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

 昵称13604 2013-11-28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作者:明月禅画

 

 

契此(布袋和尚)(?—916)

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能示凶吉。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感悟解析:此诗描写了插秧的情景,禅者在当下中悟道:当我们在生命不断地耕耘,修正自己的贪嗔痴,就是在为自己播种福田,当我们不再自大无知,内心谦下了(满招损,谦受益):低下头来才能看见水中的青天白云,清明因此呈现出来,内心清净无染,就和佛性融为一体了。佛性便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随波逐流,退步求己,看似表象的后退,实则是在回归——自己离佛性又近了一步。

《忍辱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诗的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善待,自已亦乐在其中。内心没有分别,清净自在,自然就是佛境正果。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殿楹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云南宾川鸡足山弥勒殿楹联:

天王人王平等观,安用五体投地;

出世入世随宜过,本可一笑付之。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吕洞宾(796—?)

吕洞宾 原名吕喦(喦:读 、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自幼熟读经史,过目不忘,才华横溢,擅剑术。全真派祖师北五祖之一、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他与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的一位、与观世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合称为“三大神明”。

《悟禅偈》

弃却瓢囊撼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感悟解析:吕洞宾少时饱览佛家、儒家、墨家群书,意在世间金榜题名,但屡次求功名无果后,便开始游历江湖,有缘遇仙师钟离权,得之延命大法(内丹)。他曾在对禅理未悟精微时,在庐山归宗寺留诗一首《题归宗寺壁》: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感悟:此诗他自诩丹田有宝(真气),再无心寻道问禅。一日在黄龙山,遭到了黄龙禅师的当头棒喝:“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曾认以空即是禅,禅师点化他将落空而亡。于是他醒悟:“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修心为真、真空妙有,才是圣贤所传之根本大法。佛道同源,名词不同,但本质相同,不外乎一个“真”字。修心、修真、同一理也。心没有修好,就回不到本真。内丹同属圣贤之法,初始以有为法入门,以无为(心法)修之,方能达到上承。否则,终会落得空亡。

此诗反映了诗者弃绝了从前。知道自己从前用错了心。对修道有了正确的认知。表明不能道外求丹,大道不离身心,金丹本在大道之中。心修不好,亦不能把自己炼成纯阳之体,如果一个人活得再长久,但没有济世度人,只说明你活着了,实际上没有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如此:便是落在空亡之中。

《吕祖心经》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非人能灵,实心是灵。心为主宰,一身之君。

役使百骸,区处群情。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禀受于天,良知良能。


气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既失,此身亦倾。欲善其身,先治其心。

治心如何,即心治心。

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长长心,治不悌心。以委致心,治不忠心。

以诚恪心,治不信心。以恭敬心,治无礼心。以循理心,治无义心。

以清介心,治无廉心。以自爱心,治无耻心。以积德心,治为恶心。

以利济心,治残贼心。以匡扶心,治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

以谦逊心,治傲慢心。以损抑心,治盈满心。以俭约心,治骄奢心。

以谨慎心,治怠忽心。以坦夷心,治危险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宽洪心,治褊窄心。以伤身心,治沉酒心。

以妻女心,治奸淫心。以果报心,治谋夺心。以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无恒心。以始终心,治反复心。以施与心,治悭吝心。

以自然心,治勉强心。以安分心,治妄想心。以忍受心,治怨尤心。

以推诚心,治猜忌心。以镇定心,治摇惑心。以中正心,治偏袒心。

以大体心,治细务心。嗟呼人心,不治不纯。如彼乱丝,不理不清。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劣马,不勒不驯。我故说经,欲治人心。

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偈曰:

一切惟心心最危,范天围地发光辉。

天心即在人心见,人合天心天弗违。


吕洞宾修习内丹方术,得道成仙,但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他乐于施舍,救民水火的作为,又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的身上可看到三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道济(济公)(1148—1209)

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出家前为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投师于南宋禅宗高僧瞎堂慧远门下受具足戒,后又住净慈寺。在世人眼里,他不受戒律拘束,饮酒吃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颠狂,其实他是假借酒肉,实则济世和度化生灵。因为他显示的神通,是常人的肉眼所看不到和不能感知的出世间的层面)。他唯有故作癫狂,看似诙谐乱语,但真心暗藏,无处不是道。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道济深受民众喜爱,称之为济公活佛。道济学问渊博、才华上乘,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济公圆寂之后,其舍利如雨、皎洁晶莹,一时轰动临安城。杭州虎跑建有济公的舍利塔。济公生前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下许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西湖》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感悟解析:诗僧独游西湖,篙师(船家)明目识人,不与这位江湖僧问价论钱。癫僧“几度”舟行,聆听啼鸟啼破“幽寂”,欣赏夕阳“山横落照”的旷远。此诗以景抒情,以心观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修行者内在和大自然融通的境界。

此诗暗喻为:篙师是我,我即篙师。“篙师识我”:识得自家本性,度人者需自度,自度者方能度人。

《醉傲》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

赠明颠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心来不自瞒。”

侍僧左脚红尘里,右脚大道中,假醉真心,疯癫有道,济物度人,无是无非,有心无相,呈现禅者的心底无私、乾坤正气和自在风流!

