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hjmhjmhjmm 2013-11-27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译文]  亲身耕种本来是英雄所干的事情,便是老死在南阳,难道就不是豪杰所为?

 [出典]  南宋 陆游  《过野人家有感》

 注:

 1、    《过野人家有感》 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   谁家井臼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   满箔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   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   老死南阳未必非。

 2、注释:

    纵辔:指纵马奔驰。 辔(音“配”):马缰。

   江皋:江边。

   臼:舂米的器具。

   荆扉:柴门。

   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帘。

   叶:桑叶,作者自注:“吴人直谓桑曰叶”。

   依稀:仿佛,不太真切的样子。

   躬:亲身。

   南阳: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居住的地方。

 3、译文:

   纵马奔驰在江边,送走了落日的余晖,那是谁家的井臼,掩映着寂静的门扉?隔着篱笆见有人走过,狗儿汪汪地叫个不停,满席的蚕儿饥饿待食,正等着主人采桑来归。十年光阴呵,我已经把人情世态都看个透熟;睡梦依稀呵,常梦见万里外家乡的草木山水。亲身耕种本来是英雄所干的事情,便是老死在南阳,难道就不是豪杰所为?

 4、陆游生平见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5、宋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年)春末,陆游被免除参议官职。陆免官后写此诗,以诸葛亮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自况,认为诸葛亮如不出山,“老死南阳”也不一定不好。此诗是牢骚语,但陆游对国家的安危并没有忘怀。当人厌倦了宦海的浮沉与洞达世事的险恶后,即使有满怀的豪情壮志,也不免会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6、古代文人出身多为农家子弟,家境不够富裕的人在布衣时期,大抵仍不能彻底脱离劳动,就像诸葛亮说自己隐居时“躬耕垄亩”;而仕宦之途遇挫或老病退休之后,他们往往还要回到故乡的土地上。中国古代社会奉行重农主义,农事为社稷之本,即便是出将入相的知识分子,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也再自然不过。“耕读”,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正是儒家道统对知识分子生活方式与道德规范的重要界定之一。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何以古代作者们对农活儿竟然那么熟悉了解,比如杨万里写的《插秧歌》,几乎可当做工作说明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陆游在诗中说“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纵然这里面确实有不少发牢骚的成分

   对农事的辛劳有了切身体会,也就容易感动于农人的处境之艰难不易,再加上儒家提倡的责任担当勇气,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要把 “民生之多艰”表达出来。在钱锺书所选的宋诗中,尖刻犀利的批判揭露不胜枚举,并无人因涉嫌“破坏安定团结”、“夸大社会阴暗”而获罪。虽然赵宋在历朝历代中,以对文人的待遇宽厚闻名,但此处更多表明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即反映民风,民众的舆论和生活状况。梅尧臣在诗序中指出,他的诗作就是要“录田家之言”,希望能令下情上达。钱锺书亦在梅尧臣诗作注解中提到,宋人郑樵甚至认为相传设置于周代的负责搜集民间诗歌的“采诗官”被废置是秦亡的原因。当然,即便设了“采诗官”,任何朝代也都难逃败亡,不过,倘若从统治者是否与民众失去沟通的途径与意愿来说,这种说法自有其道理。虽然动机与指向有别,但中国古典诗歌的此一传统,多少和萨特主张文学应恢复其固有的社会功能,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立场异曲同工。

  7、恬淡古朴的农桑生活,曾是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的人生向往。经过勾心斗角的名利纷争,饱尝宦海沉浮的人生际遇,那些满怀疲惫的仕子们,开始走向农桑世界,去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声“归去来兮”,回到了“鸡鸣桑树颠”的田园,开始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孟浩然“把酒话桑麻”,在充满温馨的农桑家园里悠然自乐。而遭受贬谪流离之苦的苏轼,似乎也悟到了“胜固可佳,失亦可喜”的人生至理,陶醉在“日暖桑麻光似泼”的美景里,沉浸在“谁家煮茧一村香”的氤氲中,怡然自乐,恬然自适。就连念念不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经过一番壮志难酬的挫折后,终于欲说还休,归隐农桑间。“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面对如此宁静的田园风光,词人揠息了“醉里挑灯看剑”的万丈雄心。还有陆游,这位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铁血将军,展望“麦陇青青桑郁郁”的汉中沃野时,还在幻想凭此可以收复失地,但不久就被罢了官,置身“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的小天地,诗人只有仰望苍天,发出“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的千古喟叹!

