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当不了造反皇帝呢?

 高手坟墓2015 2013-11-2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夺帝位者不在乎外两种人,一种人是豪族,如唐代的杨坚,李世民是。另一种是流氓,如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是。而文人是没有份的。文人即不敢起这种心,也没有哪个力量,即参加造反起义,也只能攀龙附风,活别人的光,跟在豪族或流氓的屁股后面。当个军师、做个幕僚,出点主意。使点计谋或计策、断然起不了领袖的人物。所以说楚汉的双方的首领只能是毫族项羽和流氓刘邦,不会是萧何、曹参,也不会是范增、张良。
    国古代造反起义,争夺地位、说完了,是一场豪赌。非有的天大的胆子不可,然而这个胆子,又与本钱相关。本钱特大的敢赌,一无所有的人敢赌,豪族敢赌,是因为本钱大输的起。流氓敢赌,则是因为没有本钱、输不怕,不就是失败了没好果子吃吗?我本来就没吃过好果子。干他一下,没准还能捞他两个好吃,岂不是兼了一票吗?
    在《水浒传》中写吴用策阮小七(阮氏三雄造反),元小七说:“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也开眉展眼。”所以但凡有此类的机会,真正一无所有的流氓无产者都是一类干菜烈火一点就着的。干吗不去?不去白不去。
文人可就要三思而行了。文人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从来就成不了大气候。聪明人遇到事情,往往想法比较多,想得也比较细。等他前前后后都想妥帖了,没准机会也过去了。即便机会没过去,他们也多半不会干。因为文人也有有本钱的人。这本钱比豪族少,比流氓多,不多不少,很是尴尬。他们多半有一些薄产,有些家少、妻温良。子软弱。熬一熬,也许能混个绅士。再不济济,也能混个温饱。需他们拿这一点小本钱去豪赌一把;舍不得也豁不出去。
    所以只有吴用这样的光棍才会落草为寇,最终上梁山。而吴用辈之所以“下海”,则又因为他们的本钱之一是知识学问。知道知识学问是要用的。不用就等于没有。怎么用呢?一是卖给皇帝,去当国师;二是卖给强盗,去当好军师。当然最好是卖给皇帝咯。如果卖不出去,就买给强盗,反正也不能闲着,浪费掉。更何况:“成者王侯败者寇”,过去的强盗也可以变成皇帝。既如此,岂非开国之帅?这便是起义军中又总有文人掺和的原因、总之,文人总是要“仕”的。治世,则仕于朝;乱世;则仕于野。挑头造反,则不可能的。
    然而,流氓不会,想那么多。流氓什么都没有,却有胆量。而且,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只能有胆量。你想吧,他们没有家财,不怕破产;没有职务,不怕罢官;没有地位,不怕丢人;没有知识,不怕说错话。那他们还怕什么?怕死?笑话!谁不会死啊?不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吗?我本来就买不起棺材。不就是身败名裂吗?对不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只要能把皇帝拉下马,老子就挣了。就算拉不下,能吓他一跳,咱们也算没有白活。反正“我是流氓,谁怕谁啊?”当年的刘小,后来的刘邦,大约就是这种心态。但是你以为刘邦是个傻逼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知识分子真的就只能做谋士不能做帅才?

                       ——答网友问:张良等为什么不自己去做皇帝?

    问:摩天老师,你对历史很有研究,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一下:秦朝末年,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位是张良,为了推翻秦的残暴统治,他四处奔走,纵横游说,希望形成一股合力共抗暴秦。这个人有勇有谋,胸怀仁义。但令我不解的是,他完全可以自己号召群雄。为什么非要寻明主而辅之呢。如果说是因为他没有兵力需要借别人的力量来完成理想,但当时的刘邦也是一穷二白啊?也是在张良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的啊。为什么他不自已来干呢?难道知识分子真的就只能做谋士不能做帅才??? (haohao9209

   

