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专题训练——结构模式(递进式)

 daobao 2013-11-27
议论文专题训练——结构模式(递进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构思议论文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构思议论文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构思议论文的方法技巧。
课时:第二课时。
导入:
    一篇文章,结构是它的骨骼,语言、材料是它的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所以,虽然文章无定法,但作文有常规。掌握几种基本的结构模式,能使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构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搭起文章的骨架,这节课我们学习层进式结构。
二、层进式结构
(一)了解层进式结构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二)基本结构(一):
1、基本模式:论述了“为什么”后,进一步指出“怎么样”。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体会层进式结构特点。
                               论压力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的确,“有压力才有动力”,
    那么,适当的压力对人有什么好处呢?
    闲适使人懒惰,当今社会有多少富家子弟因为生活的无忧无虑而消沉度日,荒废一生,可见,没有压力的人是不会时刻鞭策自己向前走的。
    压力可以转变为推动力。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下,外国人还扬言“会修通过关沟段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顶着这么多的压力,但凭着满怀的爱国热情,詹天佑概然受命修建京张铁路。带上多方的压力,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陡坡的青龙桥修筑了一段“人”字形线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列强曾说过:或许连外国资深工程师也不能使关沟段线路完工。看来,压力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适当的压力虽然有利于人的前进,但每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都不同,太大的压力有时会适得其反,对人产生伤害。近年来,有很多学生都因为学习上的压力过大而自杀,社会各界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收效都不大,所以减压关键要靠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首先,对于压力我们要毫不畏惧,要有自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因语言表达能力差,教书吃力,不合格,但他发现自己长于科研,于是增添自信心,致力于数学研究,后来终于成为这么的数学家。
    其次,面对压力我们要有勇敢的精神,用实力去打倒它,用实力去证明自己。波兰的哥白尼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察和科学的论证,发现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他不顾教会的迫害,大胆发表《天体运行论》,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的观点。
    最后,面对过强的压力,我们要适当地释放自己,使自己放松,忘却压力,许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减压方式。因此,他们才会成功,如毛泽东选择游泳,刘翔选择唱歌等等。
    当然,不一定有压力就一定会成功的,还有很多因素也是关键,但压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论压力》思路:
参考:作者首先引用俗语导出话题,接着谈“为什么”——“那么,适当的压力对人有什么好处呢?”,然后结合现实重点论证“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压力,最后得出结论——辩证地对待压力。
 
(三)基本结构(二)
 