  但是,毕竟还有不愿躲进桑阴而独善其身的诗人,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虽不能一展鸿图,兼济天下,却也不肯老死南阳,寂寂无名。他们以诗歌为载体,时刻关注现实,强烈抨击时弊,对农桑生活的艰辛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关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杜陵叟》诗中,对桑农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为”的无限感慨。深受乐天影响的宋代诗人范成大,也作过一首《缫丝行》,不仅描绘了“缫车嘈嘈似风雨”的劳作场景,也写出了桑农们“明日西门卖丝去”的窘迫生活。谢枋得《蚕妇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一面是贫苦百姓夜起喂蚕,一面是达官贵人彻夜作乐,两相对照,不露声色中揭示了社会的不公。而同代的张俞也有一首《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诗一反“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歌传统,锋芒毕露,毫不遮掩,表现出少有的锐气。这类封建文人的“悯农”诗,虽不脱儒家“民本”思想的窠臼,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即使今天看来,也不掩其熠熠光辉。

  围绕农桑世界,一显一隐,一进一退,显示出两种取舍,两样人生;而他们的诗文,也因而或豪放或婉约,显示出两种风格,两样情调。孰对孰错,孰高孰低,谁又能说得清呢?

  8、在“水韵南阳、文化名城”登上卧龙岗,膜拜武侯祠,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尽管岗不高,祠也不如想象中的高大巍峨,但置身于此,面对苍松翠柏和石牌坊,油然间仿佛思接千载绵绵无尽,布衣孔明、智绝孔明、贤相孔明的形象一一出现在脑海里,最清晰的是他蓬头跣足打着哈欠从卧榻上起身,嘴里吟咏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不知为什么,每次读他那披肝沥胆的《出师表》时,眼前总是出现这样的场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终于明白“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固然是彻悟,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9、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寥寥数语可以白描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的闲适生活。陆游的这两句诗又道出了英雄壮志未酬的无奈!

    时代造就英雄,诡谲莫测的世事又往往使其命运多舛,大事不济。故周瑜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句诗折射出了士大夫情结中“入世不狂热,隐逸不悲观”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吸纳儒家入世的思想,注重对现实的适应与改造,又受老庄淡泊隐逸思想的熏染,注重对现实的超越。这样,他们在入世时就不至过于狂热,隐逸山林时又不至过于悲观。“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菜根谭?闲适》)

10、工作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这样,从消极的角度来讲,人就不应该拒绝工作;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讲,认为工作是神圣的,自然就会对工作有所钟爱。陆游在他的《咏孔明》诗句中写到“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可见陆游对工作的见解也是很独特的,他把工作当作英雄人物必做之事,不做事,就不能称为英雄。

  罗仕坚(John Ruskin)说:“只有藉劳动,思想才能健康地发展;也只有藉思想,劳动才能变得轻快;思想与劳动不能分家,一分家便会各蒙其害。”

  11、“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诸葛亮当年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

进则兼治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不也很好嘛!

世上有几许人能做到进也忧退也忧!

12、淡泊与明志是不分可的,正如人的两只眼睛,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才有这个平衡多彩的世界呈现们面前。

此处的“淡泊”是蔡锷的“胸怀广大,须从平淡用功”,是钱琦的“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道已修而不能用也,施不以报为惠”。此处的“明志”,是陆游的“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是李世民的“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名利之关看破,并非把国与家也丢弃了。陶行知在《行知书序集》中说到:“我们追求趔,抱着真理为民族为人类服务,有什么疑惑呢?所以我无论处境如何困难,心里是泰然自在,这是可以告慰的。”这才是真的淡泊中的“为世忧乐者,群子之志也”。

只有心境淡然,才可以更好地明志,仅取其一,刚无可为。古今中外,众张元济到苏洵、从居里夫人到焚高等等名人志士,无不如此。陆放翁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篇,感人至深。他去世前二十年于家乡山阴居闲度日,过着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但立场坚定气节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着一生。

一代枭雄曹操的话,“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或许能让人们认真思考一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句话的涵意吧。

13“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这种人生观常常站在我们振臂高呼的人生观的背后,是呵,要提倡“个人奋斗”,也该有“个人不奋斗”。他们悠闲,他们乐观,他们平平常常地居家,“老死南阳未必非”。这样一来,“俗事不教来眼境,闲愁那许上眉端”。在这里,一切剑拔弩张的激烈都被常流不息的活水带走了火性,你不觉和他们一样,安静下来。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我想,爱山爱水的仁智之士不会不爱桥的,人往桥上一站,桥下水流东西,善慧大师的谒语诗就应景而出: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