       答:你好?这个问题,就要从不同的人的人生观和对这个世界的欲望需求谈起.张良一家世代为韩国良相.作为传统的士的阶层,"士为知己者死"是他的首选.韩亡以后,他散尽家财,周游列国,广招天下死士,谋为韩国复仇,才有博浪沙锤击秦始皇的壮举.试问天下有几个读书人有此胆略和血性?所以,他不是一般的士,是国之栋梁,我们民族的真正精英_首先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英雄.秦末农民起义,张良本意辅佐韩王后人,恢复韩国,尽自己忠臣义士的责任.可是势移时易,豪杰并起,历史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时代.作为有远见卓识者,张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入函谷关途中,得遇刘邦,一夕谈话,知道眼前这个人有帝王之志,容人之量,因此虽然选择了他,但并没有背弃故主,仍时时辅佐回护.这在于他是审时度势,不得已的选择.他没有个人野心,只想对历史,对故国尽一份责任义务.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张良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的一个,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无不如此.这也是儒家教育的另一个典范.

       此外,帝王,不但有命份,机遇,还要有驭人的本领,机变的头脑,阴谋和权术.不是所有英雄人物都能担纲这一重任(世袭制的继承者另当别论).刘邦得志以后,有人问他,萧何,韩信,张良都是不世的人才,为什么甘为他所用?刘邦说:我没有其他的才能,善将将也,也就是说,我能吸引和团结人才,使他们为我所用.看看现实社会,你会相信,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绝对是生活的真理。看看我们的左右,正直的,能干的人都不善于拉帮结派,天马行空,清高自持,没有个人势力范围和私党。而机关单位里,身前身后,前呼后拥,利益均沾,狼狈为奸的当权派那一个都是树大根深,上下,左右盘根错节,关系网,灵敏触觉无孔不入,撼动极难.这就是野心,手腕,阴谋,权术,地位造成的政治力量,尽管大多数是邪恶的.,但他有势力篡权,拥权,专制。张良这样,一门心思,忠诚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尽管是一代人杰,没有手腕,权术,笼络人才,培植死党,即令把他辏上帝位,他也是孤单的,不会也不可能用阴谋诡计,分化瓦解,连横合纵手段,分而治之,驾驭臣下.而会很快被阴谋,权势集团推翻,因为专制社会的政体充满了血腥暴虐,只有利益,没有什么诚信,道义。张良自然明白这一点,他不做帝王,辅佐明主,功成之后,选择了退隐自保的道路。与萧何、韩信比,他是明智的,虽然消极,也是无奈的.
    谢谢,请参考。

 

    展开这个话题,继续论证下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一些不安于稼穑和命运的农民及流浪者,混混,由于受古典戏曲,说书人说书,百戏杂耍中帝王发迹史的影响教化,没来由想“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语),因此,朝思暮想,寝食不宁。一旦机缘巧合,裹身于农民起义或造反之中,就一门心思地想过一下类似戏台上的皇帝瘾,天天过年,夜夜娶亲。由于没有根基,更没有远见卓识,当大军压境,土崩瓦解时,这样的草头天子,至少。一百个有九十九个便做了刀下鬼。最大如黄巢、李自成,小一点的如刘盆,刘玄子(绿林赤眉起义扶持的傀儡),王小波,李顺,方腊(北宋),张士诚,陈友谅(元末),洪秀全,还有无数占了一个县城或几个州府,就称王称帝,三宫六院的大小草莽(如清代云南杜文秀等)。他们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吗?他们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吗?显然,那是痴人说梦。无论他们怎样乔装打扮,无论后世怎样为他们脸上贴金。他们也不过是借助动乱,借用农民造反的力量,以呈一己之私,以一个新皇帝取代一个旧皇帝而已。

      

       当然,民间所谓的真命天子是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是识见不凡,夙有大志,喜于交接三教九流,为我所用的人物,逐渐以“我”为中心,蓄积了一定的社会力量。当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有利于他自身时,他能抓住时机,应运而生,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聚集人才,招贤用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大计方针,再收拾人心,广造舆论,美化和神化自己,一步步夺取江山,坐到九五之尊。因此,容人之量,纳谏之明,识人之器,远见卓识,往往使他们后来居上,奄有人才和民心,于是就成就了不世的功业。

