式。但是一开始无人响应。于是教师抛出一个空鸟笼——在班级里拍卖10个演讲比赛名额,先报名先得,报完为止。在班主任的动员下,报名的学生很快就超过10名。10个名额送出去之后,教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准备,然后在班级里进行预赛,选出第一名代表班级参加全校比赛。由于这个出乎预料的鸟笼的出现,学生被带进了演讲比赛的准备,进而对演讲比赛这只“鸟”产生了兴趣。全班掀起了一股演讲热,许多学生后悔没有报名。而最终脱颖而出的那名学生在全校比赛中也拿到了很好的名次。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跷起地球。有人说,教育是一个杠杆,有些人轻松,有些人笨拙,区别就在于是否找准了支点。空鸟笼恰似一个杠杆,创设合适的鸟笼,我们便可吸引到有价值的鸟儿。这正如用一点点的力气,便能推动惯性巨大的物体前行,其间的奥妙,是需要仔细琢磨体会的。

要诀:

 将一项即将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进行包装,选择一种有趣的形式。

 这个形式就是“鸟笼”,先抛出这个“空鸟笼”,引起学生的兴趣。

 等到学生接受了“鸟笼”,自然开始关注鸟笼当中的内容,于是成功推销出那只“鸟”。

不同的鸟笼可以装不同的鸟,每一个鸟都能够找到一个适合它的鸟笼。

震撼教育36计之三十二:“他山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他山石就是要让外在的一切可能因素为我所用,以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两名学生因为要挤出教室门而互不相让,发展到谩骂,最后竟然扭打在一起。事情闹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应该怎么处理?

一位班主任选择了说理。

“有一次一个歌舞厅发生火灾,死亡几十个人。当火苗窜起之后,大家惊恐万分,一起拥向狭窄的安全出口。结果造成堵塞,逃离火灾现场的人极少。你们听说过这件事吗?”因为事情刚刚发生过,学生频频点头。

“如果我们经历这样的场景,如何使得逃生的人更加多一些呢?”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说:“如果那些人一个一个排队出去,也许跑出去的人会更多一些。”

学生回答完,突然明白了教师问话的目的,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

另一位班主任选择了给全班学生播放视频。

这是一段网络上的新闻报道,某地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晚自修结束之后下楼梯时,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十几名学生死亡。记者的采访揭示了惨剧发生的原因:几名走在前列的学生在楼梯口跟后面的学生打闹,拦着路口,不许其他人前行,最终导致后面不知情的学生往前拥挤发生惨剧。

放完视频后,全班一片寂静。教师一句话不说,拿起电脑回办公室。两名犯错的学生主动跟着教师去认错。

应该说,两位班主任的处理手段都非常高明。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学生熟知的刚刚发生不久的例子来说明其错误的危害,效果极好,而且保质期长。相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学生都不会再犯。

俗语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校园内外,能够念经的和尚很多,就看教师是不是善于发现了。

偶然的发现 意外的收获

前些日子,学校附近的宣传栏里张贴了市里各级劳模的照片和事迹简介,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驻足观看,从全国到省市各级劳模,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而且我还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两位劳模是我们班的学生家长!一位是晓翔的爸爸,是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另一位是晓睿的妈妈,她领导的制衣厂年上缴利税近千万元。一缕灵光在我脑海中闪过:这不是最好的榜样吗?做家长的可能羞于自夸,但是如果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对孩子的激励效果肯定不一般!

于是,在第二天的晨会上,我热情洋溢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老师在外面的宣传栏里发现,我们班晓翔的爸爸和晓睿的妈妈都是青岛市劳动模范,非常光荣!下面请这两位同学来介绍他们父母的事迹。”

学生们充满赞赏和羡慕的目光一下集中在这两位同学身上,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使他俩有些慌乱,继而激动得小脸通红,两眼放光。两个小家伙介绍了各自家长的事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趁热打铁,说:“你们俩有这么优秀的家长,是我们胶州市的骄傲。他们能有今天的荣誉,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拼搏得来的。老师希望你们两个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还要超越他们,争取更大的成就!”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两个小家伙坐得笔直,精神抖擞,接下来的语文课,他俩读得特别响亮,听得特别专心……

接下来的几天,两个孩子似乎一直受这件事的激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我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契机,不时地暗示他们:继续努力,家长看到你们的进步,会比他们评上劳模还高兴。

一段时间以后,晓翔慢慢改掉了上课走神的坏毛病,能专心听完一节课了;晓睿也改掉了书写磨蹭的缺点,作业能按时交上来了。家长陆续打电话感谢我,晓翔的妈妈喜滋滋地告诉我,儿子跟他爸爸说,长大了要超过爸爸当全国劳模,把他爸爸乐得逢人就夸,真比自己评上劳模还高兴!(刘淑贞《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9期)

这位刘老师是一位有心的教师,很善于借用他山之石来教育学生。

家长和社区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有的班主任很善于请家长来学校给全班学生和家长做报告;有的班主任很善于请毕业生校友来到班级,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学生沟通交流成长心得。有的班主任会把学生带到社区里,去结对的敬老院做志愿者,或者去共建的部队去参观,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善用他山之石的举措。

常来看看

据我了解,有不少班主任都不喜欢上班会课。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因为老师开班会的效果不太理想,开得师生都没有“胃口”。如果你出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不妨使用“常来看看”这一招。你可以预先请家长、友人或同学来帮你,约他们到班上“客串”,谈谈学生喜欢的事或自己的得意之处。虽然不少家长并不擅长在课堂上表达,但是,他们生动而丰富的经历往往能深刻地打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指点生活迷津。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一位家长来“客串”,那天他讲得不太流利,但是却讲了他一波三折的创业经历,讲他如何用他的毅力和魄力铸就了成功的事业。他刚讲完,就赢得了一片掌声。最后,我又让其子上讲台和他的爸爸说几句。真没想到,孩子自己也很激动,深情而又铿锵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从来不知道你有这么辛苦!谢谢你!我今后一定认真学习,我不会让你失望的!”看得出来,孩子的爸爸也被感动了,他事后对我说:“老师,我从来没见过我儿子这么懂事!谢谢你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王红琴《我的课堂怪招》《教师博览》2006年12期)

一节特殊的班会课,让父子俩都深受感动,这是教育设计的结果,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要诀:

学会用身边或者熟知的例子来现身说法。

很好地利用家长资源,让优秀的家长来校给学生做报告,或者让这些优秀家长的子

女介绍父母奋斗经历。

家长会尝试让优秀孩子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经验。

可邀请毕业生校友来校跟学生交流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