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衣,女子的魂

 sml4605 2013-11-28

青衣,女子的魂

  作者:荷塘月色。 

  浅笑低眉,莲步轻移;水袖轻颤,风韵流转。你,是从历史未知的朝代走来的青衣吗?
  幽思深深梨花淡,青衫隐隐意翩然。
  千千阙歌,脉脉情愫,你用一袖轻柔,千种风情万般景致的演绎着红尘深处女子的静美。
  ——题记
  
  看戏,还要从小时候说起,那时候除了偶尔看场电影外,人们最好的消遣娱乐便是看戏。秦腔,是西北地区的原唱剧种,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看秦腔,秦腔的演唱高昂激越,优美动听。小时候随祖母看戏看的是热闹,长大后陪父亲看戏看的是心情和台上戏子的精彩演绎。渐渐也看出了戏的眉目和剧情,经过父亲的耳传熏染,我也喜欢上了看戏,除了秦腔也看京剧,尤喜欢青衣。
  青衣,是属于正旦范畴的角色。例如《大登殿》里的王宝钏,《铡美案》里的秦香莲,《玉堂春》里的苏三,《白蛇传》里的白素贞,《文姬归汉》里的蔡文姬……
  在以前,妇女都比较有道德、知廉耻,稳重安祥,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保持稳重的姿态。然而,青衣又不仅仅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单薄,在舞台上那个“青衣”的艺术形象背后,似乎还有一群女子,一种文化,一段时代,一个梦想……她们丰富的心智,因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框范而无法表达,然而这种心智却是不可磨灭的,它逐渐升腾凝聚起来,成为一种“青衣气质”,笼罩于千年中国女性历史之上。
  青衣,不是天上仙子,而是民间女子,她既是女子的形,也是女子的魂。她们温良谨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支撑着岁月中不足为奇的平淡的日子,她们虽然桃李不言,却有着细腻柔婉的闺中情愫和绵长如缕的缱绻愁思。如果说男人心中是无限江山的豪情壮志,那么青衣心中则是点点滴滴过日子的智慧,无论生计有多么艰辛,她们总是以女子那种柔韧的力量,让人觉得世间的岁月水远山长,意思无限,希冀无限。青衣的风情是要人慢慢品味,你乍看她如冰如雪,凛然不可犯,因为那份妩媚是藏着不肯轻易示人,却禁得起仔细推敲的。那是一种历经岁月尘香幽深的有内容的静美。
  前几天看了一场陕西宝鸡秦剧团演出的《大登殿》,王宝钏一出场,身上就带着十八载的寒窑之苦。做小姐时不嫌贫爱富,信守金诺,是闺中少女的知书达理;十八载守寒窑,矢志忠贞,这就是青衣的坚忍了。生活虽然贫薄,青衣依然不改其端重典雅,当薛平贵谎称带来家书时,她还是会为自己的衣衫褴褛掩面一羞,这里面有着女人的自我尊贵,也有着女人的无奈辛酸,是做女人的可怜可敬;然而受了大煎熬以后,还能够享得起大富贵,青衣就是有这样的从容气度。
  青衣少了花旦的活泼俏丽,多了份成熟与雅致;那份淡定从容、洁净矜持,任十几、二十岁的女孩怎样摹仿也是学不来的。生活中的青衣女子,“犹如清明时节采摘的山茶,经过了采摘烘焙后,将所有的心事都凝在嫩绿油润的条索深处,只有在烹煮取饮时,才会轻舒眉眼,在杯中有如幽兰初发,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疲惫全消、神清气爽”。
  青衣的苦,是出嫁离家的苦,是生儿育女的苦,是独守空房的苦,是奉婆养姑的苦,是红颜渐凋的苦……归根到底,是千百年来女子心底的苦楚。所以最怜惜青衣的,不是男人,而恰恰是女人自己。
  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风月,女人看青衣,能看清楚内心的酸甜痛楚,因为台上的青衣演的不是戏,而是女人的真实生活。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认为青衣所展现的那种古典女性的美符合他们充满现代意识的驳杂的审美。青衣失去了欣赏他们的人群,但她们依旧执着的坚持和守护着这样的美。
  青衣仍在舞台上挪动莲步,浅笑低颦,只不过带上了孤芳自赏的苦涩意味。她们的戏,一半儿演给台底下的观众看,一半儿演给自己看。
  在青衣的脸上,一嗔,一喜,一笑,一怒,一娇羞,一伤感,一爱恋,一幽怨,统统是凡尘女子的表情,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在人世苦涩悠长的漫漫岁月里,因为有了青衣的存在,才有了几分经营生活的心思。有人想要留住青衣,其实不必。人间所有的女人,若是经过岁月历练之后,都会成为青衣;所有的男人,数尽红尘以后,也都会爱上青衣。不懂青衣的男人,等于不懂什么叫真正的女人。青衣最后的归宿,就是这些了解到人世沧桑的人们的心。
  青衣是梦。是男人的梦,也是女人的梦;是一个人的梦,也是一代人的梦。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是真正的青衣,真正的青衣,是天生的那种性情,是与生俱来融在骨子里的那一抹风情。此风情不是风尘女子的风骚,不是青涩女孩的不谙世事。而是从内到外散发着淡雅清香的韵味。她们受宠不惊,柔韧坚毅,质朴温婉,不卑不亢,用独有的气质绽放着岁月深处女子别样的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