       比如刘邦,网友提问时说得不全对。他起事时并非孤家寡人。作为沛水上的一个混混,后来的亭长(一乡之长),他自幼好结交三教九流,酒肉朋友众多,饮食不分,相与甚欢。而莽砀山被他释放的刑隶,就是他治下的子民,本身就有邻里,血缘关系。后来沛县诸友,里应外合,杀了县令,拥他为沛公。可见,这个父亲眼里不成器的流氓,早就是沛县地方黑白两道共同拥戴的领袖人物。大概自从从咸阳回来,开始发奋读书那天起,这个艳羡秦始皇,向往“大丈夫当如是也”生活的混混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折节读书,发奋图强,心怀大志,不可小觑的人物。早就有意识的领导其哥儿弟兄们了。而周勃,曹参,萧何,夏侯婴辈,才是他真正的中坚和骨干。张良,韩信,陈平其实隔着一层。

       再说,李渊,李世民父子,作为隋朝的上柱国,外戚,又是东都留守,李氏有兵权,又有行政权,并且占据着河东的地利,这个人民精警,务实敬业地方的人和,又笼络了地方官(刘文静为首),皇帝派来的监军(裴寂等)。当隋炀帝南巡,关中空虚,瓦冈起事于山东,窦建德兴兵于河北,杜伏威逞雄于两淮,王世充称王河洛时。他们能抓住时机,袭取关中,占据了天下最为形胜的霸业之地,进退有据,窥伺河洛,对十八路反王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才开创了大唐帝国辉煌的历史。所以如此,不存在什么篡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问题。只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攻守有据,广招天下人才的结果。李氏出身世家,以立国,治国之道的学问见识,远非农民出身的草莽英雄可以相比。李世民作为一代英杰,天下罕有可匹之人。自然群雄逐鹿,鹿为有功有德,坐得稳天下者得之。

       朱元璋虽然只是一个小沙弥出身的健卒。但自入红巾,投奔舅父郭子敬,交好其养女马氏后,地位,命运就发生了变迁。成了一路豪杰的准女婿,识了字,开始有目的读书。逐渐因勤勉英勇为郭氏看重,成为方面大将。机缘凑巧,郭氏诸子不成器,子敬临故时,只能把兵权大事托付这个准女婿,因此朱元璋就有了实力,有了根基。两淮流域,自古多豪强大滑,自然乱世人才辈出,徐达,邓愈,胡大海、李善长……后来又有常遇春,朱升来归。已经成熟了的朱元璋这时做了几件为自己奠定帝业的大事。一是听朱升计,从采石矶过江,夺取金陵,以为根基。金陵龙蟠虎踞,物产丰饶,人才云集,是当时江南反元事业最坚固的堡垒,据此可以从容应对淮北,江汉来犯之敌,控扼江东形胜,剑指当时张士诚,方国珍占据的江浙。得地利人和。二是接受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即不过早地暴露实力,也不过早地把自己弄成众矢之的。攻击焦点。三是广泛吸纳人才,招兵买马,蓄积物资,建设巩固的根据地,宋濂,刘基就得于此时。然后,选择时机,出击淮北,解除元帝国威胁,西溯江汉,消灭最强悍的敌人陈友谅,再东下江浙,平定江南,建立大明,正大光明地北伐,统一了中原。他的每一步,都是深谋远虑,庙算胜利的结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从而奠定了夺取天下的军事政治经济基础,哪一个草头王,能始终如一,头脑明晰地做到这些?