1、基本模式: 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体会层进式结构特点。
 
贵在坚持
 
  有两个人结伴横过沙漠。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没水喝,不能行动。同伴给他一支手枪,五颗子弹,嘱咐他过了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让他能辨别方向,回来会合。过了8小时,同伴提着满壶清水带着骆驼商旅循枪声找来。结果只见到一具尸体,其头部被一颗子弹穿透了,手枪和五个弹壳草散落在死者周围。他自杀了,没有坚持到还有被救希望的最后一刻。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坚持,再坚持。(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论做什么事情,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因为无论大小事情,从开始到终结都有一个过程,只有把全过程都按规定完成了,才是成功。不坚持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必然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大事要坚持,小事要坚持;耗时长的要坚持,耗时短的也要坚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了8年,解放战争打了3年,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每个人的学业,小学6年,中学6年,有的上了大学还需4年,没有坚持就不能毕业。不说这些大事,就说简单得如烧一壶开水,需要5分钟你烧了3分钟就熄火,春天去踏青,要走10里,你走了8里就回程,开水喝不上,美景也赏不成。(初论坚持的重要意义。先说事理,再举例子。选例有大有小,综合起来就能说明所有的事。)
  坚持,在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因为越接近成功越艰难;二是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如果因不坚持而失败,前功尽弃,尤为可惜。水烧到了99度,不坚持就不能沸腾;万米赛跑,跑了9999米不能计算成绩。这位沙漠探险者,已经熬过8个钟头,放弃了最后的坚持,终成戈壁冤魂。我们看过女排惊心动魄的世界比赛,她们在0∶2失利、第三局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靠了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反败为胜,结果以3∶2夺得胜利;也看到过以2∶0领先,又先得14分把对手逼到绝境的情势下因没有坚持拿到最后1分,结果痛失战机。欢笑与泪水,荣誉与失落,都只隔着一层障碍--坚持。面临险恶,坚持有时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面临顺境,大意则功败垂成,痛失荆州。坚持可贵,在危险中坚持更可贵,在最后关头坚持,则是最成熟的表现。只有坚持,才没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这一段把论证推进一层:从一般地说坚持,说到在危险情境和最后关头要坚持。)
  坚持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坚持靠希望来支持。没有毅力就无法坚持。中途生厌倦,见异思迁,改弦易辙,当然无坚持可言。在时间和艰险的考验面前,第一批被击倒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者。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而一旦失去了希望,就等于砍倒了坚持的双腿,意志再强也得倒下。这位沙漠探险者,在放了最后一枪后,他觉得再也没有招来同伴的希望了,死神逼来,生机断绝,与其多受一阵煎熬再死去,不如自杀快捷而少痛苦,他是在泯灭了希望以后才出此下策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把至于险远的条件归纳为志、力、物,他把“志”放在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志”是心理、意志的总和,希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竞技没有希望争先了,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力量,有的人会逃下阵来;高考,没有录取的希望了,有的同学就放弃努力……人总是在希望中生存,为希望而奋斗。一旦绝望,坚持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谁要不屈不挠地坚持,就必须充满信心和希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再推进一层,论证坚持从何而来。两个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
播种希望,收获坚持,播种坚持,收获胜利。(简短作结,概括有力。)
《贵在坚持》思路:
参考:作者首先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坚持,再坚持。接着初论坚持的重要意义——先说事理,再举例子。然后从一般地说坚持,说到在危险情境和最后关头要坚持。随后作者又再推进一层,论证坚持从何而来——两个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最后简短作结,概括有力。
 
三、学以致用:按照要求习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吗?” 马克?吐温:“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递进式议论文。
【审题导航】
  这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作文题目,也就是说要透过题目中的“雨过”和“天晴”挖掘出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思考,确定写作的切入点。
  “雨”应该指的是生活中带有灾害性的事物或现象,如2008年南方风雪灾害、奥运会圣火传递的风波、5。12汶川大地震、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发关系的紧张、台海三通的进展艰难、农民工纷纷失业下岗、大学生毕业就业苦难等等,都可以视之为生活中的“雨”,这些生活现实,都值得我们用一种“雨过会天晴”的眼光去审视,心态去对待。
    “天晴”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被战胜、问题被解决、危机被消除、风波被平息、苦难终过去、一切变得美好幸福起来。
    所以审题要抓住“雨过”和“天晴”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既可以谈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也可以分析主体内在的情绪和体验,要立足于其间的关联词“会”,“会”在这里即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从题目中给予的材料看,应该偏重于“应该”,偏重于“雨过”天一定会晴,表现的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构思的过程中,写作者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存在的“雨”,表明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天”一定会晴的,体现出一种个体生命关注自我人生,展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观;也可以从关注国家、民族、社会生活的高度,来剖析目我们国际、民族在遇到“雨”后,一定会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迎来“天晴”的美好未来。
  从立意的角度,可以注意过程的变化性,体现出一种事物趋势的发展变化的流程,例如可以立足于从黑暗到光明、从失败到成功、从萧条到繁荣、从苦难到幸福、从落后到进步、从死亡到新生、从痛苦到高兴、从沮丧到激昂、从大悲到大喜、从失落到获得、从失去到拥有……既可以分析自然现象、也可以谈个人体验(如人生经历、命运改变、心理调整、学习体验等)、还可以谈社会问题(如发展的曲折、经济的起伏、社会的公平、分配的合理等)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要选好一个具体的点,进行立论。
  总体把握题目,可以发现这个题目作为命题作文,其实反映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的眼光和心态,不要被眼前的“雨”所吓倒,要坚信“雨过”天“会晴”的,这是一种对未来的充满希望的期待,也是事物发展的可能和趋势的体现。是一个结论性的肯定判断,不能对这一论题进行逆向的思维,也就是不能全部否定或部分否定题目给予的隐含性结论。如果确定了“雨过天不会晴”或“雨过天未必会晴”的立意就是背离了题目的出题导向。

