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德正文献 2013-11-28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每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国情都不那么相同,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通过上述说明可以理解,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具有突出的意义,而且需要符合其特点的保护方法。

  1,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一致性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文化遗物,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延续着的活态传统。对于生活在少数民族之外的民众来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而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来说,则是自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论是整体系统的遗留,还是文化丛的遗存和再构,它们同样是当今社会我们能够看到的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内在的一致,我们应该以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应该提倡的是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空间上的彼此分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成果。比如少数民族的各种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不同传统的艺术系列,展现出具有特别魅力的文化特性,显示了每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传统的重要性。《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要,与尊重人的尊严密不可分。我们看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应着一种持续着的传统社会基础,它是维持其社会结构的和谐、推动传统社会前行的动力。文化保护应尊重当下的正在活跃生存的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建立新的沟通方式和管理方式,创造与少数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和谐、平等环境,促进民族传统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应该提倡一种虚心的学习精神。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有能力解决现在和未来世界所面对的复杂问题和挑战,相反,人类发展方面的科学决策基础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形式提示的智慧和方法,它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阐述不同的问题,人类发展需要更多的选择。多元文化的生存策略是把每种文化都作为在场的一份子,共同参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因此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课堂,人们需要学习与少数民族和谐共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2,保护民族文化的“活点”与保护民族文化元素的一致性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最为常见的面貌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丛和文化素异彩纷呈,如果我们不从文化整体性方面进行思考,文化丛、文化素与民族传统之间的能动关系,与各种没有引起我们注意的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它们在文化系统中活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忽视。如果我们提高了文化动态性的存在和发展方面的认识,就会抓住文化活点,把握文化发展的脉搏。

  在民间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都在努力发掘无形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希望它像“有形”文化遗产旅游一样,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个目的常常是各地不断申报自己的无形文化遗产项目的动力之一。我们已经发现旅游带来的各种影响从整体上对无形文化遗产发生了冲击。生活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复杂交错环境下的传承人不得不在经济利益与传统之间进行调适,在自己传承的知识、技艺和现代化生活追求之间寻找变通。这样的结果是,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常根据旅游的需要对自己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保留或淘汰。传承人操作的一些文化表演仪式,在表演的时间和地点上并不符合它本来的规矩,从而淡化了它的精神内涵。传统的无形文化常常被简化为易于把握和利用的几种要素或特征,越来越成为固定场景中的系列化展演,诸种文化因素由于旅游需要不断地被置换、重组。无形文化遗产逐渐变得客体化、非历史化,人为的编排几乎把活态文化塑造成永恒凝固的东西。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带来无形文化遗产各个层面的变异。

  文化在最根本处的意义被本尼迪克特认为是民族精神,并非仅是其所有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那些部分具有内在关系的独特排列。由于民族精神的动力,诸多乖离迥异的文化元素从不同方面被随机选择、累积,它们被修正成多多少少一致的思想与行动模式。本尼迪克特认为民族精神基本上是一情绪的模式,而理解不同的情绪模式没有什么规律可寻,能够观察的只有某个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心态。本尼迪克特借用的“阿波罗型”(日神型)和“狄奥尼斯型”(酒神型)说明不同印第安部落文化在风俗、习惯、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即“民族精神”。所谓“阿波罗型”是指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安稳,遵守秩序,没有竞争心,将中庸之道奉为生活的准则。而所谓“狄奥尼斯型”,则是以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斯所具有的精神特征作为蓝本:充满热情,爱好幻想,富有竞争心,崇尚优越并视之为最高美德。总之,文化根本特性来自人的主观世界,是民族精神。

  在凉山彝族调查中我们观察到,那里的彝族人民讲究守己保身,恪守做人的规矩,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只要违背了规矩,就是有了污染,需要以各种宗教信仰和社会沟通的方式祛除污染,从而可以无牵无挂的生活。人们惧怕来自不同方面的污染,所以巫师的除垢仪式和对害人者的咒术很发达。人们的道德追求是做合乎天地常理和社会规范的人,这些追求表现在家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中间,表现在社会等级制度之间,表现在婚姻制度之间,后代对祖灵祭祀制度之间等等。