 

       中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没有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文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利器和必须,科学技术,商品贸易还没有发展到需要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时代。人类社会,具体到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怎么造反起义,都不可能发生本质的变革。只能是一个新兴的军事政治集团,取代一个已经腐朽不堪的旧权利集团,步入一次一次,由励精图治,因循守旧,贪污腐化,纸醉金迷,到亡国败家的循环过程。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所以,表述上述具有真命天子命运的非凡人物,不代表作者崇尚帝王,崇尚王霸之术。只是对客观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论述。不要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氛围,侈谈民主自由。那只是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产物,与人性解放,人权的普世价值得到普遍承认相关联。在伟大的学说指引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力空前发展时代,才有其经济基础。要求中国封建时代飞跃向民主、自由,文明、进步,是不现实的,那只是光凭想像和妄断而一厢情愿的书生的呓语,甚至是梦话。

 

       如作者对张良人生观和人品的分析。由于对世界的理解,对权利的欲望要求不同。也由于传统儒家的君臣伦理教育,传统的中国的士,很少有王霸的野心和帝王之志。多数是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士为知己者死。大概,清高自持,孤芳自赏的中国的士,在儒家成为一家之言的时候,就大都以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李白《春夜桃园宴从弟序》),然后解甲归田,优游林泉为最高理想。实际上,我们及其祖先十分鄙薄的权利是成就我们一生事业的天使,也是毁灭我们青春理想的魔鬼。知识分子纵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没有权势地位来推行自己的理想主张,你其实什么也干不成。这就是知识分子易于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原因。因此,即令他们个人没有权利野心,却也不得不把实现事业的理想寄托在明君身上,而不断地择明主而事之。而世界上,九个帝王,就是九个阴谋权术家,杀人魔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乐,无论怎样标榜自己是神仙天子,救世主,但事实都是以天下为自家私产的魔鬼。所以,天真单纯的士“肯为圣朝除弊事”(韩愈诗《至蓝关示侄孙湘》),大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但一代一代,士由于积极进取的欲望,并没有几个如张良那样的明智者,只能在幻想中步着前人的覆辙。

       可以断言,历代帝王,包括如今南方暴富的巨商和企业家,没有几个真正的士,或者崇尚传统礼仪道德的人。他们的取舍是势与利,而不是道义。因此他们才能尽情施展自己,躬逢历史盛会。传统的士太多信念教条,这规矩,那框框,自然不能反手为云,覆手为雨,拉帮结派,杀人如麻,巧取豪夺,磨牙吮血。也就必然成不了帝王和暴富。而且,他们大多数人,视帝王,奸商为畏途,根本不屑于去艳羡他,觊觎他。而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囿于先天出身地位,人格不独立,依附性太强,又贪恋荣华富贵,就不得不出卖自己,成为权贵的帮凶走狗。或者说冠冕堂皇一点,就是谋士而不是帅才。

       春秋末叶,吴国四公子的季扎,三让吴国君主之位,醉心于自己的音乐和文学,不愿让权利势位亵渎了它们。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辞让,给子侄辈,堂兄弟间争夺王位埋下了隐患,才有了老大的儿子公子光,收买刺客专诸,刺杀接替父亲做了吴王的老三(大哥、二哥盼自己早死,好传弟不传子,让四弟顺利继位,三弟继位后,到死不能说动四弟,其王位由其子王僚顺利继承)的儿子王僚的血案。道德信念不同,同血缘辈,由辞王位不受到子侄血腥掠夺,变化有多大?

       白帝城受托孤之重的诸葛亮,按刘备遗愿 ,完全可以自由取代刘禅,自己坐蜀主。但身受三顾茅庐之恩的诸葛亮,感念知遇之恩,宁肯辅佐昏庸的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这就是中国脊梁骨的士的高洁之处,伟岸之处。

       太平天国覆灭时,以湘淮军的实力,人才,洋务的后盾,只要他们依托已有的军事政治力量,完全可以取满清而代之。但曾国藩选择了交权,退隐的道路。以他们的清廉正直,他们不曾为私利用过一个私人,谋过一两银子,反而把自己的俸禄,养廉银拿出来赈济部属,穷人,用于公共事业。没有利己的动机,他们争天下干什么?正因为如此,不愿生灵再度涂炭,祸乱由已而生,他们选择了放弃。而素怀大志的左宗棠,一生的样板,不过是诸葛孔明而已。

 