范文:
 
雨过天会晴
 
  大浪过后,海面自然平静;狂沙飞过,大漠依然温和;寒冬过后,暖春不会违约;风雨过后,天空一片晴朗。而一时的挫折与不如意,短暂的黑暗过去后,也必将是人生乃至国家、历史的又一个辉煌的晴天。
    雨或许很大,生活或许真的很累,甚至让人看不到希望,但只要能坚持下来,就像尝过茶水起初的苦涩后,随之必是沁人心脾的芳香。文王被拘,他没有绝望地一头撞死,坚信雨过天会晴,终得《周易》流传后世;孙膑以残疾之躯,身陷囹圄,却坚信雨过天晴,终于仕于齐而名扬天下。近代老舍,在屈辱困顿中,一头扎进末名湖,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老舍,请你停住你的脚步,坚持一下,黑暗怎么可能阻止黎明的到来?不如像黄勇玉那样坚信希望不会消逝,那么中国的思想录恐怕就不会只是巴老一人支撑,您的人生定会会更加完美。因为即使暂时是瓢泼大雨,但天一定会放晴的!
  对于国家来说,它的天空不可能总是灰的,挫折是有的,弯路是存在的,但灰暗过去必是一个艳阳天。当年魏忠贤把持朝政,纲纪废弛,举国上下莫能动其一二,但他持久了吗?最终只能是自缢而死,宣告东林党人的胜利;像十年文革,国家的理智陂抛弃,法律被践踏,国不成国,民无生计,但熬过十年,我们迎来的是拨乱反正的光明,是改革的春天。国家民族的发展有它的曲折,但不论道路多么曲折坎坷,必将是柳暗花明。
    再看看我们人类历史,曾有残酷的陪葬,血腥而野蛮的征伐,像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的天空一直是阴云密布,风在哀号,雨在哭泣,天地为之动容,山河为之震动,但最终是文明战胜了不文明,公理战胜了强权,雨过之后还是天晴。
  是的,无论雨多大,挫折恰比泰山压顶,不幸乃如黄河汹涌,弯路堪称九曲回肠,但我们自己、国家、人类历史都会迎来晴天,雨过天会晴,必晴!
  抱着这样的心态,暴雨之中我们还需做个“三心二意”的人,这样才能迎来晴天。首先是信心;温家宝总理说金融危机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是最好诠释;其次是恒心,地震之中创造生命奇迹的同胞哪个不是持之以恒的典范;最后是耐心,大地般的耐心!如果你是好样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你不行,没关系,那证明你已经做到最棒,只需要怀着希望等待。“二意”很简单:意志与毅力:能走多远,不应问双脚,而应问意志;能爬多高,不应问双手,而应问毅力。“三心二意”,就可迎来晴天,问鼎辉煌。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后必是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后定是回归大海的宁静;一个故事,遗憾悲惋后必是感动人间的真情,一种人生,起伏困顿后必将迎来惊世骇俗的豪迈!
    像过山车,低谷之后必能迎来高峰的惊喜!

【点评】
  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立足“雨过天会晴”这一核心,从人生、国家、人类历史的高度,对“雨过天会晴”这一发展趋势进行了具有个人思考的解读:人生即使瓢泼大雨,天也一定会放晴;国家发展道路无论如何曲折坎坷,毕竟是柳暗花明;人类历史不论如何阴云密布,一定还是雨后天会晴。从作者论证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逻辑思维的缜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论证了“我们自己、国家、人类历史都会迎来晴天,雨过天会晴,必晴!”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开拓,论证了实现“雨后必天晴”所要具备的条件,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语言运用上,多用排比的技法,开篇、中间和结尾都能看到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排比段,具有视觉冲击力,显示了驾驭语言的功夫。
 
 
递进式议论文_例文链接
 

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通常有如下这样几种结构形式。
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是什么”即阐明概念或道理本身的含义,“为什么”即分析产生现象或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怎么办”即提出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范文示例】
 