《醉菩提》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是一位有大神通(大能量)的修行者,但对于济公的喝酒吃肉,我们常人的肉眼,则不能看到他在“喝酒吃肉”的表象中的深度内在。很难理解他“吃了死的(动物),吐出了活的……”的行为。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大德印光法师深识妙趣,典籍中有如下记载: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杨树枝居士书四》: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神仙也难知道,济公指出,不承认,济公于是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净慈寺遭火烧毁,重建需要大木头,浙江此地又没有,济公答应去四川化缘,结果醉卧三日,将大木头走海路运到钱塘江,又运到寺内井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还有一个悲壮的典故。

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现在的成都),在城外的一个寺庙里驻扎,并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有一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破山和尚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

感悟解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流传甚广,但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成了常人劝人酒肉的“口头禅”。肉:乃命也。酒肉之过,不利健康,何况今天的肉类都是工业养殖,喂养食料中加入了大量的、使动物快速增长的、多种生长激素,这些,都是治病、致癌和当代人“三高”的主要原因。再说我们众生也没有济公活佛的神通,没有能量度化这些可怜的动物们。就应该约束下自己的口,收敛以往的饮食惯性,从少吃酒肉到不吃,人类是这个星球的强者,应该多体现“强者”的风范——也是生命的光芒和恩惠,对不同的物种多一些怜悯,我们自身亦心安理得,同时也为自己多积累些福报资粮。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神秀(606—706)

唐代高僧,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习儒、道,博学多闻,后寻师访道。师事禅宗五祖东山弘忍,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深得五祖器重。弘忍圆寂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阳。神秀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神秀禅师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景德传灯录》卷四),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

《身是菩提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感悟:神秀禅师把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将心拟作明镜。尽管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亦本清净,但也会有尘埃落在上面,因此必须时常拂拭,事事警醒,以保持我们身心本来面目的洁净。此偈诗以身、心拟物,未喻空性,意指当修行者的身心,处于有相未空之时,需要时时勤拂拭落在上面的俗尘。以免越积越多,污染本性。

神秀的北宗法门:主张渐修渐进,渐成正果。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六祖慧能真身

慧能(638—713)

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久存于广东韶关南华寺,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实为中国南宗禅宗的开创人。俗姓卢,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人,三岁丧父,卖薪为生,闻人诵《金刚经》而省悟。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选嗣法子时,慧能请人代书一偈,并深得弘忍赏识,秘得法衣顶相。为避法衣之争,隐遁岭南十六载,676年于法性寺因“风动幡动”一案遇印宗法师,落发为僧。翌年回曹溪宝林寺,力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门人法海汇其语要,编成《坛经》,成为禅门的经书。卒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大家为其撰写碑铭。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感悟:这是一首内蕴深奥的禅悟诗。六组慧能对佛教思想中的“空”是理解得最为透彻。既然宇宙在变化之中,无论万物存在的时间多久,终究都要毁灭的,没有一种事物是恒定不变的,那么,宇宙万物的本质就是空性的,如此,哪里有什么菩提树与明镜台呢?又何况一个小小的肉身!知道了宇宙生命的本质,自身也就空了,与佛性本来一体,本自清净,哪里又会有什么尘埃?只要觉悟到这一点,便可顿悟、立地成佛。这便是南宗主张的顿悟法门。六组承先启后,为中国的禅宗从理论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凡入圣的捷径,开辟了一代宗风。是中国人文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觉者。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贞元进士。为一代诗坛宗主,诗风浅切平易,以新乐府名闻朝野。他敬僧礼佛,诵经坐禅,谙熟禅理,安贫乐道,以平易浅近的近乎偈颂的诗句,任情挥洒,留下了数百首诗禅兼得的好诗,表现了诗人对禅宗真髓的颖悟与自在无碍的旷达心境。

《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感悟解析:此诗赞誉了韬光禅师的开山立寺之功德。诗歌的前三联,对仗工整:“东涧水流”对“南山云起”,“ 西涧水”,对“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句中连续使用叠字,环环紧扣,试图把人带进了佛法与修行的精妙所在。诗中的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实中有空,空中有物,达到了真空妙有的境界,可见诗人的禅心已悟道精微。诗中的八个方位,给人浑然一体的水乳交融的时空镜像,把人带进了佛性立体的万象之中。全诗妙然天成,是一首诗技娴熟、禅味浓郁的佳作。

《闲吟》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秋池》

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两首诗表达了诗人苦学空门、真心参禅求真:当销尽平生的种种凡心,铅华落尽,诗人看到了了自身的“眼尘心垢”,方知生命真谛:行住坐卧,清风明月、红叶秋水尽在大道中。

网络图片(因查不到原作者姓名,望谅),礼敬画家!!!

 

 

[转载]历代高僧名仕鈥斘虻漓髟赂形蚪馕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