       不是所有读过几本书,认得两个汉字的都是士,不要欺世盗名,诬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士”的人格和英名。他们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诗)的英烈。大多只知道奉献,不知道索取。中华民族长存到今天,就是一代一代士用自己的脊梁和白骨堆起了这个社稷的大厦。而不是畏惧权势,只知因循守旧,明哲保身,苟且偷生的所谓民。跟了好人他们是好人,也许能创造历史。跟了坏人他们好不了,要么助纣为虐,要么蒙了眼睛。他们只有在自己身家性命毫无危险时才会睁开眼睛,说两句毫无实用的公道话。虽然,他们真心的向背,一些时候,决定着天下的归属。





这个就牵扯到神秘学了。
智谋之士,特别是太过于聪明之辈,就特别喜欢算计,特别喜欢把一切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偏偏整个世界随机性又太大。又是最不可掌控的东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余读史,发现一个问题,基本上开帝之君。其偶然性太大了。说白了,运气太好。就是有如神助的感觉。也就是说,从概率上来讲,不论你再聪明,个人能打下天下的可能性基本为0.因为你没法掌控所有要素。但从事实上讲,又必然有那么一个人能成功。
虽说帅才不及帝王术,玩政治玩的好的多,但能玩成开国之君的一个巴掌也数的过来。偶然性太大

因为有智谋的人学历高没得说,而生平所学都是孔孟的仁义礼智信和老庄的无为思想,他们都不会做那种有悖自己思想的人,就是想做也狠不下心来啊。而君王则相反,他们大都集厚黑于一身,或许智谋不如手下臣子,但精于帝王权术。典型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谋臣张良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和谋臣刘伯温了。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张良心里明镜似的,张良什么样的人,在刘邦面前也透明的差不多了。不然张良不会马上功成身退理由是找赤松子学道这样的鬼话(目的是想告诉刘邦自己相当个隐士),刘邦明知是假的也同意让张良归隐了;同样,朱元璋什么样的人,刘伯温也知道,但坏就坏在刘伯温好把朱元璋的心思点出来(卖弄学识),这就坏了帝王的大忌了,朱元璋的狠那可是“允冠百王”啊,所以刘伯温间接的死在朱元璋手里。


因为君王并不需要非常有智谋,君王之术更重要的是制衡,就是平衡各方利益,需要的是用人的智慧和仁爱之心。那些谋士往往心中有机巧但缺乏气魄和吸引人追随的人格魅力

     谋士调兵遣将,洞悉对手想法性格,  说明了他们懂得分配,懂心理学,  因此谋士更懂得用人-----懂领兵的派去领兵,懂管粮食的去管后勤,懂管理的派去当政委,会招人派去招人, 懂奖罚, 又懂得制定策略,规划,分配给下面实施, 这还不能自己当皇帝?
     谋士多是排斥谋士的,但多数情况一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事的,多个谋士才能成事,这就需要一个能同时容乃多个谋士的地方了,皇帝就是一个能广纳天下谋士的地方.
说白了社会团队集团就是一个金字塔的分类,谋士就像金字塔顶端的第二层,能是很多个,但第一层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就像猴子与手表的故事,当猴子有很多表的时候,他要做出决断,要用那只表做看时间的标准,即一个表是3点,一个是4点,一个8点.....(也不能只要一个表,假如3点钟,8点钟的表只能夏天转,4点和5点的只能冬天转),不做出抉择就会凌乱,猴子多了也不行,一个猴子说用3点的,一个猴子说用4点的,另一个说8点的!         皇帝就是一个裁判.

谋士就像手表 ,他的才能就像手表的运转指示时间的功能,  猴子可以没有运转的功能,但一定要能看得懂手表的含义,   看上去运转很复杂,看懂很简单, 但要是手表能看懂手表,能容纳其他手表, 手表也许也能当皇帝
即皇帝也能有手表功能,防水功能,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裁判功能,有权立下标准,有权做选择题,  就像曹操,毛泽东,当皇帝的同时(裁判),身兼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等谋士功能
一,容纳 (容纳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平衡阴阳忠奸)  二.判决(有选择和立下令人信服的标准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