日积月累

    一滴水固然渺小,但千万滴乃至十亿滴凝聚成的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小视的。石“穿”对人类来说,办到它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又有谁愿化作那一滴水的力量去成就这一现象呢?这便告诉我们要学会积累,积累着看似渺小的的力量,日后将会化作巨大的能量。
  积累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就像细密的针线活,要一针一针地慢慢缝好。有些同学可能会厌恶考试,在考前只能拼命复习,但你们要知道,考试就是对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的测验,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光是“临时抱佛脚”,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即便是成功,那也是暂时的幸运。这就足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可以将生活经验加以总结、升华成更高的领悟,从而帮助更顺利地学习生活。
  那么,如何积累呢?
  首先,我们自身不能小觑渺小的力量。当年秦始皇没有意识到两个农民领导的起义可以推翻自己的霸权;而现在的蝼蚁筑穴甚至可溃一条江堤。渺小的力量凝聚起来是强大的,可怕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看似渺小的事物,才懂得在生活中积累不显而易见却正确重要的经验,积少成多,足以水滴石穿。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恒心。没有毅力的人是无法做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愚公之所以能搬动大山,离不开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决心。只有那一颗充满毅力的恒心,才能日夜把那小小的水滴砸向石头,若是某一滴水半途而废,则无法成就“石穿”。这便可见得恒心的重要性。
  但是,只要不小觑渺小的力量和有一颗恒心我们就能积累力量吗?我们还需要懂得积累适合自己的、正确的经验。若是不在意把错误的经验渐渐积累,那将演变成难以变更的坏习  惯,危害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还需要一双慧眼,选择正确的经验加以积累,以成大器。
总之,小小的水滴之所以能穿石,那缺少不了渺小的力量的积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要学会拥有一颗恒心和一双慧眼,积累渺小的力量,让它不断升华,变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滴水穿石”。         
(北京市2011中考满分作文)
 
点评:本文第一自然段阐明为什么要积累,第三自然段分条阐述怎么积累。层次感很强,很有逻辑性。
 
2.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的结构。即从某一个方面阐明道理,却分成几个层面,而这几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范文示例】
 
分  享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点评】

文章首段由自然届的分享到人类社会的分享,引出分享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列出三个分论点分别阐述,即“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这三个分论点逐层推进,由个人的精神,到人与人的相处,再到国家关系,逐层论述,推理缜密,层次井然,。
 
 
 
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递进式
 
 
教学目标: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递进式结构,增强文章说理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递进式结构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读实词
一、 导入:
看高考作文《要做老实人》的分论点,思考它们的关系?
高考作文《要做老实人》
第一层:做一个老实人,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第二层:做一个老实人,对别人是一种莫大的尊重。
第三层:做一个老实人,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莫大贡献。
    文章分别从对己、对人、对整个社会三个角度由近及远加以论述,这三个方面是层层深入的,从而构成了递进式结构,使文章说理更有说服力。
(引出课题——议论文递进式结构)
二、递进式的概念和要求: 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是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关键:逐层深入)
三、递进式结构的格式:
递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格式: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严于剖析自己
1.中心论点: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分论点: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二)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例:《谈惜时》
 分论点①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思想认识)…  是什么
  分论点②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
(作用) …      为什么
  分论点③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
(做法) …      怎么做
解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其实包含着三层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建立这样的层进式的分论点,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
四、在运用递进式结构时要注意: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会影响文章的说理逻辑。
例如:
中心论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
分论点: 第一部分:怎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第二部分:什么是远大的理想。
       第三部分:为什么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错误之处:没有合理安排逻辑顺序,第一部分应该放到最后。才能照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堂上练习
以“理解”为中心论点,列出三个递进式的分论点,要求用第二种格式:
点评学生练习并展示范例:
《理解万岁》
A.什么是理解?(理解是一种宽容----理解不是单纯的原谅和一味的放纵)
B.为什么需要理解?(理解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友谊更加牢固)
C.怎样理解?(理解的基础是尊重----理解需要沟通,理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理解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六:课后作业
修改你的分论点,把它列成提纲交上来。分论点后面要附上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