  民族精神的衰落是当今时代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民族中的普遍情况,正是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整合力量并不像本尼迪克特所理解的那样,如果一个民族集中注意并刻意发展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其背后必然有笼罩这个文化的情绪趋向或态度倾向——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文化丛之间出现了十分复杂的现实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如今传统民族文化丛的遍地开花并非都是民族精神寻求一种自身独特文化状态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式是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整合的,经过一民族文化行为方式各个方面的整合而呈现出文化完形,这个完形被称作“文化模式”。在现实中仍旧存在一个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倚赖的关系,我们应该有发现民族文化活力的眼睛,用智慧去获得一个民族如何继承和发展那些拥有民族精神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丛的方式。

  我们说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首先就要认清我们民族传统中那些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数数表现这种精神的文化家底,有哪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用怎样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它。

  3,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人与保护民族文化的一致性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多属于“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更加强调所有文化形式内在意义的在场,人们要保护的是传承者个人或传承群体保持和创造其文化意义的实践、表演和表现形式,保护传承者的那些与自己的传统知识、技能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联合国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把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果我们承认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就必须正视上述列举的所有方面都与传承人的活动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条件,传承内容和传承结果息息相关。所以说,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载体,即传承人。

  人们用无形、传承、活动、认同、创造力等等来理解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存续状况。无形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的、统一的看到一个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教育和感悟。

  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体民族的,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造。但并不是每个民族成员都能成为优秀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承人。文化的传承者不一定是民族性的,有更多的东西是通过行业、社区、家族等群体,甚至是个人来传承。归根结底文化是通过人来传承。我们知道中国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种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当然属于上述民族的,但是它们的传承者只是这些民族中极少数优秀的民间艺人。

  人们如果认为,“有形”文化遗产的“形”如果破坏了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加以保护的话;那么无形文化遗产如果传承人群消失,也是不可再生的。“有形”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以维修和修补,比如“修旧如旧”;而无形文化遗产不能修补,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随着传承人拥有的观念和技艺的消失,留给后人的是一些难解的文化遗物,因为其中活的灵魂飘走了。“无形”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保护传承人和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才能得以坚持。所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见物不见人,不保护传承人。

  4,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

  文化精神是需要培养的,不同民族能够从遥远的文化传统中走入今天,说明其文化对于人的培养仍旧起作用。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保持民族精神的延续,使它仍旧充满内在的整合动力。我们不能对无形文化遗产采取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当作把玩古董、摆弄文物那么简单,不能目光短浅地指望它们不断给你增长财富。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表明,前一代人所达到的水平,是培育后一代人的基础,同时也是后人的起点和能源。一般而言,前代人的某些观念行为能够作为社会遗传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在后代人的行为习俗和头脑中,或者它还会以某种改造过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现实生活和观念活动的组成部分。一个文化土壤里总有自己最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生存需要阳光和水,我们的精神生存和成长需要这些基础。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人类精神培育的工程,这个工程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长期坚持下去,要花费巨大的心力去培养、教育子孙。如果民族要生存下去,这种辛勤的工作,就永无止境。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它的文化成就来自中国大地上各个民族不断的辛勤创造。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少数民族的功劳。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又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特殊文化,其中不但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有灿烂辉煌的成就,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各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对文化遗产这种 “精神家园”的守护是对一个民族灵魂的保护,它是一场没有终点,但必须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的接力赛。为了要让中华各个民族子孙世世代代都从自己的文化家园中受益,我们必须努力使民族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当我们能够习惯地把每个“文化遗产日”都当作交换接力棒的盛大仪式和庄严宣誓的时候,我们民族精神的旗帜就一定会高高飘扬。

  (文章节选自:孟慧英 《试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